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章 學習“把話說清楚”的基本套路(3 / 3)

商家給樓盤做廣告時經常使用一種詩歌化的宣傳語,比如“享受一呼一吸間的靜謐”“豪覽奢華商業街”“放寬眼界,成就別墅思維”等。我認識一位專為地產公司做市場推廣的營銷專家,他告訴我,在樓盤的廣告中是不可以使用“家”這個詞的,應該用“宅邸”“公館”等詞代替,而關於樓房本體的信息則基本不會在廣告中出現。

“公館”“宅邸”這種詞可以讓受眾產生在此居住的榮耀感,是一種能夠直接打動消費者情感的快速信息傳達手段。被這種手段吸引、產生了興趣的人們,就會想做進一步的詳細了解,這時候才要用較小的文字補充相關信息,比如首付需要多少、分期付款的具體規則……行為經濟學認為,像這樣讓快速和慢速兩種信息傳遞方式同時產生作用,能極大地影響人們的想法和決定。

所謂說明,大多數時候就是既要傳達內容給對方,又要讓對方心動。在說明中同時運用快速和慢速兩種信息傳遞方式,就能夠更有效地打動對方。

使用比較的方式進行說明,是一種十分方便人理解的說明技術。

我在大學教書時,很多課程都是通過A和B的比較進行下去的。比如我會說“一般作家會這樣寫,但是芥川龍之介的寫法是……”“《今昔物語》的原文是……但經芥川龍之介之手後變成了這樣……”經過這樣一番講解,學生就會恍然大悟:“原來如此,的確大不相同。”

再比如說欣賞美術作品,單看一張畫或許看不出什麼名堂,但搬出其他畫家創作的同一主題畫作進行對比,就能立即看出區別,也能馬上掌握不同畫作的特征。

曾有一本暢銷書,主題是不同作家文風的對比。作者沒有拿出每位作家的作品來一一介紹,而是提出問題:“如果讓作家們去描寫泡麵的做法會怎樣?”而後模仿不同作家的文筆,分別描述泡麵的做法。因為不同作家的風格不同,所以寫出來的文章各具特色,非常有趣。我想這就是那本書暢銷的原因之一吧。

選定一個主題,對兩件事物進行比較說明,能夠使人非常直觀地記住二者的異同。想去介紹A,其實不必深入挖掘A的特點,隻要搬來B做對比即可。這種對比產生的區別能更快地被理解。

這種方法並不是隻能用來比較完全不同的人和物,還可以比較同一事物在不同時間段上的狀態。比如:“十年前是……五年前是……如今則是……”

使用比較法進行說明時,有兩種模式非常有效。

第一種模式是:乍看相似,其實並不相同。第二種模式是:乍看完全不同,其實非常相似。兩種模式相結合,你幾乎能把任何事情都介紹清楚。

例如,想要介紹紫式部和清少納言這兩位作家,可以把兩人做個比較。她們的共同之處是,同為女性作家,生於同一時代,並且於宮廷之中供職。然而她們之間的不同之處也不少。比如二人的情感表達方式完全不同,作品形式亦不相同。紫式部的代表作《源氏物語》是小說,清少納言的《枕草子》是隨筆……按照以上方式去講解,能夠讓聽的人一次性對這兩位作家有所認識。

找好適宜做比較的對象,是一段成功說明的開始。接下來的工作就是將幾個相比較對象的共同點、差異點很好地組合起來,去構築說明內容了。

所謂“理解”,就是明白語句中的意義,而正如瑞士語言學家弗迪南·德·索緒爾所說:意義源自差異。人類的語言是多種多樣的,語言之中的差異非常重要,這種差異聚集起來,就形成了語言體係。

比如“固體”這個詞,它本身並沒有什麼意義,其意義來自和“液體”“氣體”這兩個詞之間的差異。也就是說,隻有把固體、氣體、液體放在一起解釋,才能把三者都說清楚。從這一點來看,我們在說明中也應該盡量去明確這種差異性。突出差異,才能讓說明更加好懂。

如果想學會用比較的方式進行說明,可以按照下麵的方法進行練習。這不僅有利於提高說明力,還能在日常生活中養成比較思維,幫助我們去理解事物。

選擇A和B兩個說明對象,在一張A4紙的左半邊寫A,右半邊寫B,然後總結這樣三方麵內容:二者的共同點有哪些?不同點有哪些?區別二者的關鍵點在哪兒?當然,也可以是A、B、C三者並列的形式。按照這個辦法多加練習,你就會逐漸具備對事物之間的共同點和差異點胸有成竹的能力。

