丁酉江南科場案
這個案子發生在順治十四年江南的一次鄉試中。這次考試的主考官叫方猷,副主考是錢開宗。鄉試考完發榜後,秀才們發現一些學識平平的富家子弟榜上有名,大家都認為有舞弊行為,紛紛到文廟去哭廟,並到江南貢院抗議。這件事後來傳到了順治帝的耳中,他怒不可遏,下令將方、錢就地正法,另外八個同考官也受到了流放的處分。這次科場案因量刑過重被後世詬病,但也因為引起的巨大威懾力,使得後來好多年無人敢再以身試法。
多爾袞到底有無後代
在很多的影視作品中,都有多爾袞無後代的情節,那麼曆史上,多爾袞到底有沒有後代呢?這個問題,直到現在人們也在爭論不休。
可以肯定的有一點,就是多爾袞有一個女兒,多爾袞一生娶了妻妾至少有十個,隻有一個朝鮮女人為他生了一個女兒,叫東莪。
在清史學界,大多數的人堅持認為多爾袞無血親嫡子,所以才過繼了他的弟弟多鐸的一個兒子多爾博為自己的兒子。持這種說法的依據是清宮宗室的《玉牒》等的記載。多爾袞過繼的這個兒子,後來因為多爾袞被順治帝清算,又回到了自己的宗族中,到乾隆朝,乾隆皇帝又為多爾袞平反,仍讓多爾博一支為多爾袞的後嗣,承襲睿親王。那麼,多爾袞究竟有沒有血親嫡子呢?
在《清世祖實錄》中有記載,多爾袞死後二十七天,議政王、大臣第二次會議商議英親王阿濟格的罪時,大臣吳拜、蘇拜、博爾惠、羅什等追憶多爾袞死後一二日時,英親王阿濟格曾找多爾袞屬下的二旗大臣強令其歸附,這些大臣當時說:“夫攝政王擁立之君,今固在也。我等當抱王幼子依皇上以為生。”意思就是說,這些多爾袞的舊屬要忠心耿耿地抱定多爾袞的“幼子”,擁立順治皇上以為生。
這就說明,多爾袞確實是有一個兒子的,但這個兒子到底是過繼的兒子還是自己的親生兒子呢?首先,這些舊屬說的是“抱”幼子,既然是抱,就說明這個孩子還很小,還不會走路,而當時,多爾袞的過繼子多爾博已經9歲了,自然不會用抱這個字。那麼這個幼子是誰呢?誰又是他的母親呢?有曆史學家從時間上推測,這個幼子是豪格福晉在嫁給多爾袞後生下的。史有記載,多爾袞在順治七年(1650年)正月續娶了豪格福晉博爾濟錦氏,並於當年的九月二十七日申時生下唯一“幼子”。有人認為,這個幼子是豪格的遺腹子,但實際上,豪格早在順治四年(1647年)三月就因罪下獄,四月即死於獄中了。怎麼又會在兩年半後有一個孩子呢?所以說,這個幼子肯定是多爾袞的親生兒子,隻不過這個孩子後來的命運沒人知道而已。
開國功勳豫親王多鐸
多鐸,努爾哈赤第十五子,與多爾袞是一母所生的弟弟。他和哥哥多爾袞一樣,從小便跟隨皇太極出征打仗,並立下了赫赫的戰功。在皇太極去世後,他更加受到重用,數次領兵伐明,並在遷都北京後,奉命南討,為大清朝一統天下做出了卓越的貢獻,被順治帝以“功勳甚多”封為和碩德豫親王。可惜的是,多鐸英年早逝,在36歲的時候,因為患痘症不治身亡。
多爾袞為什麼會猝死
順治七年(1650年)十一月,多爾袞在古北口外出打獵時,不慎墜馬受傷。十二月初九日在喀喇城去世,年僅39歲。攝政七年的多爾袞就這樣英年死去了,關於他的死,官方史書上的記載都非常含糊,據曆史學家分析,他的死主要有以下三個原因:
第一個原因,多爾袞一直體弱多病。多爾袞的身體一直不好,再加上常年征戰,勞累和壓力使得他的疾病就一直沒好過,隻能是一日重於一日。用豪格詛咒他的話說,他是個“有病無福”的人。據多爾袞自己說,他之所以體弱神疲,是由於關外鬆山之戰時親自披堅執銳、勞心焦思種下的病根。
第二個原因是深重的精神創傷。順治六年(1649年)三月,多爾袞非常寵愛的親弟弟,年僅36歲的多鐸因出天花而死,多鐸的兩位福晉也堅持一同殉死;接著他的哥哥阿濟格的兩位福晉也因出天花相繼而亡。這對體弱多病的多爾袞來說,是十分沉重的精神打擊。這種打擊接連不斷,不久,他的元妃博爾濟吉特氏又因天花去世了。親人的相繼去世,讓多爾袞整日沉浸在悲痛之中,加劇了病情的惡化。
