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章 進行“把話說清楚”的日常訓練(1 / 3)

《波西米亞狂想曲》reference_book_ids\":[7056294237960145934]}],\"23\":[{\"annotation_type\":\"0pos_info_v2\":{\"end_container_index\":23,\"end_element_index\":0,\"end_element_offset\":5,\"start_container_index\":23,\"start_element_index\":0,\"start_element_offset\":1},\"quote_content\":\"《論語》reference_book_ids\":[7340535583871077438,7337548832776916030,7077813329514728479,7339810822505385022,7077822913100991501,7345768839986023486,7077833029015571464,7311637008198143030,7309373715857296446,7316123640058088482,7071200634816449543,7329737059181005886,7337595471810006078,6867020911866809352,7317891697977855039,7255253493282245671,7000257011547900936,7337548830532979774,7337548830524591166,7332299523408022590,7302363849557019700,7385136106636856345,7294565322378447881,7107503072137448478,7316430498425736207,7330853868160420926,7311282701141543955,7314149005968018470,7320440426807168027,7322279466221177918,7340164183310224446,7077813329493756936,7349025283959180350]}],\"42\":[{\"annotation_type\":\"0pos_info_v2\":{\"end_container_index\":42,\"end_element_index\":0,\"end_element_offset\":19,\"start_container_index\":42,\"start_element_index\":0,\"start_element_offset\":14},\"quote_content\":\"《早上好》reference_book_ids\":[7385081286206966809]}]},\"author_speak\":\"code\":0,\"compress_status\":1,\"content\":\"  在前麵的章節中,我闡釋了什麼叫優秀的說明,以及提高說明力所必需的基礎能力。其實,提高說明力的方法就在我們日常生活的方方麵麵中。本章,我們就來了解一下在日常生活中提升說明力的各種方法吧。

想要練就優秀的說明力,就得在隨機應變上下功夫,能夠應付對方的各種提問。這就需要我們快速總結要點並進行簡要傳達。這種“瞬間爆發力”能讓說明內容短小精悍,也是一種我們在日常生活中就可以鍛煉的能力。

請問大家,當有人問你“最近怎麼樣”時,你會如何回答?

前幾天,我和一位老師見麵。他曾是我的學生,我們已經一年多沒見了。如果我當時問他:“這一年怎麼樣呀?”那他也許隻能含含混混地說:“這一年嗎?嗯……發生了很多事。”因為我的提問沒有明確指向性,讓人很難回答。

所以我是這樣問他的:“這一年,有沒有發生什麼令你印象深刻的事啊?”這樣提出具體問題,對方就能有針對性地回憶過去,回答起來也更加輕鬆。

當時他給我講了一件工作中的小事。他在中學教書,某天去學校巡視教室時,發現一個學生正在教室裏灑水。

他當時很驚訝,先是和學生打了聲招呼,然後問道:“你在幹什麼呀?”學生回答:“因為剛剛學到如何種植蘑菇,所以我想在教室裏種一些。”

於是他便教育學生說:“但是呢,不是所有同學都喜歡蘑菇,而且蘑菇應該栽在山裏,咱們找個時間去山裏種蘑菇吧。現在,在大家來上課前,咱們先一起把這間教室收拾幹淨吧。”隨即,他和這個學生一起打掃了教室。

因為他們趕在上課前將教室收拾得幹幹淨淨,來上課的同學們都感到吃驚。這時,他又點名表揚了那個想在教室種蘑菇的同學:“其實,是××把教室收拾幹淨的喲。”

講這段小故事大概隻需一分鍾的時間,但傳達信息的效率很高,我聽完後立刻就知道了他這一年的狀況——包括他在什麼樣的學校教書,通過什麼樣的辦法讓學生喜歡自己,等等。同時我也在心裏暗想:這位學生發展得不錯,現在已經是非常成熟的老師了。

這就是瞬間爆發力——很快抓出一個好故事、好案例並講出來。這樣對方不僅能加深對你的理解,還會對你產生好感,覺得你是一個很會講話、很有趣的人。而鍛煉這種能力的最好機會,就是詢問近況的對話。

詢問近況是日常生活中隨處可見的場景。如果不能在第一時間想出什麼有意思的事,那麼講述近況就會變成流水賬,還會把自己的心情也講得過分詳細,讓對方覺得很厭煩。但如果直接回答“最近沒發生什麼特別有趣的事啊”,又會讓對方覺得“這個人真無聊”。

這就需要我們具備例舉能力和瞬間反應能力。比如對方問:“最近這一周,有沒有發生什麼令你印象深刻的事情啊?”“有什麼新變化嗎?”“一切順利嗎?”“還那麼忙嗎?”你都需要瞬間找出讓人感興趣的一段內容,講給對方聽。

