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第四章:聖祖康熙(3 / 3)

如果明珠就這樣一直走下去的話,他的一生就會以非常輝煌的記錄來結束,但可惜的是,在他接近老年的時候,卻犯下了一個錯誤,他早年的正直不阿早就在歲月的磨礪中不見了蹤影,他不顧朝政而結黨營私,廣收賄賂,並與索額圖爭權奪利,互相傾軋。終為康熙所不能忍,在康熙二十七年,被人上奏賣官索賄,於是,康熙罷黜了他的職位。此後,雖在三次對準噶爾部的噶爾丹用兵時跟隨出征,但卻不再重用他了。明珠就這樣最後鬱鬱終生了。

《康熙字典》

《康熙字典》是我國曆史上惟一由皇帝下旨編撰的字典,是參考明代的《字彙》、《正字通》兩書編寫而成的。康熙四十九年(1710年)三月初七,玄燁親令大學士、吏部尚書張玉書、陳廷敬二人為總閱官,王景全等二十七人為纂修官,翰林院侍讀陳世倌為纂修兼校刊官。在上諭中,玄燁對纂編字典的意義、方法、要點做了詳盡而有原則的指導,參與編纂的三十人曆時六載,終於完成了這項工程浩大的巨著。成書後,由英武殿刻印,世稱“殿本”。

重臣張廷玉

張廷玉,康熙晚期、雍正、乾隆三朝的著名大臣,安徽桐城人。康熙三十九年時中進士。張廷玉為人謹小慎微,謹守“萬言萬當,不如一默”。雍正帝曾讚揚他“器量純全,抒誠供職”,稱其為“大臣中第一宣力者”。

張廷玉在康雍兩朝仕途可謂一帆風順,康雍二帝對其恩寵有加,尤其是雍正帝更是將其視為股肱。分析其獲寵的原因不外乎以下幾點:

首先,張廷玉文思敏捷,主事幹練。正是因為他出眾的辦事能力,雍正帝才會對他頗為倚重,讓他擔任《聖祖實錄》的副總裁,負責纂修繕寫實錄及起居注,又任《明史》總裁。並且諸多的軍國大事,都讓他參與,很多的鴻典巨文,也多出自他的手。

其次,張廷玉非常清廉謹慎,並且樂善好施。這為他的好人緣打下了基礎。在朝廷中為官,好人緣是很重要的,就算你再有才華,沒有人支持你,也是沒有用的。

再次,張廷玉正直勤勉,緘默持重。張廷玉在為官的大部分時間內都做到了勤勉持重、為官正直,這也是他能長期周旋於君臣之間的一個重要原因。

上麵所說的這幾點展現了張廷玉作為一個封建國家高級官僚所具有的品格和風範。但張廷玉畢竟隻是一個普通人,也有他不光彩的一麵,而正是這些缺陷,導致了他晚節幾乎不保的結局。

首先,他陷入了被清代統治者所厭惡的“黨爭”的泥潭。並且,由於他功高,門人眾多,導致了高宗乾隆的忌憚,乾隆十三年的時候,張廷玉自請致仕,並向乾隆請求,按照世宗的遺詔,允許他死後配享太廟,乾隆答應了他的請求。後來,乾隆以張廷玉接到恩旨後,沒有到宮門謝恩為由,削去他的爵位,並拒絕他死後配享太廟。後來又因為他的姻親犯法,把以前賞賜給他的錢物都追繳回來了。乾隆二十年三月,張廷玉逝世,乾隆摒棄前嫌,賜諡號文和,仍讓其配享太廟。在清代,漢大臣配享太廟者隻有張廷玉一個人。

朱三太子案

清初,流傳明崇禎帝第三子尚在民間,一些人即以朱三太子為號召,舉兵抗清,清廷大力搜捕,史稱“朱三太子案”。康熙十二年冬,北京有楊起隆詐稱是朱三太子,組織旗下奴仆、佃戶,密謀起事。事情敗露後,楊起隆逃走。康熙十九年,在陝西漢中捕獲了一名自稱朱三太子的反清者,後來,此人在北京磔死。三藩作亂時,福建有叫蔡寅的也詐稱朱三太子,擁眾數萬,與台灣鄭經勾通反清,被清軍擊敗於天寶山。四十七年四月,清廷在山東汶上縣捉獲張姓父子,張供認本名朱慈煥,是崇禎帝的四子,但清廷仍然指其偽冒明裔,以“通賊”罪將張氏父子解京處死。朱三太子一案從此銷聲匿跡了。

兩立兩廢儲君

康熙十四年,康熙的皇後赫舍裏氏生下皇二子胤後難產去世,康熙為了了卻赫舍裏氏的心願,也為了表示自己對於皇後的重視,下令立皇二子為儲君。可是,在康熙的晚年,康熙卻一而再、再而三的把胤廢又立、立又廢,這到底是什麼原因呢?

