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章 學習“把話說清楚”的基本套路(2 / 3)

再舉個例子,有一本暢銷書叫《被討厭的勇氣》,內容是關於阿德勒心理學的。但是如果這本書起了個《阿德勒心理學概述》一類的名字,可能就難登暢銷書榜單了吧。

所以說,我們應該站在和單純傳達內容所不同的角度去思考問題,用鮮明強烈的表現來創造意外感,以此引發人們的興趣。不能隻把關注點聚焦於對內容的概括,而應該更加重視對方的情緒,這樣才能想出讓人心動的宣傳語。

為語言增添一些能夠顛覆定論和成見的衝擊性、仿寫慣用語、製造緊張感、刺激人們不願吃虧的心理……日常生活中充滿各種風格的宣傳語。我們周圍的電視廣告和各色招牌,都是用什麼樣的手法去抓住人心的呢?多多關注這些,你定能收獲頗豐。

優秀的概括力需要一定的理論能力作為基礎,但構思宣傳語則不同,它需要的是靈感。合理運用理論能力和靈感,就能擁有更強的說明力。

要想精練地總結要點,就需要找出一些不需要做說明的部分並果斷舍棄,這是需要一定決心的。我們往往會在心裏遲疑“這部分內容是不是也應該講出來呀”,這是一種常態。

針對這一點,我向大家推薦一個辦法:在概括內容時,將要點總結為三條。通常情況下,如果要點多於三條,就很難說清楚,也超出了一般人容易記住的限度,很難做出讓人恍然大悟“我懂了!”的優秀說明。三腳架是靠三個支點來維持穩定的,一段優秀的說明也是如此。

總結要點是一項拆卸工程。最開始一定會麵對很多內容,我們要弄清楚其中哪些更加重要,把可有可無、意思重複的部分刪掉,如此反複多次,最終僅保留彼此意思不同,但又不可或缺的三個要點。

舉一個我自己的例子。我曾跟一位律師合著過一本主題為“哈佛大學談判術”的書。這套談判術原本有七大要點。或許因為律師早已習慣了多要點記憶,所以並不覺得多。但普通人其實是不容易全部記住的。如果把這些內容統統解說一遍,讀者們將難以學習並運用在生活中。於是,我從七大要點中挑選出了最重要、最便於使用的三條,跟合著人商量之後,決定在書中僅對這三條進行解說。

最後出版時,“哈佛大學談判術”被總結為三大要點:利益、選擇、最佳替代方案。

“利益”,即在談判過程中,努力發掘能令雙方利益達到最大化的方法,並重視彼此的磨合磋商。例如:“或許這個方案也是可行的”“這樣做,或許能從次要方麵帶來收益”“我方能夠提供的利益有如下這些”等。

“選擇”,指的是談判前不隻準備一種方案,而是有多個備選,再通過對這些方案的靈活組合,摸索出能讓雙方達成一致的辦法。

“最佳替代方案”,指的是務必要有另一個保底的談判對象,以應對當前談判完全無法推進,甚至徹底崩盤的情況。也就是說,眼前談崩了,還有下一手,帶著這樣的準備進行談判,壓力會小很多,也可不必勉強自己被迫接受一些不合理的要求。

我提煉出了以上這三點,並給它們命名為“簡單談判術”,在書中做了詳細說明。

此外我還解釋道,這三點在排列的先後順序上也有講究,並理清了它們之間的關聯性和優先度,更方便讀者理解。

再舉一個例子。日本人講到運動和武道時經常提及“心技體”這個概念,意思是保持精神、技巧和體格的平衡,就能夠最大限度地發揮自身能力,這個總結就是很好的典範。三大要點各有所指,缺一不可,除此之外再加其他要點,也會顯得畫蛇添足。

在選擇要點的時候一定要思路清晰。比如倘若沒有用“心技體”這個概念,而是用精神力、韌性、力氣這三個意思有些重合的要點去總結,就會導致三隻腳互相接近,容易站立不住。

這種選擇要點的能力可以通過日常的鍛煉來增強,不論何種題材、何種內容,都能拿來用作總結三大要點的練習素材。讀書時可以默想“作者想要通過這本書表達以下三點……”,工作時可以考慮“產生這一問題的原因有以下三點……”,甚至閱讀廣告的時候也可以試著總結“這一商品的優勢有以下三點……”。總之,要時常鍛煉自己,看到一段內容就要主動去總結要點,這樣就能幫助我們養成總結三條要點的習慣了。

