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48年9月,解放戰爭已進入了第三年,我軍與國民黨軍的戰略決戰條件已經成熟。毛澤東根據全國戰場的總形勢,為加速國民黨反動統治的的滅亡,決定首先在東北地區與國民黨軍進行決戰。當時在東北戰場上,形勢對我尤為有利,我東北野戰軍總兵力達到100萬人,國民黨軍在東北的總兵力55萬人,而且分別龜縮在長春、沈陽、錦州3個孤立地區,其中長春10萬人,沈陽30萬人,錦州15萬人。中國中央軍委和毛澤東同誌抓住這一有利時機,決定首先解決東北問題。但負責指揮東北野戰軍作戰的林彪,極力主張先取長春,後取沈陽,再最後解決錦州,與中國中央軍委和毛澤東同誌的先取錦州、封閉東北的思想大相徑庭。後經毛澤東等同誌的耐心說服和批評,才采取了正確的戰略方針。1948年9月12日,東野70萬大軍在廣大人民群眾的支援下,開始了著名的遼沈戰役。1948年10月15日,東野攻克錦州,全殲守敵範漢傑部10萬餘人。隨後,長春守敵曾澤生率國民黨軍第60軍戰場起義,餘敵在東北 “剿總”副總司令鄭洞國的率領下,全部投誠。10月28日,東野將援錦之敵西進的廖耀湘兵團10餘萬人全殲於遼西的黑山、大虎山地區,並乘勝前進,於11月2日解放沈陽、營口,再殲敵14.9萬餘人,東北 “剿總”總司令衛立煌倉皇出走。此役,曆時52天,共殲敵47萬餘人,解放東北全境,為解放平津和全華北地區奠定了基礎。也為解放全中國建立了牢固的大後方,是解放戰爭新的轉折點。
遼沈戰役(1 /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