董鄂妃身世之謎
順治帝的婚姻生活可以說是個悲劇,皇後被廢,後娶的皇後又不得自己的心,好不容易有一個愛之入心的董鄂妃,又死得早。這個深得順治帝寵愛的董鄂妃到底是何許人也?曆史上有很多的說法。
其一,《清史稿》這樣記載:“孝獻皇董鄂妃生前所居之承乾宮。後棟鄂氏,內大臣鄂碩女。年十八,入侍。上眷之特厚,寵冠後宮。十三年八月,立為賢妃。十二月,進皇貴妃,行冊立禮,頒赦。”也就是說,史書上的董鄂妃是內大臣鄂碩的女兒。但因為順治帝的這段愛情感天動地,所以有好多人都對董鄂妃的身世有了好奇。
其二,有人說這個董鄂妃就是江南名妓董小宛。這個說法是沒有根據的,隻是一些好事之人的杜撰,之所以把兩人聯係在一起,隻是因為兩人都有一個董姓。據董小宛的丈夫冒辟疆的《影梅庵憶語》記載,冒辟疆初識董小宛在崇德四年(1639年),那一年董小宛16歲,順治帝才2歲。而順治娶董鄂妃時是19歲,董鄂妃18歲。如果董鄂妃就是董小宛,那麼此時她應當是33歲了,顯然年歲不合。
其三,有人說董鄂妃是順治的弟弟襄親王博穆博果爾的福晉。據順治帝的寵臣湯若望回憶錄記載,順治皇帝狂熱地愛上了一位滿籍軍人的夫人,並在這位軍人斥責他夫人時,打了此軍人一個耳光,於是這位軍人因憤致死,或自殺而死。皇帝於是把這位軍人的夫人收入宮中,並封為貴妃,這位貴妃於順治十七年(1660年)產下一子,皇帝本預備立他為將來的皇太子。但是這位皇子竟於數星期之後死去,其母不久亦去世。這與《禦製董妃行狀》中說董妃“後於酉冬生榮親王,未幾王薨”的記載相合。於是有人推測董鄂妃實為這位軍人的妻子。而這位軍人是誰?曆史學家從時間上來推算,隻能是順治的弟弟、皇太極的第十一子博穆博果爾。
福臨為死兒追封
順治十四年,董鄂妃生一子,排行第四,福臨愛屋及烏,視這個兒子為珍寶,可惜的是這個福薄的兒子在出生沒多久就夭折了。董鄂妃痛失愛子,哭得死去活來,順治帝也是痛切於心。看著自己的愛妃為了這個兒子哭得肝腸寸斷,順治帝為了安慰她,便追封這個無名的皇子為和碩榮親王。順治命禮部為榮親王選擇吉地,建造陵墓。順治十五年八月,和碩榮親王在莊嚴的儀仗隊護送下葬在了京郊的黃花山。
湯若望緣何受重用
湯若望是一名德國耶穌會傳教士,明萬曆末年來到中國傳教。他通曉天文、曆法、數學、機械等學,這在中國人看來,實在是神奇,因此很受歡迎。清朝入關後,湯若望更受重視,攝政王多爾袞命其修曆法、編“時憲曆”,掌欽天監監印。到了順治二年(1645年),又加太常寺少卿銜,成為正四品的清朝職官。順治在很早的時候就認識湯若望了,最初,福臨因母親孝莊文皇後稱湯若望為義父,而稱其為“瑪父”,就是爺爺。在頻頻的接觸中,福臨被湯若望淵博的學識與高尚的品德所深深折服。年少的福臨對各種知識都很感興趣,他向湯若望請教有關天文曆算、社會人生等各種問題,他從湯若望這裏學習了新鮮的知識,這讓他感到很愜意,進而更加尊敬湯若望。福臨親政後,湯若望的地位迅速提高,當年即被封為通議大夫、太常寺卿,十年三月賜名“通玄教師”,十二年授為通政使,十五年誥封光祿大夫,秩為正一品。福臨常常召湯若望到宮中來,甚至忘記了時間談到半夜,最後“命四位或六位青年貴胄護送他到家”,並一再囑咐其小心護送。
因為湯若望的學識,他在福臨的心目中威信極高,福臨認為他說的話絕對不會錯的,所以對他幾乎達到了言聽計從的地步。而湯若望也確實在福臨的政治生涯中發揮了不小的積極作用。任何一位帝王,因為周圍人對自己的縱容,而脾氣火爆,再加上衝動,作為帝王來說,這兩者同時存在的話,就足以把別人的生命奪走。當時朝中所有大臣對順治的這個缺點都無能為力,隻有湯若望不怕得罪順治,他直言不諱地向順治提出他的缺點,告訴他所應走的正確的道路。