其實,皇太子是一位非常聰明的人,他因為生下來就已經被立為太子,所以自幼就開始儲君的培養,無論是四書五經、騎射、文學等各方麵都很出色。康熙之所以對他產生了厭惡之情,主要是因為他不孝,不孝在皇宮中來說,是比較大的一個缺點。後來,康熙又發現皇太子暴戾不仁,對諸王、大臣、官員以及小小的奴仆等人都是任意淩辱,沒有一點仁義之心,對檢舉他行為不端的人更是橫加迫害。

康熙四十一年,康熙禦駕南巡,太子也一起隨行,行至德州時,太子病重,康熙便決定自己先回北京,留太子在德州調養身體,並讓索額圖陪侍。在德州的這段時間,太子在索額圖的麵前說了很多的怨尤之言。等二人回京後,康熙馬上把索額圖交由宗人府拘禁,以結黨罪論處,康熙這次是以索額圖糾結太子黨之罪來處治索額圖的。

更有甚者,康熙懷疑太子有謀害他的舉動。康熙四十七年,康熙和太子等人到承德避暑山莊圍獵,康熙發現,每天晚上,太子都要到他的帳篷外麵從縫隙中向裏麵窺探,他懷疑太子要有所行動,便決定加快廢黜太子的行動。回到京城後,康熙便把太子囚禁起來,並正式下令廢黜太子。

太子雖然被廢了,但諸皇子爭奪皇位的欲望更加強烈了,各皇子都在加緊行動,眼看著兄弟自相殘殺的悲劇就要上演了,再加上康熙看到胤有心悔改,康熙便又複立胤為皇太子。到了康熙五十一年,胤因為“行為乖戾,大失人心”再次被廢,並且被永遠禁錮在鹹安宮。

洪升與《長生殿》

洪升,生於世宦之家,書香門第。洪升寫《長生殿》直接脫胎於白居易的《長恨歌》,用了十餘年的時間,前後三易其稿。初稿名為《沉香亭》,是以李白為主角;二稿名為《舞霓裳》,主角由李白變成了唐明皇和楊貴妃;三稿即為《長生殿》。康熙二十八年,因在孝懿皇後忌日演出長生殿,被劾入獄,革去國子生員學籍,所謂“可憐一曲長生殿,斷送功名到白頭”。晚年歸錢塘,生活窮困潦倒。康熙四十三年,曹寅在南京排演長生殿,邀洪升參加。洪升於回家路上溺水而死。

紛亂之中允任大將軍王

就在康熙的諸皇子為了爭奪儲位而大動幹戈的時候,康熙心中卻有如磐石,絲毫不為所動。在身邊的大臣一再呈請要求盡快立下太子的情況下,康熙還是沒有什麼動作。但實際上,他的心中是有已經囑意的意中人了,隻是他沒有說出來而已,他也怕再發生像胤一樣的悲劇。

那麼,康熙心目中的這個中意的人是誰呢?長子胤已經排除在外了;胤沒有才幹,也不是可心的人選;胤很有才能,而且他的奪位之心也沒有被康熙察覺,在康熙晚年又受康熙重用,可見是康熙心中比較重要的人;胤禵雖頭腦有些簡單,但卻在最關鍵的時刻擔任了撫遠大將軍之職。而胤禵在紛亂中擔任撫遠大將軍之職被很多朝中的同僚看作是胤禵為康熙選中的繼承人的象征。但胤禵在擔任大將軍之前的爵位很低,而且在擔任大將軍後,康熙也並沒有說給他封個什麼王,這麼含混的征兆,很難說胤禵是康熙的中意人,隻能說是康熙為了迷惑大家的一顆煙霧彈。

