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45年8月抗日戰爭結束後,全國人民迫切希望休養生息,發展經濟,醫治戰爭創傷;中國共產黨提出和平、民主、團結三大口號,表示願與國民黨繼續合作建國,派毛澤東、周恩來等到重慶與蔣介石談判,簽署 《會談紀要》又稱《雙十協定》;針對已經出現的武裝衝突,簽訂了停戰協定,並促成全國各黨派召開政治協商會議,達成政協決議案,積極致力於戰後和平建設。但國民黨統治集團一麵扯談和平,一麵以 “受降”為名,派大軍搶占戰略要點,侵占八路軍、新四軍從日軍手中奪回而建立的解放區,打擊進步民主勢力,堅持獨裁,準備內戰。美國一麵調解國共衝突,一麵向國民黨提供大量軍事援助,想通過國民黨把中國變成其獨占的殖民地。到1946年6月26日,以國民黨軍大舉進攻中原解放區為起點,終於爆發了全國內戰。因為在開始階段,中國共產黨及其領導的人民解放軍處於自衛地位,所以稱為自衛戰爭,後來隨著戰爭的發展,改稱解放戰爭。解放戰爭的第一年,是人民解放軍的戰略防禦階段。戰爭開始時,國民黨軍有430萬人,人民解放軍連地方部隊在內隻有120萬人。國民黨軍憑借其兵力上和裝備上的絕對優勢,向晉冀魯豫、晉察冀、華東、東北、中原等各解放區發動全麵進攻。人民解放軍依靠戰爭的正義性和人民的支持,貫徹中共中央、毛澤東製訂的以殲滅敵人有生力量為主,不以保守地方為主的正確的戰略方針,通過前8個月機動防禦作戰,給了國民黨軍以沉重打擊。1947年3月,國民黨軍將其全麵進攻改變為重點進攻,即集中重兵進攻陝甘寧和山東兩解放區,雖曾占領延安,喧囂一時,但並未達到目的,其自身又遭慘重損失。從解放戰爭第二年起,人民解放軍轉入戰略進攻。劉伯承、鄧小平率晉冀魯豫野戰軍主力,於1947年6月30日向南強渡黃河,8月挺進大別山;隨後,陳庚、謝富治率晉冀魯豫野戰軍另一部於8月挺進豫西;陳毅、粟裕率華東野戰軍主力於9月挺進豫皖蘇邊區,三路大軍在江淮河漢之間地區實施戰略展開,形成 “品”字陣勢,互為策應,將戰爭引向國民黨統治區,開辟了廣大的中原解放區,威脅國民黨軍後方和腹心地帶,與各解放區內線反攻相結合,使國民黨軍由進攻轉入防禦,逐步陷入被動。解放戰爭第三年,人民解放軍同國民黨軍進行了戰略決戰。濟南戰役揭開戰略決戰的序幕,爾後從1948年9月到1949年1月,連續組織了遼沈、淮海、平津三大戰役,殲滅了國民黨軍在東北、華北和華東戰場上的主力,解放了東北、華北和長江以北廣大地區。人民解放軍總數達到400萬人,國民黨軍總數則下降到約200萬人。人民解放軍不但在質量上,而且在數量上也大大超過國民黨軍,居於壓倒優勢。國民黨統治已成風燭殘局。解放戰爭第四年,人民解放軍繼1949年4月發起渡江戰役、占領南京之後,6月起以秋風掃落葉之勢對國民黨軍進行戰略大追擊。1949年10月1日,在人民解放軍向全國進軍途中,中華人民共和國在北京宣告成立。到1950年6月,殘存在華東、中南、西南、西北戰場上的國民黨軍被全部殲滅,僅有少量逃往台灣。1951年西藏和平解放。至此,人民解放軍完成了解放全國大陸和近海島嶼的任務,解放戰爭獲得偉大勝利。解放戰爭是中國共產黨領導的革命戰爭的繼續和完成,也是中國自鴉片戰爭以來反帝反封建革命鬥爭的繼續和完成。從此,中國人民站起來了,一個嶄新的中國——中華人民共和國屹立在世界東方!
改天換地的解放戰爭(1 /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