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第二章:太宗皇太極(1 / 3)

太宗皇太極的一生不能簡單地用幾個字來總結,他的一生是複雜而又多彩的。皇太極早年幫助父親統一了女真部落,在他繼承了汗位後,他統一了整個東北,並南下朝鮮,西征蒙古,屢挫大明官兵。他建立起了關東一統的大清帝國,並將族名改稱“滿洲”。他雄心勃勃為建立一個一統天下的大清朝努力著。他可算是一位開啟清代基業的開創型帝王了。

皇太極的皇位爭奪戰

後金天命十一年(1626年)八月二十一日,努爾哈赤在沈陽病逝。在諸亂紛爭的情況下,努爾哈赤的第四子皇太極繼承了汗位。關於他的即位,曆史上有這麼幾種不同的說法。

第一種說法就是皇太極是受努爾哈赤遺命繼承汗位的。據朝鮮史籍《魯庵文集》記載:“老汗(努爾哈赤)臨死曰:洪佗始(皇太極)能成吾誌。終無所命而死。”這個記載到底是不是真實的,這一點無法考證。

第二種說法是,皇太極是從多爾袞的手裏把汗位搶奪過來的。清人蔣良騏的《東華錄》順治八年(1651)二月己亥詔內載,多爾袞聲稱“太宗文皇帝(皇太極)之位原係奪立”,暗示皇太極篡奪汗位。按這一種說法來說,努爾哈赤在生前就已立多爾袞為嗣子,在努爾哈赤去世後,皇太極用陰謀狡詐的手段從多爾袞的手中搶奪了汗位。甚至,為了穩固自己的地位,還逼迫多爾袞的母親大妃阿巴亥殉葬。但這種說法有很多可疑的地方。首先,在努爾哈赤去世前,就已經廢黜了大妃阿巴亥的地位。其次,當時的多爾袞才15歲,既沒有什麼戰功,也沒有什麼威望,按照努爾哈赤的為人處世的方式,是不太可能立多爾袞位嗣的。而且,在皇太極即位後,還對多爾袞大加提攜,而多爾袞對皇太極也是感恩萬千,盡心輔佐皇太極,所以,皇太極不太像是從多爾袞手中搶奪了汗位。

第三種說法是,皇太極是與眾多的競爭對手競爭而得來的汗位。努爾哈赤死後,因為沒有明確的立嗣,所以,幾個比較有實力的貝勒之間的競爭十分激烈,而皇太極與代善的爭鬥是這其中最激烈的,代善是努爾哈赤的次子,他有勳績,有聲望,也有勢力,他的即位希望跟皇太極是一樣的,而皇太極為了繼承汗位,想盡一切辦法打擊代善,最終打敗了代善,爭得了汗位。

還有些人認為,皇太極的汗位是由諸貝勒推舉產生的。努爾哈赤生前確立了八和碩貝勒共治國政的製度,為汗者須請貝勒推舉產生。當時諸貝勒中,數皇太極實力最強,由他來繼承汗位也是合情合理的。

寧錦大捷

後金天命十一年,努爾哈赤率軍攻打寧遠城,但卻遇到了袁崇煥的頑強抵禦,結果大敗而歸。天啟七年,皇太極為了一雪父親的恥辱,親率大軍攻打寧遠。清軍先是到了寧遠的外圍要塞錦州,清軍上次在寧遠吃了敗仗,對袁崇煥心有忌憚。但皇太極激勵諸將不要害怕,雙方的軍隊在城外展開了激戰,雙方的死傷都十分慘重,明方的報告說清軍有數位權高者受傷。皇太極見死傷太多,隻得退兵,清兵再次兵敗寧遠。這一役,明朝稱之為“寧錦大捷”。

