努爾哈赤的妃子眾多,自然免不了爭風吃醋的事情發生,努爾哈赤的小福晉德因查一向嫉妒大妃阿巴亥,一次,她不經意聽到宮裏的侍女說阿巴亥的侍女拿宮中的物品外贈別人,這讓她非常高興,以為終於找到證據能扳倒阿巴亥了,於是她便跑到努爾哈赤那裏告狀,沒想到努爾哈赤卻並沒有怎麼處罰阿巴亥,這讓她非常不滿。於是她就又開始想新的辦法來整治阿巴亥。她再次向努爾哈赤進言說:阿巴亥曾給代善送過飯,代善都欣然接受吃了,而且阿巴亥還每天派人去代善家裏兩三次,如此密切的來往必定有什麼陰謀。努爾哈赤聽了這一番話,不免起了疑心,他強作鎮定,開始調查事情的真相。結果卻是這些事情都是真的,但他已經失去一個兒子了,不能再失去一個,於是他把所有的怒火都朝阿巴亥發泄了出來,讓阿巴亥搬出了汗府。
這件事情雖然就這樣過去了,代善也沒有受到什麼處罰,但誰都知道,他們父子之間已經出現了裂痕。後來,為了表示自己的悔意,代善讓父親去自己的住所居住,而努爾哈赤為了修複父子關係,也把自己的宅第送給代善居住,但可惜的是,代善不識時務,多次表示父親的宅第太小,他還想搬回自己原來的住所居住,這使得兩人之間的嫌隙更大了。後來,又發生了代善的次子嶽托投明未遂的事件,這讓努爾哈赤對代善更沒有好印象了,於是更加疏遠代善了。
就這樣,一個板上釘釘的儲君就以失寵宣告結束了。
清代官員花翎的佩戴規則
清代官員朝冠上除用頂子區別尊卑外,還用孔雀翎作為身份的標誌,稱之為“花翎”。孔雀翎有彩色斑紋,叫作眼。眼有單眼、雙眼、三眼之別,無眼的稱之為“藍翎”。佩戴花翎的標準有明確的規定:貝子、固倫額駙戴三眼花翎;鎮國公、輔國公、和碩額駙戴雙眼花翎;五品以上官員,一、二、三等侍衛,前鋒,護軍統領等戴一眼花翎;六品以下官員隻能戴藍翎。親王、郡王、貝勒一律不戴花翎,乾隆以後也有賜戴三眼花翎的。
繼妃富察氏死於兒子之手
繼妃富察氏是努爾哈赤的第二位大妃,名袞代,史稱繼妃,她之所以被稱為繼妃,不僅僅是因為她是努爾哈赤的第二位大妃,還因為袞代在成為努爾哈赤妻子以前,曾是努爾哈赤的祖父覺昌安的三哥索長阿之孫威準的妻子,並給他生了一個兒子昂阿拉。後來,努爾哈赤率兵打敗了她的丈夫,並把她當作戰利品帶回了宮中,這樣她就又嫁給了努爾哈赤。
努爾哈赤一生隻有一位皇後,就是孟古格格,在富察氏進宮的時候,後宮中除了她還另有兩位妃子,就是元妃佟佳氏和大妃阿巴亥。富察氏以自己的美貌擊敗了其他的妃子和孟古格格,獨領了“六宮”,很快她就被封為繼妃。並生下了努爾哈赤的五子莽古爾泰、十子德格類、三女莽古濟。雖然她容貌出眾,但卻生性魯莽,言行粗俗,也正是由於她的這些性格缺點,才為自己招來了殺身之禍。
由於年齡的增長,富察氏的美麗漸漸不在了,也就不再受寵了,於是她就把注意力轉移到追求財富上了,麵對眾多的金銀財寶,她那顆空虛的心才能夠有所滿足。但是富察氏沒有考慮到她這樣做是觸犯了宮中的禁忌。
宮中耳目眾多,富察氏竊藏金銀珠寶的事情終於敗露了。1620年,努爾哈赤一怒之下,下令休妻。此時的富察氏已經年過半百,被休棄的懲罰讓她無地自容,但她卻想不到這會給自己帶來殺身之禍。
