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章 進行“把話說清楚”的日常訓練(3 / 3)

如果抱著聽過就算結束的心態,那最多隻能收獲一些信息。但倘若一邊聽一邊留心優點和缺點,就能注意到很多細節,比如“這個人說明的切入方式很棒”“這段說明太過在意細枝末節了,導致整體上很難理解”等。

如果覺得一段說明很好懂,就應該主動去分析是什麼讓它如此好懂。如果覺得難懂,也要去主動分析是什麼導致它難懂。這樣做能夠幫助我們發現很多技術要點,比如“這段說明首先明確了結論,所以比較好懂”“這段說明一直在重複細節,所以比較難懂”等。

分析一段說明,並取其精華去其糟粕,才能提升我們自己的說明力。

從工作彙報、會議報告,到私人談話,我們的日常生活中充滿了各種各樣的說明場景。

比如,婚禮致辭其實也屬於一種說明,很多人參加婚禮時都會留意新郎新娘或者其父母的致辭,一邊聽一邊做出“這段太感人了”“這段引入太長了”“可能因為激動吧,語速太慢了”等評價。

新聞資訊類節目經常邀請各領域的專家做嘉賓,觀看這類節目時,一定要認真聆聽嘉賓的發言,這是提高說明力的捷徑。電視節目都以秒為單位管理播放時長,參與此類節目的人員都是非常擅長說明的人,不僅時間觀念很強,也很有表達技巧,非常值得學習。

平時養成認真聆聽的習慣,等到我們自己做說明的時候,就能自然而然地注意到曾經關注過的要點,幫助自己說得更好。

所以,不要隻是心不在焉地聽人講話,而應該關注他們的內容和說話方式,哪裏比較好懂,哪裏比較出色,從而總結出一些提升我們個人說明力的好技巧。

我在大學課堂上這樣訓練學生們的概括力:隨便找一本書,用最多一張A4紙的篇幅概括其內容;然後根據紙上的概括,每人進行一段口頭陳述。

我的學生們讀的都是文科專業,我不僅希望他們能夠在大學期間多多讀書,將書本中的知識學到手,還想讓他們掌握良好的讀書方法,於是在課堂上設置了這樣的練習,其流程如下:

第一步,寫下書名。

第二步,用大約三四行,也就是一百二十字左右,從整體出發講清這本書的中心意思。

第三步,將中心意思進一步拆分成三點做具體闡釋,我在本書第一章中曾經講到過,總結要點時,我們往往想要多講幾點,但是請務必咬牙將重點總結在三條內。僅是做到這一點,整個說明也會變得好懂很多。

第四步,選擇三段閱讀時深受打動的引文。我會在課堂上請每位學生朗讀出來。

最後,用一句具有宣傳語風格的文字,將這本書最亮眼的內容表達出來,並將其放在整段概括的開頭部分。這句宣傳語必須要有那種一語中的、直指要點的利落感,最好還要讓聽的人感到有趣和恍然大悟,引發他們進一步閱讀的興趣。

那麼,就以我所寫的《文科能力是一種武器》為例,進行概括吧。

書名

《文科能力是一種武器》(齋藤孝 著)

一句話說明

文科生以理科生所不具備的優勢,推動著世界的發展。

主旨

很多人都認為人文學科的知識不實用,但實際上,與理科生相比,文科生有特殊的優勢。他們的能力有三點:

第一,能夠從綜合角度去接受事物,並有從大局出發的判斷力;

第二,喜好具體性和複雜性,並擁有從這兩種特性中創造價值的能力;

第三,具備強大的溝通能力。

本書還提供了磨煉以上三種能力,並運用於日常生活中的方法。

引文

① 從根本上講,他們有著對語言和人類的興趣。也可以說,他們對那種自然科學很難觸及的領域擁有一種濃厚的興趣。這既可以說是文科生的一大特征,也可以說是他們的一大優勢。

② 如果說理科頭腦的特長是概括,那麼文係頭腦的特長就是找出一些具體的複雜性,並很好地運用它們。

③ 溝通能力是一種輔助能力,文科生能很好地運用這種能力,彙總各方意見為自己所用。這可以說是文科生的生存策略,能大大豐富其自身的技能。

按照上述方式完成概括後,我會繼續要求學生們用一分鍾的時間做一段口頭陳述。現在是智能手機的時代,做陳述時,每個人都用手機為自己計時。

將說明時間限製在一分鍾內,就很少有人會在每句話的開頭部分帶出“呃……”“那個……”這類沒有用的詞了。學生們的說明大多以簡潔的“這本書講的是……這個主題,它的主要內容為……”展開。一分鍾結束後,陳述人會請全體一起朗讀引文內容。整個過程下來,聽的人就會有一種“明明沒讀過這本書,卻已經很了解書中內容”的感受。

選書時,建議選擇社科類圖書。這種書本身就是為了把一件事情說清楚而寫成,所以概括內容的過程也是一個汲取精華的過程。重複這一過程,就可以快速將本質從諸多要素中提取出來,概括力也就自然而然得到了鍛煉。

拿到一本書後,首先看封麵。封麵上通常都會有一段介紹本書內容的文字。先看一下這段文字,大致了解一下內容梗概。

接下來,就是翻看前言。大部分前言的內容就是總結了作者想說的話。讀一讀前言,也能大致了解一本書講了什麼。這不是投機取巧,而是非常高效的閱讀方法。

再接下來,閱讀目錄。如果一本書寫得好,那它的目錄必然有很強的邏輯性。讀過目錄,就等於了解了一本書的骨骼結構。尤其是一些麵向大眾讀者的社科書,因為在編寫時會做到結構嚴謹和通俗易懂並重,所以其目錄一般都條理清晰且輕快好讀,甚至單憑目錄也能了解書中的詳細內容。進行說明訓練時,應該首選這類書,並以目錄為中心進行練習,效率最高。

