康熙帝的一生可以用輝煌來形容,他天賦極高,性格又堅韌頑強,他先是在16歲的時候鏟除權臣鼇拜,後又平定三藩,收複台灣,三征準噶爾,開創了一代盛世。他熱衷於學習西方的科學技術,把西方的科技引進到了中國,可惜的是,這些科學技術隻是他一個人的個人愛好而已,如果他能夠認識到這些科技對國家的發展的作用而把這些科技引進到國內來的話,那麼大清朝乃至整個大中國可能就會更富強。他晚年兩立兩廢太子,導致了諸多皇子為爭奪皇位而明爭暗鬥,使得當時的官場十分腐敗,不利於社會的穩定。
康熙帝位的由來
康熙帝玄燁,是順治帝的第三個兒子,生於順治十一年三月十八日,母親是佟氏,漢軍正藍旗人,順治帝為了緩和民族矛盾,從漢軍中選妃,但佟氏不是順治帝的寵愛,玄燁也不受順治的喜愛。但慶幸的是,玄燁的祖母孝莊太後對玄燁母子很是鍾愛,還派自己的侍女蘇麻拉姑去協助保姆照看玄燁,她還經常親自對玄燁進行教誨。
順治帝對愛妃董鄂妃所生的皇四子非常偏愛,一直希望能由他繼承皇位,但可惜的是皇四子福薄命淺,才出生沒多久就夭折了。直到這個時候,玄燁的處境才開始慢慢變好。一次,玄燁和哥哥福全、弟弟常寧進宮拜見順治,順治問兒子們長大了有什麼誌向,福全因為是庶妃所生,地位低,他答道:願做一個賢王。常寧才3歲,還什麼都不會答,隻有玄燁,高聲的答道:效法皇父,勤勉盡力。順治知道他這麼小的孩子是不會說出這種話的,一定是太後教給他的,心裏便有了讓玄燁繼承皇位的想法。
兩年後,年輕的順治皇帝一病不起,到了不得不討論繼承人問題的時候了,順治帝的瑪父湯若望對順治說:玄燁已經出過天花,再不會被“這種可恐怖的病症”所傷害,再加上孝莊太後的支持,他立下了讓玄燁繼承皇位的遺詔。
順治十八年正月初九,玄燁在孝莊皇太後的親自主持下登上了皇位,改年為康熙元年。
康熙是清朝的第四位皇帝,是清軍入關後的第二位皇帝,當時的大清,雖然已經一統天下,但實際上,民間的各種反動勢力還很猖獗,康熙帝即位後,上承父祖鴻業,下開後世太平,康熙真可謂是一代聖君。
南書房是什麼機構
南書房是康熙十六年設立的,是為了調整中央權力而出現的一種機構。清初,清廷保留了“議政王大臣會議”製度,重要的國家大事都由這個會議定奪,而同時,清廷還仿照明朝設立內閣為處理政務的最高官署。當時的朝廷狀況是,一部分議政王大臣的權力過大,而同時內閣又淩駕於六部之上,這對於皇權的集中十分不利。為改變這種狀況,康熙決定設立南書房,“揀擇詞臣人品兼優者充之”,成為處理政務的機要機構。南書房並無員額限製,供職的官員也無品級,但必須由皇帝親自挑選。
順治帝長子福全的“賢王”之誌
福全是順治帝的次子,順治十年七月出生。順治的長子鈕鈕還未滿3周歲的時候便夭折了,於是,身為二子的福全便成了順治帝的長子。福全雖為長子,但因為他的生母董鄂氏是庶妃,所以,他的地位一直不高。福全出生時,他的父親順治帝也才剛剛17歲,在父親還是個孩子的情況下,他是不可能對他的孩子投以父愛的,所以,福全從出生就沒有得到多少父愛。而他的皇祖母孝莊太後又比較偏愛皇三子玄燁,因此,福全從來沒有過什麼優越感。
順治十六年,順治帝有一次召見了福全、玄燁和皇五子常寧,在談完了正事後,順治問他們長大後有什麼誌向,皇五子還太小不會回答,玄燁在皇祖母的教導下回答:效法皇父,勤勉盡力。順治知道,玄燁隻是個孩子而已,不可能回答出這樣的話來,一定是孝莊太後教的。而輪到福全回答時,福全的回答卻讓順治帝十分驚訝,他回答的是:“願為賢王。”從這句話中我們也可以看出,福全在小的時候,確實是沒有什麼優越感的,也沒有什麼感到自己很了不起的地方。
