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章 進行“把話說清楚”的日常訓練(2 / 3)

授課剛剛開始時,很多學生不知道要如何概括內容。做一分鍾說明時也一樣,有些學生完全沒掌握要領就稀裏糊塗地講解完了。他們當時說:“雖然已經讀完了,但沒想到做說明這麼難……”“雖然書名叫這個,但是內容和書名卻沒什麼關係,裏麵內容很多,但是要挑出印象深刻的部分卻很難……”,等等。

不過,隻要按照這樣的流程——一行說明、主旨說明、引文——進行說明訓練,到最後班上所有的學生都能說得精練且有趣。後文將詳細介紹這套方法。

到課程最後,三十個人都能做出非常優秀的講解,甚至和我親自去講解一本書沒有什麼差別。還有學生告訴我,課程結束後再在日常生活中聽別人講事情,就會覺得對方的說明能力“差得離譜”。既沒有先找一句話直擊內容本質,也沒有具體地總結要點,沒有引用,解釋得還特別抽象……經過訓練後的學生,會自然而然地注意到這些問題。

這或許因為,一般人實在是不太會接受具體的說明力訓練。其實我自己也一樣,在沒有係統訓練之前,我也經常講不清楚事情。隻有經過訓練,才能獲得進步。

大家覺得要說清楚一件事,需要多長時間呢?

三秒?五秒?肯定會來不及說完。但倘若要花三分鍾甚至五分鍾,似乎又過長了,很沒必要。

我一直認為,說明一件事所用時長應該限製在一分鍾以內。不是最短,而是最長一分鍾。一分鍾時間,足夠說清楚大部分事情了。以一分鍾為單位,整理說明內容,快速抓住說明要點去做出精彩講解,這是完全可行的。

要培養這種能力,“十五秒練習”是一種有效的方法。

我曾主持過TBS電視台一個叫《早上好》的直播節目,在周一到周五的早間播放,時長約兩個半小時。

作為主持人,我經常要在廣告前的十五秒鍾時間內,對前一時間段的節目內容做個簡單總結。因為緊接著就是廣告時間,所以我說話的時長被嚴格控製,多一秒也不行。正是這種限時訓練,讓我的說明力飛速進步。現在,如果有人對我說“還有十五秒鍾,請再多講點什麼吧”,我甚至會有一種應該能在這個時長內講出很多內容的感覺。

不能做到簡潔說明的人,通常都有說口水話的毛病。以我的親身經曆來說,“十五秒練習”——用十五秒講清一個要點,是克服這個毛病的好方法。在大學裏,我會要求學生們從大一剛入學起,就徹底貫徹用十五秒時間講述一切的習慣。課堂上,我會出一些像“用十五秒說一下宗教革命”“用十五秒講一下牛頓的主要發現”之類的題目,要求學生們四人一組,輪流用十五秒鍾去說明。重複這種訓練,在習慣了十五秒這個長度後,大家會發現,什麼事似乎都能簡單地用十五秒就解釋清楚。

前文中提到的一分鍾講清一件事的能力,也是用“十五秒練習”這條捷徑去鍛煉的。做到能在十五秒之內簡練說明一個要點後,講清三個要點合計四十五秒。最後再用十五秒進行總結,這就構成了一個完整的一分鍾說明。

我認為,所謂“說話的信息量大”,其實就是能在短則十五秒、長則一分鍾內,把盡可能多的信息講出來。“十五秒練習”的目標,就是努力做到讓講解幹貨滿滿,讓人覺得“隻有短短時間,信息量卻如此巨大”。

現在我給學生上課時,不僅要求他們用口述和書麵語進行說明,還提出了用多媒體手段進行說明的要求。就是說,為了補充紙麵的說明,需要再增添一些圖像、音樂等作為輔助。現在的大學生在這方麵都很優秀,個個都如同社交網站上的博主一樣,不僅能修圖片,還能將圖片和視頻片段剪輯在一起,製作一段仿佛電影預告一樣的短片,令我十分吃驚。

傳統的口述或書麵表達都是慢的方式,音頻、視頻等新媒體手段則是快的方式。這兩種方式結合所達到的相乘效果,能更方便我們傳達自己的所思所想。同時掌握快速和慢速兩種信息傳遞方式,並做到表裏切實、言之有物,才能達到一個理想的說明狀態。

從這個角度來說,廣告可謂是一種終極的說明形態了,因為它非常完美地融合了快速和慢速兩種信息傳遞方式。

一則廣告通常隻有十幾秒鍾。在這麼短的時間內,可以簡明扼要地概括出產品特色,卻很難麵麵俱到地描述每個賣點。廣告策劃人員都是說明高手,他們會避免直接描述產品,轉而在“印象”上下功夫,通過影像、聲音等多種手段,努力讓觀眾對產品留下深刻的印象,進而驅動購買。

其實,也有一些保險公司的廣告策劃人,可以將文字信息極度精煉,再配合圖解的方式,也能將極大的信息量全部濃縮到十幾秒鍾之內,井井有條地說清楚自家產品的優勢。

我既參演過廣告的拍攝,也曾作為製作人參與過廣告的策劃,所以非常清楚這短短的十幾秒是凝聚了眾多人智慧的產物。單純的影像傳達,將影像與文字信息相結合進行傳達,或者僅對文字信息進行精加工而後傳達……可以說任何一則廣告都凝聚了製作者們的聰明才智。

生活中廣告隨處可見,我認為,想提高自己說明力的人,應該從各類廣告中借鑒優秀的說明案例和靈感,這些都可以幫助我們在日常生活中提升說明效果。

影像、圖解、情景對話、音頻……希望大家能大膽嚐試廣告的各種常見手法,幫助自己在說明力方麵更進一步。

同樣的說明內容,如果是講給小學生而不是大人聽,你自然會調整表達方法。因為和小學生解釋一件事時,需要提前預想到他們的理解能力相比成人更低一些,所以要做好準備,講解得更加簡單好懂才行。