胤禵在任大將軍後,康熙並沒有給他什麼實際的軍權,軍務上的報告基本上都是胤禵的手下將軍直接向康熙彙報,胤禵的任務僅僅是辦理糧餉,但就這麼一件事,他也沒有辦好,他將“軍需銀數十萬兩,屢次遣人私送與阿其那,聽其揮霍”。如果胤禵是個能擔當大事的人的話,他是絕對不會在康熙選擇繼承人的關鍵時刻做出這種事的。而康熙那麼精明的人,也絕對不會想不到這一點。

由此可見,有學者認為康熙晚年是希望立胤禵為儲是沒有實際根據的,胤禵之所以被任命為大將軍王,與其說是重用他,不如說是為立儲而投放的一顆煙霧彈。

康熙親征準噶爾

蒙古曾經分為三個大部,就是漠南蒙古、漠西蒙古、漠北蒙古,努爾哈赤和皇太極經過兩代人的努力,完全臣服了蒙古。噶爾丹統治了準噶爾部後,幾次三番率領軍隊南進威脅到中央王朝。康熙三十五年春,康熙決定親征,打敗噶爾丹。昭莫多之戰後,噶爾丹逃走,但卻仍不投降。三十五年秋,康熙再次親征,噶爾丹不戰請降,但一直不見真正歸降行動。第二年,康熙第三次親征,這次,噶爾丹逃無可逃,最後走投無路的他患病身亡。至此,清王朝徹底統一了全中國。

奪嫡之戰

在康熙朝,因為立儲君的事情,讓康熙費了不少的腦筋,但是,即便如此,還是沒能避免他的眾皇子們為爭奪皇位而進行的一係列活動。

在康熙的眾多皇子中,爭奪皇位最積極的是他的長子胤,他雖然是長子,但因為他的母親是庶妃,身份上來說,不如皇二子胤,他雖然表麵上對父親和弟弟言聽計從,但實際上對皇位也是覬覦已久的。但是,康熙根本就不喜歡他,在第一次廢太子後,康熙明確表示不會立他為太子,所以他就開始支持比較有希望的皇八子,他開始想方設法向父親推薦皇八子胤禩,並說讓自己殺死廢太子,康熙對他的不滿達到極點,一怒之下,康熙將胤革爵圈禁,永遠不能再踏上政治舞台了。

皇八子胤禩為人工於心計,平時就很注意為自己籠絡人才,有很好的名聲。很多大臣都以為康熙會立他為太子,而胤禩自己也為自己的爭奪皇位積極行動著。他的積極使得康熙以為他是在拉黨結派,收買人心,於是對他也是深感厭惡,並不打算立他為儲。

皇四子胤在這次爭位活動中,充分表現了自己的才能和品質,使得康熙對他另眼相看。他知道自己沒有希望得到儲位,便采取保守的態度,仍希望能夠保住太子,他在父皇麵前能夠實事求是,不矯不過。深得康熙的喜愛。後來,康熙生了一場大病,所有的皇子都很少過問,隻有胤和胤祉時常去問醫問藥。此外,胤還非常懂得韜光養晦,避免鋒芒畢露而招致妒忌。在局勢未明之前,他與各方的關係都能保持良好,不偏不過。

皇十四子胤禵也非常受康熙賞識,他禮賢下士,在朝廷中很有人氣。康熙五十七年,康熙任命他為撫遠大將軍,全麵負責西北軍務,並給了他一切必要的權力。但康熙最後也沒有立他,畢竟他遠在西北,這對於繼承皇位來說,是非常不利的。

在太子第二次被廢後,康熙對胤也更加器重了,他多次派給他很重要的任務,而胤也看到了自己被立的希望,他加緊了準備工作,私底下開始結納黨徒,建立自己的班底。可以說,在康熙去世前的一段時間,胤在他心裏是有很重的分量的。康熙六十一年,康熙與世長辭,皇四子胤繼承了皇位。