順治帝去世後,皇三子玄燁繼承了帝位,福全作為皇帝的哥哥,盡心盡力輔助皇帝。康熙六年,年僅15歲的福全以皇帝的親哥哥受封為和碩裕親王,從這時候開始,他的賢王之誌正式開始了。
清代宮廷後妃製度
清代宮廷的後妃製度在清初時沒有確立,真正的宮闈製度確立是在康熙皇帝的時候,康熙帝規定,皇後居中宮,主內治;以下皇貴妃一人、貴妃兩人、妃四人、嬪六人,分居東西十六宮,佐皇後主內治;嬪以下還有貴人、常在、答應三級,俱無定數,隨居東西各宮,勤修內職。與其他朝代的後妃製度不同的是,清代還實行具有自己特色的“閱選秀女製度”,不僅皇帝的後妃要從秀女中挑選,被選中的秀女還要為皇子、皇孫拴婚,或為近支的宗室親王、郡王指婚。
福全痛失大將軍位之謎
康熙二十九年,蒙古準噶爾部首領噶爾丹率軍兩萬人,氣焰囂張地闖入清朝的領地,並一步步向京師逼近。康熙大怒,命皇兄福全領撫遠大將軍印,率領大軍攻打噶爾丹。此時已經38歲的福全第一次以大將軍的身份率領大軍浩浩蕩蕩地出發,一路向準噶爾前進。福全以前從來沒有領兵打過仗,但他自幼就精習騎射,時常在山野圍場中馳騁,所以,對統軍作戰也並不陌生,再加上臨行前,康熙對他的麵授機宜以及身邊那些身經百戰、富於謀略的八旗悍將,所以,他一點也沒有覺得此行會有什麼不妥之處,反而心中是充滿了激情,期盼能夠早日得勝回朝。
不日,雙方便展開了一場生死大戰,即烏蘭布通大戰,這一戰,使得不可一世的噶爾丹領教了清軍的厲害,他不敢再與清軍正麵作戰,而是想法伺機逃走。他派出使者與福全談判,但他們的無理要求被福全拒絕了。後來,噶爾丹又派西藏喇嘛濟隆以達賴喇嘛使者的身份與福全談判,濟隆說隻要清軍交出噶爾丹的人質,噶爾丹就會無條件地退軍。福全堅持拒絕,實行康熙交代的等待盛京、烏喇、科爾沁的援軍到達後合圍殲滅噶爾丹。濟隆無奈以誓言來遊說福全,福全令其拿來噶爾丹的誓言,於是,濟隆就遣返使者去拿來噶爾丹的誓諭。
但是,時間過去一個多月了,去往噶爾丹的使者也還沒有回來,福全估計噶爾丹可能已經逃走了,再加上自己軍中糧草將盡,便令部隊遷往哈嗎嶺以南。沒想到,此舉令康熙很是不悅,並駁回了福全動用喀喇沁王的車運送糧草的要求。議政王大臣會議商議認為:運送糧草駱駝就可以了,而福全不等命令就令部隊內遷的過錯,等回京後再另行處治。
時間又過去了一個多月,收到了噶爾丹的謝罪誓詞後,康熙才令福全等人撤回,命他們在朝陽門外等候調查。這樣,烏蘭布通大戰的主帥、撫遠大將軍福全在大捷後等待時機大敗敵人成了坐失良機,而因為糧草將盡的內遷變成了擅自撤軍。這樣的一種說法,福全馬上就由功臣變成了罪人。康熙撤銷了他的議政王資格,大將軍王的兵權也被收回,就這樣失去了他第一次的大將軍印。
才華橫溢的滿族詩人納蘭性德
清代詩人納蘭性德,字容若,號楞伽山人。是清初著名大詞人,與朱彝尊、陳維崧並稱“清詞三大家”。納蘭性德生於天潢貴胄之家,是大學士明珠長子。他年少時便聰穎過人,文武全才。康熙十五年,年僅22歲時便中殿試二甲第七名,賜進士出身,授三等侍衛,後循進一等,正三品。曾隨扈出巡南北,並曾出使梭龍(黑龍江流域)考察沙俄侵擾東北情況。康熙二十四年患急病去世,年僅31歲。他生命雖短暫,但著作頗豐,遺有《通誌堂集》二十卷,《詞林正略》;輯《大易集義粹言》八十卷,《陳氏禮記說補正》三十八卷;編選《近詞初集》、《名家絕句鈔》、《全唐詩選》等書。
湯若望獲罪始末
湯若望是一名德國的傳教士,曾受到順治帝和孝莊太後的信任和賞識,順治帝還曾稱呼他為“瑪父”,就是漢語裏爺爺的意思。順治帝去世後,康熙帝剛剛即位,這位順治帝的寵臣就被獲罪下獄了,沒多久就去世了,這是怎麼回事呢?
