茱萸塘

綠苞綻紺珠,紅泉醖香屑。

采采及清秋,汝南有真訣。

敗葉廬

敗葉留不掃,錚扣哀弦。

蟲吟淒切外,秋色倍清喧。

觀生居

寒月出東嶺,流光入淺廊。

萬心函片晌,一縷未消香。

和聲案:右三處,均在湘西草堂坐山後,另為一田隴。先生子敔《草堂記》雲:“歲庚子徙居湘西之金蘭鄉,卜舍於茱萸塘。初築小室曰敗葉廬,次築觀生居在茱萸塘上。越十二年再徙於石船山下,去觀生居二裏許,仍裏人舊址,築湘西草堂。”今按:草堂成在後五年乙卯,故先生此詩不及。茱萸塘,玩詩意以產茱萸名,即今徐氏所居,易名大椒塘。敗葉廬,在茱萸塘對過,及身而廢。其後子孫恢複,易名竹花園。觀生居,在茱萸塘上灣內。先生己酉詩題所謂“林塘小曲”也。今存故址。

又案:以上八題,先生自注:“右湘西”。蓋湘水北至衡陽,左會蒸水為蒸湘。此八地有在蒸左者,亦有在蒸右者,然均在湘左,故不言蒸而統曰湘西也。

又案:南嶽南方宗山也。其為疆域,不獨七十二峰。上起回雁,下至嶽麓,之間為嶽。凡湖外嶺內,環居拱聚之縣,耳目所能瞻仰,山川所能聯係,無非嶽也。先生遭難後棲伏岩穀,大都在此境,故本編與此各地有關詩文,皆酌選錄。以先生獨鍾嶽靈,為生民以來所未有,故特起一例,與他家不同也。

仿體譚解元元春嶽遊

不知猿鳥至何方,葉葉晴容發靜光。

潭黑龍能深定力,苔新雲亦戀幽香。

泉於草樹情偏摯,日以森寒影倍長。

始覺向來湘艇上。孤危錯擬露鋒芒。

和聲案:先生仿昭代諸家體,自劉護軍基《秋興》訖顧秀才開雍《痛哭》,凡三十八人,人仿一章,必其生平經意之作。寒河遊嶽詩文素為先生激賞,故特仿嶽遊也。

哭觴孫二首錄一

孝婦身前遺卵悲,征君顧命撤琴時。

邗江枝葉無多望,嶽墓鬆杉亦自疑。

斜日不留餘照好,落花偏與妒風期。

綢繆忍死吾何據,倚杖荒山一孑黎。

和聲案:此詩見《編年稿》,列於庚戌。先生篤念宗支,既有《家世節錄》之編矣,而嶽阡道遠,每念不忘,故有“嶽墓鬆杉亦自疑”之句。

清康熙十年辛亥,先生五十三歲。居觀生居及敗葉廬。作瀟湘大八景詞及十景詞。夢登昌平天壽山,有詩。又有李雨蒼期遊南嶽返寄馳望、月坐懷須竹南嶽、述懷答極丸老人、雪竹山同茹蘖大師夜話各詩。

瀟湘大八景詞寄調摸魚兒

情者,非有區宇者也。有一可易情之區,移傺侘而昭蘇之,何為懷此都哉。餘歌小八景來,十六年矣。雲中眇眇,北渚愁予。九嶷修眉,煙秋不展。望裏盈千,目飛無寄;續歌爰九,魂授尤勤。惘張樂之簫鍾,哀琴在禦;追淚筠之粉翠,香酒忘樽。然則迷不一方,思橫三楚,固其所矣。重吟大八景詞,複用瞿辛原體,旌初誌也。雖然,北逾冥阨,南度秦城,西望雨雲之浦,東臨日夜之江,豈但此哉,而祗以寄情於畔岸耶。行且怨紫塞之歸禽,唁蒼山之吊鳥,於斯始矣。

