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第三章:世祖順治(1 / 3)

順治帝的一生沒有什麼大的建樹,唯一可以稱得上功績的就是他是第一個入主中原的清朝皇帝,但這也不是他的功勞,是攝政王多爾袞的功勞。還有一點就是不顧滿族大臣的反對,重用漢官。而他留給世人最為耀眼的事情應該就是他與董鄂妃的愛情,少年天子的愛情來得比普通人更為熱烈,以至於在愛妃去世後,少年天子終日與佛為伴,不久之後也隨愛妃而去了。

福臨即位的千古奇觀

福臨,是孝莊文皇後的兒子、皇太極的第九子,皇太極去世的時候,他剛剛6歲,可是,就是這個6歲的孩子,卻幸運地成了大清的新一代國君。

清崇德八年(1643年)八月初九日夜,皇太極帶著“儲嗣未定”的遺憾猝死。他死之前,沒有留下任何遺言,也沒有交代由誰即位。這樣,一場激烈的皇位爭奪戰就在皇宮打響了。

努爾哈赤有遺詔,規定皇位的繼承要滿洲貴族來討論。當時主要有七個人的意見舉足輕重:就是禮親王代善、鄭親王濟爾哈朗、睿親王多爾袞、肅親王豪格、英郡王阿濟格、豫郡王多鐸和穎郡王阿達禮。當時,最有希望奪得大位的是肅親王豪格和睿親王多爾袞。

豪格的有利條件主要是:第一,為皇太極長子,35歲,正值壯年;第二,人才出眾;第三,久經戰陣,屢獲軍功;第四,皇太極生前親掌的正黃、鑲黃和正藍三旗大臣擁護豪格即位,尤其是兩黃旗貝勒大臣更是誓死效忠。

多爾袞的有利條件主要是:第一,是努爾哈赤第十四子,皇太極之弟,時年32歲;第二,受到父親的鍾愛;第三,多爾袞兄弟為正白旗和鑲白旗的旗主貝勒,這兩個旗支持多爾袞;第四,有二位胞兄弟阿濟格和多鐸的支持;第五,多爾袞多次統軍出征,屢立大功。

就這樣,在兩人實力不相上下之間,誰也拿不定主意到底該立誰。在這劍拔弩張、互不相讓的緊要關頭,表麵憨厚而內心機敏的鄭親王濟爾哈朗,提出一個折衷方案:讓既是皇子、又不是豪格的福臨即位。多爾袞權衡利弊:如果自己強行即位,勢必引起兩白旗與兩黃旗的火並,其後果可能是兩敗俱傷;讓豪格登極,自己既不甘心,還怕遭到豪格報複;而讓年幼的福臨即位,則可收到一石三鳥之利——打擊豪格、自己攝政、避免內訌。所以,多爾袞說:“我讚成由福臨即位。福臨年紀小,鄭親王濟爾哈朗和我輔政。”多爾袞這樣說,豪格也不好反對。於是,6歲的福臨意外地坐上了大清國皇帝的寶座。這有點像天助神佑,其實,福臨隻是這場權力鬥爭的“對角線”而已。

清朝為什麼最後要定都北京

明崇禎十七年,李自成率領農民軍攻進了北京,推翻了大明朝。此時的大清朝,以多爾袞為首的政權也在虎視眈眈地注視著北京城的一舉一動。後來,吳三桂引清兵入關,清兵占領了北京城。實現了努爾哈赤和皇太極多年的夙願的多爾袞馬上決定遷都北京,但他的此舉遭到了一些王公大臣的反對,多爾袞說:先皇在世時曾經說過,如果得到北京,馬上遷都,以圖進取。順治元年十月,順治從沈陽來到北京,多爾袞用順治的名義發布詔書,宣布以北京為首都。

