雍正帝的一生應該分成兩部分來看,一部分是關於國家社稷的,在國事上,他是一個開明嚴謹的皇帝,雖然並沒有說把大清治理得多麼蒸蒸日上,但也是天下太平,國富民強,而且還開創了密立儲君製,避免了後來的皇子們為爭奪皇位而自相殘殺。另一部分是關於他的私事,他在登上了帝位後,無情的殺戮、囚禁他的兄弟,製造了一起起手足相殘的慘劇。
雍正帝的皇位之爭
雍親王胤是一個頗有心機的人,在康熙帝還沒有確定立誰為太子的時候,他每天也就是細心觀察,從不參加什麼黨派,他的策略就是韜光養晦,低調發展。胤有一個心腹叫戴鐸,他給胤提建議說:作為一個英明的君主的兒子,是很不容易的,不表現的話就不受重視,太過於表現的話,又怕遭到嫉妒。而且,在這麼多的兄弟中,也很不好相處,所以,要大度包容,才能安身立命。
胤很讚同他的這些話,在以後的處事中,他時時刻刻都以這個準則來要求自己。首先,對待父親,他主要表現出自己的誠和孝來。在康熙帝為立太子的事情焦頭爛額的時候,胤不僅不參與其中,而且還去寬慰他的父親,並在父親生病的時候噓寒問暖,關懷備至。在對待他的兄弟時,他主要的原則就是不結黨、不結怨,避開兄弟鬥爭。除了這些以外,他還在自己的才能和辦事能力方麵加緊訓練自己,隻要是康熙交代給自己辦的事情,他就一定辦得漂漂亮亮,讓父親對自己絕對放心。還有就是改變自己的脾氣,讓自己的人緣好起來,讓大臣們都支持自己。
胤的韜光養晦起了作用,康熙對他越來越重視,尤其是第二次廢黜太子後,很多重要的國家大事都讓胤參加,而胤也加緊爭奪儲位的活動,他一方麵向世人表現出自己對皇位沒有興趣,暗地裏則緊鑼密鼓的活動著,他悄悄地結納黨徒,培養自己的忠實班底,到康熙晚年的時候,他手裏已有隆科多和年羹堯等朝廷大員。就這樣,胤在康熙的心目中漸漸變得重要起來。
康熙六十一年十一月十三日,康熙帝駕崩,皇四子胤即位,是為雍正帝。
改土歸流
明朝的時候就已經有改土歸流了,但是有目的、有計劃的大規模改土歸流,主要是在清代雍正年間發生的,主持西南改土歸流的是雲貴總督鄂爾泰。鄂爾泰認為土司製度是西南邊疆的最大隱患,必須盡早盡快解決。鄂爾泰的改土歸流主要以招撫為主,在一些地區也通過武力強製實行改土歸流。經過雍正年間的改土歸流後,雲南境內的土司所剩已不多,剩餘土司中的大部分一直延續到20世紀50年代。改土歸流後,清政府在原土司領地分別設置府、州、廳、縣,委派有任期、非世襲的流官進行直接統治,實行和內地一樣的各項製度。
雍正為什麼要密立儲君
清朝初期,皇位繼承是沒有一個什麼規定的,皇太極的皇位是爭奪來的,順治的帝位也是經曆了血雨腥風,康熙帝是最平穩登上帝位的皇帝,而雍正帝就更是經過了一番鬥爭,才得到了來之不易的帝位。所以,到了雍正朝,這個深受其害的君王絕對了解儲君的重要性,再加上他雖然已經即位了,但他的皇兄弟還在伺機反撲,他為了加強皇權,也為了穩定政局,於是,在雍正元年,他召見朝中大臣,提出了他的想法,就是秘密立儲。他把事先寫好的關於儲君的密旨密封好後放在乾清宮正大光明匾之後,規定,等皇帝駕崩,打開諭旨,由被指定的儲君即位。
雍正帝的這個秘密立儲有重大的意義。它既不是世襲製,也不是世選製,更不是嫡長製,而是“選賢而立”的,這就克服了公開立儲可能出現的一係列弊端,既穩定了政局,還避免了諸皇子間的血腥鬥爭。而且,密立的太子,由於沒有人知道是誰,皇帝隻要發現他密立的太子不合適,就會適時更換,這樣選擇性大,又不會產生不好的影響,而且還可以選賢而用,對國家的發展是非常好的。