李光地賣友案

李光地,康熙朝傑出的政治家和思想家,是有爭議卻又深得康熙帝信任的人物,在清初政治史和學術史上具有深遠影響。李光地之所以頗有爭議,是因為牽扯到陳夢雷的“賣友案”。陳夢雷與李光地同為康熙九年進士。當耿精忠福建造反後李光地和陳夢雷上書清廷表忠,此書由李光地帶上京城,但李光地卻沒有立即進京,而是在玩了半年後見耿精忠敗局已定才把密函刪去陳夢雷名字後獻給康熙。平叛之後,他的好友陳夢雷便成了附逆罪臣,逮捕下獄,貶戍奉天。李光地卻扶搖直上,官至文淵閣大學士。李光地非但不救陳夢雷,反而落井下石。

康熙帝廟號為什麼稱聖祖

在曆史上來說,一般開國的皇帝因為勞苦功高,他去世後,廟號一般都會是某祖,後來繼承的皇帝都是某宗,這已經形成了一個不成文的規矩了。到了清代,基本也是這樣流傳下來的。但也有特別的現象,清朝的康熙皇帝並不是開國皇帝,為什麼他的廟號是聖祖呢?

清朝第一個皇帝努爾哈赤廟號“太祖”,第二個皇帝皇太極廟號“太宗”,第三個皇帝順治廟號“世祖”,第四個皇帝康熙廟號“聖祖”,第五個皇帝雍正廟號“世宗”,第六個皇帝乾隆廟號“高宗”,第七個皇帝嘉慶廟號“仁宗”,第八個皇帝道光廟號“宣宗”,第九個皇帝鹹豐廟號“文宗”,第十個皇帝同治廟號“穆宗”,第十一個皇帝光緒廟號“德宗”。從這裏不難看出,清朝的皇帝也是按照古來傳下來的規矩定廟號的,聖祖康熙之所以會是“祖”源於雍正帝的堅持。

按照舊典,康熙帝死後其廟號本應稱“宗”,但在諸多皇子爭奪皇位繼承權中取勝的雍正帝出於某種考慮,堅持將康熙帝的廟號定為“祖”字。康熙六十一年十一月二十四日,諸王大臣奏請大行皇帝尊諡廟號,雍正帝說:我的皇父繼承大統,按照舊典本應該稱宗,但經書上也說:祖是指有功的皇帝,而宗是指有德的皇帝。我的皇父的功勞冠古爍今,拓宇開疆,他在位的六十多年,為我們打下了這一個天下太平的盛世,從繼承大統上來說,他是守成的,但從他的績業上來說,他卻是開創,我的意思是應該定為祖號,才能夠顯示出他的功德來。無論從哪方麵來說,雍正對他父親的譽美之詞並不過分。於是,諸王、貝勒、貝子、公、文武大臣、官員等遵照雍正的意思,尊諡為:合天弘運文武睿哲恭儉寬裕孝敬誠信功德大成仁皇帝。廟號為:聖祖。雍正看完大臣們的奏折,用針刺破中指,用血將奏文內“聖祖”二字圈出,從而定下了康熙帝的廟號和諡號。

什麼是皇帝的廟號

皇帝死後,根據其在皇族世係的順序給予其相稱的尊號,稱之為某祖、某宗,奉入宗廟立室祭祀。這種稱祖、稱宗的名號就叫廟號。一般認為廟號起源於商朝,周秦時廢除廟號,西漢又開始重新實行這一製度。確定廟號的原則,一般對開國或建國初期有特殊功勳的皇帝多稱祖,而後來守成的皇帝多稱宗。清朝開國皇帝努爾哈赤被尊為清太祖,繼位的皇太極尊為太宗,而入關後的第一位皇帝福臨(順治),又被尊為世祖。至於康熙帝,則因為其突出的貢獻被尊為聖祖。

康熙帝長壽之謎

在清朝的十二位皇帝中,康熙活了69歲,算得上一個長壽的皇帝了,他的養生之道是什麼?

