正文 第五章:世宗雍正(3 / 3)

幸運的十三阿哥允祥

允祥,康熙的第十三子,生母敬敏皇貴妃章佳氏,生於康熙二十五年十月初一日,卒於雍正八年五月初四日,是第一代怡親王。

允祥的一生頗具戲劇性。在早些年,他曾經很受康熙的寵愛,無論什麼事都願意帶著他,再後來,他失寵於康熙,一直到康熙去世,他都是默默無聞。不過,他在康熙晚年的皇位爭奪戰中,始終堅定地站在四哥雍正的身邊,所以,在他的四哥胤禛(雍正帝)即位後,他從一個閑散皇子驟然升為親王,得到了各種特權和殊榮,在康熙朝長期受到壓製的才華也得到充分施展。可惜的是,他的身體一向不好,隻活了45歲便去世了,在曆史舞台上來去匆匆。

在雍正朝,允祥實是雍正的首輔,他盡心盡力地幫助雍正,在許多方麵,都為雍正解決了很多難題。雍正前期,允祥以相當多的精力從事整頓財政、發展生產的事情,雍正皇帝充分肯定了他的理財成績。

雍正三年二月,為了表彰允祥對皇上的忠誠和處理國家事務中的突出貢獻,雍正帝加封他的一個兒子為郡王,允祥再三辭謝,沒有接受這份隆恩。雍正帝執意要垂恩於允祥,遂變換方式,於這年八月將他俸銀增加萬兩。雍正四年七月,雍正帝親筆揮寫“忠敬誠直勤慎廉明”八個大字,命人製成匾額,賜給允祥,還讚譽他“公爾(而)忘私,視國如家”;當年十月,雍正帝下旨再給他本已非常顯赫的儀仗增加一倍,給予極高評價和榮耀。雍正七年,軍機處成立,允祥又被任命為軍機大臣。此外,允祥還被經常用作傳旨的親王,代皇帝發令。允祥推舉賢才也受到雍正的讚賞。

允祥死後,雍正親臨奠祭,讚他是“自古以來,無此公忠體國之賢王”,命配享太廟,準許他名字上一字用“胤”字,賜諡曰“賢”,並破例把以前寫的贈給允祥的“忠敬誠直勤慎廉明”八個字置於諡號上。

禮部的職能是什麼

清朝的禮部主管朝廷的禮儀,包括各種祭祀、吉慶、凶喪典禮、以及科舉、學校、外國貢使交聘等。禮部下設儀製司,主管朝會大典,上尊號、徽號、出征、冊封、大婚等典禮及冠服、警衛、官員師生相見、文書來往、地方上下衙門間來往等的典禮儀製。司祭司負責管理各種祠廟祭典及婚喪大事禮儀;主客司負責掌管四鄰屬國朝貢、恭使人數、查驗貢品、安排朝會、經辦例賞等;精繕司負責承辦各種典禮的筵宴等。禮部還管理庫房,分別收存各種圖書、書籍版片、各省試卷、繳歸的印信、封王金冊等。

迷信的雍正帝

曆史上迷信的皇帝有很多,清朝的雍正帝就是其中的一位,不過,這位迷信的皇帝並沒有打著迷信的旗號不理朝政,他是一邊迷信,一邊利用所謂的“祥瑞”來美化他的政績,打擊政敵,爭取民心。他能利用這些迷信的事情來鞏固自己的皇權,不能不說他是一位高明的皇帝。

雍正帝的迷信主要體現在他喜好祥瑞這件事上。古代的很多皇帝也都喜好祥瑞,雍正也沿用了那些古代帝王的傳統思想,他也認為有嘉禾出、甘露降、麒麟見、瑞芝生等事是吉祥的表現,有了這些祥瑞出現,就說明國家繁榮昌盛、天下太平。

在雍正即位之初,由於奪位風波還未平息,雍正就利用這些祥瑞之說讓臣民相信他是盛世明君,而祥瑞的事就在他的鼓勵和默許的情況下不斷地湧現了。在他即位的前幾天,北京一直陰雨連綿,而到他舉行登基大典的那天,天空竟然突然晴朗,臣民都歡呼說這是說明雍正是聖主的祥瑞之兆,雍正也是歡喜非常。

雍正元年四月,馬蘭口的總兵官範時繹奏報說順治帝的墓地上長出了瑞草,雍正把這事在朝廷上公報了一下,臣子們無不稱奇。同年五月,江南出現嘉禾,很多州縣都產瑞麥,此事一傳到朝廷上,又是一片歡欣鼓舞。從雍正元年八月起,各地的官員紛紛奏報所轄區內有“瑞麥”、“瑞穀”出現。

雍正三年正月,欽天監又給雍正報了一個喜報:本年二月初二將出現罕見的“五星連珠”的吉祥奇觀。這種天文現象很多年才會出現一次,曆來都會被人視為吉祥的征兆,雍正更是抓住這個不放,大做文章。