第三個原因是縱欲過度。多爾袞雖然沒有太多的子嗣,但他卻和其他的男人一樣,對於美人也是愛不釋手。他的妻妾究竟有多少,曆史上沒有記載,有名分可查的至少有十個妃子(六妻四妾),其中蒙古女子六人。朝鮮女子一人。多爾袞妻妾成群,仍不滿足,還四處搜訪美女,曾命八旗選美女送入王府,又曾從新歸附的蒙古喀爾喀部索取有夫之婦。久病纏身,再加上縱欲過度,是他猝死的重要原因。
英武郡王阿濟格
阿濟格,努爾哈赤第十二子,母親是大妃阿巴亥。因為卓越的戰功被封為貝勒、武英郡王,後又被封和碩英親王。清崇德元年六月,阿濟格帶領清軍進抵居庸關,攻克昌平,直逼北京。順治元年作為清軍前鋒隨多爾袞入關。四月,與吳三桂、豫王多鐸在山海關大破李自成農民軍。又以靖遠大將軍自邊外入陝西、四川,切斷李自成後路,屢敗李自成。順治五年,阿濟格以平西大將軍督師征討薑在大同的叛亂。阿濟格自恃功高,要求封叔王,被攝政王多爾袞拒絕。多爾袞死後,他企圖攝政,被削爵幽禁賜死。
多爾袞身後的慘劇
順治七年十二月,多爾袞在喀喇城去世的消息傳入京城,如晴空霹靂,舉國震驚。順治帝福臨雖然在多爾袞生前很是忌諱,但畢竟是自己的叔父,親情還是存在的,順治頒下詔令天下臣民易服舉喪。多爾袞的靈柩到京後,福臨親率諸王、貝勒、文武百官易縞服,迎於東直門五裏外。此外,他還親自舉爵祭奠,向多爾袞的靈柩行三跪大禮,扶棺痛哭失聲。福臨還下詔稱頌他:“平定中原,至德豐功,千古無兩。”追尊他為“誠敬義皇帝”,廟號成宗。多爾袞在生前沒有達到的尊崇,在他死後都達到了。由於多爾袞生前無子,順治帝還恩準把多爾袞的弟弟豫親王多鐸的兒子多爾博過繼給多爾袞,承襲睿親王爵。
到了這裏,多爾袞的一生可謂是榮華富貴也有過,死後的尊崇也享過了,沒有什麼遺憾了。但是,誰也沒想到的是,這隻是一種表麵的現象,沒過多久,多爾袞就遭到了順治帝的清算。
順治八年(1651年)二月,曾作為多爾袞貼身侍衛的蘇克薩哈、詹岱兩人出來揭發多爾袞生前的罪狀:攝政王生前私備八補黃袍、大東珠、素珠、黑狐褂等禁物置於棺內;又計劃率兩白旗移駐永平,謀篡大位。接著,鄭親王濟爾哈朗率諸王、貝勒、大臣共同上疏,列舉了多爾袞一係列重罪,包括有,多爾袞獨擅威權,目中無人,違背情理讓其母入太廟,有謀逆之心等。
順治帝在多爾袞擔任攝政王的時候,受盡了多爾袞的鉗製和侮辱,一直在想辦法報複,這下,既然有人出來檢舉多爾袞,他也就順勢而為。福臨趁這個機會下詔,將多爾袞削爵,撤出宗廟,開除宗室,追奪所有封典(包括生母妻子),籍沒家產人口入官,其養子多爾博歸宗。多爾袞雖死,難逃其殃。福臨命平毀墓葬,把屍體挖出來,用棍子打,又用鞭子抽,最後砍掉腦袋暴屍示眾。一代英雄的開國功臣,就這樣結束了他輝煌的一生。
鄭成功收複台灣
鄭成功,是我國明末清初收複台灣的民族英雄。1624年,荷蘭殖民者侵占了我國的台灣,對台灣人民進行殘酷的剝削和壓迫,中國人民無比憤慨。1655年,鄭成功為了抗議荷蘭殖民者在海上的擄掠,下令禁止商船到台灣貿易,在經濟上給荷蘭殖民者以有力的打擊。1661年4月,鄭成功令長子鄭經防守廈門,親率戰艦一百二十艘,將士二萬五千餘人,在金門料羅灣誓師東進收複台灣。經過激烈的海戰,鄭軍擊沉荷軍主力艦"赫克托"號,收複了"赤嵌樓"。1662年2月1日,荷蘭侵略軍被迫投降,被侵占達三十八年之久的台灣終於重歸祖國懷抱。
福臨提前親政的前因後果
順治帝福臨在6歲的時候被立為清朝第三代皇帝,他的這個皇帝的位子,可說是從天而降的。本來爭奪儲位的是皇太極的長子豪格和努爾哈赤的第十四子多爾袞,但因為各方麵的考慮,雙方都同意放棄自己的權益,立6歲的福臨為帝。這樣,還是個孩子的福臨就登上了帝位。
福臨登基後,因為有多爾袞攝政,他也就是個擺設,再加上他的母親孝莊從中斡旋,福臨一直處於多爾袞的壓製之下。在他小的時候還好,畢竟沒有自己的自由思想,等他稍大了一些後,就開始明顯表示出對多爾袞的敵意,再加上多爾袞確實沒把福臨放在眼裏,時時處處壓製福臨,侮辱福臨,福臨對多爾袞可說是恨之入骨。但因為母親的緣故,他隻好一忍再忍。終於到了順治七年,十二月,多爾袞出獵的時候逝世於喀喇城,順治帝終於可以自己來掌握自己的天下了。
