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當時對這個片段的印象非常深。艾力西亞一定是希望每個孩子拿到一個玩具,回家之後也能通過實際操作進一步理解老師課上講過的內容,了解電影的魅力。
還有一種方式,就是準備一些紙質資料發給聽眾,一邊說明一邊請聽眾在資料上填寫內容。有些人不發紙質資料,僅依照PPT來做講解。這樣做的確方便,聽眾無須動手,光是看就有種理解了的感覺,其實聽過之後很難產生印象。另外,為了讓PPT的投影更清晰,室內光源通常都會被調得很暗,讓人昏昏欲睡,嚴重影響說明效果。
讓聽眾自己動手在紙上填寫內容,這也是一種請對方參與的說明方法。說明者展開講解,聽眾邊聽邊寫,對提升說明效果很有幫助。
想完成一次出色的說明,確實需要事前考慮好先講什麼後講什麼,並準備好資料。但是太執拗於這些,也不見得就能講得好懂。說明力強的人並不會太受限於事前的準備,他們大多擁有臨場發揮、隨機應變的能力。
說明要以對方的感受為本,配合對方的理解程度來推進。如果發現對方沒有按照自己預想的那樣跟上說明節奏,那就要及時修改自己的說明方向。即便我們想要講三點內容,但如果對方聽完第二點後就已經很難理解,那就應該隨機應變,放棄一部分內容,隻說兩點也可以。
我將這種做法稱為“僅此而已法”。就是說,僅將對方能夠理解的部分說清楚,讓對方隻理解這些內容即可。如果對方理解其中一點都很費勁,我們還要按照事先的準備,硬把三點都講出來,那很有可能會把對方徹底弄蒙,最後隻留下一個“什麼都沒聽明白”的印象。相比之下,隻選擇一部分對方能聽懂的去講,“僅此而已”才更合理一些。
其實,你可能已經在生活中不知不覺地使用了這個方法。比如乘坐出租車時,有些司機未必知道如何操作你所使用的支付軟件,需要你給他講解一下使用方法。這種情況下你一定會簡單告訴他“先返回這個畫麵,再按下這個按鍵,確認一下內容即可”,絕不會從這樣操作的原因講起。這種大致講解操作流程的做法,就是“僅此而已法”。
好懂並不意味著必須事無巨細,對於這一點,做事比較規矩、謹慎保守的人可能會不太習慣。在他們眼裏,就應該努力把準備好的內容一絲不苟地全部說出來。
其實並沒有這個必要,因為好的說明應該符合“僅讓對方聽懂即可”和“僅說清眼下有必要讓對方明白的內容即可”這兩個原則。
在說明的過程中,適當采取一些營造氛圍的手段也很重要,比較典型的方法就是讓聽的人產生獲得感。如果能在開場部分就讓對方有“聽了一定會有所收獲”的感受,那他一定會更認真地聆聽,也更容易被我們的說明所吸引。
營造獲得感的方法很多。比如一開始就告訴對方“這是昨天剛剛收集到的最新數據”“這些是還未曾公開過的信息”等,強調你所提供的信息非常珍貴,以此來進一步展示所說明內容的重要性。
也可以強調限定感,因為人都很容易被“隻在這兒才有機會聽到”的事情吸引。比如麵對很多人做演講時,可以用“下麵要講的東西,是隻有在這兒才有機會聽到的”來開場,觀眾一定會被這種“限量供應”的氛圍吸引,從而更專注於你的演講。
還可以向對方強調功能性。“選擇這種方法可以讓工作更輕鬆”“這一部分是提高說明力的核心技巧”“這樣做可以有效去汙”“這樣做能把筆記記得更好”“這樣字能寫得更漂亮”……這些都是非常簡單的辦法,能讓對方覺得“幸好有人告訴我,聽完很有收獲”。
營造獲得感不一定隻靠語言,如果在做說明的同時附加一些伴手禮,就能更進一步吸引聽眾。這裏的伴手禮當然不是指金錢或者禮物,僅用一張A4紙,列一些專為所說明內容準備的延伸信息,然後對聽眾提一句“今天特別提供了這些紙質資料,可以自取”,就能把這張紙變成增強聽眾獲得感的好工具。
當然,“獲得感”的意思是真的能讓人有所收獲。像有些商販一年到頭都打著“限期促銷,買到賺到”的廣告,有些人動不動就對你說“這樣做能賺大錢”,這些都是不可取的。獲得並不僅僅是金錢方麵的收獲,更不是投機取巧。要踏踏實實地考慮聽眾的需求,為自己的說明營造真正的獲得感,這樣對方聆聽時的專注度才會大幅提升。
這都是提升說明力的好方法,學到了就不虧喲。
圖解是能對說明起到點睛作用的補充資料。從詳細的解說內容中提煉要點,畫出一個骨架,能讓人快速從整體角度理解內容,這是圖解的長處。
製作圖解,可以先畫若幹個框,框住關鍵詞,然後按照主次順序為每個框標明序號,再用一些箭頭、線段等記號將這些關鍵詞串聯起來。
我們經常看到一些圖解將意思毫不相關的兩個名詞擺在一起,或者把毫無因果關係的兩個詞之間畫上了箭頭,這種僅僅將關鍵詞提取出來的圖解,無法達到幫助理解的目的。
