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第一章:太祖努爾哈赤(2 / 3)

曲曲折折的“葉赫老女”

努爾哈赤大敗九部聯軍後,扈倫四部人心惶惶,大家都很怕努爾哈赤前來攻打他們。於是,扈倫四部想出了一個方法,他們來找努爾哈赤,向他賠禮道歉。布齋之子布揚古貝勒將妹妹東哥送給努爾哈赤。

這個東哥可不是個普通的人物。早在明萬曆十九年,哈達部歹尚貝勒得知東哥的美貌,就向她的父親布齋求婚。布齋假意應允,但是歹尚迎親的途中被葉赫伏兵所殺。當葉赫組織九部準備蕩平建州時,布齋為了結盟的需要,許諾將東哥許給烏拉貝勒滿泰之弟布占泰為妻。在九部聯軍攻打建州的戰役中,布占泰被俘,還沒等他回到烏拉,東哥的哥哥又將東哥許給了努爾哈赤。

但沒想到,東哥這次沒有聽從父兄的話,她說:努爾哈赤是仇人,誰殺死努爾哈赤就嫁給誰。布揚古本來就是迫於形式才與努爾哈赤結親的,聽東哥這麼一說,正中下懷。於是,他就公開向海西各部征婚,條件是殺死努爾哈赤。哈達部猛骨孛羅早就被東哥的美貌所迷,發誓要鏟除努爾哈赤,於是,東哥又許給了猛骨孛羅。這下子把努爾哈赤激怒了,他發兵討伐哈達部。

哈達部戰敗後,葉赫部非常害怕,於是便把東哥許給了輝發部的拜音達理,這樣,就爆發了建州女真和輝發部的戰爭。後輝發部也戰敗。

在九部聯軍攻打建州的戰役中,布占泰被俘,布占泰在被俘的日子裏,受到了努爾哈赤很好的對待,努爾哈赤還把自己的侄女嫁給了布占泰。布占泰和建州女真的聯姻,讓葉赫部非常不安,於是,他們又表示願意把年近30的東哥許給布占泰。布占泰竟也沒有抵擋得了美色的誘惑,開始與建州女真為敵。努爾哈赤大怒。率兵征討烏拉,烏拉部就此滅亡。

明萬曆四十三年,布揚古又把東哥許給蒙古首領的兒子莽古爾岱。努爾哈赤非常惱怒東哥,曾說:無論這個女人嫁給誰,都不會長命的。果然,東哥嫁到蒙古剛一年就死去了。

滿族入關前的法製

滿族入關以前的法製,基本上是由習慣法開始向成文法轉變或過渡的階段。努爾哈赤統治的初期,女真人的法製仍處於習慣法狀態。努爾哈赤建費阿拉城後,就“定國政,凡作亂、竊盜、欺詐,悉行嚴禁”。“定國政”是女真社會開始由習慣法向成文法轉變的表現之一,這個“國政”,首先是禁止“作亂”,其次是禁止“竊盜”,再次是禁止“欺詐”。到了皇太極時期,法製建設有了一定發展。這個時期滿族法製體係中,軍律是最主要的內容之一。此外,刑事法規開始完善,婚姻立法開始注重維護封建秩序。

努爾哈赤公開發布“七大恨”

努爾哈赤建立後金政權後,把戰略重點從原先統一女真諸部轉移到反明上。天命三年(1618年)四月十三日,努爾哈赤公開宣布“七大恨”,起兵反明。

所謂“七大恨”是:(1)明朝無故殺害努爾哈赤父、祖;(2)明朝偏袒葉赫、哈達,欺壓建州;(3)明朝違反雙方劃定的範圍,強令努爾哈赤抵償所殺越境人命;(4)明朝派兵保衛葉赫,抗拒建州;(5)葉赫由於得到明朝的支持,背棄盟誓,將其“老女”轉嫁蒙古;(6)明當局逼迫努爾哈赤退出已墾種之柴河、三岔、撫安之地,不許收獲莊稼;(7)明朝遼東當局派遣守備尚伯芝赴建州,作威作福。