雍正就用這個方法密立乾隆為儲君,乾隆駕崩後,也遵照這個密立儲君的方式,把諭旨藏在正大光明匾後,而平安度過了君王崩逝後的不安定時期。
清代皇位繼承製度的變遷
自努爾哈赤建立後金政權一直到清朝滅亡,清朝皇位繼承製度經過了四個階段:第一個階段是汗位推選製;第二個階段是嫡長子繼承製;第三個階段是秘密建儲製;第四個階段是懿旨立儲。在這四個階段中,秘密建儲製是中國皇位繼承製上最有創意的舉措。這一製度首先就是強化了皇權,由皇帝決定皇位的繼承者,其次是杜絕了皇子為爭奪皇位而引發的政治動亂。而這一製度的建立者雍正皇帝的功勞是非常大的。
雍正驅逐西方傳教士的原因
在康熙朝,因為康熙比較崇尚西方科學,所以,康熙經常和西洋傳教士討論科學知識,一時間,中國大地上有很多西洋傳教士在傳教。到了康熙後期,因為羅馬教皇的教規和中國傳統互相違背,康熙一怒之下開始下令禁教,隻不過進行得不徹底而已。
到了雍正朝,因為西洋傳教士牽扯到他的皇位鬥爭,所以,這位嚴厲而又多疑的新君就下令大力整頓西洋傳教士。
事情的起因是這樣的,康熙末年,管理北京南堂天主教的耶穌會教士穆敬遠與康熙的九子胤禟很接近,宗室中又有蘇努一家與耶穌會士交好,他們又是胤禩和胤禟一夥的。雍正元年,雍正下令將允禟、蘇努之子發往西寧,分散允禩的實力,當時也命穆敬遠隨行。穆敬遠到了西寧後,還是沒有停止活動,並以羅馬拚音寫滿文與人通信,被雍正發覺,雍正殺了允禟、允禩,貶了蘇努一家,當然也會遷怒於天主教會了。再加上康熙末年,清廷與羅馬教皇之間發生矛盾,雍正便開始禁教。
雍正下達諭旨後,在京的傳教士上奏請求緩行驅逐教士的舉動,請求能夠讓傳教士在廣東居住。但是,雍正很嚴厲地駁斥了這些人的請求,不過,最後,雍正還是同意了這些傳教士在廣東居住的請求,但條件是不許傳教,也不許百姓入教。
雍正七年,雍正再次發現有傳教士秘密傳教,於是,再次下令驅逐。這次,雍正把浙江省原稱年老養病的畢登榮等傳教士驅逐到了澳門。雍正十年,廣東總督得到雍正的旨意,把雍正二年允許住在廣東的三十五名傳教士驅逐到澳門,解散廣東教會。雍正十一年,雍正召見在京傳教士,嚴辭斥責他們,令他們以後以修曆為職業,不得再進行傳教行動。
設立軍機處
軍機處是雍正帝的首創。雍正年間,西北用兵期間,為了保證軍務的高效率和機密性,雍正七年,雍正下令設立軍機房。雍正十年改名為辦理軍機處,簡稱軍機處,至此,軍機處完全取代了議政王大臣會議,成為清廷的最高決策機構,而皇權也因此得以進一步的加強。軍機處由軍機大臣和軍機章京組成,軍機大臣由皇帝在宗室、大學士、六部尚書、侍郎等滿漢親貴中指定的人充任,軍機章京從內閣、翰林院及六部衙門中選任。軍機大臣和章京都是兼任,人數不定。軍機處的職責是“承旨書諭”,他們的權力非常大,可以直接繞過內閣、議政處直接送達旨意。
年羹堯的悲劇
年羹堯,雍正最重要的心腹之一,在跟隨雍正的過程中,曾非常顯赫,官至四川總督、川陝總督、撫遠大將軍,還被加封太保、一等公。他運籌帷幄,馳騁疆場,曾配合各軍平定西藏亂事,率清軍平息青海羅卜藏丹津,立下赫赫戰功。雍正對他也是頗為倚重,對他的信任一時也是無人能夠打破,他在一段時間內真可謂是一人之下、萬人之上的顯貴。但轉年的十二月,風雲突變,他不再被雍正信任,而是被削官奪爵,列大罪九十二條,被雍正帝賜自盡,父兄族中任官者都被革職,嫡親子孫發配邊境充軍,家產抄沒入官。叱吒一世的大將軍就這樣以身敗名裂、家破人亡而宣告結束。這其中到底發生了什麼事呢?