將關鍵詞之間的關聯性視覺化,是圖解的基本操作,所以箭頭的使用非常重要。箭頭的方向麵向哪一邊?是正向的還是反向的?是表達時間順序還是因果關係?這些都要視關鍵詞之間的內在邏輯而定。如果沒有切實地對照內容來使用箭頭,就做不成很好的圖解。
圖解的應用非常廣泛。比如,菜譜就是一個典型例子。長篇大論地堆砌文字很難讓人理解,但是使用圖解,用“步驟1”“步驟2”去標注順序,就能瞬間讓人一目了然。再在圖解旁加上例如“一大匙”“一小匙”的插圖,就更容易幫助理解了。
公司裏進行新員工培訓時,使用圖解也會更加方便。對於老員工來說,很多日常工作都是自然而然的習慣性動作,但想讓新員工在短時間內養成這種習慣並非易事,一味地口頭提醒又會非常瑣碎。這時,如果先整理好工作順序,再用圖解標示清楚的話,就可以把這些瑣碎的流程可視化,新人們隻要按照箭頭指示,就能輕鬆弄清“先做完這件工作,下一步是那一件”。
製作圖解時,可以采用“手寫+上色”的步驟。
如今電腦作圖已經非常普及,但手寫仍有無可比擬的優勢——會令圖解變得十分引人注目。因為打印總給人一種冷冰冰的感覺,讀過也很難記到腦子裏。但是手寫字有種人類特有的溫度,所以讀起來更好理解。
現在的書店都會製作圖書宣傳卡,就是擺在書旁、明信片大小的立牌,上麵寫有這本書的賣點。我認識一些書店的明星店員,他們就用手寫的方式製作立牌,比起電腦製作的更能受到讀者的關注,也更能提升銷售額。
就算做不到全部手寫,隻在某個要點部分采用手寫體,也能營造出一種“手作感”,這也是製作好圖解的一個小竅門。
此外,如果能製作彩色的圖解,就更方便理解了。我常運用這個技巧,幫一些智力問答的電視節目做策劃。比如,題目是如何在“行”這個字中間添加別的字,讓它變成一個新字。我就會把“行”塗成紅色,在它中間放一個其他顏色的字。例如,放一個黃色的“重”字,讓它變成“衝”(衝),觀眾立即就能看清這個“衝”字是如何變化而來。像這樣,在顏色的使用上下點功夫,也能讓說明瞬間好懂。
請大家著重關注以上幾點,嚐試為說明添加圖解吧。
有些人會對時間順序太過拘泥,感覺必須要從頭開始、滴水不漏地講起,這種做法往往會給人留下一種拖拉和繞圈子的印象。我在參與會議時,一旦聽到發言的人冒出“一開始……”“這件事的開端是……”一類的說法,就會忍不住想:“那你倒是先講結論再慢慢說嘛。”
不先講結論,聽的人就弄不清楚這個話題的走向,於是心生不安,還要帶著這種不安感繼續聽下去,體驗感自然很差。試想,如果你正在趕時間,做講解的人還要從“一開始”講起,你是不是也會有種“你究竟要說什麼”的厭煩感,繼而產生“這個人的說明能力好差”的印象?況且,按順序從開頭講到結論會花相當長的時間,也絕對稱不上是一種簡潔的說明方式。
我的學生中,不少人都不喜歡上曆史課,我想一個重要原因就是大多數曆史課程都是從最古時期按時間順序一直講到現在的。其實,先從“我們當下的社會什麼樣子”這樣一個結論開始逆推,得出“在此之前的社會是什麼樣子,再之前發生了什麼事,導致了一係列的社會變革”等解釋,用這種方式去說明會更好懂,也能讓聽的人始終保持足夠的興趣。
好的說明方式,是先為聽的人展示這段解說的終點,然後不必太拘泥於時間順序,按照問題的輕重緩急來講解,方便其理解。你可以開場就用“我們先把這一點確定下來,那就是……”等說法讓聽的人安心。
當然,有些問題必須要遵循正確的時間順序來解釋,比如工作中的項目複盤等情況。這時,可以先把什麼時間發生過什麼具體情況等信息打印在紙上,拿給對方當作參考資料,但口頭說明時依然從優先項開始講起。
最後,如果你真的非常在意時間順序,也可以按倒敘方式進行說明,這種方法也比較能令聽的人接受。
隨著技術的進步,我們現在能夠使用一些新工具來輔助說明,其中應用最廣泛的應該就是智能手機和平板電腦。
手機和平板電腦的最大好處是能製造出共同參與感,讓大家麵朝同一個方向展開行動,這種形式必然能夠引導聽的人全神貫注地投入其中。
我跟人開會時經常用平板電腦。在陳述環節,如果需要臨時補充一些內容,或者解答對方提出的問題,就能當場上網搜索。到了雙方討論環節,沒在講話的一方就正好能一邊聽一邊上網檢索相關信息,這樣交換著檢索、發言,能快速推進會議過程,直至做出決定。這就大大提高了會議的效率。
在學校上課時,我也常用平板搜索和展示信息。因為學生們都帶著手機,所以當我在台上說“那請大家找出宮澤賢治的《不畏風雨》”時,就算沒有紙質資料,大家也能立即用手機搜索到,然後一邊看著屏幕一邊讀詩。這樣請學生一起點開某個相關網頁查看裏麵的內容,更能激發他們積極聆聽的熱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