皇太極為何要改族名和國號

努爾哈赤死後,第八子皇太極繼承汗位,年號天聰。此時後金已成為塞外大國,人口包括滿、蒙、漢三族,疆土東北達黑龍江口,西邊至歸化城(今內蒙古呼和浩特)以西,南麵與明朝錦州、寧遠為界。在這種情況下,皇太極已不滿足於稱金國汗,而想比擬於一統天下的中原皇帝,因此在明崇禎九年(1636年),皇太極自稱皇帝,改國號為清,改年號為崇德,改族名為滿洲。皇太極稱清國皇帝,欲進占中原,成為全中國的封建帝王。

皇太極為什麼會改族名和國號呢?在少數民族當中,族名是不可以輕易更改的,皇太極為什麼要冒這個大不韙?

首先,皇太極將“大金”改為“大清”,是為了衝淡漢族人民曆史上對金朝侵宋的沉痛記憶,從而引發的對後金的民族仇恨;同時,新族名和新國名還應符了陰陽家的五行說,因朱明王朝屬火,原國號“金”正好犯了“火克金”的忌諱。而新國名“清”和新族名“滿洲”都帶有水,應合“水克火、清滅明”的吉祥兆頭;以次,向天下表明其問鼎中原奪取全國政權的信念和決心。

皇太極把族名改為滿洲,裏麵有很深的意義。女真的另一個漢文譯法是“珠申”,明末清初的“珠申”一詞,漢譯為“奴隸”之意,這必然有損於一個統治民族的聲譽。天聰九年(1635年),皇太極宣布:“我國原有滿洲、哈達、烏喇、葉赫、輝發等名,向者無知之人,往往稱為珠申。夫珠申之號,乃席北超墨爾根之裔,實與我國無涉。我國建號滿洲,統緒綿遠,相傳奕世。自今以後,一切人等,止稱我滿洲原名,不得仍前妄稱。”雖然皇太極很討厭珠申(女真)這個稱呼,但習慣的力量還是很強大的。文檔記載,在改族名為滿洲後,皇太極還是多次提到諸如“珠申官員”、“珠申人”等。

清朝科舉製度的開始

科舉考試到明朝的時候已經發展得十分完善了,明朝的官吏基本都是科舉出身。到了後金努爾哈赤時期,許多被抓的明朝文人被罰為奴仆。皇太極天聰三年,也就是在皇太極即位的第三年,皇太極仿照明朝的製度下令對這些為奴的漢人生員進行考試,這就是清朝科舉製度的開始。清朝的科舉製度跟明朝一樣,有嚴格的三級考試,分別是:鄉試、會試、殿試。

皇太極怎樣設計袁崇煥

努爾哈赤去世後,清太宗皇太極即位,他即位後,繼承了父親的遺誌,繼續向中原邁進。但因為袁崇煥在中間阻擋,一直不是很順利。公元1629年10月,皇太極率領幾十萬後金軍,直撲明朝京城北京。這一著可讓鎮守寧遠的袁崇煥非常意外。袁崇煥趕快出兵,想在半路上把後金軍攔住,可已經來不及了。後金軍乘虛而入,已經到達了北京郊外。袁崇煥得到情報,心急火燎帶著明軍趕了兩天兩夜,到了北京。

皇太極知道袁崇煥不是個好對付的人,於是,他便立刻召開了軍事會議,想拿出一個好方案來,這時,投降過來的明朝文人範文程向皇太極獻上了一計。

於是,皇太極就按照範文程的計策實施了。第二天,明軍在北京城的德勝門外和永定門外,撿了兩份議和書,是皇太極寫給袁崇煥的。第三天,清軍後退五裏下寨,並捉了兩名明軍的太監監軍。第四天,明朝的兩個太監逃跑了。第五天,消息傳來,明軍督軍袁崇煥、總兵祖大壽被捕下獄了。

這是怎麼回事呢?其實,這都是範文程使的反間計。皇太極寫給袁崇煥的“議和書”,袁崇煥根本沒看到,就被明軍撿去,送到了崇禎皇帝那裏。再者,被抓去的那兩個太監,也是安排的。晚上,皇太極故意派人在太監的帳外說話,說什麼“袁督師已經應允”、“不要讓明監軍知道”等話,故意讓那兩個太監聽到。然後,皇太極又故意放跑了兩個太監,等他們回到明廷一彙報,袁崇煥自己就要倒黴了!