年羹堯之所以被殺是有一定原因的,最主要的是他恃功驕傲、專權跋扈、亂劾賢吏和苛待部下,這任何一條罪名都夠他死上個幾回了。他任人唯親,在軍中及川陝隨意提拔任用自己的人,形成一個龐大的年羹堯集團。而且,他在皇帝麵前一點也沒有為人臣子的樣子,藐視進而威脅皇權。更為嚴重的是,他還有自立為帝的心思。年羹堯在西安總督府的時候,曾令文武官員逢五、逢十在轅門做班,轅門、鼓廳畫上四爪龍,吹鼓手穿著蟒袍,這些穿著打扮和禮儀製度和皇宮很相似。他還讓雍正帝派來的使者當自己的隨從,為自己牽馬墜鐙,一點也不把皇帝放在眼裏。在清代,凡上諭到達的地方,地方官員必須迎詔,行三跪九叩大禮,但雍正帝發了兩次恩詔到西寧,年羹堯竟對上諭不聞不問,置之不理。他在與督撫、將軍往來的谘文中,還模仿皇帝的語氣跟他們說話。讓雍正帝徹底寒心下了要殺他的心思的是這樣一件事:有一次,他向雍正帝進呈他自己出資刻印的《陸宣公奏議》,雍正帝看了很是高興,打算親自為這本書撰寫序言,但年羹堯卻以不敢勞煩聖心為借口,代替雍正寫好了序言,並且還要雍正帝以此頒布天下。年羹堯如此沒有禮度,目無尊上,雍正帝怎能不寒心!
縱觀年羹堯的一生,可謂是極富戲劇性,先是大富大貴,極盡風光,後來自恃功高,作威作福,恣意妄為,落得個淒慘的下場。曆史上,無論是多麼功高的功臣,如果不恪守為臣之道,都會落得個晚節不保的下場,這也是一個定律吧。
寵臣田文鏡
田文鏡,雍正朝時的一位寵臣,康熙年間,田文鏡的仕途不溫不火,直至雍正朝時,他才得到重用。雍正元年出任山西布政使。雍正五年七月升為河南總督,雍正六年十月為河南山東總督。田文鏡處理公事非常幹練,為人比較刁鑽刻薄,他是一個典型的清官與酷吏結合於一身的人。後來,因為改革吏治的事受到直隸總督李紱、監察禦史謝濟世的參劾,但雍正並沒有懲罰他。雍正八年,河南發生水災,田文鏡竟然隱匿不報,朝野上下都對他的此舉不甚理解,雍正仍然對他十分包容。雍正十年十一月二十一日,一代寵臣田文鏡病死,雍正帝賜諡號端肅。
隆科多盛極而衰
隆科多,滿洲鑲黃旗人,佟佳氏,清聖祖孝懿仁皇後的弟弟,被雍正皇帝公開稱為“隆科多舅舅”。他是康熙、雍正兩朝的重臣,在康熙二十七年,他就出仕了,五十年,任步軍統領。五十九年,升為理藩院尚書。六十一年,康熙駕崩後,隆科多因為幫助雍正奪得帝位而受到雍正的信任和重用,雍正命他和親王允禩、大學士馬齊等,總理事務,封一等公,官至吏部尚書。雍正元年,又加為太保,兼領理藩院事,並充會典、實錄等官書的總裁官。這個時候的隆科多可謂是位極人臣,殊恩沒有人能蓋得過他。
雍正剛登基的時候,像對年羹堯一樣,對隆科多也是非常信任,在許多事情上都谘詢他的意見,表麵上看來,真是君臣和睦。但這種和睦沒有持續多長時間,僅僅是兩年多後,雍正就開始對他有所責難,並開始有步驟地打擊隆科多了。這中間當然是發生了什麼事情,那麼這其中的原因到底是什麼呢?