也許是遺傳,富察氏將自己的這種性格傳給了兒子莽古爾泰。莽古爾泰長年隨努爾哈赤征戰,在隨軍的過程中,遇事衝動、任性妄為的特點時有表露。當莽古爾泰聽說自己的母親即將被休的消息後,羞怒不已。於是在這天夜裏,莽古爾泰悄悄潛入母親的住處,將母親殺死。
清初第一異姓武勳王揚古裏
揚古裏是一位功勳卓著而又充滿傳奇色彩的人物。他的父親名郎柱,是女真庫爾喀部的酋長。萬曆十一年,努爾哈赤起兵統一建州女真之際,郎柱與努爾哈赤時通往來,因感謝努爾哈赤的恩德便把年少的揚古裏送至建州服侍努爾哈赤。其後,努爾哈赤又把女兒嫁給了他,兩個人的關係非常親密。在努爾哈赤征戰的一生中,揚古裏也跟隨他在戰場中出生入死,立下了卓越的功勳。最終,在攻打漢城的一次戰役中,揚古裏戰死沙場。皇太極追封他為武勳王。
滿文創建者緣何含冤而死
長久以來,女真人隻有語言而沒有文字,一直到努爾哈赤時,仍然是借用蒙文和漢文。1587年,努爾哈赤建立起了後金政權。政權建立之後,努爾哈赤的內外聯係更為頻繁。內外發布政令、布告,記錄各項公務事宜等,因為沒有自己的文字,而事事都需借助蒙古文來完成,這不僅給新政權帶來諸多不便,尤其是因為缺少眾多懂蒙文的人使得上下難於溝通,這就嚴重地阻礙了新政權的發展。客觀形勢的需要,迫使努爾哈赤新政權急需一種與滿語相配合的文字,如同漢語漢文、蒙語蒙文一樣。因此,努爾哈赤決心創製滿語自己的文字。
1599年,明萬曆二十七年二月,太祖努爾哈赤想借用蒙古文字編製滿文,他把這個任務交給了額爾德尼,就這樣,額爾德尼創製了滿文,成為中國曆史上著名的語言學家之一。
天命七年,有人向努爾哈赤告發說額爾德尼犯有貪汙罪,努爾哈赤極度震驚,他下令搜查了額爾德尼的家,並在確定屬實後革了他的職,貶為閑人,隻留下了小部分的財產供他使用。禍不單行,天命八年,額爾德尼的婢女告發他收受了朝鮮人的賄賂,並且在上次抄家時額爾德尼還將金子等物藏在他的妻弟家裏。努爾哈赤大發雷霆,傳問額爾德尼有無此事,額爾德尼經不住威嚇,就交代了事情的經過。努爾哈赤不相信他所說的事情經過,但還是治了額爾德尼夫婦死罪。
隨後,又有人報告努爾哈赤說,額爾德尼經常與族人閉門私議,努爾哈赤非常憤怒,下令殺掉額爾德尼夫婦二人,一代英才就這樣被殺了。
額爾德尼在後金朝野中聲望極高,他死後,大家都為他鳴不平,但努爾哈赤並沒有理會這些聲音。在額爾德尼死後的第十年,皇太極正式為他平了反,並高度評價了他的豐功偉績。
依帳殿製而建的大政殿和十王亭
大政殿和十王亭都是沈陽故宮中殿閣的名稱。大政殿是用來頒布詔書、宣布軍隊出征、迎接將士凱旋和皇帝即位等的地方。十王亭位於大政殿兩側八字形依次排列,是左右翼王和八旗大臣辦事的地方。大政殿和成八字形排開的十座亭子,其建築格局乃脫胎於滿族的帳殿製。這十一座亭子,就是十一座帳篷的化身。
努爾哈赤為什麼會兵敗寧遠
努爾哈赤一生為了統一女真,進軍中原,經曆過許多重大的戰役,幾乎所有的戰役都所向告捷,攻無不克。明天啟二年即天命七年(1622年),努爾哈赤大敗明遼東經略熊廷弼和遼東巡撫王化貞,奪取了明遼西重鎮廣寧(今遼寧北寧市)。熊廷弼因兵敗失地被明朝朝廷斬首;王化貞也因兵敗棄城而丟官,下獄論死。