關於長壽,康熙自己本身就有研究,他曾經這樣說過:“人臣可仕則仕,可止則止,年老致仕而歸,猶得抱子弄孫,優遊自適。帝王仔肩無可旁委,舜歿會稽,不遑寧處,終鮮止息。洪範五福,終於考終命,以壽考之難得也。易循六爻,不及君主,人君無退藏之地也。豈當與臣民較安逸哉!朕自幼讀書,尋求治理……”從這些話中我們可以看出,康熙是將行儉樸、戒聲色、習騎射、廣胸懷、省錢糧、富國家、勤工作、關民苦作為延年益壽關注的要點。

康熙平時非常注意鍛煉身體,康熙自幼便精於騎射、遊泳等體育項目,成年後,時常去獵場打獵、登高、練相撲、賽馬,還數次親自帶兵打仗。

除了鍛煉身體,康熙還非常注重節飲食,慎起居。他平常飲食都非常清淡,他說這是祛病的良方。他的起居非常有規律,平常也十分注意精神愉快。他還通過練習書法來求得“寬懷”(舒心),這也是他長壽的一個重要原因。

作為皇帝,康熙並沒有沉溺於世俗之樂中,而是喜歡書法,以練書法助心性,達到長壽的目的。他總結了一條經驗,叫作“寬懷隻有數行字”。七個字說出了書法的一個功能:在書寫“數行字”的過程中達到“寬懷”強身的效果。康熙練字寫字,並不是為了賺取美名,他很專心地“師古心”(繼承),精益求精地“細討尋”(創新)。他練字經常到深夜,仍然是“象管(象牙筆杆)揮時在正心”。

康熙朝千叟宴

千叟宴是我國康熙、乾隆年間大型的尊老、敬老活動。康熙六十一年正月初二,康熙皇帝在乾清宮盛宴滿、蒙、漢文武大臣及致仕退黜人員,年齡65歲以上的老人有六百八十人。初五,又宴請漢文武大臣中年齡65歲以上的老人三百四十人,兩次宴會共宴請了一千多位老人。宴席上,康熙皇帝和老人們飛觴飲宴,皇子、皇孫侍立觀禮,給老人們斟酒。為了紀念這一盛會,康熙皇帝即興賦詩,並命大臣們也“賦詩記事”,名曰“千叟宴詩”。這就是千叟宴的來曆。

康熙之死

康熙六十一年十一月十三日晚上,康熙皇帝死於西郊暢春園。七天後,雍親王胤即位。二百多年來,人們對於康熙的死一直抱有懷疑的態度,大多數的人們認為他不是壽終正寢,而是被雍正毒死的。那麼康熙到底是怎麼死的呢?

在雍正朝的文獻《大義覺迷錄》中,有一段湖南人曾靜的話,他說:“聖祖皇帝在暢春園病重,皇上就進一碗人參湯,不知如何,聖祖皇帝就駕了崩,皇上就登了位。”這個曾靜在這裏是直接指出雍正毒死了康熙。並且在《永憲錄》中記載,在康熙病危時,“以所帶念珠授雍親王”,這就為雍正的即位提供了證據。持這一說法的人認為,康熙在暢春園休息的時候,正是雍正下手的好時機,當時康熙身邊沒有什麼人,隻有雍正的心腹隆科多負責康熙的安全,雍正利用這大好的機會讓隆科多把毒藥放在食品中呈給皇上,使得康熙病危,進而去世。

還有人認為康熙是自然病死的。康熙長期有病,並越來越嚴重,去暢春園也是因為感冒,才要去那裏休養生息的。康熙是因為感冒而引發了身體的其他病症而突然死亡的,不是什麼被毒死的。而且,康熙在位時就一直希望能老死,他要想老死就肯定會有所提防,要想下毒害他,實屬不易。再者,雖然病人喝人參湯是當時的習慣,但康熙一貫不喜歡喝人參湯,他曾說過:南方人服食人參是很好,但不適合北方人服食。由此可見,他是不會輕易就喝人參湯的。所以,要想用人參湯毒死他是不太可能的。

康熙的死亡原因恐怕要和雍正即位是否是奪位一樣,永遠也沒有正確的答案出現了,要想解開這個謎團,還需要後來人繼續努力。

《尼布楚條約》

“尼布楚條約”是清朝與俄國簽訂的邊界條約。在挫敗沙俄侵略的雅克薩之戰後,康熙二十八年七月二十四日由清政府全權使臣索額圖和沙俄全權使臣戈洛文簽訂於尼布楚。條約規定:兩國以流入黑龍江之額爾古納河、格爾必齊河為界,再由格爾必齊河發源處沿外興安嶺“直達於海,亦為兩國之界”。唯烏第河與外興安嶺之間的地方暫行存放待議。條約還就俄國撤出雅克薩、兩國互不收納逋逃、居民不得擅自越界、貿易互市等事宜做了具體規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