鷓鴣天劉思肯畫史為餘寫小像,雖不盡肖,聊為題之

把鏡相看認不來,問人雲此是薑齋。

龜於朽後隨人卜,夢未圓時莫浪猜。

誰筆仗,此形骸,閑愁輸汝兩眉開。

鉛華未落君還在,我自從天乞活埋。

自注:觀生居舊題壁雲:“六經責我開生麵,七尺從天乞活埋。”

和聲案:此詞見《鼓棹初集》,未載年分。思肯兩次為先生寫小照,一在七十一歲己巳,一為是年乙卯。此詞語意激越,必題此次小照,非己巳衰病時所題,故以彙附於此。餘見己巳所題詞案語。

又案:男兒墮地,即入夢境。五倫皆夢中親善之人。子臣之分,尤所素定。故隻可有一夢,不可有二夢。先生聞北都陷,烈皇殉國,即於是年在南嶽雙髻峰營續夢庵,蓋隱示此夢不可斷也。此自題小照曰“夢未圓時莫浪猜”,即言此身一日未死,尚是有明孤臣,所續之夢一日未圓也。其曰“莫浪猜”,蓋以杜招隱者之流之妄擾耳。又雲:“我自從天乞活埋”,蓋欲早了此身,以完是夢,彼貳心之臣甘作第二夢者,何不知人生即是百年,總同夢境,而益懵懵懂懂至如是哉。以視先生大節凜然,天地完人,真愧死矣。

一剪梅答須竹所問

北海殘碑數字傳,

前日烽煙,今日蒼煙。

湘靈雁柱鼓湘川,

欲扣清弦,還恐驚弦。

閑心遙寄水雲邊,

莫問湖天,自有壺天。

忘憂春暖錦堂萱,

好種芝田,且看桑田。

自注:李北海嶽麓碑為野火燒毀,嘉興呂師濂拾十數字於荒草中,今更不知在否?

和聲案:此詞見《鼓棹二集》,未載年分。年來泛宅,須竹與俱,時泊水陸洲久,必至嶽麓訪碑。玩詞中湘川扣弦、水雲春暖等語,當是是春泛宅時與須竹問答,故以附此。

夜泊湘陰,追哭大學士華亭伯章文毅公

殘煙古堞接湖平,認是湖南第一城。

雲閃靈旗魂四索,波搖旅夢月三更。

愁中孤掌群眉妒,身後傷心九廟傾。

近築巴邱新戰壘,可能抉目看潮生。

和聲案:此詩見《編年稿》,列於乙卯,下同。蓋自長沙泊舟湘陰,感文毅駐軍時事追哭。上年《上湘旅興》末雲:“回念巴邱北,銀濤卷繡旗。”此詩末雲:“近築巴邱新戰壘,可能抉目看潮生。”蓋其時用兵嶽陽,相持頗久。

贈程奕先

湘山飛綠煙,影蕩春波際。

為訪定王台,碧莎迷荒砌。

古心誰與期,今懷乍雲係。

龍戰方在茲,玄雲待新霽。

詩書道不孤,風華遙相綴。

欽恤慰群命,直清修前製。

融融千裏間,韶風吹宿滯。

遠遊廣孑心,開爽延洪睇。

斯人息蠕生,微躬安魚計。

漁艇載清飆,嶽雲封幽荔。

千載念佳春,餘年拾瑤蕙。

和聲案:奕先名光禋,錢塘舉人,見《黃九煙集》。時奕先在湘,先生自嶽泛宅相遇,故有“漁艇載清飆,嶽雲封幽荔”之句。

三月七日所聞

天涯帝子知誰在,今日生聞喜欲狂。

淮泗補天功造化,蒼梧扶鼎治衣裳。

彤雲日角傳龍種,玄霧雲簽養豹章。

重遣孤臣憐雪鬢,萍蹤萬一問津航。

和聲案:先生自聞桂王緬甸之變,每念不忘,至是必有傳其生存者,故有是作,然不必辨其有無也。

與李緩山、章載謀同登回雁峰,次緩山韻

連霄關塞悲遲暮,初見南天一雁回。

小有綠陰堪避暑,相看枯木不驚雷。

晴光漏白飛螺頂,雲影撐空幻蜃台。

稍覺江山堪極目,臨風薄送濁醪杯。

和聲案:李緩山名何煒,沔陽人,順治壬辰進士,官黃岩令,以抗直謫廣西按察司經曆,當於是時過衡。章載謀名有謨,文毅次子。由粵西將還華亭,至衡道阻,先生念舊挽留,遂遊門下。四月先生自湖濱泛舟還郡,因與同登雁峰。