其一瀟湘夜雨

望九疑壚煙飛黛,遠送玄雲千裏。

斜陽楓岸平沈後,木末驚飆拂水。

蘭舟艤,薦新涼、銀缸影顫蓬聲起。

推窗閑盼,看幅幅輕綃,

層層珠瀑,駘宕空青裏。

清絕地,故是蕙汀蘭沚,淺碧舊含芳蕊。

朝來潤浥靈苗發,共載天香雲髓。

君莫擬,君不見楚騷歌闋蘭蘅死,靈修邈矣。

怕碎玉錚,金鈴淋瀝,吹入愁人耳。

其二洞庭秋月

展平湖一片玻璃,何處天圍四野。

金風輕卷千波雪,陣陣落暉低亞。

真瀟灑,漸西晶、連天接住東光射。

冰輪上也,見鏡吸空明,

練飛霜影,一蕩清無罅。

憑檻處,百尺麗譙飛榭,玉樓閃冉光乍。

清魂搖曳渾無定,靈肉欲隨羽化。

君莫詫,君不見南來猿鶴悲清夜,天孤月寡。

歎吹笛王孫,朗吟仙客,倦理雲駕。

其三平沙落雁

問陽禽北發天山,尺帛為誰長係?

當年不作關山怨,但愛江南佳麗。

秋無際,擁長汀、銀膏玉屑堆光膩。

橫空如砌。宛一抹修眉,

千行淡墨,欲墜還容曳。

菰米熟,千頃玄珠豐脆,何須更尋歸計。

丹楓染紫花白,飛舞一江清霽。

君莫睇,君不見三更月落催哀唳,春光無蒂。

蚤炎焰燔空,狂濤拍岸,羽駕何方稅。

其四遠浦歸帆

接長江西上三巴,東下海門萬裏。

高樓思婦天涯夢,昨日金錢送喜。

春歸矣,倩啼鶯、遙催彩鷁乘風起。

危闌閑倚,望碧浪參天,

斜陽低樹,片影浮空水。

相認處,青練雙飛旗尾,夕風吹送旖旎。

銀缸對照江樓眼,收拾寄愁蠲紙。

君莫盼,君不見征人已老蘭舟委,艨艟浪起。

盡大帽白衣,攤錢打鼓,不向湘皋艤。

其五漁村夕照

卷殘虹隔岸蘆梢,低掛一團赬玉。

紫金光聚明霞閃,雪洗鷺飛鷗浴。

江一曲,舞輕橈、橛頭車子相隨逐。

荻灣六六,聽短笛橫吹,

棹歌遙答,共趁沙汀宿。

投竿處,牽動綃金波蹙,濺珠懸灑紅粟。

暝空欲斂西清色,一派炊煙凝綠。

君莫矚,君不見羲輪無係西流速,雲昏極目。

聽哀雁啼更,孤篷打雨,難擬明朝旭。

其六山市晴嵐

俯江潯灘臨危磴,屏擁青蓉回抱。

小橋流水平田迥,綠浪風生畦稻。

當晴昊,散溪雲、輕鬆一抺飛煙巧。

青簾繚繞,有白筍黃魚,

紅蝦綠酒,裝點旗亭好。

蘭舟泊,正及江南春早,玉山何惜傾倒。

桃花留客紅垂暈,冪曆輕綃籠罩。

君莫惱,君不見鮫人蜃客迷三島,韶華易老。

但棠杜花邊,鷓鴣聲裏,瘴雨迷衰草。

其七山寺晚鍾

轉汀洲回巒斜擁,曲徑鬆杉堆黛。

落帆人語寒潭靜,旛影風搖星彩。

涵輕靄,漸潮聲、魚音梵唄喧金界。

霜林驚籟。更百八綿連,

噌吰奰發,流響空青內。

深院鎖,誰放鯨吟出海,澄江歘騰漰湃。

喚回客夢清宵永,寂曆閑心如灑。

君莫駭,君不見景陽舊恨台城改。佛燈綠靉。

共窣堵鈴鳴,相輪鐸語,長夜悲興敗。

其八天暮雪

舞廉纖不知是雪,還是沙明波素。

同雲返映晶光凝,暝色遙籠煙樹。

雙無據,顫寒空、微霄極浦相回互。

蘆洲古渡,有孤艇蓬窗,

挑燈酌酒,唱徹梁園句。

知此夕,一派瑤峰玉宇,朦朧半函銀兔。

清暉的蛟冰瀁,疑是東方已曙。

君莫覷,君不見回波難挽流澌住,珠摧玉仆。

向帝女祠東,昭王潭北,直下長江去。

瀟湘十景詞寄調蝶戀花

瀟湘八景,不知始誰,差遣惟洞庭月瀟湘雨耳,他皆江南五千裏所普攝也。湖南清絕地,萬古一長嗟,杜陵遊跡十七於神州,而期茲萬古,豈徒然哉。瀟水出自營浦,西北流五百裏而得湘,湘水出興安之海陽山,與漓背流,既合於瀟,北流千二百裏至巴陵北,大江自西來注之,然後瀟湘之名釋而從江。此千五百裏間,縠波繡壁,楓岸荻洲,清絕之名,於斯韙矣。跡不勝探,探其尤者,得十景焉。情物各有因緣,歸宿不迷於萬古,視諸帆雁嵐雪,悠悠無擇地者,不猶賢乎。仆雅欲為此詞,不知何以未暇。歌八景後,驅筆獵之。吟際習為哀響,不能作和媚之音,應節為湘靈起舞曰,非我也,有臣妾我者存也。