湯若望既然是一位傳教士,那麼他的主要任務就是傳教,但這在以道教佛教為主的中國來說,是非常困難的,也受到了很多的阻撓和打擊。讓湯若望從一個寵臣變成階下囚的就是一個叫楊光先的人。此人心術不正,專靠誹謗人為生。這個人信奉道教,發誓一定要把宣揚基督教的湯若望鏟除。他先是誣蔑湯若望為皇太子選擇的葬日不吉祥,導致了董鄂妃和順治帝的早逝,要求湯若望為此負責。對此莫須有的說法,輔助大臣鼇拜深信不疑,因為他信薩滿教,而四位輔助大臣中的三位也都要求湯若望為此事負責,要求嚴懲湯若望。
康熙三年四月,湯若望突然患腦溢血而半身不遂,喪失了語言能力和行動能力,在這種情況下,楊光先先下手為強,寫了一本《不得已》的書誹謗湯若望及他的同事南懷仁等。隨後,湯若望和他的同事們被捕。在他們入獄的時候,天空中出現了一顆彗星,這在中國人看來是一種不祥之物,是一種警告。在獄中,南懷仁接到命令,讓他從獄中牢窗的小孔中計算一下下一個日食的時間和規模,刑部的官員是希望用這個方法讓南懷仁計算錯誤,從而證明基督教在傳播錯誤的天文曆法。南懷仁由湯若望當顧問,終於算出了下一次日食的時間是3點。這時候,所有的人都在看著天空,看一看到底誰的計算準確,時間一分一秒的過去了,到了3點,日食終於出現了。
雖然湯若望勝利了,但中國的官員們隻相信他們自己的曆法,還是不相信湯若望的西方科學。所以,湯若望不久後還是被判斬刑,鼇拜後來改為淩遲。但奇怪的是,就在這份審判交到康熙帝手裏的時候,突然出現了很大的地震,所有人都說這是天譴,於是,這些輔助大臣們不得不退讓,放棄了處死湯若望的決定,湯若望就這樣死裏逃生了,可惜的是,一年後,他就病死了。
傳教士南懷仁
南懷仁,比利時人,清朝初年到達中國的天主教傳教士。1659年他來到中國,在陝西傳教,不久被朝廷邀請到首都北京,幫助著名傳教士湯若望為政府修訂曆法。1664年曾經因為反對天主教中國官員的陷害,被關入監獄,不久又被釋放。1668年他再次得到皇帝的重用。1676年,他參與了中國政府和俄國進行外交交涉事務,擔任翻譯。1688年南懷仁在北京去世。南懷仁在華的三十年,傳播了西方天文學、數學、地理學、物理學、機械學及火炮方麵的知識,對於清初的曆法改革、天文儀器的製造及鑄炮禦敵,均做出了重要貢獻。
四朝元老索尼
索尼,赫舍裏氏,滿洲正黃旗人。父親碩色,是努爾哈赤時期大學士希福的哥哥。努爾哈赤時期,碩色一家從哈達部投奔努爾哈赤,努爾哈赤因為他們兄弟父子精通蒙、漢文字,就讓碩色和希福同掌直文館,並授索尼一等侍衛。天聰元年,索尼跟隨努爾哈赤攻打錦州,立下大功。
此後,索尼一直跟隨努爾哈赤南征北戰,立下了不少的戰功。努爾哈赤去世後,皇太極即位,索尼繼續跟隨皇太極伐明打天下。因赫赫戰功,崇德八年,索尼被授予三等男爵位。
皇太極去世後,因沒有立下誰繼承皇位的遺詔,朝廷中一時間紛亂不斷,在豪格和多爾袞明爭暗鬥的關鍵時刻,索尼首先提出應立皇太極的皇子為帝的說法。這就為後來立福臨打下了基礎,並最後成功立了福臨為帝。
清軍入關定都北京後,多爾袞為攝政王,朝廷上下懾於多爾袞的權勢,大都依附於他,但索尼堅決不肯投靠,這使多爾袞對他懷恨在心,不久,就找了一個借口罷官抄家。