戊戌嶽後辱戴晉元見訪,今來複

連榻旃檀,口占五古一首我居雙髻峰,峰雲嚐相護。

雲裏忽逢君,不畏潭龍妒。

荏苒十八年,夢中時一遇。

今昔非有殊,須發徒蒼素。

譬如雲隙月,隨處時偶露。

不知東升烏,何有西沈兔。

明明雙眼孔,誰者為新故。

薪易火居然,千秋為旦暮。

同君宿郊庵,四目還相注。

回看雙髻雲,南飛繞湘樹。

和聲案:此詩見《剩稿》,未載年分。然題追述戊戌,詩言“荏苒十八年”,知作於是年。晉元名日煥,衡山諸生。嚐避兵嶽寺,貧不能具膏火,夜就佛燈讀,遂通諸經,後遊先生之門,所造益深博。初謁先生於雙髻峰續夢庵,至是謁於郡城北二裏之旃檀林,故曰“同君宿郊庵”。時先生同李緩山等遊雁峰,又有《出郭赴李緩山之約桓伊山下遇雨》各詩。又均在城北,殆留連旃檀頗久也。

郡歸書懷寄懿庵

雨滯花殘不解飛,此身無主更無依。

乾坤何夢到清晝,生死難忘隻翠微。

卷幙棋終歸燕緩,敲尊歌闋薦魚肥。

如君貧病真天上,莫惜清秋共釣磯。

和聲案:此詩見《六十自定稿》,列於乙卯,蓋秋初自郡歸山作,故有“生死難忘隻翠微”之句。其曰“此身”“更無依”,即言不妄依人,乃所以寄懿庵之意也。

南鄉子留別家兄

老去別堪驚,日暮長亭亦短亭。

鏡裏朱顏惟夢裏,

惺惺,刺柏堂前一字行。

此處更無憑,藥餌誰扶瘦骨輕。

望斷嶽阡魂縹緲,

伶俜,萬疊煙波兩葉萍。

和聲案:此詞見《鼓棹初集》,未載年分。先生自辛卯返裏後,雖展轉遷徙,均在南嶽鄰近,未出湖南界。此次同蒙聖功將赴江西萍鄉,故作此留別,有“此去”“無憑”、“望斷嶽阡”之語。石崖長於先生十三歲,至是先生五十七,石崖已七十矣,故有“老去別堪驚”之語,其作於是年無疑。

