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37年7月抗日戰爭爆發後,中國國民黨與中國共產黨結成抗日民族統一戰線,共同抗擊日本侵略者。中國共產黨及其領導下的部隊——八路軍、新四軍,在日軍占領區後方、積極開展遊擊戰爭。建立敵後抗日根據地,給了日軍以沉重打擊,有力地配合和鼓舞了全國抗戰。但國民黨主要領導人蔣介石卻害怕中國共產黨和八路軍、新四軍在敵後的發展,從1939年起千方百計加以限製和阻撓,因而引起一係列摩擦事件,皖南事變就是其中最嚴重的一次。1940年7月,蔣介石在所謂 “中央提示案”中,命令黃河以南的八路軍、新四軍全部集中到舊黃河 (即1938年6月黃河被炸決口前的舊河道)以北,也就是說,要八路軍、新四軍退出經過流血犧牲,從日軍手中奪回而艱難創建的皖東北、蘇南、蘇中、蘇北、豫皖蘇邊、鄂豫皖邊和山東等敵後抗日根據地。10月19日,國民政府軍事委員會參謀總長何應欽、副參謀總長白崇禧再次電令八路軍、新四軍在一個月內撤退完畢。11月9日,八路軍、新四軍領導人朱德、彭德懷、葉挺、項英聯名複電何應欽、白崇禧,駁斥其無理要求,呼籲團結對外,不要做出使親者痛、仇者快的事情;但為顧全大局,相忍為國,答應將新四軍駐皖南部隊北移至長江以北。
1941年1月4日,新四軍軍部率駐皖南部隊約9000人,由安徽涇縣雲嶺出發,開始北移,因大雨而行動緩慢。7日,當繞道行進至星潭附近時,突遭國民黨軍攔擊。因新四軍主要領導人項英對國民黨軍襲擊缺乏警惕,對行動方向遲疑不決,8日,當部隊改向西北行至茂林鎮時,遭到國民黨軍第40、第52、第79、第108、第144、第62師和新編第7師等部的重重包圍。新四軍奮力突圍未成,軍長葉挺親到第3戰區說理,要求對方撤圍讓路,以便北移,反被第3戰區扣留,輾轉押送重慶。至1月14日,新四軍除2000餘人突圍外,其餘大部犧牲,項英被害。事後,中共中央嚴正譴責國民黨當局破壞團結抗日的倒行逆施,提出解決事變的條件,贏得了國內外進步人士的廣泛同情和支持;並重建新四軍軍部,以陳毅代理軍長,劉少奇為政治委員,將所屬部隊改編為7個師,繼續堅持華中敵後抗日戰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