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第四章:聖祖康熙(2 / 3)

還有一種說法就是康熙五台山贈送瓷碗的故事。傳說孝莊太後接到了順治的一封信,孝莊便讓康熙去五台山尋找父親,到五台山後,康熙看見一個和尚在殿前打掃,這位和尚穿著對襟黑棉襖,腳上穿一雙圓口布鞋。康熙上前問他法名,他告訴康熙他叫“八又”。康熙琢磨了半天,覺得八又不就是父字嗎?他又回來找這位和尚,但他已經不見了,他尋遍了整個寺院,也沒有找到這個人。當他失望地要離開寺廟的時候,一回頭,他看到寺廟的牆上寫了這樣的一首詩:離俗當僧花山寺,不慎破碗被趕出,古有子債父來償,今希父債子來還。康熙把這個字體拓下來後拿到北京讓孝莊太後看,孝莊認出是順治的筆跡。康熙於是按照詩的意思,到江西景德鎮燒製了一批瓷碗,分送給五台山所有的寺院。

順治是否出家當了和尚,至今仍然是一個謎,那麼,康熙為什麼四次之多去五台山,也就更說不清是什麼原因了,這個謎題隻能等待後來人去解開了。

避暑山莊

避暑山莊,俗稱承德離宮,原名熱河行宮,是清代皇帝夏日避暑和處理政務的場所,是清代的第二個政治中心。始建於康熙四十二年(1703年),建成於乾隆五十五年,曆時八十七年。這座規模宏大的園林,擁有殿、堂、樓、館、亭、榭、閣、軒、齋、寺等建築一百餘處,它的最大特色是山中有園,園中有山,山區占了整個園林麵積的五分之四。

吳三桂為什麼要反清

吳三桂,明遼東人,祖籍高郵,錦州總兵吳襄的兒子,在崇禎朝時是山海關總兵。1644年,李自成領導的農民起義軍進入北京,吳三桂引清兵入關,在一片石戰役中擊潰李自成。其後,吳三桂奉朝廷之命鎮壓農民起義和誅殺南明桂王,因顯赫的戰功被清朝封為平西王,駐地雲貴地區。

在順治朝的時候,順治帝對吳三桂等藩王是很縱容的,吳三桂要求什麼,順治帝基本都答應,而且對吳三桂的一些非法的舉動也是能容則容。朝廷一再地滿足吳三桂,吳三桂的貪心也就越大。到了康熙朝,他居然在康熙二年的時候上疏清廷,請求在雲貴兩省總督巡撫的敕書中,加上“聽王節製”四個字。明目張膽地要使自己的王權淩駕於封疆大吏之上,而朝廷居然也答應了。吳三桂很好地利用了朝廷給予自己的這個“特權”,他將自己的意中人從外省大量地調到雲貴充實自己的力量;同時,又把自己的親信派往其他各省任職。他經常直接給吏、兵兩部批文,指定他喜歡的某人為什麼官職。有時吏、兵兩部要起用雲南、貴州的文武官員,如果吳三桂不同意的話,吏、兵部也必須撤回。

吳三桂剛一到昆明,就強占了昆明西郊五華山上明黔國公沐氏的府邸。吳三桂看中了這塊地方,但嫌其顯得過於狹小不夠氣派,便開始大興土木,進行增修擴建。工程前後持續了十多年,這裏終被吳三桂建成了一個占地廣闊、規模宏大的宮殿群。

在私生活上,吳三桂也是十分放縱,他終日沉於聲色,縱欲享樂。他的後宮達上千人,與皇帝比絲毫不遜色。前期專寵絕代佳人陳圓圓,陳圓圓年老色衰後,他又命人從江南采買了四十多個優伶,這些小姑娘個個隻有十五六歲大,天天圍在吳三桂跟前鶯歌燕舞。

吳三桂毫不節製的權勢,終於引起了清廷的警覺。康熙帝開始逐步削奪其政治和軍事上的特權。康熙十二年,經過一番調查後,康熙建議撤藩。於是吳三桂聯合尚之信、耿精忠以反清複明為號召起兵反清。康熙十七年,吳三桂在湖南衡陽稱帝,國號為周。不久後,吳三桂兵陷湖南,後病死衡州。三年後清軍平定了這場叛亂,吳氏家族全部被殺。

