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國寡民a。使有什伯之器b而不用,使民重死c而不遠徙d。雖有舟輿,無所乘之。雖有甲兵e,無所陳之。使人複f結繩g而用之。
甘其食,美其服,安其居,樂其俗。鄰國相望,雞犬之聲相聞,民至老死不相往來。
◤注釋
a小國寡民:使國家小,是人民少。b什伯之器:各種各樣的器具。什伯,什佰。c重死:以死為重。d不遠徙:不朝遠處遷移。e甲兵:鎧甲和兵器。f複:再。g結繩:指沒有文字以來,人們在繩子上打結用以記事。繩結的打法不同,看形狀便能知道。
◤譯文
國家要小一點,人口要少一點。使人們有各種器具,也不使用。使人們珍惜生命,不向遠方遷移。雖有舟船車馬,也不去乘坐。雖有武器甲胄,也不拿來陳列。使天下回到結繩記事的年代。
人們都認為自己的飲食甘美,衣服漂亮,住得又安適,滿意於風土人情。盡管可以看到相鄰的國家,雞鳴狗叫的聲音也聽得清楚,但直到老死也互不往來。
老死不相往來
“小國寡民”,是老子理想的社會形態,是對當時各諸侯國推行“廣土眾民”政策的不滿,由此產生了對原始社會自然生活的向往之情。在那樣的理想社會,秩序、人倫、道德等,都不需要刻意維持,隻靠人們淳樸的本性就可相安無事,所有紛擾焦慮、痛苦不安都被安詳寧靜、淳厚質樸所取代。
老子所說“小國寡民”中的“國”,並不是指後來整體國家的概念,而是指地區性的劃分。從先秦直到三國並立仍是如此,到了唐太宗時,還用“諸侯治國”的製度,派人到地區管理。所以,“小國寡民”這個“國”,是“地區”的意思。所以,“小國寡民”就是地方自治,要一個國家天下太平,必須使人們物質生產豐富,能夠自足自立,整體道德才能提升,然後才能自由自主,達到天下太平。
“使有什伯之器而不用,使民重死而不遠徙。”有了好的物質文明,大家對生命看得很重,所以不願冒死,隻願過著平安的居家生活,不想離開家鄉到太遠的地方。所以“雖有舟輿,無所乘之”,雖有良好的交通工具,並不去乘坐,以免惹來災禍。以現在來說,雖有高鐵比較方便,但如果沒有要緊的事,還是不去乘坐為好。
“雖有甲兵,無所陳之。使人複結繩而用之。”雖然有武器甲胄,也沒有陳列的地方。使人們過著原始淳樸的生活,飲食甘美,穿著暖和,住得舒服,社會安定,和睦相處。這就是“鄰國相望,雞犬之聲相聞,民至老死不相來”。
舟車有利於交通,也帶來危險。武器能夠保證安全,也帶來災難。文字有利於交流,也造成紛爭。技術和進步,即使具有價值,卻仍然可能造成貧窮、黑暗,以致邪念滋生、盜賊蜂起。
老子對“小國寡民”的政治設想,是對當時混亂社會的政治反思,雖然略顯偏激,仍有一定的積極意義。春秋戰國時期是個動蕩的時代,連年混戰,民眾身處水火之中,絕非幸事。正因如此,老子才主張“小國寡民”、“民至老死不相往來”,目的是求得生活的安穩。
老子並非無原則地反對技術和進步,隻是在短期效益和長久災難之間,老子選擇了後者。所以,他強調“無為”,認為隻有這樣,社會才能自然發展,達到它自己的目的。技術實現欲望,欲望又引發新的技術。得到了科技進步、物質富足,卻也失去了青山綠水、生活質樸。過於安逸的生活使健康受損,對於物質的浪費更是觸目驚心。問題不僅在於技術本身,而在於對技術的運用。這大概是老子所未曾考慮到的。從這樣的角度審視和處理人與自然的關係,也許不該發生的災害和不幸就可以避免。這對於現代社會的管理,也具有啟發性,不過多幹涉自然,讓社會健康發展,應該是社會文明發展的一個重要方麵。
現在,我們倡導以開放的胸懷麵對世界,讓不同的文化進行交流。這與老子所處的時代,已不可同日而語。從這個角度看,老子的觀念似乎有些保守。而實際上,老子所說的“小國寡民”,更多的是對社會和諧、生活安穩、內心寧靜的一種訴求。
不要總和他人比較,否則就會心理失衡神情抑鬱。真正的幸福和心靈的寧靜分不開,就是老子所說“甘其食,美其服,安其居,樂其俗”。享受物質生活的同時,不遠離內心的質樸和寧靜。
本章講治國之道,闡述了“小國寡民”的政治理念。這是老子虛構的理想社會形態,目的是為了避免統治者對人民的壓榨和盤剝,以及戰爭給人民帶來的種種傷害,一切都回來遠古之時的單純質樸。這種理想雖然給人以美好的啟迪,令人向往,但終究是空中樓閣,難以搬到現實中來。或許,我們可以期望於物質文明和精神文明得到更好發展的將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