我們從這“七大恨”中可以看出來,這其中,除了努爾哈赤要報父、祖之仇外,其他都是說大也大說小也小的事,本來可以不用這麼大張旗鼓的,努爾哈赤之所以要公開發表“七大恨”,就是要激起女真人的民族情緒,把女真人的不滿引向明朝。這篇檄文成了努爾哈赤向明開戰的導火索。從此,努爾哈赤的目標已經不是統一女真部落,而是與明對抗了。

“七大恨”誓師後,努爾哈赤就發起了對明的戰爭,第一站就是撫順城。後金天命三年四月初八,努爾哈赤召開秘密軍事會議,商討戰事策略。很快,努爾哈赤用計輕鬆取下了撫順城。這場戰役後,後金政權正式與明朝決裂,進而拉開了雙方戰爭的序幕。

開國第一功臣費英東

在努爾哈赤成功的道路上,不得不提到一個人,他就是費英東.費英東是努爾哈赤議政王大臣會議中的一位成員,能享有這個待遇,可見他在努爾哈赤心目中的地位有多重。費英東在明萬曆十六年的時候就率部歸順了努爾哈赤,此後就一直跟隨努爾哈赤征戰南北,立有卓越的功勳,為努爾哈赤的成功奠定了一定的基礎。後金天命五年,費英東結束了他戎馬征戰的一生,終年57歲。

清朝重要的議政王大臣會議

議政王大臣會議,是“議政王”與“議政大臣”集議諸事的一種議政形式,在清朝前期相當長的時間裏,為皇帝指揮下議處軍國大政的最高權力機構。這種特殊的治理國政製度的產生,有著深刻的曆史背景,首先是與八旗製度及八和碩貝勒共治國政製密切相聯的。

1622年(明天啟二年,後金天命七年),努爾哈赤按照部落貴族共同議事的傳統,令八旗旗主即八大貝勒(亦稱八王)“共治國政”,參加後金的決策會議,共同處理軍國要務。第二年,又設八大臣以輔佐之,稱議政大臣,與八旗旗主一起議政。皇太極嗣位後,將原來的旗主貝勒全部封王,並令除八旗固山額真繼續兼議政大臣外,每旗另設議政大臣三員,議政大臣的職名正式出現。此後,清王朝宗室貴族中的王與八旗固山額真、議政大臣共同議政的形式,即稱為議政王大臣會議。因參與議政的還有貝勒等人,故又稱議政王、貝勒、大臣會議。“議政”是一種正式的職銜,必須經過皇帝的任命。同樣,在必要時,皇帝也可以撤銷某一貴族及大臣的議政資格。

清入關後,順治帝曾將議政王大臣會議加以擴大,先後任命非滿族的範文程、安達禮、寧完我為議政大臣,但議政王大臣會議仍然操縱在滿洲貴族手裏。康熙時期,由內閣處理政務,而雍正時又設立軍機處,作為輔助皇帝決策的機構,使權力日益集中於皇帝。至乾隆五十六年(1791年),議政王大臣職名取消,議政王大臣會議也隨之消失。

什麼是鹵簿製度

古代帝王出行、舉行朝會,隨行或陳列的儀仗稱之為鹵簿。清代鹵簿沿用明代舊製。清初順治三年以後,皇帝儀衛分大駕鹵簿、行駕鹵簿、行幸儀仗三種。乾隆十三年,乾隆改大駕鹵簿為法駕鹵簿,行駕儀仗為鑾駕鹵簿,行幸儀仗為騎駕鹵簿,合三者為大駕鹵簿。大駕鹵簿在圜丘、祈穀、常雩三次大祀中使用;法駕鹵簿在宮中朝會和祭祀方澤時使用;鑾駕鹵簿在巡幸皇城時使用;騎駕鹵簿在出京巡幸、禦駕親征時使用。

努爾哈赤的葉赫氏皇後

在清朝曆史上,有成也葉赫敗也葉赫的傳說,實際上,這也僅僅是個傳說而已。我們所知道的努爾哈赤的孝慈高皇後就是葉赫那拉氏的女兒,她叫孟古格格,是葉赫部貝勒揚佳努的愛女,14歲的時候嫁給了努爾哈赤。她是一個非常賢淑聰敏的姑娘,深得努爾哈赤的喜愛。隻可惜的是,她在29歲的時候就撒手人寰。