三藩的確立

“三藩”指的是鎮守雲南的平西王吳三桂、鎮守福建的靖南王耿繼茂、鎮守廣東的平南王尚可喜。他們本為明朝遼東邊將,後來降清,或開關迎接清軍進入山海關,或為清廷南征北戰,鎮壓人民的反抗和抗清勢力,立有戰功。清在北京建立中央政權之後,他們以功被封為王,享受高官厚祿,作為清朝控製南方邊遠地區的藩籬。

順治十六年,在平定雲南、兩廣後,順治同意了三藩的建立,從而形成了三藩分鎮的局麵。順治為了使三藩效忠於朝廷,采取了很多破格優待的措施。三藩之三王,原定歲俸六千兩,相當於宗室親王世子的俸祿,超過貝勒的俸銀一倍多。順治十年、十三年、十四年又先後增加了平西王俸銀兩千兩,平南王、靖南王各俸銀一千兩。

為了籠絡三藩,順治還采取了聯姻的手段,使他們都稱為皇親國戚。順治十年八月十九日,順治以皇太極第十四女和碩公主下嫁給吳三桂之子吳應熊,授吳應熊為和碩額駙、三等子、加少保兼太子太保。順治十三年六月,和碩顯親王的姐姐賜和碩格格號下嫁耿精忠。固山貝子蘇布圖的女兒,賜固山格格號下嫁耿昭忠。順治十七年六月,順治又把和碩承澤親王的女兒封和碩公主,下嫁尚可喜的第七子尚之隆,封尚之隆為和碩額駙。

雖然順治這麼下力氣籠絡三藩,但並不是說他對三藩沒有戒心,他讓三王各遣一子入京,隨侍皇上,既可聯絡感情,又可當作人質。如果三藩真的有異心的話,他們也不得不考慮在順治身邊的兒子。

順治對三藩是既籠絡又提防,但由於順治的過於寬容,使得三藩在所駐地橫行鄉裏,魚肉人民。他們不僅大興土木而且還搜刮民脂民膏,更為甚者還開始大量屯兵。順治剛開始對三藩的放縱,導致了三藩與朝廷的矛盾日益嚴重,一場大的風暴即將來臨了。

嫁給吳應熊的公主

在很多現代的演義小說中,都說康熙朝,康熙把自己的妹妹嫁給吳三桂的兒子吳應熊。其實,清廷與吳三桂聯姻的事情確實存在,不過,嫁給吳三桂兒子的不是康熙的妹妹,而是皇太極的女兒。《清史稿》記載:(順治十年)“八月壬午,以太宗十四女和碩公主下嫁平西王吳三桂子應熊。”和碩公主是皇太極的第十四女,她的母親是皇太極的庶妃察哈爾部蒙古奇壘氏。順治十年,年僅13歲的和碩公主嫁給平西王吳三桂之子吳應熊。順治十四年晉封為和碩長公主。十六年被封為和碩建寧長公主,後改為和碩恪純長公主。

統一天下的第一功臣多爾袞

多爾袞,努爾哈赤的第十四子、皇太極的弟弟,他和阿濟格、多鐸是一母所生的兄弟,他們的母親是殉葬的大妃阿巴亥。

多爾袞一生軍功卓著,從很小的時候,他就跟隨他的哥哥皇太極出生入死地在戰場上廝殺,為大清一統天下做出了卓越的貢獻。後金天命十一年,皇太極繼承汗位,年僅15歲的多爾袞被封為貝勒。後金天聰二年(1628年),17歲的多爾袞和皇太極一起出征察哈爾蒙古多羅特部,立下戰功,被皇太極賜號墨爾根戴青,意思就是聰明的統帥。後來,他與皇太極一起與明軍作戰,取得多次勝利,也立下了不少的赫赫戰功,天聰五年,皇太極仿明朝設置六部,多爾袞受命執掌吏部。