前段時間,我受邀到一家公司為新入職的員工做演講。日本職場中提倡員工遇到問題時要及時向上司報告、與相關同事聯絡、找有經驗的前輩商量,這就是“菠菜法則”——報告、聯絡、商量。(因日文中這三個詞的第一個發音連起來與“菠菜”發音相同而得名。)但我考慮到演講的聽眾都是職場新人,所以提出了“天守閣法則”——情緒、修正、確認。(其第一個發音連起來與“天守閣”發音相同。)我對他們說,一個新人,首先應該讓情緒高昂起來,當工作被指出問題時,應該立即去修正問題,待獲得了徹底確認後方可采取行動。這樣就很難出現失誤了。

你看,隻要總結出恰當的三大要點,就能讓內容變得條理分明、觸動人心。

熟練掌握總結三條要點的技巧後,甚至可以根據現場情況隨機應變。比如開會時,可以把“我想談談以下三方麵”這句話放在前麵,然後再一邊思考一邊總結發言。

另外,一個勁兒地講要點,很可能會讓說明變得有些無趣,所以在第三點上準備些逗人發笑的有趣巧思,這也是個不錯的方法。例如,在開始說明時先宣布“這一商品的優勢有如下三點”,繼而展開說明,首先“方便”,其次“廉價”,最後在第三點上抖個包袱——“如果不喜歡了,隨便丟掉就可以”。這種做法能夠讓三大要點顯得更加張弛有度,為說明添彩。

在進行說明時,比起將各項內容一一羅列出來,更為有效的辦法是突出內容之間的關聯性,這樣才更容易被理解。

也就是說,在做說明之前心裏先有一個整體結構。進行說明時,讓聽的人明白目前的講解內容處於整體之中的哪個位置。這才算是易懂的說明。

比如,這本《如何把話說清楚》是在位於東京都澀穀區笹塚的一家出版社出版的。如果要告訴別人這家出版社所在的位置,那麼一上來就展開介紹東京如何如何、澀穀區如何如何、笹塚如何如何,對於並不了解日本地理的人來說就太難懂了。如果這樣說:首都東京有一個區叫澀穀區,這個區裏有一條街叫笹塚……以這樣的順序去一一明確這幾個名詞所處的位置,就能讓聽的人明白這家出版社究竟在哪裏了。

很多電影在開場時,常有一個俯瞰整座城市的鏡頭。正當觀眾沉浸其中時,鏡頭突然對準了這座城市之中的某戶人家,接著又繼續拉近,給家裏某個人的麵部來了個大特寫。

這其實也屬於一種說明,先從遠景開始,不斷拉近、再拉近,簡潔地解釋了故事中的人物生活在什麼樣的城市、什麼樣的家庭之中。

與這種特寫相反的是不斷擴大視野的說明法。比如評價某個曆史事件的意義時,可以說“從整個日本曆史的角度來看是如此,進一步講,從人類史這一層麵來講也是如此……”這樣能逐步拓寬視野,讓人產生“原來從宏觀的角度來看,這件事是處在這樣一個曆史位置啊”的恍然大悟感。

要做到能夠時刻提醒對方當下正在說明的內容處於哪一位置,就必須先從整體角度掌控要說明的內容,然後排好順序,先做大項上的說明,再講大項之中包含的中等項、中等項中包含的小項……總之,就是將每一點都落到具體位置上,協助聽的人去理解所說明的內容。

一個說明力較差的人,往往自己都無法對要講的內容有一個整體把握,聽的人就更不知道將被導向哪裏,自然會感到不安了。

此刻正在講述的內容處在整體之中的哪個位置?這個整體的構造又是怎樣的?隻有讓聽的人掌握到這兩點,才算得上優秀的說明。

接下來,我就為大家介紹一種快速把握內容整體構造的方法:如果你準備講解的一本書或一份資料是附有目錄的,那麼一定要利用好這份目錄。

一本真正的好書,就應該做到讓人不必讀完全文,僅通過目錄就可以掌握內容。比如馬基雅維利所著的《君主論》,其目錄就非常出色,不僅能幫助閱讀,還讓讀者感到這本書非常有趣,化解了理論性內容的枯燥感。