縱觀雍正朝十三年的時間,各地奏報的關於嘉禾、瑞麥、瑞穀等所謂的祥瑞的事情連篇累牘,其實,雍正對他的臣子們的這些奏報也不一定都相信的,但他就是利用這些所謂祥瑞的事情為自己的皇權做最好的解釋,這也是他為政的一種手段吧。

兵部的職能是什麼

兵部,顧名思義就是有關軍隊等的管理部門。清朝的兵部設武選清吏司、職方清吏司、車駕清吏司、武庫清吏司,分別主管武職官員的除授、封蔭、考績、軍資、軍籍、馬政、郵驛等各事項。另有會同館,管理京師驛傳,捷報處遞送京師和地方往來諭旨、奏折等。兵部的官員設置和其他六部一樣,也設有尚書和左右侍郎,以及郎中、員外郎和主事等屬官。

雍正的禦用高僧

雍正帝算是一個比較勤勉的好皇帝,他生性也不喜歡奢華,對於國事也是盡心盡力,但是,在皇宮大內,雍正居然養了一位得道高僧,這是怎麼一回事呢?

雍正一生都比較勤勉,在處理朝政之餘,他的生活是寂寞和枯燥的,為了排解這種寂寞和枯燥,他也有一些朋友,比如鄂爾泰、張廷玉等都是他的朋友。此外,他還有一些特殊的朋友,就是一些禦用高僧,他們是為雍正出謀劃策的親信。

雍正對佛教情有獨鍾,他即位前的王府就像一座寺院,終年供奉著佛祖。雍正三年,他還把他的府邸改名為雍和宮,他年輕時曾雇人代替自己出家,並且同僧侶保持著很好的關係。雍正自稱“破塵居士”、“園明居士”,他還公開招收了十幾個門徒,談佛論經,甚至直接幹涉佛教內部事務,與此同時,有些僧侶也直接參與政治。華山的住持長老文覺禪師,就是這樣的一位高僧,他足智多謀,曾被雍正封為“國師”,凡有軍機大事,雍正也都常常請教文覺禪師,而他時常也能提出一些有見解的意見來,深受雍正賞識。文覺禪師從來不公開露麵,隻在背地裏幫助雍正,他雖然無官無職,但卻有權有勢,朝內的大臣們對他都十分敬畏。雍正十二年,雍正命他到江南朝山,所到之處,各地大臣都按照王公的規格接送他。

還有一個和尚性音是雍正即位前頗為倚重的心腹。他是京師大覺寺的住持,佛學造詣很深。雍正即位後,性音到廬山隱居寺修行,四年後圓寂,雍正追贈他為國師,賜諡號,並將他的著作收入藏經。

雍正的禦用高僧還有幾個,但有關於他們的詳細情況,史書上並沒有詳細記載,大致是因為皇帝和僧人之間有關係本就不是什麼好事吧。雍正之所以要用這些高僧,實際上就是為了鞏固自己的皇權而已。

刑部的職能是什麼

清朝的刑部相當於現在的公檢法等單位,掌管天下刑罰政令,與大理寺、都察院共同負責全國各衙門獄案判決的審核。刑部跟戶部一樣,以各省為名設直隸、奉天、江蘇等十七個清吏司,分別掌管各地區的刑名案件。又有督捕清吏司,掌緝查、追捕逃亡旗人;秋審處,掌管查核“秋審”、“朝審”案件;減等處,掌管察核凡遇國家、皇帝大慶典時,減免科刑人犯的判決;律例館,按期對律例進行清理,汰舊補新。

一字不識的李衛當官

李衛,江蘇徐州人,生於康熙二十六年(1687年),逝於乾隆三年(1738年)。李衛家庭很富有,為此出錢捐了個監生資格。在康熙五十六年(1717年)出任了兵部員外郎,兩年後又任戶部郎中,到了雍正即位後,也就是康熙六十一年(1722年)底他被任命為雲南鹽驛道,因為政績顯著,在雍正二年(1724年)超擢雲南布政使,三年(1725年)任浙江巡撫,四年(1726年)兼理兩浙鹽政,五年(1727年)任浙江總督。雍正七年,李衛被加封為兵部尚書、太子太傅,雍正十年又內召署理刑部尚書,授直隸總督。十年(1732年),任直隸總督,直至辭世。

據《小倉山房文集》載,李衛在戶部供職期間幹了一件讓當時還是親王的胤刮目相看的事:當時分管戶部的一位親王每收錢糧一千兩,加收平餘十兩。李衛屢次諫阻都不聽,於是在走廊上置一櫃,寫著“某王贏錢”,使這位親王十分難堪,隻好停止多收。李衛雖然大字不識一個,但他的機智勇敢確實是一般人沒有的。