順治八年正月十二日,福臨在太和殿宣布親政,此時,他年僅14歲,但“坐殿上指揮諸將,旁若無人”。
多爾袞雖然在死後遭受了順治的清算,但實際上,他的勢力還是在暗中運作著。對於年僅14歲的福臨來說,消除其影響,收回被分散削弱的皇權,確實是很困難的一件事。福臨親政之初,因為經驗的不足和精力的不夠,曾下令“複用諸王”。被多爾袞嚴重打擊的鄭親王濟爾哈朗開始握有重權。但這時福臨的注意力並不在怎麼收回皇權上,而是集中在如何翦除多爾袞的親信餘黨上。隨後,他下令處死追隨多爾袞並且手中握有實權的大學士剛林、祁充格;當年的八月,又殺掉了固山額真、吏部尚書譚泰;十月,下令讓多爾袞的哥哥阿濟格自盡。這一係列迅速而又有效的措施讓多爾袞派的勢力深受打擊。在根本上穩定了政局之後,順治九年正月,福臨又下諭:“以後一應奏章悉進朕覽,不必啟和碩鄭親王。”三月又下令:“罷諸王貝勒貝子管理部務。”此時,他才開始集大權於一身,當上了名副其實的大清皇帝。
強推“剃發令”
清軍入關後,為了徹底征服中原這片土地,多爾袞於順治二年向全國發布了“剃發令”,命令中規定:所有人都必須像滿人一樣剃去前額的頭發,蓄起辮子。京城內外限在十日內剃發,遲疑者或違命者,都治以重罪。各地方官員還在江南各地貼出了“留頭不留發,留發不留頭”的布告,強製民眾剃發。清政府實行的這一命令,極大地傷害了漢族人民的民族自尊心,一時之間,全國上下響起了一片反對聲。
皇後被廢
順治皇帝6歲登基,在八年後,年僅14歲的福臨就迎娶了他的第一位新娘博爾濟吉特氏娜木鍾,她是蒙古卓禮克圖親王吳克善的女兒,也是順治皇帝的生母孝莊文皇後的侄女,所以這位皇後正是福臨的表妹。順治八年(1661年)正月,吳克善把女兒送到了京城。同年八月十三日在紫禁城舉行了清朝開國以來第一次皇帝大婚禮,14歲的福臨與表妹博爾濟吉特氏娜木鍾喜結良緣,成為伉儷。
皇後天生麗質,美貌超群,而且聰明靈巧。可惜的是這位皇後嫉妒心特強,醋意十足。她發現眾妃嬪中哪位比自己漂亮,便生起嫉妒之意,想方設法陷害她,急欲置之死地而後快。她想獨承雨露,夜夜專房,因而反對皇帝召幸其他妃嬪。另外,這位皇後生活奢侈,揮霍無度。她所穿的衣服都必須是用珠玉裝飾的。她所有的餐具如果一件不是金質的,就大發雷霆。她的這些生活習性與福臨正好相反。福臨生性儉樸,因而對皇後十分反感。攝政王多爾袞死後獲罪,福臨對他極為痛恨,而這位皇後恰恰是多爾袞為其所聘,因而痛恨之意也殃及皇後。
婚後兩年,順治帝終於忍不住了,便下諭:在我小的時候,睿親王為我選定的這門親事,不是我所選擇的,不和我意。順治將這門親事不合的主要責任推到了多爾袞的身上,認定現在這位皇後沒有統攝後宮的能力,“故當廢”。順治皇帝要廢掉皇後之言一出,立即在朝廷之中引起了軒然大波,滿朝文武紛紛上疏請求皇帝收回成命。麵對文武大臣的反對,順治皇帝抑鬱寡歡,形容憔悴。孝莊皇太後看到兒子如此固執,隻好舍棄侄女的利益,允準廢後。有了母親的支持,福臨於順治十年(1654年)八月二十六日降旨廢掉了這位皇後,將她降為靜妃,改居側宮。
八旗圈地
清軍入關後,大量的人口湧入北京及其周邊地區,作為統治者,為了自己的利益,清政府頒布“圈地令”,這主要是為了犒賞王公貴族,也是為了解決八旗的生計問題。圈地令規定京城附近的“無主”荒地“盡行分給東來諸王、勳臣、兵丁人等”,這就成了八旗跑馬圈地的依據。圈地令對於普通老百姓來說猶如晴天霹靂,大量的農民流離失所、家破人亡。而滿人八旗根本不善於耕種,圈來的土地也就大量的荒蕪了。這一結果無論是對國家的安定還是百姓的安居樂業都形成了嚴重的傷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