天聰七年,皇太極召集諸王大臣商議在明朝、朝鮮、察哈爾三者中應該先征討哪一個時,多爾袞提出了入圍北京,穩定政權的主張。皇太極采納了他的意見,此後,後金的軍事行動都是以這個為主要參考。天聰八年,多爾袞隨皇太極一起伐明,取得勝利。天聰九年,多爾袞奉命招撫察哈爾部林丹汗之子,順利解決了蒙古問題,並從林丹汗處得到了元代的傳國玉璽。皇太極大為高興,改元天聰為崇德,改國號為大清。

崇德元年四月,多爾袞被封為和碩睿親王,此時他年僅25歲。此後,一直到崇德八年間,多爾袞一直作為主帥奉命伐明,取得了一次又一次的勝利。崇德八年八月,皇太極逝世。由於皇太極沒有立下遺詔由誰即位,清廷圍繞由誰即位的問題產生了動蕩。後來,多爾袞審時度勢,決定立皇太極的九子福臨為帝,自己為攝政王。他的這一方案得到了諸方的接受。

多爾袞作為攝政王,是非常稱職的。他重用漢族謀臣和將吏。統兵馭將,賞罰分明。順治元年(1644年)四月,多爾袞親自率領阿濟格、多鐸等統滿、蒙、漢軍十餘萬向山海關進發,山海關的明總兵吳三桂投降後,多爾袞率兵占領了北京。九月,順治進京,宣布以北京為首都。多爾袞受封為叔父攝政王。此後,多爾袞多次率兵進入南方,完成了一統天下的大業。

順治五年,多爾袞被受封為皇父攝政王。順治七年,多爾袞在古北口出獵時,不幸墜馬受傷,沒過多久,就在喀喇城去世了。

多爾袞怎樣重用降臣

多爾袞在順利攻下北京,定都北京後,就開始坐鎮北京了。多爾袞不僅是一位文治武功的良才,還是一位頗善用人的伯樂。對待那些明朝的降臣,他更是能夠知人善用。光是洪承疇和範文程就已經讓他省了不少力氣了。他還把明朝的大學士馮銓請到北京出任清朝的大學士。此外還有在崇禎朝擔任過大學士的謝也被多爾袞網羅到了自己身邊。金之俊、王永吉、黨崇雅、方大猷等人也都被多爾袞重金收用了,這些人並無太大建樹,隻是小有聰明而已。多爾袞利用這些人著實收買了一些漢人的心,為一統天下做出了應有的貢獻。

孝莊下嫁多爾袞之謎

有關孝莊太後下嫁的事,曆來是各好事者演繹的好題材,但孝莊太後真的下嫁給多爾袞了嗎?史書上並沒有記載,當然史書是由勝利者所書寫的,這種醜聞當然可以在史書上抹殺掉,所以,太後是不是真的下嫁給多爾袞,真的是一個謎。我們姑且看一看曆史學家們是怎麼看待這件事的。

說孝莊嫁給了多爾袞的,證據有六:一是明末清初抗清將領張煌言的《建夷宮詞》中寫道:“上壽稱為合巹尊,慈寧宮裏爛盈門。春官昨進新儀注,大禮恭逢太後婚。”“合巹”有點像現代的交杯酒的意思。第二個證據是多爾袞稱謂的變化,從“輔政王”到“攝政王”,到最後的“皇父攝政王”,“皇父攝政王”的稱謂是孝莊和多爾袞結婚的一個重要證據。還有一點是,按清朝早期喪葬製度,皇後、嬪妃最終都要與皇帝合葬。可是,孝莊竟葬在了遵化的清東陵風水牆外,而未與清太宗皇太極合葬於沈陽的昭陵。有人認為,這是孝莊因改嫁而無臉到陰間見皇太極的刻意安排。第四個證據是,1946年10月,近代學者劉文興撰文《清初皇父攝政王多爾袞起居注跋》,其中寫道:宣統元年(1909年),他的父親劉啟瑞任內閣侍讀學士,奉命收拾內閣大庫檔案,“得順治時太後下嫁皇父攝政王詔”。第五個證據是,順治十七年(1660年)十二月二十四日,因乳母李氏病故,順治降諭禮部,其中有這樣幾句話:“睿王攝政時,皇太後與朕分宮而居,每經累月方得一見,以致皇太後縈懷彌切。乳母竭盡心力,多方保護,皇太後眷念慈衷賴以寬慰。”這個意思就是說,順治和母親沒有住在一起,而且母親還不在宮中,那麼是什麼事情能讓母子二人“每經累月方得一見”?自然是多爾袞了。第六個證據是,皇太極死時,年僅6歲的兒子福臨即位,此時的莊妃才32歲。正可謂是孤兒寡母,為了保住自己兒子的皇位,孝莊嫁給朝中真正執掌軍政大權的多爾袞,也是可以理解的。