孟古格格和努爾哈赤的一段姻緣是她的父親一手操持的。那時候,努爾哈赤剛剛起兵創業,葉赫部貝勒揚佳努憑著一雙慧眼看出努爾哈赤日後決不是池中之物,以後一定能幹出一番驚天動地的事業。於是,他就主動找到努爾哈赤,要把自己的女兒孟古格格許給努爾哈赤,當時揚佳努貝勒還有一個女兒年紀稍微大一些,努爾哈赤聽到揚佳努貝勒的結親的要求後,就說:為什麼不把你年齡稍微大一些的女兒許給我,卻把未成年的女兒許給我?這不是開玩笑嗎?沒想到揚佳努卻一本正經的說:這不是開玩笑,我是有年紀稍大的女兒,但遺憾的是她資質平平,配不上你,所以不敢把她許給將軍,但我的小女兒孟古格格不僅儀容端莊,而且聰慧可人,這樣的女兒才可以許給將軍啊!

聽揚佳努這麼一說,努爾哈赤當然很高興,就允諾了這門婚事。這樣也才有了孝慈高皇後葉赫那拉的名字。通過這件事也可以證實,傳言所說的“清廷祖製不納葉赫氏”是沒有根據的。

清代服飾的特點

清代的女子一般穿旗袍,外套馬甲;發型有如意頭、一字頭、大拉翅等;鞋多為高跟在足心的花盆底鞋。男子一般剃發梳辮,穿長衫、馬褂、坎肩、套褲,帽子有瓜皮帽、氈帽、風帽、涼帽等多種。漢族女子和滿族女子穿戴不一樣,南方婦女穿裙子,北方的婦女則紮褲腳。漢族女子穿的衣服有對襟、大襟、琵琶襟;裙子有鳳尾裙、百褶裙;發式有劉海、單辮、雙丫髻、長髻等多種。

鋒芒外露的舒爾哈齊注定的悲劇

努爾哈赤的成功其實離不開他的弟弟們的幫助,但為什麼曆史上很少說到他的弟弟的功勞呢?努爾哈赤為什麼要囚禁他的親弟弟舒爾哈齊呢?

努爾哈赤兄弟五人,他是長兄,舒爾哈齊是老三,二人同母所生,在母親去世後,兩人的感情更加深厚,是非常要好的兄弟,同時也是努爾哈赤很好的幫手和戰將。因為是兄弟,舒爾哈齊與努爾哈赤的權勢和地位是不相上下的,對外,他與努爾哈赤一樣是建州女真的“頭目”,對內,他是努爾哈赤的副手。在明朝的官書中,常常把舒爾哈齊和努爾哈赤並稱,並冠以相同的都督頭銜。這樣的鋒芒畢露是努爾哈赤所不能容忍的,於是他開始冷落、故意貶低舒爾哈齊。而舒爾哈齊那邊,也不甘心於居人之後。

明萬曆二十七年,努爾哈赤出兵討伐哈達部,舒爾哈齊率領先頭部隊出發,由於哈達部有所準備,所以等舒爾哈齊到達後,哈達已經出城迎戰,舒爾哈齊正在猶豫要不要出戰時,努爾哈赤率兵來到,他看舒爾哈齊一箭未發,大為惱怒,狠狠地嗬斥了舒爾哈齊。從此,兄弟兩人開始有了裂縫。

兄弟不合的傳聞很快就傳了出去,就在這時,明朝總兵李成梁的兒子娶了舒爾哈齊的女兒為妾,雙方結為了親家。隨後,舒爾哈齊的妻子病故,李成梁又置辦了酒席並前往吊唁。這樣,舒爾哈齊逐漸成為“擁明派”,與努爾哈赤越走越遠。