順治親政後,順治帝特意下旨召索尼回朝,恢複職位和爵位,並賜免死兩次,總領內務府事務。順治十八年,順治帝去世,遺詔命索尼等四人為輔助大臣,輔佐幼帝康熙。
康熙六年三月,索尼奏請14歲的康熙親政,但康熙未應允。四月,康熙下召褒獎索尼,並授索尼一等公爵,與原有的一等伯爵一並世襲。同年六月,索尼病逝,他得到了清代最高的諡號“文忠”。
索尼的愛子索額圖
索額圖,滿洲正黃旗人,赫舍裏氏,輔政大臣索尼的愛子。初出仕的時候任侍衛。康熙八年(1669年)至四十年,先後任國史院大學士、保和殿大學士、議政大臣、領侍衛內大臣等職,是康熙朝的重臣,曾參與許多重大的政治決策和活動。康熙帝即位之初,鼇拜擅權,索額圖輔佐康熙計擒鼇拜,並將其黨羽一網打盡,此後便深受康熙的信任。康熙二十七年,索額圖被任命為欽差大臣,率領清朝使團前往色楞格斯克,與俄方代表會談兩國邊界問題。最後,雙方在對等談判的基礎上簽訂了第一個中俄條約——《尼布楚條約》。康熙四十年以年老休致。四十二年,以“議論國事,結黨妄行”的罪名交宗人府拘禁,不久死於禁所。
少年康熙智擒鼇拜
順治十八年,順治帝離開了這個世界,留下了年僅8歲的玄燁,臨終前,順治帝命索尼、蘇克薩哈、遏必隆、鼇拜四位大臣為輔助大臣。在索尼還活著的時候,大家還都能相安無事,康熙六年,首輔索尼去世了。此後,朝中就沒有平靜的日子了。
因為索尼是首輔,大家還都能聽他的,等他去世後,皇帝還年幼,而輔臣之間沒有一個先後順序,由誰說了算,就成了一個必須探討的問題。在剩下的三人中,就數鼇拜的功勞最大,而他也仗著自己的赫赫戰功,不把年幼的皇帝看在眼裏。等索尼死後,他就開始展開自己的一係列行動,想要奪取權力了。
不久,鼇拜就編造了蘇克薩哈的“不欲規政”的二十四款罪責,議定蘇克薩哈及其子必須斬立決。康熙不同意鼇拜的所請,但鼇拜竟每日上奏,強行讓康熙在奏折上蓋上了玉璽。鼇拜的一係列行為,讓康熙實在忍不下去了,他必須想一個方法把這個滿洲第一巴圖魯(勇士之意)除去。
因鼇拜黨羽眾多,鏟除工作稍有不慎就會前功盡棄,於是,康熙表麵上不動神色,暗地裏卻已經開始了各項準備工作。首先,康熙找了一些忠實可靠的少年侍衛,以練習摔跤為名組織了一支親信隊;其次,康熙把鼇拜的親信以各種理由派出了京城,以提防這些人反彈。
準備妥當後,康熙八年,康熙召鼇拜進宮,被那些少年侍衛當眾擒拿,遏必隆也被緝拿。但是,擒拿鼇拜牽扯的事項太大,為了穩定朝廷,康熙對鼇拜從輕發落,免除了他的死刑,改為囚禁,直至病死獄中。對遏必隆也是從輕處治。
既是忠臣也是權臣的鼇拜
鼇拜,滿洲鑲黃旗人。他的叔父費英東早年追隨努爾哈赤起兵,是清朝的開國元勳。鼇拜本人隨皇太極征戰南北,戰功赫赫。順治朝,鼇拜得到了順治帝和孝莊太後的信任和重用。順治去世後,遺詔命鼇拜與內大臣索尼、蘇克薩哈、遏必隆共同輔佐年僅8歲的康熙皇帝。康熙八年,鼇拜因飛揚跋扈,把持朝政,最後敗在少年康熙手中,死於幽所。鼇拜的一生可分為兩個部分,前半部分是個功臣也是忠臣,南征北戰,立下赫赫戰功,並且對主子矢誌不渝;後半部分卻是專擅弄權,最終落得個不得善終的下場。
