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四章 實踐“把話說清楚”的實用技巧(3 / 3)

很多人都喜歡用PPT來輔助講解。從關係性上來說,使用PPT意味著拘泥於“我是講解者,你是聆聽者”的分工。更好的方法是讓雙方共同承擔起一場說明活動。從這一點來看,善用手機和平板可是非常有益的。

說明結束,需要有一個出色的收尾。

如果你按照本書所指導的那樣,說明得十分簡潔,內容架構也十分出色,那也有可能會遇到節奏太順暢,反而沒能在聽的人腦中留下什麼印象的問題。為了避免這一問題的產生,應該抓住你說明內容中非常重要的部分,在最後做一個簡短的總結,再強調一遍。如果你的說明本就不夠簡潔,那更需要在最後整理一下內容要點,簡單總結,再度強調。

前文中我已經講過,說明開頭部分的文字要有宣傳語性質。到了說明的最後部分,可以把開頭的那段話改變說法,再強調一遍。如果你能把這段總結寫得短小簡潔、節奏順暢、語言輕鬆幽默……總之就是更便於被對方記住,那麼你的這段總結就是成功的。

《日本經濟新聞》曾經邀請我做過一場演講。在演講前和主辦方商談的時候,我們已經確定好了要講的主題。但是我在演講前又問了主辦方一個問題:“在這場演講中,您最希望讓聽眾聽到的一句話是什麼?”對方告訴我:“希望您務必將‘想獲取信息,請選擇日經’這條宣傳語告訴聽眾。”這句話本身就非常簡練,也很容易記住。於是我就把它用在了演講的總結部分。

我希望大家也能像這樣,在說明之前就先行決定好以什麼內容做總結。如果沒有提前決定好總結的內容就開始說明,那很有可能一路講到最後,卻怎麼都總結不好。

“也就是說,……即是……”“最後再強調一遍,請大家隻記住……即可”“最後,希望大家在……的時候使用……”等收尾內容應該事先想好,並同時想好如何自然過渡到結尾。這樣的收束方法才比較合理。

隻有能被對方記憶下來的說明,才稱得上是好的說明。要達到這一點,學會本書建議的各種技術很有必要,同樣,說明者自身的人格魅力也十分重要。

當聽的人感慨“說得真好呀”,就說明他們在聽懂內容的同時也認可了說明者的人格。如果總感覺一個人有點討厭的話,那就算他講得再好,也不會給人太大好感。

究竟想不想聽一個人說話,這種情緒本身就很重要。如果一個人產生了聽的意願,意味著他在情緒上就接受了說明者,那最後的效果一定不會差到哪裏去。

每個人都有不同的性格,不過一般而言,知性、爽朗、直率且積極的說明方式比較能展現出一個人的真誠和潔淨感,這些特點也是非常容易被大部分人接受且喜歡的。比如我最喜歡的媒體人武田真一,他是NHK電視台晚間新聞的核心成員,還擔任過《紅白歌合戰》節目的主持人。武田的主持能力自不必提,其個人魅力也是幫助他獲得極高人氣的一大要素。在進行說明時,他那誠懇的氣質會充分展現出來,吸引觀眾用心聆聽。

另外,如果能在上述的基礎上加入一些幽默感,讓聽的人跟你一起哈哈大笑,那就更好了。像TBS電視台的主持人安住紳一郎那種水平的媒體人,的確可以輕鬆地炒熱氣氛,讓大家笑起來。但對於普通人來說,很有可能會出現勉強講了個奇怪段子,結果反而冷場了的可怕情況。

所以不必非逼著自己去講笑話。隻要能麵帶微笑,傳達一種開朗輕鬆的氣氛就夠了。如果你講話時一臉愁苦,聽的人也會感到很痛苦。但是如果你能表現出愉悅的情緒,聽的人也會產生一種“啊,這個人看上去真開朗”“挺幹脆利落的,感覺不錯”的好感,從而認真地將說明繼續聽下去。

展現誠懇、幹脆、愉悅的氣氛,這是優秀說明者應該有的氣場。

要想說得好,就不要在說明時表現得太緊張。如果太緊張,這種感覺就會傳遞給聽的人,令其感到疲勞。

用一種放鬆的、十分習慣的感覺去說明,這樣對方才能認真聆聽。

要在聽眾比較多的大會場講話,我們一般會反複地練習講述內容。越練習說得就越好,隨著不斷地重複,我們會逐漸得心應手,最後將十分輕鬆地走上戰場。

經過反複練習後,我們的這種遊刃有餘的氣場也會傳達給會場上的所有人。這種氣氛也能幫助我們說得精彩。

反之,戰戰兢兢緊張不已,總會給人一種行為怪異的感受,讓聽眾覺得“這個人看上去就沒什麼自信呀”。並且陷入一種聽得十分不安心的狀態之中。

大家可以用落語(日本的傳統曲藝形式,與中國的單口相聲相似)作為參考。大家聽著落語表演捧腹大笑,是因為表演落語的師傅已經講解得非常純熟,給聽眾帶來一種悠然平穩、遊刃有餘的感受,所以大家才會邊聽邊被逗笑。