明萬曆三十五年,舒爾哈齊與努爾哈赤的長子褚英、次子代善率兵接應東海女真瓦爾喀部眾歸附。途中,他們遭到了烏拉部的伏兵攔截,褚英和代善在奮死拚戰時,舒爾哈齊卻在一邊觀戰。這件事情讓努爾哈赤憤怒異常,他剝奪了舒爾哈齊的軍事權力。這讓舒爾哈齊很不服氣,於是,他想到了投靠明朝。就在他以為找到了靠山的時候,努爾哈赤下令剝奪了他的家產,殺死了他的兩個兒子,後又以設宴之計騙得舒爾哈齊成為了階下囚。舒爾哈齊過了兩年牢獄生活後,終於死在了牢中。

皇帝的禮服、吉服、常服有什麼區別

皇帝的禮服,色用明黃,上衣下裳,前後列十二章紋,間以五色雲,下幅為八寶平水。這種衣服通常在祭天祭月時穿著。皇帝的吉服是皇帝慶壽、大婚、賜宴等吉慶活動中穿著的,俗稱龍袍。皇帝龍袍為圓領,大襟右衽,馬蹄袖,四開裾式長袍。皇帝的常服包括常服袍、常服褂兩種款式。常服是在皇帝召見大臣、處理政務、日常生活時所穿著的衣服。

廢長子褚英

努爾哈赤50多歲時,由於長年征戰漸感體力不支,很想在諸子中選一個接班人,使其在自己百年之後,作為女真國的首領。長子褚英很有軍事才幹,又是元配佟佳氏所生,因此在明萬曆四十年(1612年)六月,努爾哈赤授命褚英輔佐國政。

褚英輔政後,因年輕,資曆淺,心胸不豁達,操之過急,受到了五位大臣和四個貝勒的反對。四個貝勒是努爾哈赤最疼愛的“心肝寶貝”,即代善、阿敏、莽古爾泰、皇太極。他們都手握兵權,同褚英本來就不相上下。現在把褚英立為嗣子,他們是不能容忍的,於是他們同五大臣聯合,傾軋褚英。五大臣費英東、額亦都、何和裏、安費揚古及扈爾漢,在他們早年追隨努爾哈赤,建立功勳時,褚英尚在繈褓之中,而今由褚英管軍機,裁政事,他們肯定不服。於是他們在努爾哈赤麵前告了褚英的狀,努爾哈赤經過調查也發現了褚英存在的問題,解除了他的兵權。褚英被削去兵權失去輔政地位後,心中非常不滿。於是,他便焚香詛咒那些告他狀的人說:“將來我即汗位後,對於和我作對的諸貝勒、諸大臣,統統殺掉,決不姑息。”

在這之後不久,努爾哈赤兩次率兵征伐烏拉,讓褚英留守滿洲,把守城的責任先後委托給了代善、莽古爾泰和皇太極,褚英的心情受到了嚴重的打擊。他詛咒出征的努爾哈赤及諸貝勒、眾大臣說:“出兵烏拉失敗才好呢!如果他們打了敗仗,回來時我不讓他們進城。”褚英的這些牢騷語不久就又被部下告密。努爾哈赤非常生氣,便下令將褚英囚禁在獄中。在褚英被押兩年之後,因他毫無悔改之意,明萬曆四十三年(1615年),努爾哈赤下令將褚英殺掉,時年36歲。

清代佩戴朝珠有什麼規定

清代帝後及王公大臣在穿朝服的時候要佩戴朝珠。朝珠共有圓珠一百零八顆,意為一年中十二個月、二十四節氣、七十二候之和。一百零八顆圓珠,由四顆大珠等分為四份,表示四季。朝珠上另附有小珠三串,叫“紀念”。朝珠的佩戴因身份的不同而有區別。皇帝及王公大臣穿朝服時隻戴一盤朝珠;三串紀念,兩串在左側,一串在右側。後妃穿朝服時則要戴三盤朝珠,兩盤分左右斜挎肩上交於胸前,項上一盤;紀念則兩串在右側,一串在左側。

次子代善失寵

代善是努爾哈赤的次子,褚英死後,為人和善、戰功赫赫的代善成為努爾哈赤心目中的接班人首選。但隨後發生的事情,卻讓這個板上釘釘的事情起了很大的變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