在浙江,李衛堅決推行“攤丁入地”的賦役製度改革,清查、彌補虧空及各地積欠的錢糧,清丈土地,修建浙江海塘,其中最有名的是緝拿私鹽, 成就斐然。李衛對整肅吏治也卓有成效。江南督臣範時繹、按察使馬世熔庇護張雲如及其黨羽以符咒惑民,李衛令馬空北前往逮捕,時繹、馬世熔賄賂馬空北,李衛知情後毫不徇情上書彈劾,使“時繹奪官,世 、空北皆坐譴,雲如等論斬。”。雍正十一年,李衛不顧忌戶部尚書兼步軍統領鄂爾泰的地位和眷寵均在自己之上,公開上書指參其弟鄂爾奇“壞法營私,紊製擾民”,使鄂爾奇被革職查辦。

當然,李衛也有他的缺點,因為沒有文化,辦事方麵市井氣息很重。還有一些諸如恃才傲物,對上司無禮等等缺點。雖然如此,但這些事情並不妨礙雍正重用他,這也可以看出雍正知人和用人的優點。李衛,一個大字不識一個的人,竟然能做到封疆大吏,這在整個清代是不多見的。

工部的職能是什麼

清朝的工部類似於現代的後勤部,負責土木興建、器物製作、渠堰等水利工程的勘估報批奏銷、造船、陵寢修建維護、軍需裝備、規範度量衡、鑄錢等各項事務。下設營繕清吏司、虞衡清吏司、都水清吏司、屯田清吏司、錢法堂、火藥局、河道溝渠處、督理街道衙門,以及東陵、西陵承辦事務衙門等部門。官員的設置也是有尚書和左右侍郎,以及郎中、員外郎和主事等屬官。

三朝武臣巨嶽鍾琪

嶽鍾琪,清代漢旗大將,四川省成都市人。是北宋抗金名將嶽飛的二十一世孫。由捐納同知改為武官,被任命為四川永寧協副將。

清康熙末年,西藏叛亂。康熙帝命皇子允出征西藏,嶽鍾琪以先鋒隨從。嶽鍾琪挑選了三十名通藏語的士兵化裝成藏民,親自指揮偷襲亂兵駐地,叛亂很快被平定。嶽鍾琪被授左都督、四川提督。

雍正年間,嶽鍾琪被任襄讚軍務,奮威將軍,會同川陝總督年羹堯(撫遠大將軍)平定青海頭人羅卜藏丹津叛亂,年羹堯、嶽鍾琪製定了“乘春草未生”“搗其不備”的作戰方針。嶽鍾琪以少勝多,大破敵方的十萬叛軍。羅卜藏丹津聞訊大驚,表示願意投降,雍正命令全線進攻。嶽鍾琪率軍直搗羅卜藏丹津的老巢,羅卜藏丹津逃走。嶽鍾琪又率兵討平盤踞在莊浪衛以西的卓子山、棋子山的羅卜藏丹津餘孽。嶽鍾琪自出發到大獲全勝,隻用了十五天時間,就把麵積約六十萬平方公裏的青海土地,完全征服,納入清政府中央版圖。嶽鍾琪衣錦還鄉後,被雍正賜爵三等公,擢升為川陝總督。

其後,嶽鍾琪又多次帶兵出戰,平定了準噶爾部勾結沙俄的分裂活動,平定了大小金川的苗民叛亂,被乾隆帝加封為太子少保,加兵部尚書銜。乾隆十九年,嶽鍾琪死於資州軍中。

嶽鍾琪一生馳騁沙場,為清初建立多民族統一的國家立下了不朽的戰功。乾隆皇帝做《禦製懷舊詩》,詩中列舉的五功臣中,嶽鍾琪被稱為“三朝武臣巨擘”。

理藩院的職能是什麼

理藩院的前身是管理內外蒙古的蒙古衙門,1638年更名為理藩院,隸屬於禮部。順治十八年(1661年),定與六部同等,列銜於工部之後。置尚書一人,左、右侍郎各一人(以上滿員),額外侍郎一人(蒙員)。下設郎中、員外郎、堂主事、主事、司務、筆帖式等官,由滿、蒙、漢軍員充任。理藩院下設旗籍清吏司、王會清吏司、典屬清吏司、柔遠清吏司、徠遠清吏司、理刑清吏司等部門。主要負責蒙古、新疆、西藏、金川土司等各部族的封爵、譜係、盟會、郵傳、俸祿、朝貢、劃界、互市、活佛轉世、刑罰、律例等事項。另設俄羅斯及鹹安宮蒙古學、唐古特學、托忒學等。