有一本叫《信息的曆史》的書,它是一份年表,用同一時間軸把日本史和世界史串聯起來,把相同時間點上日本和其他國家發生的事件並列排在一起,這就是一種練習比較說明法的好思路。

需要注意的是,用做比較的方式進行說明,理想時長應該在十五秒之內。所以練習時就應該養成幹脆利落的習慣。

為想要說明的主題尋找合適的比較對象,是有一定竅門的,可以從“看似相像,其實各有不同”和“看似完全不同,其實有相近之處”這兩個角度去尋找。如果能選到非常合適的比較對象,那雙方的共同點和差異點可以一看即知。

比如,我經常給學生舉例,把宮本武藏和笛卡爾放在一起比較。乍看這兩個人似乎八竿子打不著,但其實有很多相近之處。第一,他們幾乎生活在同一時代:宮本武藏生於1584年、死於1645年,笛卡爾生於1596年、死於1650年,所以兩人在時空上就有種特殊的親近感,第二,他們二人都具備瞬間抓住事物本質、在短時間內將其看透的能力,隻不過宮本武藏表現在劍道上,笛卡爾表現在對哲學問題的思考上。

一位是劍豪,另一位是思想上的劍豪,兩人生活的時代又非常接近。從這一角度去進行比較,就能加深我們的理解了。

比較訓練不單能鍛煉說明力,同時還是一種很有效的學習法。在理解一個知識點時,可以與另一個知識點進行適當比較,這樣要比孤立地一個一個死記硬背更容易記憶,能幫助我們一箭雙雕,提高學習效率。

在進行說明時加入一些例子,比如我們自身的實際經驗,能讓整個說明更加具體,更容易被理解。不過舉例時,還是要注意結合聽眾的實際情況。我經常受邀做溝通力方麵的主題演講。但在麵對中學生、商務人士、高齡人群等不同聽眾時,主題雖然是同一個,我卻會挑選不同的例子。

麵向中學生時,如果講怎樣應對冒充子女的電話詐騙犯,那他們一定沒什麼同感。同理,麵對高齡人群,講如何跟愛絮叨的父母聊天,同樣也沒什麼意義。

舉例,需要舉一些容易讓對方產生代入感的例子。方法之一是配合聽眾的喜好去挑選,比如在對愛踢足球的少年進行演講時,可以講講足球比賽中的眼神接觸。在對視的瞬間,眼神能夠做出暗示,互相交換大量信息。愛踢足球的人聽了這個例子,自然會意識到自己以前踢球時也做過很多眼神交流,從而更深刻地理解演講的內容。

在說明時,我們往往會遇到這樣的情況:說明的內容很抽象,對方或多或少有點明白,卻很難徹底理解。這時就應該在說明中加入一些方便對方理解的例子,幫助他們接受。對方是玩足球的孩子,那就舉足球的例子;是玩棒球的少年,就舉棒球的例子;是學音樂的學生,那就舉音樂的例子。

在解釋什麼叫默契配合時,可以說,比如在音樂領域,指揮者和演奏者之間、演奏者互相之間就常常配合默契。沒有交流的樂團是不可能完成合奏的,單憑一個人的出色發揮也無法令合奏成功。如果其他人全慢半拍,隻有一個人發現大家都錯了,並堅持按正確的節拍彈奏,那反而變成隻有他一個人不合拍了。當周圍人的拍子都慢了時,就應該配合大家,這也是一種交流。

想要讓說明好懂,就應該有隨機應變的能力,配合聽眾的具體情況去舉例,這一點非常重要。

善用疑問是一種提高說明質量的好方法。

馬基雅維利的名著《君主論》就是如此。《君主論》的目錄中大多采用了疑問句,閱讀之後,想要知道問題答案的求知欲,必然會帶領讀者翻開書本。

在進行說明時,提一個好問題能瞬間激發興趣,將對方順利地帶入我們自己的講解之中。

但要注意,不能過分去吊對方的胃口。拋出問題後,應該幹脆利落地回答這個問題,並快速進入說明的正軌。胃口吊得太久,聽的人會逐漸喪失興趣,並開始厭惡這種故意出題難為人的做法。

在日常對話中,有的人總是主動提出問題,但又故意不回答,這樣的確令人感到焦躁。所以自問自答時,回答的速度一定要快。將一問一答的節奏良好地穿插在說明過程中,才能一步又一步地將聽的人引入我們創造的氛圍中。