木蘭圍場

木蘭圍場建於清康熙二十年,是清代皇家獵場,也是清帝北巡重要活動場所。圍場東西長約一百五十公裏,南北長約一百公裏,周長近七百公裏,總麵積約一萬零四百平方公裏。這裏是清代皇帝、八旗子弟及王公貴族行圍習武的場所,它和承德避暑山莊一起,成為清政府的另一個政治活動中心。木蘭圍場從建成之日起到嘉慶二十五年的一百四十三年中,康、乾、嘉三帝堅持北巡一百二十四次、木蘭秋獵九十二次。木蘭圍場也通過這種獨特的方式載入清朝的史冊。

康熙與皇祖母的親密關係

康熙帝玄燁的皇室大家庭裏,與玄燁感情最深。對他一生影響最大、他至死都難以忘懷的,不是他的生身父母順治帝與孝康章皇後,也不是哪位後宮佳麗,或兒女皇孫,而是他的祖母孝莊文皇後。玄燁與祖母之間的深情,在中國曆代封建帝王之家的祖孫關係中,絕無僅有。

孝莊太後在對待自己兒子的問題上,可以說是失敗的,他無論是從教育上還是對待順治的婚姻上,都沒有給順治一個好的環境,可能也正因為如此,孝莊才把更多的精力放在培育她的孫兒上。玄燁還小的時候,她就教育玄燁舉手投足、一言一行都要符合帝王規範。玄燁從小就表現出不同於其他阿哥的聰明才智,孝莊知道這個孩子是個帝王的材料,便派自己的侍女蘇麻喇姑去服侍他,還讓玄燁隨從“站班當差”,同大臣一起參加各種跪拜禮儀。孝莊對孫兒的愛有著豐富的內涵。她不僅給了玄燁本應從其父母那裏得到的關懷和愛護,更重要的,是通過嚴格的教育、訓練,培養他的良好品質、習慣與作風。

孝莊不僅從生活上關心愛護玄燁,她還是玄燁的政治保護者和導師。玄燁當上皇帝後,由於輔助四大臣的事情,讓康熙很是頭疼,康熙在祖母的支持和策劃下,開始實施擒拿鼇拜的計劃。康熙用十幾個練習布庫的少年把鼇拜這個滿洲第一巴圖魯緝拿了。

孝莊對玄燁的愛是深沉的,寬厚的,她常給玄燁講“得眾則得國”的道理。一次,孝莊當著王公大臣的麵問康熙的誌向,他不假思索,按照祖母平日的教誨回答說:“惟願天下安寧,百姓安居樂業,共享太平之福而已”,這一回答令孝莊和在場的官員非常滿意。

康熙二十四年,孝莊突然中風,康熙得知祖母生病的消息,心急如焚,他每天衣不解帶地在身邊伺候祖母,直到祖母的身體有了起色才開始打理朝政。康熙二十六年冬天,75歲高齡的孝莊“舊症複發”。康熙每天都是處理完朝政便來到慈寧宮伺候祖母,“衣不解帶,寢食俱廢”。但無奈,人不能勝天,康熙二十六年十二月二十五日,孝莊與世長辭了。從小在祖母的嗬護下長大的康熙悲慟不已。從此後一直到康熙去世,他幾乎每年都會到暫安奉殿去看望祖母,這份祖孫間的親情,在皇家來說確實是不易的。

康熙帝的後妃們

據統計,康熙帝有皇後、妃、嬪、貴人、答應、常在等不同封號的後宮妻妾共六十七人,是曆史上後妃最多的皇帝之一。康熙帝生前共封有三位皇後:孝誠仁皇後赫舍哩氏是輔政大臣索尼的孫女;康熙帝的第二位皇後是孝昭仁皇後紐祜祿氏,她是清開國功臣額亦都的孫女、輔政大臣遏必隆的女兒;康熙帝的第三位皇後是孝懿仁皇後佟氏,她是康熙的舅舅佟國維之女。在康熙去世後,他的兒子雍正帝追贈自己的生母德妃烏雅氏為皇後。康熙帝生前還冊封了兩位貴妃和十個妃子。

康熙與蘇麻喇姑

蘇麻喇姑,蒙古科爾沁人,很小的時候便進了科爾沁貝勒府,當上了貝勒宰桑的二女兒布木布泰(就是後來的孝莊太後)的貼身侍女。後金天命十年,布木布泰嫁給了皇太極,蘇麻喇姑作為布木布泰的貼身侍女,也隨主人陪嫁到了盛京。

