皇帝可以想吃什麼就吃什麼嗎
現在,很多家庭裏都是獨生子女,孩子想吃什麼家長就給什麼。其實,在清代,就算貴為皇帝,也不是想吃什麼就能吃什麼的。皇帝吃飯有一個規矩,就是吃哪道菜也不能超過三口,這是老祖宗定下的家法,這是因為一來,怕如果讓人知道皇帝喜歡吃什麼就會招來借機邀寵的人,二來怕有人在菜裏“做文章”、投毒什麼的。所以,皇帝吃飯也不是我們想象中想吃什麼就吃什麼的。
漢人範文程的仕途
範文程是清初著名的漢人大臣,字憲鬥,是宋朝名臣範仲淹的後裔。生於明萬曆二十五年(1597年)。他原是江西人,他的祖先在明初的時候被從江西貶到了沈陽。他的曾祖在明嘉靖朝時曾任兵部尚書,祖父範沈曾任明沈陽衛指揮同知。範文程自幼好學,才智過人,於明萬曆四十三年(1615年)在沈陽縣學考取了生員(秀才),時年僅18歲。天命三年(1618年)努爾哈赤攻下撫順,範文程與其兄範文寀一道“仗劍謁軍門”,自願投效,參加了後金的政權。努爾哈赤知道他是明朝的名臣之後,非常器重他。其後,在努爾哈赤攻打遼陽、四平、廣寧的戰役中,範文程一直相隨在側。
到皇太極朝時,範文程由一個跟隨努爾哈赤的外臣變成了參與帷幄的主要謀士之一,負責起草敕諭,處理後金與各屬國及對外聯係事宜,深受皇太極的倚賴。凡伐明的策略、爭取漢官歸降、進攻朝鮮、撫定蒙古、國家製度的建設等等,他都參與決策。順治元年(1644年),在李自成農民軍攻下北京的關鍵時刻,他連續上奏疏,力主清軍盡早進關,並建議嚴肅軍紀,以收人心。
清世祖福臨定鼎北京後,大清王朝可謂是百廢待舉,身為漢人的範文程又提出一係列措施,在漢人的利益和滿人的利益上爭取取得一個平衡。如宣布為崇禎發喪,各衙門官員俱照舊錄用,嚴禁以“搜捕逆賊”為名互相告訐,廢除明季三餉加派等。麵對嚴重的經濟困難,範文程建議獎勵墾植,恢複瀕於崩潰的農業生產。他特別重視開科取士,爭取漢族知識分子對清王朝的支持。由於他功勞卓著,順治九年,福臨授予他議政大臣的位置,先後晉少保兼太子太保、太傅兼太子太師。
範文程一生曆事四朝,於清朝政權的建立和發展,做出了很多的貢獻。在他死後,聖祖玄燁親自寫祭文悼念他,並賜諡號文肅。
皇帝的“夥房”都有哪些名堂
清代宮中膳食的管理機構主要是內務府和光祿寺。在這兩個部門的管理下,還有很多的小部門分門別類為帝王家供應膳食。主要有:禦茶廚房(禦膳房和茶房),主要負責帝、後宮內有關人員的日常膳食;掌關防處,專門負責宮內所需的米、麵、鹽、糖、醋、油等主食和調料的用度、調撥和購買;恩豐倉負責太監、侍衛用米及調料等事務;內餑餑房,負責各類宴會;酒醋房,專門負責酒、醋、糖、醬、醬菜等;菜庫,專門負責瓜菜類;備膳,就是準備膳食的地方。
莊妃誘降洪承疇
洪承疇是明朝末年著名的武將,皇太極攻打鬆錦城時,他是抗清前線八路總兵的主帥。1614年,他在鬆山被圍困半年,戰敗後被俘。當時皇太極急欲尋找一位明朝重臣作為入關的“領路人”,所以,他不惜一切代價要他降清。但洪承疇也是條硬漢子,無論是金錢還是美色,他都不為所動。隻是一天天不吃不喝地等死。皇太極也是一籌莫展。
那麼,洪承疇到底是怎麼投降的呢?曆史上的說法不一,有的說是皇太極親自勸降,有的說是莊妃勸降的。這兩種說法都在民間流傳甚廣,都有其可信的地方。
持第一種說法的人認為,皇太極一心要洪承疇投降,便讓範文程去勸說,一次,範文程與洪承疇談話間,房梁上有灰塵掉到洪承疇的身上,洪承疇急忙把灰塵撣掉了。範文程認為,如果一個人真的想要死的話,就不會在乎身上的灰塵,所以,他一定是不想死的。皇太極聽說後,親自去勸說洪承疇,用真切的語言打動了洪承疇,使他投降了清朝。