福臨在逝世前立三子玄燁為帝位的繼承人,也是采納湯若望建議的結果。他提出玄燁已經出過天花,再不會被“這種可怖的病症”所傷害,當然這是最有說服力的(因為清初進入中原的少數民族最害怕天花這種病症)。這就是所謂“直陳萬世之大計”的內容所在。
由以上種種可以看出,順治和湯若望的關係確實是非同一般的,順治對湯若望的信任和欣賞也是發自內心的。
金聖歎為何獲罪而死
金聖歎,明末清初的著名文學家。他被稱為“金評”,一生評批了《水滸傳》、《西廂記》、《史記》等“六才子書”,影響深遠。順治十六年,蘇州一帶發生災荒,朝廷本應減免糧賦,但江蘇巡撫和縣令不顧百姓死活,照常催逼糧稅,百姓苦不堪言,隻能等待機會把貪官汙吏趕走。順治十八年,順治帝駕崩,金聖歎等人認為好機會來了,他們就借哭廟之機控告江蘇巡撫等人,但沒想到,江蘇巡撫卻下令捉拿這些人。金聖歎被捕入獄。後又開列了金聖歎等人的三大罪狀。當時,反清鬥爭此起彼伏,此案正好撞在了風口浪尖上,朝廷下令,嚴懲這些人。於是,金聖歎等人就被處以死刑,一代才子就落得個這樣的下場。
順治帝為何鍾情佛教
順治帝親政之初,由於在多爾袞的壓製下過了太久窩囊的日子,所以,他能夠盡快的從陰影中走出來,勵精圖治,常與儒臣探討治國的大道,對佛教並不崇信。由於湯若望的影響,曾一度對天主教有過興趣,但也就是一時的興趣而已。那為什麼順治帝最後會對佛教產生濃厚的興趣,甚至到了要出家的地步呢?
順治帝對佛教產生興趣起源於幾次接觸高僧。順治十四年初,順治帝駕幸南海,途經海會寺,得知這裏有一位高僧憨璞性聰,便召見了他。當年的十月,順治帝又一次在宮中召見了他,並與他探討佛法。憨璞性聰抓住順治帝年幼無知又愛虛榮的心理,稱順治帝是金輪王轉世,順治大為歡喜,封憨璞性聰為“明覺禪師”。
第二位對順治帝影響較大的高僧是玉琳璓。順治十六年時,玉琳璓入京為順治講述高深的禪理,順治帝讓玉琳璓為自己取法名,玉琳璓為順治帝取了個“行癡”的法號。順治賜玉琳璓“大覺禪師”的稱號,不久又晉為“大覺普濟禪師”。
臨濟宗的知名和尚木陳忞也很受順治帝的寵愛,順治十六年,木陳忞應召入京,與順治談論佛法、詩詞等。順治賜給木陳忞“弘覺禪師”的稱號,還賜給他法衣、字畫、佛像等物品。
在與順治關係密切的僧人中,玉琳璓的大弟子茚溪森陪伴順治時間最久,順治曾親筆書寫“敕賜圓照禪寺”匾額,命杭州織造懸於昔日茚溪森住持的浙江仁和縣龍溪庵,從此以後,此庵更名為“圓照禪寺”。
順治非常信奉佛教,在他的愛妃董鄂妃去世後,他極度哀傷,開始厭煩這個世界,想跟隨自己的愛妃而去,於是,更加崇拜佛教,想以此來尋求精神上的解脫。也正是因為這樣,才有了野史上的順治帝遁入空門,出家當了和尚的事情。
達賴五世進京朝覲
順治元年,清朝入關定都北京,順治帝分別於順治五年、七年、八年三次派專使入西藏,敦促達賴五世前來北京朝見。由於清朝入關後中原局勢不穩,再加上達賴喇嘛對清朝的態度還不是很明朗,所以,一直拖延到順治九年,達賴喇嘛才在官員的陪同下來到內地。達賴喇嘛進京的時候,順治帝到南郊南苑獵場迎接。達賴五世在北京受到了順治帝的高規格的接待,由於水土不服,達賴五世在北京停留了兩個月後離開了北京,在達賴五世到達蒙古後,順治下詔冊封達賴五世為“西天大善自在佛所領天下釋教普通瓦赤喇怛喇達賴喇嘛”。
順治帝真的出家了嗎
由於順治帝崇信佛教,再加上寵愛的董鄂妃去世,心灰如死,所以,有很多人都以為順治帝出家了,而不是去世了。這件事究竟是不是真的呢?這個至今也是個疑案,沒有人能給出一個準確的答案。
首先,順治帝確實喜歡寺廟生活,喜歡當和尚。順治帝在位的後期十分信奉佛教,與當時著名的幾位高僧過從甚密。
《清朝野史大觀》的記載是:“世祖(順治)之於董貴妃,所謂君非姬氏,居不安,食不飽者也。乃紅顏短命,世祖對之,忽忽不樂,未數月,遂棄天下,遁入五台山,削發披緇,皈依佛土……滿洲族人,雖百方勸解,卒不能回。由是於十八年正月,謬謂世祖病歿,而以十四罪自責之遺詔下矣。”這就是說,順治出家是因為董鄂妃的去世,再者,既出家了,還要假說是病死了。當然,這因為是野史,也不見得就是正確的。
