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四章 實踐“把話說清楚”的實用技巧(1 / 3)

《波西米亞狂想曲》reference_book_ids\":[7056294237960145934]}],\"85\":[{\"annotation_type\":\"0pos_info_v2\":{\"end_container_index\":85,\"end_element_index\":0,\"end_element_offset\":58,\"start_container_index\":85,\"start_element_index\":0,\"start_element_offset\":52},\"quote_content\":\"《不畏風雨》reference_book_ids\":[7259615954840063010]}]},\"author_speak\":\"code\":0,\"compress_status\":1,\"content\":\"  從本章起,我們就要談談說明力的應用了。我會結合想要在日常社交中達到的溝通效果,介紹針對性的方法。

比如,想一開場就吸引對方的注意力,就要用好“普遍觀點+但是”這個句式。用法是,先在開場時搬出這樣一句話:“現在,大多數人都認為……但事實並非如此,而應該是……”然後再逐漸添加各要素進行說明。具體結構如下:

“現在,大多數人都認為……但事實並非如此,而應該是……”

(開場)

“具體來說……”

(詳細說明,最多舉出三大要點)

“例如……”

(具體舉例、事例、數據等)

“總而言之……”

(進行整體總結)

其實,大部分論文都是按照以上方式進行架構的。先提出一個“普遍觀點”,再點明“其實應該是……”,並做進一步展開。

不過,即便是寫論文,如果對普遍觀點的介紹過長,緒論部分膨脹過度,進入正題慢,也會給人冗長拖遝的印象。

所以我們在具體運用這個方法時,至關重要的一點就是把介紹普遍觀點的部分渲染得更有衝擊性。銷售人員在推銷時經常說:“在同類產品中,其他公司都是主打……但我們公司的產品與眾不同,它的賣點在於……”醫生在給患者普及健康知識時會說:“人們普遍認為……是導致高血壓的原因,但實際上……才是罪魁禍首。”這些都是有用的表達方式。可以說,越是能將一段話的開頭部分表達得有力,就越能體現說明力的高超。這種講述方法中包含的意外性,能夠在一開局就緊緊抓住對方的心。

此類手法同樣多見於電視的谘詢類節目或解密節目中。

過去,NHK電視台曾經播出過一檔名為《合點》(日文詞彙,意思是“了解、領會”)的資訊類節目,其中一期內容是關於脂肪的。

節目的開頭部分告訴觀眾,居住於加拿大等冰雪地帶的因紐特人經常食用海豹,因為海豹身體裏積蓄著大量的脂肪,所以因紐特人就成了全世界脂肪攝取量最高的人種。雖是如此,因紐特人卻很少罹患動脈硬化引發的心肌梗死,檢查他們的血液時,發現其中的膽固醇含量非常低,他們的血液十分健康。這究竟是為什麼呢?

攝入過多脂肪容易導致膽固醇升高,這是大多數人的共識。這個開頭卻反其道而行之,勾起觀眾的興趣,我也無意間被它深深地吸引住了。

接下來,節目組就是用前麵提到的“普遍觀點+但是”說明法繼續展開內容。

有種脂肪叫作“歐米伽3”,海豹的脂肪正屬於這一類,這種脂肪能夠令血液清爽不黏稠,這就是因紐特人血液中膽固醇含量低的原因。但倘若攝入過量的歐米伽3,會導致血液變得過稀,很容易發生這樣的情況——緊接著屏幕上出現一張因紐特人流著鼻血的照片,非常直觀地將血液過度稀釋後很難止住的情況傳達給了觀眾。

那麼,要如何才能攝取到這種健康的脂肪呢?在日本並不能買到海豹肉,但是另一種油類之中也含有歐米伽3,這就是紫蘇籽油。得出這個結論後,節目結束。

在講解過程中,屏幕上不斷出現影像資料、數據、圖表作為補充信息,讓內容更加直觀易懂。可以說,這一期節目非常優秀,它做到了始終緊抓觀眾的注意力。

當我們想要去說明些什麼時,首要任務就是引起對方的興趣。如果聽的人一上來就覺得無聊,接著分心走神,那麼不管你怎麼努力,可能都無法讓對方理解你。

在持續吸引聽眾注意力這方麵,電視節目可以說做得很棒了。因為遙控器就在觀眾手裏,編導必須有確保觀眾絕不會換台的表達技巧。“普遍觀點+但是”說明法就屬於這些技巧中的一種。而在日常的人際交往中,我們自然也可以多多靈活運用這一技巧。

看了《合點》之後我知道了紫蘇籽油的功效,於是立即跑去附近的超市準備買一瓶,結果去的第一家店就已經沒貨了。看來那期電視節目的效果很突出,紫蘇籽油賣得非常好。

但我特別在意攝入健康脂肪這件事,想方設法也要弄到一瓶。於是我找了很多家商店,總算買到了紫蘇籽油。

雖然每個人體質不同,不過單從我個人來講,自從每天開始堅持喝一勺紫蘇籽油後,體檢時血液中的膽固醇含量果然明顯下降了。當然,也可能有其他因素影響,但這個效果還是令我大吃一驚。