更為悲慘的是,處死袁崇煥的時候,老百姓根本不知道真相,還都來爭食其肉!

清朝的鐵帽子王都有哪些

清朝的鐵帽子王也就是世襲罔替的王爵有十二家,其中八家以軍功封爵,分別是禮親王、鄭親王、睿親王、豫親王、肅親王、莊親王、克勤郡王、順承郡王。另有四家以恩封王,分別是怡親王、恭親王、醇親王、慶親王。禮親王的始封祖是努爾哈赤次子代善,鄭親王的始封祖是努爾哈赤的侄子濟爾哈朗,睿親王的始封祖是努爾哈赤的十四子多爾袞,豫親王的始封祖是努爾哈赤的十五子多鐸,肅親王的始封祖是皇太極長子豪格,莊親王的始封祖是皇太極的五子碩塞,克勤郡王的始封祖是代善長子嶽托,順承郡王的始封祖是代善之孫勒克德渾。

阿敏為何被囚

阿敏是努爾哈赤的弟弟舒爾哈齊的兒子,是四大貝勒之一。為什麼位尊為四大貝勒,卻會被皇太極囚禁呢?這中間有很多的內情。

天聰元年,皇太極命阿敏領兵攻打朝鮮,阿敏欲納俘虜的朝鮮美女為妾,但這個美女後來卻被皇太極納入了宮中,這讓阿敏很是氣憤,話裏話外時常透露出憤怨之詞,這讓皇太極很是不受用。阿敏還故意違背皇太極欲駕馭蒙古科爾沁奧巴的策略,更違背了皇太極關於貝勒大臣子女婚嫁要“奏聞”的規定,私自將女兒嫁給了蒙古貝勒。

天聰三年,皇太極親率大軍伐明,阿敏留守沈陽,但他卻不認真守城,而是尋歡作樂。當嶽托和豪格先返回沈陽時,阿敏竟命兩貝勒“遙拜一次,近前複拜一次”。皇太極率兵返回沈陽後,阿敏也沒有到皇太極跟前請一聲安。可見他對皇太極是多麼的冷漠。

天聰四年,皇太極命阿敏和碩托率兵鎮守永平等地。他到永平後妄自尊大,並對皇太極的招降策略表示不滿,他下令對投降的地區搶掠一空,這種做法嚴重損害了皇太極籠絡人心的策略。

天聰四年六月,阿敏以失地屠城的敗績返回了盛京,皇太極命令不許諸貝勒大臣入城,他嚴厲斥責諸貝勒不戰而失永平,撤離時又不能妥善處理後事,使士兵受到很大損傷。阿敏不得不服罪。總兵官以下、備禦以上的軍官全部被綁受審。最後,皇太極念在這些貝勒大臣的身先士卒上,一律免死,顯示了他善於爭取人心的寬容大度。後來,阿敏被定十六大罪,囚禁終生。

滿文的改革者達海

達海,在早年間曾一直跟隨努爾哈赤打天下,努爾哈赤曾賜居內院司文翰,“與明通使命,蒙古、朝鮮聘問往還”,起草文告,整訂國書,後金國發布的各種命令、文告,涉及需用漢字兼抄的,都由他“承命傅宣”。到了皇太極時代,凡與明廷書信往來等事項,全部都由達海來完成。但因為滿文的初創比較粗糙,在戰爭中,與明廷的指揮書信來往十分不便,在天聰六年,皇太極命達海改革滿文。達海對老滿文一共進行了五個方麵的改進。改進後的新滿文,比老滿文更完善,使用更方便。