其一舜嶺雲峰

自注:瀟水自江華西北流至寧遠九疑山北疑峰,

恒有雲藏其半嶺,飛雨流淙,入瀟水中。九嶺參差無定影,

淚竹陰森,回合青溪冷。

一片綠煙天際迥,迷離千裏寒宵暝。

香雨飛來添碧凝,

認是當年,望斷蒼梧恨。

東下黃陵知遠近,西崦落日回波映。

其二香塘淥水

自注:湘水徑東安縣東有沈香塘,石壁罅插

一株,雲是沈水香,澄潭清冷,綠蘿倒影。湘水自分漓水下,

曲曲潺湲,千裏飛哀瀉。

冰玉半灣塵不惹,停凝欲挽東流駕。

百尺危崖誰羽化,

一撚殘香,拈插莓苔罅。

憶自尋香人去也,寒原夕燒悲餘炧。

其三朝陽旭影

自注:在零陵縣瀟水側,去鈷鉧潭愚

溪不遠,北十裏為湘口,是瀟湘合處。瑤草難尋仙苑道,

洞裏春生,一霎韶光好。

圓牖蘢蔥迎始照,天涯一點紅輪小。

無那雲煓迷海嶠,

斷送金烏,悶損飛光倒。

縱有晶熒開霽昊,斜陽又被寒煙罩。

其四浯溪蒼壁

自注:在祁陽縣北。元次山勒顏魯公

《中興頌》於崖壁。苔光水影,靜目愉心。誰倚磨崖題彩筆,

記得中興,仙李蟠根密。

萬裏湘天開白日,晶光長射蛟龍室。

欲泛扁舟尋往跡,

路隔丹梯,水弱罡風疾。

日暮湘靈空鼓瑟,猿聲偏向蒼灣出。

其五石鼓危崖

自注:在衡陽縣北。二水彙流,潭空崖古。蒸水東流湘水北,

一曲滄浪,映帶青山色。

舊是朱陵仙洞客,鶴歸不向烏衣國。

江樹迷離潭影側,

畫檻筠簾,夢斷春消息。

擊鼓馮夷尋未得,饞龍怪舞雲生墨。

其六嶽峰遠碧

自注:自衡陽北三十裏,至湘潭

南六十裏,嶽峰淺碧,宛轉入望。見說隨帆瞻九麵,

碧藕花開,朵朵波心現。

曉日漸飛金碧顫,晶光返射湘江練。

誰遣迷雲生絕,

蒼水仙蹤,霧鎖靈文篆。

帝女修眉愁不展,深深未許人間見。

其七昭山孤翠

自注:一峰矗立江次,北去

湘潭縣三十裏,下為暮雲灘。日落天低湘岸杳,

迎目籠蔥,獨立蒼峰小。

道是昭王南狩道,空潭流怨波光嫋。

綠影寒澄春放棹,

記得當年,淥水歌年少。

明月南枝烏鵲繞,登樓何處依劉表。

其八銅官戍火

自注:銅官浦在長沙北三十裏。蘆汀遠岸,水香

生於始夜,漁燈戍火,依微暮色間,如寒星映水。打鼓津頭知野戍,

萬裏歸舟,認得雲中樹。

日落長沙春已暮,寒煙獵火中原路。

何處停橈深夜語,

江黑雲昏,莫向天涯去。