淥湘雜興六首錄一

早歲涉淥江,今者複經過。

六宇自不齊,吾生其如何。

高灘飛珠瀑,古樹鬱青莎。

南望岣嶁峰,玄雲方嵯峨。

天地既相借,蕭搖發浩歌。

和聲案:此詩見《編年稿》,列於乙卯。是歲先生歸山後,八月複同蒙正發赴江西,泛舟淥江,故有《雜興》之作。此首所雲“早歲涉淥江”,蓋壬午赴計偕時曾經此。

萍鄉中秋同蒙聖功看月

白頭還作他鄉客,不負青天隻月明。

自笑漁樵非泛宅,聊聽鴻雁有新聲。

晶瓶浸魄一雙影,玉鏡當心無限情。

莫為銀蟾增悵恨,孤清直上即瑤京。

百年看月又今宵,昨夜疏雲洗泬寥。

淥水章江分影碧,牙旌戍火接星遙。

寒枝難揀驚烏樹,落葉誰填烏鵲橋。

一枕冰魂隨故劍,飛光猶湧子胥潮。

留別聖功

遠送始知君送客,歸人還念未歸人。

興亡多事天難定,去住皆愁夢未真。

寶劍孤鳴驚背珥,畫圖遙惜老麒麟。

鐃吹落日喧丹嶂,西望湘煙淚眼新。

和聲案:以上二題,,“看月”詩“白頭”首見《六十自定稿》,“百年”首及“留別”詩見《編年稿》,均列於乙卯。聖功名正發,湖廣崇陽人。隆武時以諸生起義,永曆時官給事中,後歸楚寓居衡陽南鄉之鬥嶺,與先生往來甚密。去歲回崇陽時,先生有送暫還故山詩,此次複遠送聚於萍鄉,必及滇事,故有“興亡多事天難定,去住皆愁夢未真”之句。先生與聖功均義憤久抑,情不能忘,故有“一枕冰魂隨故劍,飛光猶湧子胥潮”及“寶劍孤鳴驚背珥,畫圖遙惜老麒麟”之句。然以三桂之不忠明室,反覆無常,安能有成,徒苦生靈耳。故於其留別時,回望故鄉烽火,有“鐃吹落日喧丹嶂,西望湘煙淚眼新”之句,而詩首念聖功未歸甚切也。

東台山

百裏初見山,西暉客望閑。

半峰明紫樹,群岫倒蒼灣。

仙館簫聲歇,漁舟隔浦還。

祝融知近遠,清夢鶩雲間。

和聲案:此詩見《六十自定稿》,列於乙卯,下同。東台山在湘鄉縣東十裏,一名望嶽峰,下瞰漣水。此詩乃自萍鄉泛舟過湘鄉經此還衡陽山中作,故有“祝融知近遠,清夢鶩雲間”之句。

草堂成

歸舟湘水北,伐木逮秋清。

鶴館鬆雲剪,萍蹤雪徑成。

南窗仍夕暖,東嶺迓春晴。

蕭瑟乾坤裏,蓬茅亦太榮。

和聲案:先生頻年泛宅,至是歸山,乃營草堂,故曰:“歸舟湘水北,伐木逮秋清。”蓋經始於秋間。次聯雲:“鶴館鬆雲剪,萍蹤雪徑成。南窗仍夕暖,東嶺迓春晴。”其落成當在冬間。草堂在石船山之下,距觀生居二裏許,名曰湘西草堂。先生辛未撰《船山記》雲:“船山……頑石也。”“於此閱寒暑者十有七,而將畢命焉,因曰此吾山也”。自辛未上溯乙卯,正十七年。先生子敔《湘西草堂記》略雲:“先子《船山記》曰:‘船山者即吾山也。’敔今亦謹記之曰:湘西草堂者,先子之草堂也。先子自前崇禎癸未張獻忠陷衡後,湘、嶽之間三十餘年,羔幣踵接,終全誌節,閉門撰著。迄歲庚子,乃徙居於湘西之金蘭鄉,卜舍於茱萸塘。初築小室,名之曰敗葉廬,蓬簷竹牖,植木九柱,編篾為壁。次築觀生居,在茱萸塘上,易以茅堵窗楹,少容幾杖。越十二年,再徙於石船山下,去觀生居二裏許,仍裏人舊址築湘西草堂。因避滇氛,泛宅數載,後複歸草堂,定經詮,秩散稿,輯閑吟。而先子奄背,敔謹固遺書於屋右個,而火災蟻蝕之害,其震驚怵惕不一次也。”計自先生癸未始匿嶽至庚子凡十八年,自庚子至乙卯凡十五年,合之凡三十三年,與敔所雲“湘、嶽之間三十餘年”合。蓋先生自是年乙卯定居草堂,稱船山為吾山,故其後敔撰《行述》,言最後自嶽陰遷船山,築土室名觀生居,遂以地之僻而久藏焉。潘宗洛據《行述》作《傳》曰:“最後歸遊石船山,以其地瘠而僻,遂自嶽陰遷焉。築土室,名曰觀生居。”均不複稱茱萸塘敗葉廬。湘西草堂,特尊先生“吾山”之誌,撮其要者而言,非有岐也。又先生己酉有因林塘小曲築草庵即觀生居詩,至是僅七年,而敔作草堂記雲“越十二年”,上而溯之,蓋在甲辰,辨已見前。又先生避滇氛凡兩次:前為甲寅至乙卯,在草堂成之先;後為戊午至己未,在草堂成之後。而敔《草堂記》雲,“築湘西草堂。因避滇氛,泛宅數載,後複歸草堂”,特通前後渾括言之。