明朝軍隊的慘敗,讓明朝皇帝束手無策,又沒有好的計謀,隻好聽從進士出身的袁崇煥的計策,修築寧遠城,整頓軍隊,儲備糧草,積極防禦。結果寧遠城成了明廷關外一大雄關,整整四年沒有大的戰事。
明天啟六年即天命十一年(1626年)正月,努爾哈赤在經過了休整後又想攻取寧遠城,他親率六萬八旗軍,及其他軍隊共二十萬大軍,渡過遼河,直逼寧遠城而來。守城的是袁崇煥,當年僅僅四十二歲,在這之前從來沒有指揮過作戰。
努爾哈赤采取的戰略是“先禮後兵”,他先放回被俘漢人捎勸降書給袁崇煥說:獻城投降,高官厚賞;拒絕投降,城破身亡!袁崇煥回答說:“義當死守,豈有降理!”第二天,努爾哈赤派兵猛力攻城,但卻久攻不下,努爾哈赤命軍士冒死鑿城挖洞。後金兵將城牆鑿開三四處高約兩丈的洞口,當城牆快被挖穿時,袁崇煥親自帶兵用鐵索裹著棉絮蘸油點燃,垂下來燒挖城的後金軍。他當時已經傷痕累累了,但卻仍然鎮定自若地指揮著眾軍士。第三天,袁崇煥點燃了新引進的西洋紅衣大炮,開始炮轟八旗軍。八旗軍頓時死傷一片,努爾哈赤也在戰爭中深受重傷。
努爾哈赤一生可謂都是在戰場上度過的,幾乎從來沒有打過敗仗。但他在年紀逐漸大了後,因體力衰弱,已經不再那麼熱衷戰爭了。他對寧遠守將袁崇煥沒有仔細研究過,對紅衣大炮也沒有偵察到實情,用軍事上的話說就是未能知己知彼。從而吞下了兵敗的苦果。
清朝皇室宗親的封爵等級
清朝皇室宗親的封爵有一定的講究,除了我們都知道的親王、郡王、貝勒、貝子外,還有世子,是親王的嫡子;長子,是郡王正妻之子。此外還有入八分(八分跟八旗製度有關,在清朝入關前,八旗可以分戰利品,就叫作八分,清朝訂立等級製度後,規定貝子以上都入八分,而鎮國公、輔國公就分成了入和不入兩種。入八分的可隨王、貝勒等分左右翼列班,不入八分的隨旗行走)的鎮國公、輔國公,不入八分的鎮國公、輔國公、鎮國將軍、輔國將軍、奉國將軍、奉恩將軍。
努爾哈赤死因之謎
努爾哈赤是中國曆史上最後一個封建王朝的奠基人。他的一生是輝煌的,但他的死,卻一直在史學界爭論不休,沒有定論。那麼他到底是怎麼死的呢?
爭論之一就是說努爾哈赤是被明軍的紅衣大炮射傷的。之所以會有這個說法,主要是因為在寧遠大戰前夕,朝鮮曾派使團來明,使團中有人說曾親眼看到努爾哈赤在寧遠受傷。但這個說法也是沒有根據的,因為,如果袁崇煥的紅衣大炮真的打傷了努爾哈赤,那麼袁崇煥能不向明廷邀功嗎?但是在他寫給明帝的奏折中,卻絲毫沒有提到努爾哈赤受傷一事。
爭論之二就是說努爾哈赤是因為寧遠的兵敗鬱悶而死。努爾哈赤一生征戰無數,這次的寧遠之戰,他也是抱著必勝的信心去打的,但沒想到圍城三日,卻始終攻不下來,這讓從來沒打過敗仗的努爾哈赤極度憤恨,進而鬱鬱終生也是有可能的。但如果真的是這個原因而死的話,在清朝的曆史中,肯定不會是原樣寫出來的,而是會含混其詞。
爭論之三是說他死於癰疽。有些人認為努爾哈赤既不是死於炮傷也不是死於鬱悶,而是因為患了癰疽。在袁崇煥寫給明廷的奏折中,也是說努爾哈赤在寧遠戰敗,心情鬱悶,後來患上了癰疽才死去了。但如果努爾哈赤真的是死於癰疽的,為什麼清朝的史書上沒有這一事件的記載呢?