隆科多被下獄的原因,跟年羹堯一樣,都是由於居功自傲,擅權結黨,對雍正的皇權產生了不利的影響。隆科多最大的罪名就是把雍正的即位說成是他的功勞,這對於雍正來說,是最不能忍受的,這個隆科多也真是不自量力啊。隆科多同年羹堯一樣,也是幹涉對官員的任命,雖然隆科多的職位是吏部尚書,有權對官員的任命發表意見,但選官這種事情一向是皇權所為,一個小小的大臣竟然選起官來了,這不是往槍口上撞嗎。
1727年夏,隆科多、圖理琛等人被派往邊境代表清朝政府就邊境問題同俄羅斯舉行談判。當時,盡管他的地位搖搖欲墜,但他恪盡職守,仔細進行實地調查,態度堅決地要求俄國歸還侵占的大片蒙古土地。可惜,此時雍正已經完全不信任他了,反倒因為其他問題把他逮捕回京受審。1727年,諸王大臣會議定隆科多四十一條大罪。但此前已經有年羹堯的先例了,雍正為了避免給人濫殺功臣的把柄,沒有將隆科多處以死刑,而是在暢春園附近建房圈禁。隆科多的長子嶽興阿被革職,次子玉柱被發往黑龍江當差。1728年夏,隆科多於憂憤中死去。一代權臣就這樣在圈禁中鬱鬱死去了。
寵臣鄂爾泰
鄂爾泰,西林覺羅氏,滿洲鑲藍旗人。康熙十九年生。在康熙朝,他的官運一直不順,到了雍正朝,才開始受寵。雍正元年,他被任命為雲南鄉試副主考,五月,被越級提升為江蘇布政使,成為地方大員。雍正三年又晉升為廣西巡撫。在赴任途中,雍正帝覺得他可大用,改封為雲南巡撫,管理雲貴總督事。此後,他的官位一路直升,後來又因為改土歸流而被封伯爵位。雍正帝死後,鄂爾泰在乾隆朝出任總理事務大臣,還兼任軍機大臣、領侍衛內大臣、議政大臣、經筵講官,管翰林院掌院事,加銜太傅,國史館、三禮館、玉牒館總裁。乾隆十年病逝,享年66歲。
雍正給老農加官
雍正二年,雍正向各省督撫發出了一道上諭,上諭中說:朕自即位以來,無時無刻不關心農民,但國家的土地隻有這麼多,我們隻能率領農民勤勞耕種。在古代,有專為農民而設的官職,我們現在雖然沒有,但希望各省督撫都能夠率領地方官悉心關心農民。另外,你們好在當地的農民中選出一兩位勤勞能幹的農民,從優獎賞,這樣的話,農民就會被感化,從而更加勤勞耕作了。沒過幾天,雍正又發了一道上諭,上諭中說:州縣官府要每年每鄉選舉一個勤勞儉樸、毫無過失的老農,給予八品頂戴,表示我們對他的鼓勵。
雍正給老農加官並不是一時的心血來潮,而是他重農的一個重要措施。在雍正剛即位的時候,全國上下還不是很穩定,雖然清廷已經入關幾十年了,但各地的農業也並不像是盛世時那樣繁榮,還有很多的荒地有待開墾,再加上各地官吏盤剝農民,農民更不願意種地了。所以,雍正極力倡導重農抑商,鼓勵農民耕種土地。
雍正為了表示自己的重農思想,每年春天還親自在籍田耕種,他還提倡地方官也要親自耕種一下,體會一下農民的艱難。為了提高糧食產量,雍正一麵鼓勵各地農民積極墾荒,並規定:荒田開墾後,水田六年起征稅,旱田十年後起征稅;另一方麵,雍正還鼓勵各地興修水利,預防水、旱、蟲等自然災害。為了準備在荒年的時候也能有糧吃,雍正還大力提倡農民儲備糧食,興建規模不等的糧倉。