提問的作用是輔助說明,促使聽的人思考:“對啊,為什麼會這樣呢?我之前從沒想過這個問題。”所以緊接著就要報出答案,讓聽的人產生恍然大悟的感覺:“啊!原來如此。”不要為了提問而提問,而要塑造一個用“?”和“!”不斷為說明添加動力的可持續係統。

此外,在自問自答時,如果能給出一個比較出人意料的答案,那麼這段說明必定會令人印象深刻。

希望大家能將自問自答的形式,合理穿插在自己的說明之中。一段有良好節奏的“自問自答”能夠令你的說明快速、高效地運轉起來。

大多數情況下,我們很難按計劃完成整個說明過程。有時候說到一半,對方就開始插嘴。有時候彙報到一半,上司就突然開始發言。最可怕的是,話還沒說完時間就到了。

有的人會說,我有十分鍾的時間,足夠把事情說清楚了。但是一定要考慮到,你可能會在最開始的一分鍾就被打斷,再也沒有機會繼續說下去。

為了盡量避免這些情況造成的損失,應該把最想讓對方知道的部分放在最開始說,把比較難懂的內容放在後麵。不要按照步驟循序漸進地接近正題,要找準亮點,像直升機那樣直奔目的地降落。

讓聽的人理解並接受你的說明是唯一目標。如果拚命花時間去解釋一個很難理解的問題,得到的反饋頂多是“我大概明白了”。那還不如先解釋好懂的部分,給聽的人一種“我聽懂了,原來如此”的成就感,再按節奏去逐漸展開內容,這樣做效率才會更高。

在教育領域,有一個叫“最近發展區”的概念,意思是讓一個人去學習比他能達到的水平稍難一點的內容,以此提高能力。比如,如果一個人能拿起九十公斤的重物,那就讓他去挑戰九十一公斤,但不可以直接就去挑戰九十五公斤。也就是說,選擇一個在自己力所能及的範圍邊緣的目標,重複那種成就感,一小步一小步地向前進,這才比較合理。

向別人做說明時也是一樣,不要想著一口吃個胖子,因為聽的人也更願意反複沉浸在“我懂了!”“我理解了!”的成就感中。

經常在各類電視節目中亮相的著名媒體人池上彰先生,也是循序漸進進行說明的高手。他能讓觀眾由淺入深地逐一學習知識點,體會到成就感,因而獲得了極高的人氣。

有些人喜歡先啃硬骨頭,總是費盡心思地想先把難點內容解釋清楚,這是不可取的。難懂的內容就應該放在後麵,從易到難地進行講解才是說明的訣竅。

專業人士在向普通人講解問題時,往往從頭到尾都講得亂七八糟。這是因為他太熟悉這一領域了,所以不清楚在一般人眼中究竟哪部分更難懂。

比如有些專家學者寫的科普書就很難讀,最壞的情況,整本書讀完可能都搞不清楚他究竟在講些什麼。

我想不少人都經曆過這種情況吧:電腦出了問題後致電客服中心,可是客服人員滿口專有名詞,給出的指示實在很難聽懂。

之所以會有這種情況,往往是由於做講解的一方太過想當然,無意識地省略了一些解釋,跳過了需要講解的內容。或許在他們看來,那些專業術語都是眾所周知的,不需要解釋。但聽的人可能是個門外漢,連這一領域的基礎知識都不懂,更不用說專業術語了。所以根本搞不懂對方在說些什麼。

所以做說明之前,需要試探對方真正想知道的是什麼,以及對方對整件事的理解程度有多高,這樣才能做好說明。

要以察覺的心與對方交流,看他現在處於什麼樣的情況裏,需要知道些什麼信息,這種能力對做好說明來說是至關重要的。

不明白對方的需求,不僅會解釋得拖拖拉拉,還會沉浸在我已經解釋過了的自我滿足感裏,做了無用功卻不自知。

為了避免這種情況出現,我建議在每完成一段說明後都停下來,確認對方的理解程度。“到這裏為止的內容,我都說清楚了嗎?”“剛才講的這一部分,還有什麼疑問嗎?”

有時候,聽的人甚至可能都不知道自己究竟有哪些地方不懂。這就需要我們通過自己以往的經驗和知識,先預測對方可能不理解的點,並進行確認。

為了配合對方的理解程度,還可以分階段進行講解,在每一段講解前告訴對方“關於下麵的內容,隻做到……就可以了”。這樣也能更好地幫助對方解決問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