在大學授課時,我也會讓學生進行這種訓練。

通常上課前,我點到學生名字,學生隻回答“到”。我感覺這樣做既無法獲得什麼新的信息,還很無聊,等於在浪費時間,於是要求被點到的學生用五秒到十秒的時間簡單說一下近況,比如自己最近喜歡做什麼事、遇到什麼讓人大吃一驚或覺得非常有趣的事等。

學生想說什麼就說什麼,很自由。當然,隻說自己想說的就好。有些人回答得很簡短,比如“昨天剪頭發了”——隻花兩秒就結束了報告。

每周進行這種訓練,都會收獲驚喜。隨著時間的推移,學生們的近況報告也變得越來越有趣。“上個星期我被戀人甩了。”“我搞砸了一件事,被我弟弟笑話了。”“最近去看了電影《波西米亞狂想曲》,從頭唱到尾。”學生們都能用幾秒鍾時間,將自己的近況十分生動地講述出來。

有些學生在一開始很難開口,訓練了一年後,就講述得十分流暢。不僅是學生,連我本人也受益匪淺,從學生們講的有趣故事中獲取了不少靈感。

突然間被要求講一件事時,誰都會有點不好開口。但如果平時能做一些長度約十五秒的近況報告練習,那就能克服難開口的障礙,當場就能精確地找出話題去講。

近況報告訓練是提升說明力的重要一環。

前麵講過,我在課堂上會要求學生總結一本書的內容,進行約一分鍾的口頭講述。講述結束後,再由聆聽了講述的學生們兩人一組,互相講解剛才那本書的內容梗概,並附帶聊一些個人理解,進行分享。

其實,聽講的學生並沒讀過這本書,隻是因為剛聽了一分鍾的講解,所以基本上能講出部分內容。如果一個學生十分認真地把一分鍾講解聽完,那他理論上同樣能做出一分鍾的講解。

在複述梗概之外附帶講述個人理解,就等於把剛剛聽別人講述的內容,轉換成了自己的講述、自己的知識。向他人說明一件事時,如果能補充進一些個人經驗,不僅能讓說明更好懂,也可以更進一步加深我們自己的理解。

在《論語》中,有“力不足者,中道而廢;今女畫”這麼一句話。這是孔子斥責弟子冉求時所說,意思是:如果你真是能力不足,那會在做到一半時才放棄;但你現在一開始便說自己能力不足,這就是在做一件事之前,先給自己劃定上限,是在為不努力找借口。

有個學生在解釋這句話時,就結合了自己的經曆:“參加升學考試前,其實有一所心儀的地區名校。但是當時覺得自己能力不足,就放棄了努力。可那時,我的老師非常熱心地指導我、支持我,後來我拚命學習,真的考取了這所名校。”講完這個故事,他又進一步說明:“所以孔子想要表達的是,從一開始就給自己劃定上限是不對的。這樣一來我們將毫無進步。”如此一來,聽的人也就理解得更為順暢了。

前幾天,有個學生拿來一本名叫《汙穢與禁忌》的書,進行了一分鍾講解。

這是一本比較傾向於學術研究的著作。單聽書名,並不太能激發讀者的興趣,學生們都感覺這本書應該很難理解。

但這名學生在講解時,卻是從一個非常獨特的角度切入的。他舉了一個極為日常的例子:剪指甲。剪指甲的時候,我們是不是常覺得剪掉的那部分看上去有些髒?這是因為人類不擅長麵對那些無法明確性質、不清楚究竟是否屬於自己的東西。所以,在看到雜亂的、性質模糊的東西時,我們總感覺有點可怕、有點肮髒。

每次授課結束,我都會要求學生票選當天最優秀的講解。那天,三十名學生中有超過半數都選擇了這位講解《汙穢與禁忌》的同學,可以說是遙遙領先了。

明明是一本很難理解的書,但舉出一個好懂的例子之後,解釋工作瞬間變得輕鬆了。所以就算要講解的內容很難,隻要能有效利用個人經驗去配合講解,你的說明就會變得好懂。

希望大家進行書本總結訓練時,在總結了要點後,還應該想想能與之相結合的自身經驗。

這個接受一分鍾說明訓練的班級共有三十名同學,每次課上就能介紹三十本書。上十次課,就能聽到三百本書的說明講解。

因為每個人講解時使用的那張總結了要點的A4紙會發給在場所有人,所以課程結束時,每個人手中都會有三百份資料,也都獲取了這三百份文件中的知識。

這些可以大大拓寬他們的眼界,稱得上是一份寶貴的財富。的確,我的很多學生都曾說過:“了解這三百本書,擁有這三百份資料,它們都成了我的財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