蘇麻喇姑自從跟隨了孝莊後,眼界不斷擴大,文化修養也迅速提高。她不僅蒙語講得好,而且很快掌握了滿語和漢語,特別是那一手漂亮的滿文,贏得了全宮上下的稱讚。於是,她奉孝莊皇太後之命,充當了幼年康熙帝的第一任滿文老師。

蘇麻喇姑與孝莊文皇後朝夕相處,形影不離,廝守達六十餘年,正是因為兩人的特殊關係,蘇麻喇姑在宮中的實際地位很高,頗受尊敬。孝莊文皇後稱她為格格;順治皇帝與她論平輩;康熙皇帝則稱她為“額涅”、“額娘”,即母親;康熙的眾皇子們,則尊稱她為祖母。而蘇麻喇姑卻很有自知之明,始終謙恭謹慎,在皇帝麵前總是自稱奴才。

康熙二十六年(1687年),孝莊文皇後病逝。這時的蘇嘛喇姑已經是70多歲的老人了,她長期沉浸在悲傷、孤獨中,對身體的傷害很大。為了排解她的悲傷和孤獨,康熙皇帝決定將皇十二子胤祹交由蘇麻喇姑撫養。按清宮慣例,隻有嬪以上的主子才有資格撫養皇子。讓蘇麻喇姑撫養皇子,表明康熙帝對蘇麻喇姑十分信任和重視。

康熙四十四年八月二十七日,蘇麻喇姑終於病倒在床,而此時的康熙正在塞外巡視。康熙四十四年九月初七日,蘇麻喇姑的心髒停止了跳動,結束了她那豐富多彩的一生。

由於此時康熙正在外出巡,康熙帝便指示皇子:祖母事出,留七日再淨身入殮。目的是想回宮後再親眼看一看敬愛的額娘,向她的遺體告別。但後來他計算十五日才能回宮,於是再次降諭,讓皇子們將蘇麻喇姑遺體再留七天,等到他回宮後再定。由此可以看出康熙帝與蘇麻喇姑之間的眷眷深情。

為了回報蘇麻喇姑對大清所做出的貢獻,報答她對自己“手教國書,賴其訓迪”和撫養皇子的恩情,康熙皇帝決定按嬪禮為蘇麻喇姑辦理喪事。這對於奴仆出身的蘇麻喇姑,可以說是天大的恩典。

孔尚任與《桃花扇》

孔尚任,山東曲阜人,早年受封建家庭的傳統教育。康熙二十四年,被康熙任命為國子監博士,至此,開始了他的仕宦生涯。此後,孔尚任開始構思《桃花扇》的寫作。此時,他結識了冒辟疆、鄧孝威等前朝遺民,並從他們那裏得到了不少遺聞和史料,為《桃花扇》的寫作打下了基礎。一年後,他出差淮陽時,接觸到黑暗的社會現實,認識到吏治的腐敗,《桃花扇》也就是在這個時候脫稿的。康熙三十八年,《桃花扇》最終成書。可惜的是,書中洋溢的亡國的哀痛讓康熙帝產生了疑惑,次年,便罷了他的官。

孝莊太後為什麼要“暫安奉殿”

孝莊太後為什麼沒有在死後葬在她的丈夫皇太極的身邊呢?這是很多人都想知道的,但卻沒有人知道真正的答案。我們隻能從曆史的縫隙中推測出一些蛛絲馬跡來。

有人說,孝莊之所以葬在暫安奉殿,一方麵是不想再千裏迢迢地跑到東北打開已經去世很久的皇太極的墓地;再者,是不忍心葬在先於自己逝去的兒子順治帝上手;還有一點,就是她並非旗人,而是科爾沁蒙古部落首領的孫女,她要葬在自己的家鄉。以上的這三點,從情理上來說都是成立的。有一些野史對這件事是這樣演繹的,說孝莊是因為曾下嫁給了多爾袞,沒有臉麵葬在她丈夫的身邊,而她又是大清第一帝之生母,正根正宗,也不能葬於別處,隻有把她埋在陵牆外,令其為子孫後代看守大門,以示懲處。

到底是什麼原因讓孝莊葬在了現在這個地方呢?其實,孝莊文皇後之所以沒有與皇太極合葬的真正原因是她臨終前的一份遺囑。孝莊生前曾經與康熙談過她百年之後的事情,她對康熙說:太宗皇帝的梓宮安葬已經很久了,不要再為合葬而打開地宮了,此所謂“卑不動尊”。如果另外建陵寢,又要勞民傷財,而終究也並非合葬。再者,我心裏也放不下你們父子,不忍心離你們太遠。就把我葬在遵化安息吧,這樣我也就沒有什麼遺憾了。