因為親身經曆了這件事,所以我那段時間聊天時都會找機會和別人談到紫蘇籽油。在這個過程中,我一定會結合自身的經驗,告訴大家“我實際食用後,膽固醇下降到……了喲”。

講這個例子是為了告訴大家如何在把事情講清楚的基礎上,進一步達到讓聽的人深受感動的效果。方法就是在所要說明的信息之中加入一些個人的實際體驗,你會發現自己的說服力瞬間提升一個檔次。

如今是信息時代,想要知道什麼東西馬上就可以上網搜索,總能找到一些還算不錯的講解。然而,聽一個人講他的真實經曆,要比從網絡上看一些不痛不癢的文字更有獲得感。因為聽人講述時,除了可以了解內容,還能十分生動地感受到那個人的熱情。這種情緒可以撼動心靈,產生的衝擊力是任何文字所不能比的。

比如,要給人介紹《波西米亞狂想曲》時,如果平鋪直敘地說,這是世界著名搖滾樂隊皇後樂隊的傳記片,它以弗雷迪·莫庫裏的一生為核心,細數皇後樂隊成員們數十年的堅持,最後以溫布利體育場大型演唱會的影像資料收尾——這樣介紹估計不會給人留下“這部電影似乎很有趣,非看不可”的印象。

但是,如果在上文那段講述之後加上這樣的描述:“我去看過這部電影,最後那段演唱會的內容給人感覺身臨其境,音樂聲特別激昂,讓人熱血沸騰,簡直就像弗雷迪·莫庫裏又複活了一樣!”對方大概就會心動,也想要去看看了。

我在本書中一直強調,說明的一個要點是“形式”。好的形式是大前提,這一點毋庸置疑。隻要遵循一定的形式,說明力就能提高。但形式隻能讓你的說明更加精確、簡練,卻無法為其注入情感。固守某種形式,很可能讓說明變得寡淡。具備優秀的說明力,意味著既要按照形式,幹脆利落地講解內容,又要在其中加入情感的波動起伏,讓說明打動人心。如果能通過一段說明展現自己有血有肉的生動一麵,聽的人必然會深受感動。

其實,在一段說明中加入我們自身的體驗,不僅可以把熱情傳遞給聽的人,也能讓我們自己在無形中進入激情滿滿的狀態,甚至出現超水平的發揮。

一門心思地想著“要解釋,要解釋”是遠遠不夠的。當然,一些確切的數據、事實、出典,以及客觀的論證都是必需的。但是在此之上,要再加上我們個人的情感,才能講得更精彩。

想產生打動對方的效果,還有一個方法,就是在做說明時請對方也參與進來。

我在課堂上常用一種叫“複述法”的方法來講解知識點。我會自己先朗讀這一節課的要點,然後請學生們跟著重複一遍。隻要學生們發出聲音去複述,並且聽到了自己的聲音,那麼這段內容就能夠在記憶裏留存下來。

這就是一種請對方進行實際操作的參與型說明方式。所謂“實際操作”,就是不單讓對方聆聽說明,還要請對方去實踐說明內容。真正動手去做,很可能會讓對方瞬間領悟內容的含義。

我中學時曾去鈴鹿環形汽車賽道參觀過,並在那兒學習到了汽車構造的知識。當時還舉辦了小型活動,可以讓我們親手拆解真正的引擎。

實際拆解引擎的機會非常珍貴,我們那一組的同學們都非常興奮,很快就把一整個引擎全都拆散了。沒想到,指導老師卻突然又說:“好的,那現在請你們再原樣組裝回去吧!”搞得我們頓時都愣住了。

那些穩紮穩打的小組,會將拆下的零件按照順序一一排列好。而我們組因為根本沒考慮拆完之後還要裝回去,所以一股腦地全都拆亂了,最終也沒能原樣裝好。

時隔四十年有餘,這段回憶如今仍舊十分清晰地印在我的腦海之中。

之所以記憶鮮明,就是因為我當時並非單純聆聽講解,還參與了實際操作。這可以說是一種非常強大的說明方法,它所留下的痕跡甚至在我的記憶裏跨越了將近半個世紀。

這種方法適用於很多場景。比如我在學校的曆史課堂上,常會用到寫著知識點的紙牌教具。我發現,每組一副紙牌,和整個班隻有一副紙牌,這兩種情況下學生對知識點的理解程度會完全不同。前一種情況下學生的表現會非常活躍,但在後一種情況下,因為隻有老師站在講台上翻紙牌,就很難引發學生的積極性。

上體育課踢足球時也是一樣。幹坐著一直看老師示範毫無樂趣,學生們肯定希望人手一個足球,趕緊開始練習。

我曾看過一部叫《一千個孩子在等車》的紀錄片,講的是智利的一位名叫艾力西亞的老師如何讓貧窮的孩子們了解電影。艾力西亞給這些因貧窮而很難接觸到文化藝術的孩子們一人發一個叫“西洋鏡”的玩具,通過它能夠了解到拍攝電影的基礎知識。要手工製作這個玩具非常耗費時間和精力,但是老師一定會給每個孩子都準備一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