又案:先生此詩用“清”、“成”、“晴”、“榮”韻,即觀生居詩第一首韻,當是先生用舊韻時有六首,後自定稿時汰去也。餘詳下《船山記》案語。

賀新郎自題草堂

狼籍成衰老,惟餘此數莖瘦骨,隨風顛倒。

滿目江山無熟處,一曲林巒新造,

何敢望鬆縈竹抱。

新綠半畦荒徑側,怕萋萋仍是黏天草。

钁頭在還須掃。

東牆幸有冰輪好,到秋來暖雪生眉,瓊漿灌腦。

人道森寒清徹髓,也是龜毛蛇爪。

總拚與寒灰冷灶。

萬頃煙嵐窗紙暗,恰昏昏齁睡忘寅卯,

阿鼻獄,蓬萊島。

和聲案:此詞見《鼓棹初集》,未載年分。詞雲“一曲林巒新造”,當是落成後不久所題,故以附於是年。

女冠子賣薑詞

餘舊題茅堂曰薑齋,此更稱賣薑翁,非己能羨,聊以補人之不足爾。戲為之詞,且賣且歌之。

賣薑來也,誰是能酬價者,不須慳。

老去絲尤密,酸來心愈丹。

垂涎休自悶,有淚也須彈。

最療人間病,乍炎寒。

和聲案:此詞見《鼓棹初集》,未載年分。考先生所居,始曰敗葉廬,繼曰觀生居,至是始有湘西草堂。此稱曰“茅堂”,於草堂為近,稱題“茅堂”、“薑齋”曰“舊題”,自稱“薑齋”曰“翁”,必堂成後晚年所作。惟果在何年,既不可考,故從其溯以附於《草堂成》詩之後。

又案:先生自號“薑齋”,集中自題小像詞稱“此是薑齋”,戲作諸影詞有《薑齋影》,《莊子通?自序》署“南嶽賣薑翁”,及此題自序此更稱“賣薑翁”。凡四處,惟莊子通序載明己未,在後此四年,餘均無年分,大約相去不遠耳。至其所以自號“薑齋”,則以南嶽產黃薑之故。觀自署“南嶽賣薑翁”及戊午《山居漫興》有“嶽陰從昔咀金薑”之句可證,蓋薑桂之性,老而愈堅,己既有餘矣。當時必有晚節不振、隨波逐流者,故以此勵之,序所謂“補人之不足”也。

清康熙十五年丙辰,先生五十八歲。居湘西草堂。有同章載謀看月、過蒙聖功鬥嶺各詩。秋飲餞聽月樓,下湘續避滇氛,有詩。仍還草堂。

春夕同章載謀看月

草堂新築延新月,夕望春煙散夕清。

天地空輪原自昔,鶯花流目不須驚。

東風搖柳拖柔影,綠暈莎肥炫露明。

莫擬華亭歸鶴怨,湘山布穀未催耕。

和聲案:此詩見《六十自定稿》,列於丙辰。時草堂初成,載謀從遊門下,與同看月,有挽留久住之意,故曰:“莫擬華亭歸鶴怨,湘山布穀未催耕。”言時尚早也。載謀為華亭人,故雲。

雨中過蒙聖功鬥嶺

君從吳西歸,吳西接楚東。

雲何成迢遞,令我思無窮。

博望屯燒未,舟中指在無。

君言非不早,夾水一軍孤。

自有真豪傑,臨危授玉驄。

將軍誠下士,烏幕不知空。

自注:謂王總戎鼎步行授馬。

鳥道行已屢,龍淵老自靈。

乾坤日灑血,君莫羨漁汀。

二百裏無山,到來青插天。

東行渡湘水,碧湧萬重蓮。

夕雨萬條碧,晴雲一線天,

與君昨夜語,山鬼泣窗前。

和聲案:此詩見《編年稿》,列於丙辰,下同。鬥嶺見前。聖功本湖北人,此詩首雲“君從吳西歸”,蓋自萍鄉歸鬥嶺也。先生上年別時即望其歸,故有“雲何成迢遞,令我思無窮”之句。第二首、第三首,乃問聖功在贛密圖軍事情形。庚申重挽聖功詩,有“詔獄名猶在,燒屯事益疑”之句可證。第四首“龍淵老自靈”及“君莫羨漁汀”雲雲,乃勉聖功及時有為。第五首言自萍鄉至衡州途中無高山,東行渡湘,乃見南嶽插天,蓮峰青翠。第六首末雲:“與君昨夜語,山鬼泣窗前。”則此次相晤,或於恢複大計,另有密議也。