持第二種說法的人認為,洪承疇向來好色,皇太極派莊妃去勸降也是情理之中的。據說,在洪承疇絕食的第四天,恍惚之間,他覺得有一位漢族服飾打扮的女子來到了自己身邊,頓時,洪承疇喪失了戒心,跟她攀談起來。言談間,發現兩人有很多相似之處,便生出了相惜之心。在莊妃的動之以情、曉之以理的勸說下,洪承疇終於答應降清了。
這兩種說法都有一定的道理,但也有人說,就算洪承疇好色,也不會因為美色而喪失民族氣節的,而且,皇太極也不會派自己的妃子去勸降。但是,史書上確實有記載,由於莊妃勸降洪承疇有功,受到了皇太極的嘉獎。
名目繁多的清代宮廷筵宴
清代宮廷筵宴可分為內廷筵宴、宗室宴、禦殿大宴和婚嫁賞賚筵宴四類。前兩類多由內務府禦茶膳房經辦,後兩類則主要歸光祿寺經辦。光祿寺承辦筵宴的規格分滿席六等,漢席三等。元旦、“萬壽聖節”、冬至、皇帝大婚、公主下嫁、出師凱旋用四等滿席;除夕、賜外藩王公饌宴用五等滿席。內務府承辦的筵宴,有皇帝家宴的性質,其中包括皇子皇孫結婚時的初定禮、成婚禮宴會、除夕元旦賜來京值年班的蒙古王公宴。在這些宴會中,最需要特別提到的是千叟宴,清代一共舉行過四次千叟宴,分別是康熙朝兩次,乾隆朝兩次。
皇太極收服祖大壽
天聰二年,皇太極親率大軍伐明,發動了對大淩河的圍城戰,明朝守城的是總兵祖大壽。皇太極總結前幾次失敗的經驗,這次改為圍而不攻,迫使城內糧絕援絕而投降。按照皇太極的部署,八旗軍圍繞大淩河周圍進行了兩層包圍。剛開始,祖大壽還派兵突圍,但都被金兵擋了回來,後來他就緊閉城門,寄希望於援軍的到來,剛開始,明廷還派了幾次援軍,但都被金軍打得潰不成軍,明廷也就不再派援軍了。
援兵沒有了,糧草也見底了,士兵們堅持不住,有的殺馬食之,有的還搶食死人肉,祖大壽心裏也一下子沒了底。又堅持了一段時間,實在是堅持不住了,祖大壽就派自己的兒子祖可法出城去跟皇太極談判投降,並留在後金營中做人質。皇太極當即就接受祖大壽的投降。
大淩河城投降後,祖大壽和皇太極一起商量攻取錦州的方法,祖大壽獻計說:我向守城的巡撫謊稱我是突圍出來的,等我回到錦州後,再除掉守城巡撫,接應你們進城。皇太極聽了此計,自然想到此舉是不是祖大壽的脫身之策,但時間緊迫,他不得不相信祖大壽。祖大壽進了錦州城後,就一去沒有消息了,三天後,才捎來書信說,帶來的兵太少,不能立即獻城,要伺機而動。皇太極捎話給他說:不要忘了約定。祖大壽又派人來說:我不是不守信的人。皇太極料想到祖大壽短時期內不會有什麼結果,便撤離大淩河,回到了沈陽。
此時,祖大壽的子侄及部將很多人都留在金營做人質,皇太極還是多次寫信給他,但他一封信也沒有回,而且還多次與金軍交戰。皇太極並沒有因為祖大壽反複無常而惱怒,他還是一如既往地對他的子侄們非常優待。
皇太極耐心等待,他相信終有一天祖大壽會回到自己身邊的。終於,十年後,皇太極發起錦州戰役,祖大壽再一次被抓。這次,皇太極對他還是禮遇有加,祖大壽終於被皇太極的誠意打動,投降了清朝。
鬆錦大戰
鬆錦大戰是由皇太極發動的,明清雙方投入了十多萬大軍,從清崇德四年二月一直打到七年的四月,曆時三年多。錦州城是遼西重鎮,是關外明軍防禦體係中的堡壘,清軍要想入關,就必須打下這裏,所以,皇太極勢必要攻下這裏。此時的明朝錦州總兵是祖大壽,也是明朝的一員虎將。在與祖大壽的一番較量後,明軍一方已經鬥誌全無了,皇太極於是派了人去錦州勸說祖大壽投降,表示可以不計前嫌,願以禮相待。經過皇太極的一番心理的攻堅,祖大壽被皇太極感動而投降了清朝。清軍占領了錦州。
漢軍八旗的創立
努爾哈赤最初建立八旗時,隻是將滿族人編入在內,所以滿族人都是旗民,也稱為在旗的。但在旗的不一定都是滿人,這是怎麼回事呢?原來,皇太極勢力增大後,把征服的蒙古族也編入八旗內,統歸八旗管轄,叫作蒙古八旗。