《湯若望回憶錄》中對順治出家的事也有記載:此後皇帝便把自己委托於僧徒之手,他親手把他的頭發削去,如果沒有他的理性深厚的母後和若望加以阻止時,他一定會充當了僧徒的。
《大覺普濟能仁國師年譜》、《旅庵和尚奏錄》、《敕賜圓照茚溪森禪師語錄》、《北遊集》、《續指月錄》等僧侶書籍的記載中,也曾說過順治帝出家的事。這些書用語錄及偈語的形式,記載順治曾經在十七年十月(1660年)中旬於宮中,由湖州(浙江吳興)報恩寺和尚茚溪森為其舉行了淨發儀式。但剃了光頭本已出家的順治,又在茚溪森的師父、報恩寺主持玉琳璓的諄諄誘導和要燒死茚溪森的脅迫下,回心轉意,蓄發留俗了。
《清世祖實錄》有記載,順治帝雖然回心轉意不出家了,但經過四個多月出世與入世的反複折騰,順治帝本就虛弱的身體已支持不住了,到年底終於病倒了,很快就染上當時的不治之症天花。順治帝讓玉琳璓為自己念經祈禱,又親自把平日最親昵的太監吳良輔送到法源寺剃度,作為自己的替身,但病情仍不斷惡化。順治十八年正月初七半夜,順治帝在養心殿崩逝。
清朝的第一位漢妃
滿族入關以後,為表示不分彼此,首先表示滿漢可以通婚。第一個皇帝清世祖,在順治五年(1648年)宣布,漢族官吏的女兒“欲婚滿洲者”,可以登記。清世祖自己,為了以身作則特地選了漢人戶部侍郎灤州石申的女兒做妃子。史書記載這位小姐頗得恩寵,因為她被賜居永壽宮,可以穿漢式冠服,她母親石申妻趙淑人來看她的時候,還可以在附近下轎——“乘肩輿入西華門至內右門下輿入宮”!
順治帝的死亡之謎
順治十八年,年僅24歲的少年天子在養心殿駕崩。雖然由於康熙的登基皇宮很快又恢複了平靜,但在皇宮的深處,人們不禁有這樣的疑問,24歲的順治皇帝,一向身體強健,從未聽說有什麼疾病纏身,為什麼會突然不治而亡?對於順治皇帝的死亡,《清世祖實錄》中的記載異常簡短,“丁巳,夜,子刻,上崩於養心殿。”為什麼關乎生死的大事,以寥寥數字敷衍了事,甚至對死因隻字未提?
《清世祖實錄》中有一段關於順治死前的最後記錄。順治患病是在順治十八年正月初二。到初六順治已經是病入膏肓。《清世祖實錄》中用了二百多字記載了順治死前的活動,而描述他的死亡卻僅有十一個字,時間,地點,除此之外再也找不到任何的線索,這究竟是為什麼呢?不僅如此,清朝皇室家譜《玉牒》中也僅僅隻是記錄了順治駕崩的時間,對於順治皇帝的死因依然是避而不談。
同樣讓人費解的,是順治臨死之前留下的遺詔。因為在整篇遺詔中,順治開列了多達十四條的朕之罪。為什麼順治會對自己平生所為如此內疚自責?這樣的自責似乎很不符合一代天子離開人世時最後的心情。
順治朝的翰林院學士王熙的《自撰年譜》中的記載為我們找到了順治死亡的原因。書中寫道,在王熙應召進入養心殿以後,病榻上的順治帝對他說,朕得了痘症,恐怕是好不了了。所謂的痘就是天花,順治皇帝從患病到駕崩,隻有五天的時間。他的病症與天花病極為相似。
從種種史料和跡象推斷,順治是患天花而去世的。但是令人費解的是順治患病去世,應該屬於正常死亡。然而清宮檔案為什麼對順治的死因隻字未提,諱莫如深,難道順治死亡的背後還隱藏著什麼不可告人的秘密?這隻能留待後人去解開這個謎團了。
順治帝的後妃們
據《清史稿·後妃傳》記載,順治有二個皇後、十五個妃子,他最寵愛的妃子是董鄂氏。順治帝的兩位皇後都不受寵愛,第一位皇後是孝莊太後的侄女,順治帝在忍受了她兩年後,終於找借口把她廢為靜妃。第二位皇後是順治的外甥女,因為是孝莊安插在自己身邊的眼線,也不受順治喜愛。隻有妃子董鄂氏才是順治的心頭最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