曆史上最勤勉的皇帝

雍正在位的十三年中,一直忙於國事,可說是一位十分勤勉的皇帝。雍正精明強幹,乾綱獨斷,事無巨細,凡事都要親自過問。十三年中,他所親自批閱的奏折有二十二萬件之多,還寫下了一千多萬字的批注。在康熙和乾隆兩朝,這兩位皇帝都曾多次離開北京出外巡視,但雍正卻隻去過離北京很近的康熙陵墓。

雍正的每一天基本上都是沒有休息時間的,白天的時候和大臣溝通政事,晚上的時候批閱奏折,即使在吃飯和休息的時候也是不忘政事,並沒有像別的皇帝一樣貪圖享樂。他的每一天就是他的一生,天天如此,年年如此,一直到猝死在自己的禦案前。

雍正勤政,再加上他的一套行之有效的行政方法,他的辦事速度很快。當西北兩路用兵的時候,他一天要召見數次軍機大臣,晚上也要召見他們商討用兵方案。他看官員的奏折時,除了認真外,也非常的及時,哪怕是非常小的事情,他也是及時看完後處理。

雍正不僅自己勤勉,他還要求他的臣子也要像他一樣勤於政事,不僅要認真對待政事,而且不能虛浮,不能馬虎粗疏。雍正還禁止臣子以公事為借口逗留省會,為趨炎附勢而擅離職守,他還不許官員設立戲班,怕他們看戲耽誤政事。

雍正帝凡事都要自己做個表率,讓臣子們跟自己學習。雍正元年,他下令禁止在康熙的萬壽節上大肆鋪張,以免貽累地方,浪費錢財,應把錢財用在更有用的地方。

曆史上,像雍正帝這樣勤於政事的皇帝是很少的,他雖然沒有離開過京城,但他通過密折製度了解了各地的很多事情,這比那些隻聽大臣的當麵彙報要好得多了,不得不說,雍正真的是一位很了不起的帝王。

雍正帝的後妃

雍正帝是位勤勉的君主,他在娶妻方麵很謹慎,沒有像他的父親康熙一樣,有成群的妻妾,他一共才娶了八個後妃,作為一個皇帝來說,確實不是很多。雍正的第一位妻子孝敬皇後,是內大臣費揚古的女兒,康熙三十年與雍正成婚。雍正的另一位皇後是乾隆的生母,不過她是在雍正死後被乾隆封為皇太後的。雍正比較寵愛的妃子有齊妃(弘時的生母)、裕妃(弘晝的生母)、年貴妃(年羹堯的妹妹)、謙嬪(弘瞻的生母)。雍正還有兩位在清史稿中幾乎沒有留下隻字片語的妃嬪,就是後來被封為懋嬪的宋氏和寧嬪的武氏。

眾說紛紜的死亡之謎

雍正十三年八月二十三日淩晨,一生勤勉的雍正帝暴亡在圓明園離宮中。關於他的死,因為史書中記載的不詳,再加上他即位的各種揣測,人們對他的死亡原因有很多的傳聞,持各種說法的人也都有自己的證據。那麼雍正到底是怎麼死的呢?

雍正的《起居注》是這樣記載雍正的死亡的:雍正十三年這年的八月,雍正住在圓明園,在他去世前的幾天,他還一直在召見各地官員,了解政事,但到了二十二日他卻突然得了病,當天晚上,已經奄奄一息的雍正傳位給兒子乾隆。第二天,雍正就去世了。

而在民間,流傳最廣的一種說法是,當時有一位俠女叫呂四娘,她的父親和爺爺都因為文字獄被雍正殺了。為了報仇,她入宮行刺雍正,並取走了他的頭。

還有一些野史傳聞中的說法更為離奇,說是宮女與太監串通一氣,用繩子把雍正勒死了。

雍正到底是怎麼死的呢?現在的清史專家經過研究覺得,雍正是服食丹藥中毒致死。

從雍正四年起,雍正就經常吃道士煉製的丹藥。雍正八年春,雍正鬧了一場大病。為了治病,他命令內外百官大規模訪求名醫和精於修煉的術士。據清宮檔案記載,雍正從鬧病到死去,大約五年時間。這當中雍正一直頻繁地參加道教活動。雍正如此尊崇道教,用他自己的話說,就是要“治病驅邪”。既然雍正如此頻繁地煉製丹藥,那麼他服食丹藥中毒致死就是非常可信的了,因為煉丹所用的鉛、汞、硫、砷等礦物質都是有毒性的,對大腦和五髒侵害相當大。所以,比較正確的雍正死因的說法應該是服食丹藥中毒致死。

清代官吏如何考核

清代官吏考核每三年一次,稱之為大計。根據政績,分為“舉”和“劾”兩種。舉,就是提拔。政績評語是“卓異”,送部後由皇帝接見,然後升官。屬於“劾”的官員分三類:一是“年老”(離休);二是“才力不及”者(降職);三是“不謹”,貪酷不法者(降級或撤職)。此外還有“到任甄別” 、“年終甄別”以及“專案舉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