不過,雍正的各種興農措施也有很難實行的時候,比如興建糧倉,嚴禁官府向農民攤派等。還有一些地方官吏為了一己私利,把八品頂戴給了當地的地痞流氓,雍正發現後,於雍正七年下令把那些“賄選”的老農革退,並嚴禁作弊。盡管雍正的一些措施很難實施,但雍正的這些重農政策還是取得了一定的成績,至少為乾隆時期的盛世打下了一定的基礎。
出奇尊孔的雍正帝
雍正元年,出奇尊孔的雍正降諭說先世都非常尊孔,我們也應該尊崇孔子,讓大臣們商議封孔子的五世為王。同年,讓工部修葺孔廟,第二年,雍正親自到國子監視察,拜謁了孔子像,並行了釋奠大禮。雍正五年,皇帝又下令規定每年八月二十七日為孔子聖誕,禁止各地屠殺,天下人要頂禮膜拜,典禮的規格要與他的父親康熙一樣的隆重。雍正八年,曲阜孔廟修複完工,賜孔子後人官爵。其實,雍正之所以這麼尊孔,是有他的政治功利目的的,他讓天下的人都遵從孔子的學說,這樣天下人就不會犯上作亂,天下自然就太平了。
查嗣庭科場試題案
雍正帝是非常尊孔的,但在尊孔的同時,他卻製造了多起文字獄。雍正四年,又發生了一起震驚全國的大案,就是查嗣庭科場試題案,這也是一起政治性文字獄。
查嗣庭,清雍正朝大臣,字橫浦,浙江海寧人。康熙朝中進士,官至內閣學士兼禮部侍郎,是雍正朝的權臣隆科多的黨人。說查嗣庭的文字獄是政治性文字獄,是因為這起大案完全是因為隆科多而興起的。雍正元年,查嗣庭由隆科多薦舉,特令在內廷行走,授內閣學士,兼禮部侍郎銜。後來,又經蔡珽舉薦,被授為禮部左侍郎。
雍正四年,查嗣庭受命出任江西鄉試的正考官。查嗣庭按照慣例,出了這樣幾道試題:首題是“君子不以言舉人,不以人廢言”,另一題為“介然用之而成路,為間不用,則茅塞之矣”,次題有兩道,一是“正大而天地之情可見矣”,另一道是“百室盈止,婦子寧止”。這本來都是很規範的,沒什麼毛病可以挑的,而且考試也正常地結束了,沒有任何問題。但是,雍正借口有人告發,突然就拿查嗣庭“開刀”了。
在考試結束後查嗣庭還沒來得及回到家,雍正就下令查抄了他在北京的寓所。三天後,便以皇上諭旨的方式公布了查嗣庭的罪狀,將他革職查問。隨後,雍正又下令查抄了他在海寧的老家,從他的老家抄出了很多查嗣庭的日記,查嗣庭所寫的大都是些心懷怨忿、諷刺時事的文章,而且還有誹謗康熙帝的文字。這就更讓雍正抓住了把柄,以“大逆”的罪名把查嗣庭打入大獄候審。第二年,依律審判查嗣庭死刑,但此時查嗣庭已經死於獄中了,但還是被戮屍,他的兒子們也慘死獄中。這次文字獄,還牽扯到浙江所有的人,雍正下令停止浙江鄉試、會試各一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