孝莊去世後,康熙帝在今昭西陵的位置上建了一座臨時停放棺槨的享殿,稱為暫安奉殿,康熙親自選定的基址,親自指導並參與圖紙的設計。孝莊生前,非常喜歡慈寧宮東麵的一處麵闊五間的寢宮,她去世後,康熙皇帝下令將這座寢宮拆除,運到暫安奉殿,按原樣重建,將孝莊的梓宮安放在暫安奉殿的寶座上,封掩起來。

雍正皇帝即位後,認為自孝莊太後停靈暫安奉殿後,大清國運昌盛,聖祖在位長久,子孫繁衍,說明暫安奉殿這個地方是風水寶地,於是決定將暫安奉殿改建為昭西陵。改建工程於雍正三年二月初三日破土動工,同年十一月完工,十二月初十日,孝莊太後正式入葬昭西陵地宮。

康熙帝南巡

康熙皇帝玄燁為了緩和滿、漢民族之間的矛盾和統治階級與人民之間的矛盾,籠絡江南的士大夫階級,於康熙二十三年至四十六年(1664~1707)的二十四年之間,先後到東南一帶做了六次南巡,他從北京出發,由山東入江蘇,沿江而南到蘇州、南京、杭州,最遠是渡過錢塘江,到了紹興。在南巡的過程中,他不講排場,他的六次南巡都是住在大臣的家裏,其中四次住在曹寅家中。途中,他還堅持批閱奏章,時刻以國事為重。

統一台灣

鄭成功從荷蘭殖民者手裏收複了台灣,並以此作為明朝的最後一塊基地來對抗清朝。康熙對這塊熱土一直沒有放棄,而是想方設法將其收回來。康熙二十二年,他派海將軍施琅出征台灣,希望能夠一舉收回台灣。

施琅原是鄭成功的一員海將,被清廷收用後,他一直感恩戴德,希望能夠立下戰功。統一台灣是施琅一貫的主張,因為他看到了統一台灣對祖國安危的重要性。從康熙三年開始,施琅就建議進軍澎湖、台灣,使“四海歸一”。在因颶風所阻,兩次進軍澎湖、台灣失敗後,他仍矢誌統一台灣,再次上疏要求征台灣。康熙二十二年六月十四日,康熙帝終於下令征討台網,施琅奉命出擊。他率戰船三百多艘,水師二萬多人向台灣方向前進。二十二日,施琅在澎湖大敗鄭軍,擊沉和俘獲鄭軍大小船隻近二百艘,殺死鄭軍將領頭目三百多人、士兵一萬兩千多人,另有一百六十五員將領和四千八百名鄭軍士兵倒戈投降。清軍陣亡官兵隻有三百二十九人,負傷一千八百多人。船隻則損傷輕微。

鄭成功的兒子鄭經死後,由他的孫子鄭克爽繼承了延平郡王的爵位,但實際上,在他們的內部,對於鄭克爽的實力很多人都不認同,所以,他們的內部內訌不斷,再加上這次的損失更是大傷元氣。鄭克爽無奈,便派人到澎湖施琅軍前要求談判,他提出隔海而治、納貢稱臣的條件,但施琅拒絕了他的條件。鄭克爽無奈之下隻能向施琅送上了投降書,並繳納了延平郡王的官印。八月,清軍正式進駐台灣,施琅親自接受了鄭克爽的歸降。至此,台灣正式回到了祖國的懷抱。

海將軍施琅

施琅,福建晉江人,生於天啟元年,卒於康熙三十五年。他自幼生長在海濱,熟悉海情。少年時代從師學劍,武藝超群;壯歲從戎後,轉戰疆場,屢建戰功,是一位智勇雙全、功勳卓著的良將。早年,施琅是鄭芝龍、鄭成功的部將,後因微嫌與鄭成功發生矛盾,終於釀成父、弟被誅殺的慘劇,此後,施琅便歸降了大清。降清後,他先後擔任副將、總兵、水師提督,參與清軍對鄭軍的進攻和招撫。康熙二十二年,施琅率領清軍渡海東征,一舉攻克了台灣。他還針對當時清廷內部有人提出“宜遷其人,宜棄其地”的錯誤意見,上疏籲請清廷在台灣屯兵鎮守、設府管理,力主保留台灣、守衛台灣。