康熙為什麼對科學如此熱衷
要說康熙為什麼能夠開創一世的盛業,他的秘訣應該就是學習二字。正是孜孜不倦的學習,給了康熙養料,讓他能夠時時刻刻保持一顆進取的心。
康熙8歲的時候,父親就去世了,而他的母親也在他10歲的時候去世了,一個這麼小的孩子要經曆這麼大的打擊,心裏該有多麼痛苦。正是幼時的這種憂患,激勵了康熙奮發學習的精神。
康熙是曆史上少有的嗜書好學的帝王,無論是出巡還是狩獵,他都會手捧一冊書,就是到了60多歲的時候,也還是手不離卷。
康熙對醫學很有興趣,也很有研究,自從他患瘧疾得到西藥金雞納霜後,他就對西藥產生了濃厚的興趣。他命人在京城內煉製西藥,還在宮中設立實驗室,試驗藥品。他提倡種痘以防天花,因為他自己曾經得過痘症,所以對此深有體會,他先給自己的子女種痘,給世人看種痘的好處,後來,種痘就流傳開來了。
康熙帝很喜歡數學。耶穌會士法蘭西人白晉、張誠,葡萄牙人徐曰升等,每日(或隔日)在紫禁城養心殿,用滿語向康熙帝講解幾何學、代數學和三角學。當康熙帝到瀛台或到暢春園時,他們也隨同前往。講完之後,康熙帝背誦定理,並做習題。康熙帝重視天文學。他命耶穌會士、比利時人南懷仁為欽天監監正,讓南懷仁將觀象台舊儀器加以改造。他親自觀測日蝕,南巡至南京,登觀象台,觀察星象。他主持編著了《數理精蘊》(傳入中國的西方數學)、《律呂正義》(記述傳入中國的五線譜)等書,對後來天文學、數學與音樂的發展有重要影響。康熙帝喜歡親自做科學實驗。他為了觀察風向,在宮廷院中設立小旗,用來查看風向、風速,還在一些地方設點測風,又命各直省做晴雨風雪奏報。從中得出“千裏不同風,百裏不同雨”的結論。他對人體解剖學有極大興趣,還親自解剖冬眠熊。他在58歲那年,巡視永定河,親置儀器,定方向,釘樁木,做測量記錄。康熙帝親自主持,曆時三十年,在各地實測的基礎上,用近代方法繪製了《皇輿全覽圖》,即全國分省地圖。
蒲鬆齡和《聊齋誌異》
蒲鬆齡,人稱聊齋先生,清代傑出的文學家,山東省淄川縣蒲家莊人。他一生懷才不遇,窮困潦倒。但也正是這種坎坷的遭遇和長期艱辛的生活,使他加深了對當時政治的黑暗、科舉製度的腐朽以及社會弊端的認識和了解,為《聊齋誌異》的創作打下了基礎。《聊齋誌異》中的故事多采自民間傳說和野史軼聞,將花妖狐魅和幽冥世界的事物人格化、社會化,充分表達了作者的愛憎感情和美好理想,是我國古代文言短篇小說中成就最高的作品集。
康熙為什麼要去五台山
順治帝在他的愛妃董鄂妃去世後,沒過多久,他也早早地見他的愛妃去了。但是,因為之前他有信奉佛教的事情,有人便演繹出來說順治帝並沒有死,而是出家當和尚去了。而在康熙朝,康熙曾四次去往五台山,這就更加讓人們相信了順治確實是出家了。那麼,康熙到底是為什麼要去五台山呢?真的是去看望他的父親嗎?
康熙有一首詩:“又到清涼境,涁岩卷複重;勞心愧自省,瘦骨久鳴悲……”言辭間非常悲切,而這首詩是康熙第四次去五台山時寫的,有人便推測說康熙第四次去五台山的時候,順治帝已經去世了,所以康熙如此悲痛地寫下了這樣的詩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