所以,想要提高說明力,可以有意將聽的人想象成小學生,在這個前提下找各種主題進行說明練習。

小學一年級的學生受限於詞彙量,很多事都不太能理解,但小學四年級的孩子會好很多。如果用詞簡單,講解得細致認真,一般四年級的孩子都能明白。所以我建議大家以小學四年級的學生為假想對象,練習說明各種內容。

例如,對小學生講解海德格爾的著作《存在與時間》。這是一本艱深的學術著作,所以說明時一定要注意避開海德格爾特有的哲學專業術語,直接去簡單闡釋其本質內容。你可以這樣解釋——

對於人這種生物來說,時間是非常重要的。任何生物的生命長度都是有限的,但其他生物並不會整天思考死亡這件事,或者就是自然而然地走向死亡,可人不同,人是在明白“自己總會死去”這件事的同時去活著的。海德格爾認為:正是因為人會在關注死亡的同時去生活,所以才全力去活著,努力讓生活更充實,這才是人應有的模樣。所以,我們要在有限的生命中盡力活出自我。我們要不斷地做出選擇,一個又一個連續的選擇造就了我們的人生。比如,決定進足球部還是棒球部,這就是我們人生的選擇之一,這個選擇會影響你將來成為足球運動員還是棒球運動員。人是不可能永生的,所以要時刻提醒自己,生命有限,時間有限。我們就存在於這有限的生命與時間中。

避開哲學術語,按照上麵的意思去解釋,小學四年級的學生也完全可以聽懂。當然,為了配合孩子們的理解水平,說明時還可以把某些措辭轉換成更加簡單的表述。想找到既準確又簡單的表述,就必須先透徹地理解內容的本質。而通過對同一段內容的反複說明訓練,我們必然會對其本質理解得更為深入,學會將難懂內容“翻譯”得更好懂,同時也能提高遣詞造句的水平。

很多研究者和專家隻知道使用專業術語,把話說得很繞,這樣必然無法讓業餘人士一聽就懂。如果一個人具備真正優秀的說明力,那麼不論麵對小學生還是商務人士,抑或是老年人,他都能讓對方明白自己的意思。

隻有深刻地理解了一件事的本質,才能用自己的話去替換其中的表達。鍛煉小孩子都能聽懂的說明力,能夠大大提高我們這方麵的能力。

在日常生活中隨身攜帶秒表,能夠幫助我們提高說明力。我自己就是這麼做的,走到哪兒都會隨身帶一塊秒表。

現代人使用的智能手機都帶有秒表功能,但那隻不過是手機的一種功能罷了。光用手機是不夠的,想要切實地提升時間觀念,就必須隨身攜帶一塊實體的秒表。

開會、陳述或者發表報告的時候,可以在說完“那麼請給我五分鍾時間來做說明”這句話後,悄悄按下秒表的按鈕。秒表可以設置成無聲模式,這樣在使用時也不會影響到周圍的人。

想象一下,一開始就說好要做一個五分鍾的說明,然後準確無誤地在五分鍾結束時完成了說明,聽的人心中想必會湧起一股欽佩之情吧?我見過很多銷售人員,打電話約客戶見麵,明明說好“關於產品介紹,隻給我五分鍾就行”,結果卻含含混混、毫無邏輯地說了三十分鍾,給人留下很差勁的印象。這種情況隻要出現過一次,客戶一定不會再給他第二次機會。反之,如果在剛剛好五分鍾的時候結束講解,就能很容易地贏得客戶信任。客戶知道對方說到做到,時間觀念很強,以後再接到邀約電話時也一定會欣然同意。

我想,很少有人會在說完“請給我五分鍾”的同時按下秒表吧?正因如此,這麼做才更有意義。按下秒表,展示自己在時間管理上遠遠超出大多數人的出色能力,這是說明高手的表現。

也許有人在心理上過不去,覺得哪怕不被對方看到,這麼做也不太禮貌。請記住,使用秒表隻是為了磨煉我們自己的時間感知力,從而不給對方帶來更多麻煩。這絕不是什麼失禮的做法。說得極端些,我甚至希望秒表能成為大家的朋友,一生相伴左右。

當然,跟朋友聊天時也要按秒表計時就有點奇怪了。彼此親近、閑聊,這是為了維係人際關係,不必太過在意時間,放鬆去聊就好。但在正式場合做陳述時,最好還是能幹脆利落,速戰速決。如果一個人平日裏性格溫和,人緣很好,但一涉及工作就拖拖拉拉,很不幹脆,那他必然會給別人帶去負擔和困擾。

我常受邀參加一些演講會。一般在這種場合下,隻要主辦方限定每人五分鍾講完,我就一定能正好在五分鍾時結束。可其他演講者幾乎沒人能做到準時結束。整場演講會的總時長不可能延後太多,結果留給最後一位演講者的時間就少得可憐了。這樣做不僅是對他人的不尊重,也是犯規行為。既然規定了是五分鍾,就應該在五分鍾內講完。規定了兩分鍾,那就應該兩分鍾內講完。開會時也是一樣。明明時間緊迫,可是整個會議過程卻懶懶散散,預定要在一小時內結束,可是延後個二十分鍾竟然也毫不在意。如果在時間方麵始終這樣散漫,那說明力是永遠無法進步的。

大家應該隨身帶上秒表,嚴格鍛煉時間把控能力,這樣必然會對提高說明力很有幫助。

把自己放在旁觀者的角度,客觀地聆聽他人的說明,也能幫助提高自身的說明力。

也就是說,聆聽說明的同時,還應該關注其中的優點和缺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