莽古爾泰的被貶

莽古爾泰是皇太極的異母兄,是努爾哈赤與繼妃富察氏所生,也是四大貝勒之一。

天聰四年十一月,在阿敏被囚禁後的一天晚上,在打獵的行幄中,皇太極說了一番話,是褒獎代善而貶斥莽古爾泰的,莽古爾泰聽了皇太極的這番話心裏知道不好,便想盡力改善,但沒想到的是弄巧成拙,從中也可以看出莽古爾泰這個人的心思粗鄙來。

天聰五年,後金大軍在皇太極的率領下圍攻大淩河城,圖賴輕率中了埋伏,部隊兵力受到了很大損失。皇太極為此十分惱火。第二天,皇太極登上山崗查看地形,這裏離嶽托的大營比較近,於是嶽托準備了酒席獻給皇太極,這時莽古爾泰趕來向皇太極訴說:昨日之戰,我部下傷亡眾多,我旗護軍在隨阿山哨者,有附額駙達爾哈營者,可取還否?皇太極氣憤地說:朕聽說你所率領的部隊,每次有什麼出兵任務,都有失誤!莽古爾泰出口頂撞說:我的部隊每次有任務,都比別人用心,怎麼會有失誤呢?莽古爾泰受到指責還不醒悟,不檢討自己的過失,反而惱羞成怒的說:皇上為什麼要一再地為難我呢?我一直對皇上忠心耿耿,你這樣做是想殺我嗎?粗暴的莽古爾泰在氣憤中竟然拔出了佩刀,意思是你要真的敢殺我,我就一定回擊。站在一旁的同母弟弟德格類急忙提醒他說:你這樣大逆不道,誰能容忍你!莽古爾泰根本已經聽不進什麼勸阻了,大罵德格類,並把佩刀拉出了寸長,這就是曆史上有名的“禦前露刃”事件。

莽古爾泰這樣的粗莽、目中無人,皇太極實在是不能夠忍受他了,他下令諸貝勒商議此事,議定革去其大貝勒名號,罰銀一萬兩入宮。皇太極在此事上一直回避,但對於諸貝勒的議定結果沒有表示反對,意思就是不能原諒莽古爾泰。莽古爾泰因為此事大受打擊,一年後就因病去世了。

莽古爾泰死亡之謎

莽古爾泰因為“禦前露刃”而被貶後,心理壓力十分巨大,僅一年後,他便去世了。關於他的去世,有很多人說是皇太極毒死的,因為在他去世後的第三年,他的弟弟德格類也突然暴卒。人們把這兩件事聯想起來說莽古爾泰的死是皇太極下的手。仔細分析一下,如果皇太極真的想殺掉這兄弟二人的話,完全有足夠的理由公開殺之,沒必要偷偷摸摸的,所以,莽古爾泰是因為抑鬱憂心而病死的。

皇太極與代善的較量

代善也是四大貝勒之一,在皇太極繼承汗位後,他表麵上看來是十分支持的,但實際上他也有自己的苦衷。代善本來是努爾哈赤繼長子褚英去世後的嗣子人選,但因為與大妃阿巴亥的曖昧關係,而失寵於努爾哈赤,無緣於汗位,在皇太極即位後,聰明的代善自然知道要怎麼自處,所以,此時的兩個人是一種很融洽的關係。

但其實,代善也並不是表麵上看起來的溫厚持重的長者,他也有很多的不良舉動。比如,天聰初期征明和察哈爾時,皇太極銳意進取,但代善卻自作聰明,“違眾欲返”,影響很壞;對待被俘的百姓,代善不能很好地執行皇太極的旨意,對皇太極的勸言也置之不理;在賞功罰罪時,代善也是偏袒本旗,皇太極喜歡的人他不喜歡,皇太極不喜歡的人他反而喜歡,等等。這些事皇太極都記在心裏,隻是礙於兄弟情麵沒有發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