中秋同聖功、庶先、翠濤、須竹

飲聽月樓,諸公將送予下湘今宵猶對家山月,江閣同傾送遠杯。

牧笛西清怨良夕,金戈北望接黃埃。

宗天一碧涵江合,極浦微波倒影回。

果有瓊樓歸去路,羽衣何遽不仙才。

和聲案:聽月樓在衡陽江濱,故曰:“今宵猶對家山月。”時戰事未已,故曰:“金戈北望接黃埃。”諸公餞飲,乃送其泛舟遠避,故曰“同傾送遠杯”也。

清康熙十六年丁巳,先生五十九歲。居湘西草堂。泛舟至郡,有登回雁峰遣懷詩。歸山,《禮注》成,有望章載謀詩。

重登回雁峰

碧樹江煙小散愁,青鞋雪鬢又重遊。

朱甍如夢迷雙岸,綠草當春覆一邱。

縱酒華年淩石級,題詩夕雨認高樓。

漁舟戰鼓皆今日,慚愧乾坤一影浮。

和聲案:此詩見《六十自定稿》,列於丁巳,下各詩同。先生乙卯曾同李緩山、章載謀登回雁峰,故此曰“重登”。然先生生於回雁峰王衙坪,必為少時數所登臨,且有題詩,故此詩有“縱酒華年淩石級,題詩夕雨認高樓”之句,非至乙卯始登也。時兵亂未已,故詩末有“漁舟戰鼓皆今日,慚愧乾坤一影浮”之句,而詩首曰“小散愁”也。

遣懷

求仙無訣問蓬壺,縹緲神山一片孤。

溪水冰融隨岸闊,天風霜起任桑枯。

田疇死記盧龍塞,司馬生慚瑞獸符。

為問今宵寒夜月,照來還似舊時無。

乾坤極目不消愁,生事崢嶸隻蔽裘。

漁艇可容人釣雪,故鄉還似客登樓。

探梅的丹砂蒂,問月殷勤白玉鉤。

盡有風光相假借,無妨孤棹試中流。

青箬笠還在短牆,漁汀樵徑盡披霜。

明年春在柳仍絮,前夜雪深梅自香。

天地龍蛇消一淚,河山烏鵲且孤翔。

情知華頂酣眠客,蛻骨難留笑汴梁。

人間口耳總無權,對影忘言且問天。

劉宋科名原荏苒,蘇張車馬自喧闐。

水沈香篆青煙細,海霧空輪赤日懸。

匣有寶刀隨老病,無勞堇土淬龍淵。

和聲案:此當是泛舟出遊舟中所作,故有“漁艇可容人釣雪”及“無妨孤棹試中流”之句。年來在外之日多,居山之日少,故有“故鄉還似客登樓”之句。先生乙卯泛宅至湖有句雲:“天涯同一寄,未必故園親。”正此意也。

新秋望章載謀

湘山猶曲曲,疇昔故天涯。

偶合添離恨,輕分有後期。

燈殘知奕誤,月上盡詩遲。

芳草王孫在,閑愁付杖藜。

自注:時載謀授館於翠濤。

幹戈方萬裏,搖落又三秋。

霜鬢久無據,雲蹤幸緩愁。

周秦焚後字,自注:時《禮注》方竟。荊楚賦中樓。

鄭重清波意,君無忘野謀。

和聲案:《禮注》,即今《禮記章句》,四十九卷。徐令素《唐躬園墓誌》雲:“滇師抗命之年,章公子載謀有謨遊粵西不得歸,因遊於船山之門而問《禮》,旦夕與躬園偕。時《禮注》既竟,將以授之門人,故先生望之深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