我讀大學時,有位朋友告訴我一種叫作“目錄學習法”的方法。

當時,我在東京大學攻讀法學,讀到三年級時決定將來要離開法律領域,投身教育行業。但是我很難從法律學習之中抽出時間接觸別的知識,所以一直在苦惱如何能事半功倍地學習。

正在那時,一位朋友對我說:“其實有一個能在非常短的時間內汲取知識的好辦法喲。”他是全年級的優秀生,因為很聰明,所以在學校裏知名度很高。他對我說,法律這門學科是以體係為前提來建立的,在解答考試題時,倘若對某個問題屬於哪一體係中的哪一部分出現了判斷性失誤,那麼就算寫再多也拿不到分數。

也就是說,如果想要簡單快速地拿分,就應該先理解法律這門學科的整體構造,梳理體係,這樣才更高效。

他還告訴了我具體的操作方法。首先,將教科書的目錄複印下來。要找一張大紙,複印時空出足夠多的餘白。然後,在空白部分簡單寫下目錄中小標題裏所涉及的事例、判例,逐漸添磚加瓦。最後,將添加了細節的這份目錄全部背誦下來。

可以說,目錄是宏觀的骨骼,是基本的框架結構,所以要在目錄頁上將各部分的構成要素寫下來。做這些能夠幫助我整理思路,並進一步明確一本書的整體構造和各個部分之間的關聯。

我按照他推薦的這種方法嚐試了一下,結果用極短的學習時間,就把所有教科書的內容都攻克了下來。後來我又把這種方法用在學習教育學知識上,其效果徹底震撼了我。

其實,就算在學習時很認真地閱讀一本書,倘若讀的僅是其中孤立的一部分,那不管再怎麼努力、一行一行地讀下去,也會因為見樹不見林而失去了宏觀概念。還有,倘若讀到前一百頁就耗盡了精力,那就隻能在一本三百頁的教材還剩兩百頁完全沒印象的情況下上考場了。

這時候,目錄學習法就可以發揮大作用了。這種做法就像在一張已經畫得很詳細的地圖上,再去添加一些“某地有些什麼”的筆記。如果是在完全空白的筆記本上寫,會不知從何下筆,但已經有了一張基礎地圖來打底時就很容易展開了。

請記住,一定要親筆寫下這些要點,這非常重要。隻有親筆寫,才能把印刷在紙麵上、屬於作者的目錄,轉化成刻印在腦海中、屬於我們自己的知識。一筆一畫寫下來的要點,到了考場上,即使再緊張也能回憶起來。

這種目錄學習法就可以被用於進行說明前的準備工作。當需要從整體上把握所需說明的內容時,就可以按我在上文中介紹的方式去使用目錄了。

如此一來,我們在說明時就可以按照從整體角度說明、從大的骨骼框架說明、從中項說明、(如果有必要的話)從小項說明這樣的順序來推進了。例如:這一案例的審判情況從宏觀角度來講屬於某一領域,再縮小些範圍的話屬於某一領域,倘若再細分的話,應該可以算在某一分類之中。

如上所述,如果按照自己製作的目錄去進行說明,那麼我們每個人一定都能表現得利落而出色。

好的說明不僅能讓聽的人恍然大悟、充分理解,某些情況下還可以打動對方的心靈,在商業談判領域尤為如此。如果你講得足夠好,就能讓對方心動並發生購買行為,或者願意與你展開商務合作。

那麼,究竟什麼樣的說明才能打動人心呢?

行為經濟學學者丹尼爾·卡尼曼曾有一本著作,名為《思考:快與慢》。書中有一張正在發怒的人的照片,卡尼曼解釋說,比起用語言文字來傳達怒意,用表情來傳達顯然要快得多,人們看一眼就知道畫中人在發火。

情感表達是最快速的信息傳遞手段,它和語言這種慢速的信息傳遞手段相結合,就能對受眾產生影響。有些事需要娓娓道來才能讓人理解,有些事則是通過情感表達讓人瞬間理解的。這兩者相輔相成,產生的相乘效果能夠幫助我們完成一次優秀的說明。

示意圖是一種瞬時性的信息傳遞方式,可以快速展現事物的整體概況。但如果在圖畫旁附上文字,進行仔細說明,就又變成一種慢速的方式了。所以很多書會在頁麵左側安排圖片,右側安排文字。這就是將快速信息傳遞和慢速信息傳遞結合起來,方便讀者理解。

影像也是一種快速的信息傳遞方式,能在短時間內吸引受眾的注意。很多老師講課時都會先用一段視頻直觀地展示亮點內容,吸引學生注意,再用文字講解更細致的內容。這也是快慢相乘的方法,快的方式用以打動對方,慢的方式用以加深對方的理解。

這種快慢相乘的表達方式,在商業領域有很多應用,其中地產行業最為典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