七十九章 天道無親(1 / 1)

和大怨a,必有餘怨,安可以為善?是以聖人執b左契c,而不責d於人。有德司契e,無德司徹f。

天道無親,常與g善人。

◤注釋

a和大怨:調解大的仇怨。大,深重。b執:持有,拿著。c契:契券,竹木製成,借貸錢糧所用,相當於現在的借條。中間刻橫,並記財物名稱數量,分為兩片。索還時,以兩契相合為憑。d責:通債。用作動詞,索還財物。e司契:掌管契據的人。f司徹:管理稅收的人。g與:幫助。

◤譯文

調解大的仇怨,必然會有難以消除的餘怨,有餘怨的人會以怨報德,這哪裏算得上完善?因此,聖人依照契約,憑著大的原則做事,而不求全責備。有德的人監察契約的訂立與履行,無德的人則會苛刻計較主管稅收。

自然的法則是沒有親疏之別,沒有偏愛之心,為善的人常因自己的作為而得到幫助。

不求至善盡美

本章講述治國之道,重點論述天道無親的思想。如果統治者對於人民沒有親疏之別,沒有利害之心,沒有貴賤之分,不壓榨不傷害,那還有什麼怨恨需要解決呢?因此聖人遵循自然之道,實行無為而治。因為如果麵麵俱到,那就什麼也做不好。

“和大怨,必有餘怨”,這一句是說深仇大恨是難以徹底調解的,必然會留下餘怨。要從根本上解決,就是不結任何仇怨。“人無千日好,花無百日紅。”人們都有愛埋怨的心理,不滿現實是人的通病。對於莫測的塵世,沒有誰是無怨無悔的。要做到樣樣都好是不可能的,把大怨化解了,那些小怨又會變成大怨了。世人總會以德報怨,怎樣才能算是完善呢?

“是以聖人執左契,而不責於人。”所以,聖人並不要求達到天下至善,人人沒有怨恨,事實上那是辦不到的。是非善惡,並沒有絕對的標準,都會因具體情況,因時空變化,以及人為因素而有所不同。“左契”,指大的原則,守住大原則就可以了,不必求全責備。孟子也說:“有求全之毀,不虞之譽。”世上的人常按照聖人的標準去批評對方,要求別人十分嚴格,但絕不嚴格要求自己,這都屬於“求全之毀”。常有人突然出名,實際上不見得符合事實,叫“不虞之譽”,意想不到的恭維。聖人之道是把握原則,而不苛責於人。

“有德司契,無德司徹。”懂得了這個道理,就是了解“聖人之道”的政治家,隻求把握原則,不求刻意管理。司契、司徹,都是周代貴族所任用管理稅收和賬務的人,隻是兩者等級不同。司契的人,憑契據來收付,顯得從容大度;司徹的人,級別稍低,且總是斤斤計較,唯恐漏收,不肯饒人。老子認為,為政不能積怨於民,用苛稅和刑罰來壓迫人民,都會招來怨恨、不滿。所以,理想的政治是“執左契而不責於人”,即對待百姓要寬容,不追迫,不幹擾,而要以“德”去感化。不講道德的統治就是到處設置規則,對老百姓處處加以鉗製和管理,這也是無德之人的通常做法。

“天道無親,常與善人。”這是老子的名言,天道公平,隻要有德有善,自會得到回報。這與五章的“天地不仁”其實是一致的,“道”對宇宙萬物沒有偏私,萬物都依照一定的規律而發展變化。在這裏,並不是指有人格化的“天道”去主動幫助善人,而是說,善人能夠得到幫助,是他自為的結果。這更符合自然之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