所以,對於努爾哈赤的死,更準確的說法是努爾哈赤兵敗寧遠後,心情極度鬱悶,再加上年老體衰,積鬱成疾,最後便患上了癰疽,最後死於癰疽。
清朝皇室宗親的稱謂
清朝皇室的稱謂,我們比較熟悉的就是太上皇、太後、皇帝、皇後、妃子、太子、阿哥、格格、額駙等這些比較常見的了,其實,他們的稱謂也是十分複雜的,除了這些稱謂外,還有固倫公主,是皇後所生的女兒的封號;和碩公主,是妃嬪所生的女兒的封號;福晉,是親王、郡王及親王世子的嫡妻的稱謂,側室稱為側福晉;郡主,是親王女兒的封號;縣主,是郡王女兒的封號;郡君,是貝勒的女兒、親王側福晉所生之女的封號;縣君,是貝子的女兒的封號;鄉君,是入八分鎮國公、輔國公的女兒的封號。
孰是孰非的阿巴亥殉葬
阿巴亥是海西女真烏拉部貝勒滿泰的格格,1601年嫁給努爾哈赤。1603年9月,孟古格格因病去世,原為側福晉的阿巴亥地位迅速上升,被立為大福晉。而且還為努爾哈赤生了三個活潑可愛的兒子:阿濟格、多爾袞、多鐸。
努爾哈赤在立阿巴亥為大妃後的歲月裏,都是在南征北戰中度過的,對於宮中的事務,他根本就無暇顧及。而此時的大妃阿巴亥正值青春年華,怎麼能忍受得了宮中的寂寞生活,於是,她就與比她大6歲的二貝勒代善發生了感情,兩人瞞著所有人私下來往。當然,阿巴亥的此舉也並不全部是因為對代善的感情,還有一點更重要的是,努爾哈赤年歲已大,他已經立下遺詔,在他身後,要代善接受大妃阿巴亥,為了確保自己在努爾哈赤死後的利益,阿巴亥不得不提前向代善示好。
但是,阿巴亥和代善的舉動很快就被發現了。努爾哈赤非常震怒,本想把她處死,但念及三個年幼的孩子,才免於一死,最後以私藏財物的罪名把她廢黜了。一年後,出於對阿巴亥的喜愛,努爾哈赤又召回阿巴亥,將其複立為大妃。
天命十一年(1626年)八月十一日,努爾哈赤病逝,終年68歲。據猜測,努爾哈赤之所以要召大妃相見,很可能是與阿巴亥商議立儲等事。果然,在努爾哈赤駕崩後,大妃阿巴亥宣布了大汗的遺命:“多爾袞嗣位、代善輔政。”但這個遺命遭到了四大貝勒的斷然否定。
在皇太極被四大貝勒推舉為新的汗王後,四大貝勒宣布了先汗的遺詔,命大妃阿巴亥殉葬。阿巴亥雖然不甘心,但卻也無可奈何,隻得接受了這個命運。她換上禮服,戴滿珠寶飾物,雖然照規矩殉者不得哭,她還是哀告諸貝勒,請求他們照顧她的幼子多爾袞和多鐸。
雖然阿巴亥的殉死表麵上是因為努爾哈赤的遺詔,但實際上,有很多人說並不是因為努爾哈赤的遺詔,而是皇太極假手努爾哈赤的遺詔而逼死阿巴亥的。因為皇太極要登上帝位,阿巴亥母子就是他最大的障礙,他不得不除去這個礙眼的女人。
汗位推選製度是怎樣誕生的
汗位推選製度是在清朝入關之前,由努爾哈赤製定的以八王的賢能與否作為唯一標準,在八王範圍內推選汗位繼承人的製度。努爾哈赤在統一女真部落的過程中,創建了八旗,這八旗分別由八位和碩貝勒執掌,也就是說這八大和碩貝勒與努爾哈赤一起在議政會議上決定後金的軍國大事。議政會議又以代善、阿敏、莽古爾泰、皇太極為核心,稱為四大貝勒。在努爾哈赤立儲失敗後,他提出八王共治的製度,也就是八大貝勒在努爾哈赤死後都有決定後金軍國大事的權力,都有選舉和被選舉權。這就是汗位推選製度的誕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