讀書是鍛煉頭腦的最好方法。多讀聰明人寫的東西,我們的頭腦也會變得更聰明。書可以表現作者的思維,通過閱讀,讀者能共享作者的思維。這個過程既能幫助讀者整理思路,也能鍛煉讀者的思考能力。就好像,和一個運動健將一起訓練,也能自然而然獲得進步。

對於一般人來說,想和一流的運動員一起訓練很難。可是讀書卻不同,我們能夠通過閱讀輕鬆接觸到一個領域中一流人士的思維。如此看來,使用書本鍛煉頭腦,何樂而不為呢?

我在前文中曾經推薦過一種好用的道具——三色筆,在需要閱讀大段資料、總結並說明其要點時,它能幫助我們梳理內容,明確主次。

閱讀資料時,分紅、藍、綠三色畫線。絕不能漏掉的極重要部分用紅色,次要部分用藍色,並不是很重要,但內容比較有趣的用綠色。綠色內容的劃分是帶有主觀色彩的。照此方式整理資料,主次層級就可一目了然。

我從十幾歲時起就用三色筆來整理內容,幫助學習和備考,一直堅持了四十多年。我對自己有一個要求:手邊的資料沒有任何標記就放在一邊是絕不可以的。隻要看過,就必須用三種顏色去勾畫重點,這樣做不僅有利於掌握關鍵詞,提高說明力,對文件分類整理也有幫助。

這種方法的應用範圍非常廣泛。比如,在開會時突然被要求發言,如果會前曾按照不同顏色去整理信息,提前做好畫線準備,那此時就能迅速找到重點,在既定的時間內講出適宜的發言內容。

再如,我經常參加一些資訊類的電視直播節目,需要針對各種事做解釋和說明。我會事先用三色筆在資料上畫一遍重點,並在直播當天提前將畫線的部分簡單看一下,確保對所有關鍵詞都有大體印象。這樣即使在直播中被隨機提問,也不會漏掉重點內容了。如果時間允許,我還可以酌情講一些畫了綠色線的內容,炒熱氣氛。

醫生在診室為患者進行講解時也可以用這個方法。醫生接診時要和患者說明清楚的內容有很多,如藥該怎麼吃,手術或身體檢查時需要怎麼準備、注意什麼等。這時,就可以拿著檢查報告、藥品說明等相關資料,用三色筆一邊標出重點一邊進行講解,以此幫助患者加深對資料的理解,減少可能的誤讀。如果資料上有醫生的手寫痕跡,患者一般就不會隨意放置或隨手丟掉,拿回家之後還會再反複閱讀,就算資料太多讀不過來,也能讀一讀畫線標注的部分,快速了解重點須知。

總之,要達到的目標就是:即便聽的人沒有仔細閱讀,但是翻開資料就能瞬間找到要點。做出一目了然的資料,才能對說明起到補充作用。想要提高說明力,用三色筆畫線這項準備工作一定要做好。

如果要使用資料輔助說明,那資料內容就必須全部總結到一張A4紙的範圍內。

有些人在進行講解或開會時,會一口氣給聽眾分發厚達數十頁紙的資料。其實,除特殊場合外,隻需參照一張A4紙去進行說明講解就足夠了。

大多數情況下,聽眾根本沒有時間當場讀完太厚的資料,也不會有人願意認真閱讀一遝找不到重點的資料。況且,如果聽眾都在埋頭苦讀資料,那你講解重點內容時就沒人在意了。

為避免這種情況出現,講解人自己手中的,以及分發給聽眾的資料,都應該是同樣內容的一張A4紙。避免資料冗餘,才能將自己要表達的意思更好地傳遞給對方。

這張紙上當然要有文字,還應適當加入圖片和表格。一張A4紙的空間是有限的,所以要選擇最合適的信息。這就需要我們具備一定的架構能力。我將其稱為“一張A4紙的架構能力”。

我在大學課堂上,經常會讓學生做提高說明力的練習,比如介紹一本書的內容,或解釋“文藝複興”“本能寺之變”等曆史詞彙。我要求他們必須把要說明的內容總結在一張A4紙上,然後以四人一組的形式在組內進行每人一分鍾的發言。經過這樣的訓練,所有學生用一張A4紙進行總結的能力都得到了大幅增強。

根據場合選擇必要的信息,排列優先順序,最後總結在一張A4紙中,這種架構能力本身就是說明力的體現。說得極端些,如果能將所有內容完美總結到一張A4紙裏,那隻需將這張紙拿給聽眾看一遍,其實就和做過說明沒區別了。

這張紙稱得上是一張說明藍圖,憑借它,我們就能讓說明更好懂。

回到前麵講的開會問題。明明很多會議內容都可以總結在一張紙上,可總有人分發幾十頁紙的會議資料,讓參會者搞不清應該從哪兒開始讀。這或許是因為負責講解的人自己都不知道哪些是必須說明的要點,也沒有好好打磨內容結構。其實他事前就應該明白,照這個樣子去講解,肯定很難把話說清楚。

發言人真正該做的準備工作,是先將那幾十頁的完整資料發送到參會者的郵箱裏作為參考,而後以這份完整資料為基礎,再提煉出一張A4紙的內容。開會時,隻將需要討論的這張A4紙分發給參會者就可以了。現在越來越多的公司都選擇了這樣的開會方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