一代廉吏於成龍

於成龍,大清的一代廉吏說的就是他,他是山西永寧州(離石縣)人,生於明萬曆四十五年(1617年),卒於清康熙二十三年(1684年),終年67歲。在他死後,康熙帝賜諡號“清端”,並加太子太保銜。

於成龍出身於一個官宦家庭,其先祖和父親都在明朝做過官。據說他的父親在鄉裏倡導孝義之道,有長者之風。受家庭熏陶的於成龍性格端莊,不苟言笑,又才智過人,勤儉耐勞。他“為學務效實行,不屑於詞章之術”,認為“學者苟識得道理,埋頭去做,不患不到聖賢地位”,可見他自始就是個崇尚實幹、不屑空談的人。

於成龍自小便很有大誌,由於家庭的關係,自幼過著耕讀的生活,雖清貧,但也受到了較正規的儒家教育。順治十八年,已44歲的於成龍,不顧親朋的阻攔,拋妻別子,懷著“此行絕不以溫飽為誌,誓勿昧天理良心”的抱負,接受清廷委任,到遙遠的邊荒之地廣西羅城為縣令。此時的羅城剛剛歸順朝廷還不到兩年,由於局勢不穩定,這裏的人民民不聊生,兩任知縣也是一死一逃。於成龍剛到羅城時,這裏遍地荒草,莊稼都已經沒辦法種了,而且城內隻有六家居民,數間茅屋,所謂的縣衙也隻是三間破茅房而已。就是這樣的一個環境,在和他同來的五名從仆或死或逃的情況下,他以自己堅強的意誌,開始了他仕宦生涯的第一步。

從他的仕途生涯的第一步到他去世這二十餘年中,他三次在清廷的官吏考核中被舉“卓異”,並以卓著的政績和廉潔刻苦的一生,深得百姓愛戴和康熙帝的讚譽,以“天下廉吏第一”蜚聲朝野。

康熙最寵信的大臣高士奇

高士奇,清代康熙年間著名的寵臣。康熙十年(1671年)四月初三,康熙在果斷巧妙地鏟除專權諂佞的鼇拜等輔政大臣後,親試太學生,高士奇榮登榜首,禦試第一。此後,他開始入仕。高士奇從補詹事府錄事開始起步,曆任內閣中書舍人、侍讀學士、詹事府少詹事、禮部侍郎等職,雖然職位不高,但都是康熙的貼身職位,與康熙的關係非常親密。高士奇靠著自己的一手好字、一肚文才平步青雲,確實是一個十分了得的人物。康熙四十三年,高士奇去世,康熙賜諡號“文恪”。

權臣明珠的榮辱人生

明珠,是康熙時代的著名大臣,滿洲正黃旗人,納喇氏,字端範。他的姑祖母是努爾哈赤的妃子,皇太極的生母。也因此,他的家族被列為滿洲“八大家”之一。順治末期,明珠從他的父親手裏繼承了侍衛官內務府郎中的職位。明珠的嶽父是多爾袞的哥哥英親王阿濟格,此人戰功無數,但狂妄自大,自多爾袞死後繼續無法無天,順治為除此大患,將他和他已經被封為親王的三個兒子賜死,封為公爵的二個兒子削爵,其他的人一律貶為庶民。明珠與阿濟格的女兒的婚姻,非但沒能給他帶來好處,還給他的前途帶來了那麼一些黑暗。所以,他在順治末期和康熙初期很不受重用,隻是一個可有可無的臣子而已。

到了康熙親政時期,明珠因為在康熙鏟除鼇拜的行動中出力不少,所以很受康熙帝的倚重。明珠這個人的能力非同一般,他精通滿漢文化,做事幹練,對人熱情,能言善辯,正直不阿(早年),不惟權貴而又忠貞不渝,所以才能在康熙如此一代名君下仍有如此作為,曆任刑部、兵部、吏部、禮部尚書,而後在“相位”上長達二十載。

明珠作為一代名臣來說,是稱職的,他在三藩做大的時候,能夠毫不顧及自身,毅然上書建議撤三藩,為收複台灣更是以身入虎口,為抗擊外敵,深入敵區,作為一位文官來說,這確實是不易的,從臣子的角度來說,他也是十分盡忠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