曆史的真相到底是怎樣的呢?現在還沒有人知道,隻能留待後人去解釋這個謎案了。

衝冠一怒為紅顏的傳說

崇禎十七年,李自成攻破北京,此時的山海關總兵吳三桂成了李自成和清廷爭奪的對象。李自成搶先派人招降吳三桂,吳三桂心裏也是傾向於李自成的,可惜的是,吳三桂在回京的路上,聽說李自成的人毆打他的父親,並且農民軍的將領還把他的愛妾陳圓圓搶了去,得知這一消息,吳三桂勃然大怒。於是,吳三桂改變了決定,他率部重返山海關,對清軍打開了山海關的大門。這就是衝冠一怒為紅顏的故事。

太宗長子豪格的悲劇

豪格是太宗皇太極的長子,在皇太極還在世時,就已經立下了赫赫戰功,很受皇太極賞識。到了順治朝,因為多爾袞把持朝政,豪格很受拘束,一身抱負不能施展,處處受製於多爾袞。而因為豪格和多爾袞的實力相當,攝政王多爾袞也多次想排擠豪格。有一次,有人揭發豪格“圖謀不軌”,散布對多爾袞不利的謠言,多爾袞乘勢對豪格加以打擊。他召集諸王大臣會審,將豪格的心腹處死。豪格本人也差點送命。諸貝勒大臣請殺豪格,隻是由於福臨念及這位長兄的骨肉之情,終日啼哭不食,才使豪格免於一死。

順治五年(1648年),豪格在連敗張獻忠領導的大西軍後勝利回到了京師。可惜的是豪格回京隻享受了一個月的自由,就又被人舉報。這些人檢舉鄭親王濟爾哈朗,在羅織的各項罪名中,與豪格有關的兩條:一是說當皇太極逝世時,“謀立肅王(豪格)為君”,“擅謀大事”;二是偏袒受到罷爵處分的豪格,讓豪格的妻子在豫親王多鐸、英親王阿濟格的福晉前麵行走。並得出濟爾哈朗“向與肅王同謀,心生憐憫,顯令僭越”的結論。鄭親王濟爾哈朗被定以死罪,後從輕處治,降為郡王,罰銀五千兩。

處理濟爾哈朗兩天之後,多爾袞召集諸王大臣會議,專門討論豪格的問題。於是以豪格犯有庇護部將、冒領軍功及欲提拔罪人之弟等輕微罪名,定其死罪。多爾袞表示不忍,最終,免豪格一死,囚禁獄中,削去爵位,沒收所屬人員。

豪格身陷獄中,生不如死,絕望到了極點,不久,便因激憤死在獄中,年僅40歲。

兩年以後多爾袞猝死,年輕的順治帝提前親政。念在長兄豪格的受冤而死,為他平反昭雪,恢複和碩肅親王爵位,並立碑對他一生的功績進行表彰。順治十三年(1656年),追加諡號為“武”。在清代滿洲貴族中,豪格是第一位按照漢族慣例被賜予諡號的王爺。乾隆四十三年(1778年),豪格因開國功績,配享太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