那麼漢軍八旗是怎麼建立的呢?真正漢軍八旗的建立與清初的“三順王”(恭順王孔有德、懷順王耿仲明、智順王尚可喜)的投降有關。
袁崇煥於崇禎二年計殺毛文龍後,毛文龍的勢力已經瓦解,毛文龍手下的孔有德、耿仲明於天聰七年五月,決計投降後金,皇太極知道後,派人接應他們入沈陽。皇太極還為他們設宴,封孔有德為元帥、耿仲明為總兵官。天聰七年十月,原毛文龍部下尚可喜也投降了後金,這樣,毛文龍部下的大部分勢力都已經歸順了後金。
孔有德、耿仲明、尚可喜率眾歸順對於後金來說有重大的影響。皇太極把孔、耿的部隊命名為“天佑軍”,規定旗色為“白鑲皂”;尚可喜的部分命名為“天助軍”,旗色為“於皂旗中用白圓心為飾”。後又規定孔、耿與八和碩貝勒同列一班,獲得與八旗旗主一樣的地位,這實際上就等於新設了兩旗漢軍,孔、耿、尚為旗主。
就在孔、耿歸順後不久,即天聰七年七月,皇太極命從滿洲各旗抽取漢人,規定凡各戶內有漢人十丁者,抽兵一人,共得一千五百八十人,組成一旗漢軍,由漢官馬光遠統領,旗幟用黑色。這是皇太極組成漢軍的開始。崇德二年,皇太極又把漢軍旗分為兩旗。崇德七年,把漢軍擴為八旗,所使用的旗幟與滿洲、蒙古八旗一致,即正黃、鑲黃、正白、鑲白、正紅、鑲紅、正藍、鑲藍。至此,漢軍八旗正式出現。
揭開太醫院的神秘麵紗
太醫院是專為皇宮中人服務的醫療機構,清代太醫院設在天安門前東南側。太醫院的主管稱院使(正五品),副職稱左右院判(從五品),另有禦醫、吏目、醫士、醫生等若幹人,統稱為“太醫”。這些太醫是各方麵的專家,分門別類地為皇室中人看病。日常太醫院的禦醫們按專業分班入宮承值,稱“宮值”,在外廷者稱“六值”。
皇太極之死
崇德八年八月九日晚上亥時,皇太極在清寧宮停止了呼吸,終年52歲。在去世的當天,皇太極還處理了很多政務,為什麼沒有絲毫症狀就去世了呢?這給後人留下了一個謎。
在清代的官修史書上記載,皇太極是無疾而終,但這種說法卻有不確實之處。可以肯定,皇太極決不是無疾而終,事實上,他是得病死的,隻是清代史書上沒有公開記載而已。
在朝鮮的《李朝實錄》上記載:四月初六日,清人向長住沈陽的國王之子問藥,認為皇上得的是風眩病,希望朝鮮提供中草藥竹瀝,而且要請名醫給皇太極治病。看來,皇太極的病朝鮮人都知道。竹瀝,主要是治療化痰、去熱、解煩悶等病症的,皇太極一生勞累,加上他寵愛的宸妃之死,更讓他的精神受到打擊,這必然會引起痰火上升,血熱上湧,頭昏眩的症狀,這很容易引起中風症,血壓升高,猝然死亡。這很可能是皇太極死亡的真正原因。
還有一些史書說皇太極是死於“痰疾”,這種說法並不是很準確。痰僅僅是其他病症的一個表象而已,僅僅是一個痰,是不足以使人致命的。還有人認為皇太極是因為太過於思念宸妃而悲痛致死的,這種說法更是荒謬了。皇太極在宸妃死之前就已經患病了,當然,宸妃之死加重了皇太極的病情是肯定的,本來就有病,再加上宸妃之死帶來的傷痛,身體是再也經不起折騰了。
皇太極一生戎馬生涯,既要打天下,又要處理繁重的政務,長期處於緊張的狀態,身體狀況自然不好,疾病自然也就找上門來了,當積聚在他體內的疾病有一朝不能控製的時候,自然就奪去了他的生命。
禦藥房的職責是什麼
禦藥房顧名思義是跟藥材有關的地方,禦藥房處在內務府的管轄範圍之內,但藥材的采辦、驗收則由太醫院負責。配製丸散膏丹等成藥由太醫院院官會同監製。皇帝出巡、狩獵,太醫院院官、太醫要隨扈左右,禦藥房也必須準備足各種藥品以備不時之需。日常,無論皇帝走到哪裏,隨從儀仗中總有禦藥房的太監挑著藥擔跟隨。太醫院為禦藥房采辦藥物有各種形式,有時候在民間也會看到太醫院為配一味藥采購的事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