如果一個落語師傅總是緊張地重複一些台詞,看上去毫無餘力的樣子,那他的這種緊張感也會傳達給觀眾,搞得觀眾沒心情發笑。

如今的電視節目《笑點》的主持人春風亭升太,就是以一種愉快和開朗的風格去主持節目的。他在台上絲毫不會表現出緊張感。也正是這種台風,《笑點》才為觀眾們帶去了無數歡笑。

要營造出這種放鬆自在的氣場並不簡單,也難怪他會被選為《笑點》節目新一代的主持人了。

在說明中,這種得心應手的放鬆感同樣重要。

在說明過程中,盡量不要用諷刺的言辭去引人發笑。那種毒舌發言,就連專業的搞笑藝人也會使用不當,結果搞砸表演。對於一般人來說,還是不要勉強去用比較好。

我本人也是如此,尤其在電視節目中,絕不會勉強自己去做這種事。在演講時我倒是偶爾會言辭略微尖銳一點,但因為會有不少人現場錄音、錄像,說話稍有不慎就可能會鬧出大事。

如果實在想要引聽眾發笑,那就鍛煉自己的吐槽能力吧。比如,可以在講完某個案例之後適當說一句“嗐,哪有這種好事呢”“其實,大家最想聽的就是這個吧”之類的吐槽,這樣既能收獲笑聲,也能讓說明的節奏更順暢。

不過,這屬於比較高級的技巧,除非對自己極為自信,並且能恰到好處地把握節奏,否則並不推薦大家這樣做。

最好還是不要勉強自己去惹聽眾發笑,而應該用正統的方法——營造誠懇、幹脆、愉悅的氛圍,這才是達成優秀說明的捷徑。

有的人在對上司和下屬說明同一件事情時,會采取截然不同的說話方式。但是在當今時代,其實更應該采取淡化上下級關係的做法。

如果能對事不對人,倒沒什麼問題。但如果做說明的一方在完全無意識的情況下給聽的人帶來一種受到職權騷擾的感受,那就非常不妥了。

即便麵對同事和部下,也要像麵對上司一般,禮貌大方地去進行說明。這樣做也會給對方一種理性的印象,提高對自己的個人評價。

還有的人習慣於事事解釋清楚,有時候會控製不住情緒,越說越激動,表達也會變得口不擇言。一定要時時注意,你的發言都會被人牢牢記在腦海裏。所以在說明或者教育某人時,一定不要覺得我是信息輸出者,所以我就更優越,不要說著說著語氣就蠻橫起來。

說話方式跟個人的音色有很大關係。我建議大家能把自己說話時的聲音先錄下來聽聽,再斟酌適合自己的語速、音高等。比如,我的聲音比較高亢,所以適合較快的語速。要是讓我用這個音色慢悠悠講話,聽上去就比較怪了。反之,聲音比較低的人則最好選擇慢一些的語言節奏。

說話方式跟每個人的自身條件相關聯,請大家自行探索適合自己的語速吧。

我非常喜歡日本的當紅主持人鬆子Deluxe,看過他的很多綜藝節目和新聞節目。他的口頭禪是“我個人覺得……”,也就是說,他會很直接地表達自己的意見。我想,這應該也是鬆子備受大家歡迎的原因之一吧。

如果一直泛泛而談,毫無特色,那還不如直接表達一下個人意見,展現一些屬於自己的個人部分。這樣反而會更有真實感,更能吸引對方的注意。

試想,不論人工智能技術如何進步,讓一個沒有自身性格的機器人去講相聲,一定不會令觀眾發笑。這種藝術隻能由真正的人類來做,因為其中飽含了演員的個人特性,所以才能吸引觀眾,令人感到生動有趣。

在說明中也是同理。如果誰說都一樣,毫無特色,那是絕對無法撼動聽眾內心的。要一邊進行說明,一邊適當加入些個人特色——“我也使用過這個商品……”“我也見到過那個人……”“以我在之前公司的工作經驗來說……”像這樣在說明中加入一些個人部分,更容易產生真實感,也更能引領聽眾繼續聽下去。

不論一段說明做得多麼條理清晰,簡潔易懂,給人的印象也不過隻是說得不錯。但想要讓對方真正聽得心動,甚至進一步促成一些事情,隻說得簡單易懂是遠遠不夠的。

要在簡單易懂的基礎上,再加上一些說明者的個性,最好讓聽眾看清說明者的麵部表情,這樣才更容易收獲對方的好感,也具備了說服聽眾的能力。

說到底,一段說明是否能被接受,其實就在於說明者是否值得信任。而這個值得信任的基準,在大多數場合都等同於“真誠”。我有一位同事,就具備能夠撼動他人內心的強大說明力。他在處理問題方麵簡直是個天才,麵對投訴時,能通過自身準確的判斷去完美解決問題。

而之所以能做到這些,最大的原因就是他很真誠。他不會與對方為敵,而是會靠近對方,仔細聆聽對方,並始終以一種正直的態度積極和對方一起思考對策。而且,他身上始終有一種清爽且平穩的氣質。這種氣質會打動對方,讓人覺得“這個人表現得如此誠懇,好像有點不好意思再投訴下去了……”。

我聽他講述過自己處理問題的態度和成功案例,由衷佩服他的完美策略。

我們在日常生活中,要堅持做到簡單整理問題,使用準確的表達去和對方進行說明。在此基礎之上加入一些清爽、誠懇的個人特色,則必然能夠讓說明力更上一層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