舊是杜陵飄泊處,登山臨水傷心句。

其九湘灣曲岸

自注:湘陰縣北三十六灣,雲是馬殷所開,縈回清澈,出

此即漸次入青草湖,李賓之詩“三十六灣灣對灣”者是也。為鎖湘流東下緩,

兩岸蘆梢,片片蒲帆短。

寒水茫茫漁火亂,惟應曲裏春風暖。

萬古沅湘秋思滿,

六六灣頭,綰住愁無算。

無那湖光都不管,鼉風吹浪連天卷。

其十君山浮黛

自注:湖光極目,至君山始見一片青芙蓉浮玻璃影上。

自此出洞庭與江水合,謝眺所雲“大江流日夜,客心

悲未央”者,於焉始矣。湖南清絕,亦於此竟焉。渺渺扁舟天一瞬,

極目空清,隻覺雲根近。

片影參差浮複隱,琉璃淨掛青螺印。

憶自嬴皇相借問,

堯女含嚬,蘭珮悲荒燐。

淚竹千竿垂紫暈,賓鴻不寄蒼梧信。

和聲案:先生於乙未作瀟湘小八景詞,至是十六年矣。作瀟湘大八景詞,複驅筆作十景詞,合編為瀟湘怨詞。其景愈吟愈廣,其情愈寫愈深,其用意次第見於三詞自序,無非即瀟湘一隅,以寄其風景不殊故國山河之感。屈子楚人,宜其不忘蘭芷;杜陵寓客,乃亦長嗟清絕。屈杜而後,獨有先生,不意於今複遇之也。

辛亥三月十一夜夢登天壽山

五雲飛不息,惟繞五更心。

啼鳥驚山曙,餘寒擁宿陰。

寶刀悲自昔,玉碗已非今。

杳杳蒼龍闕,微生與陸沈。

和聲案:此詩見《編年稿》。天壽山,在河北故都昌平縣北十八裏,本名黃土山,群峰連亙,流泉環帶。明永樂七年卜建山陵,因改今名。諸帝陵寢在焉,俗稱十三陵。先生精誠所感,故夢登此,與顧亭林謁陵同一,不忘故國也。

李雨蒼年七十三矣,書至,期遊南嶽,

若必果者,返寄馳望信宿彌彌洞庭水,迢迢諸葛台。

盈盈秋波生,揚舲中流哀。

夫君遠遊心,南望日悠哉。

朱鳥自疇昔,佳人屢沿洄。

炎海夢江門,金簡授大崖。

豈無寶罋漿,頤爾靈傀胎。

壯士無暮年,玄雲為旦開。

白日信相借,朱陵心所懷。

和聲案:此詩見《編年稿》,列於辛亥,下同。上年己酉,雨蒼有詩,先生和之,至是七十三矣。再以書來,期遊南嶽,故先生返寄馳望,《南窗漫記》所雲“遣唐須竹過其家省之”,蓋在是時。詩中“朱鳥”以下四句,言南嶽如故,佳人頻來。白沙隱居江門,夢寐衡嶽,未果所遊,大崖乃得來遊也。

月坐懷須竹南嶽

綠潤浮澄光,搖曳林塘間。

今懷非疇昔,物宇相昭鮮。

涼魂從安舒,緒風微夤緣。

靜籟不相舍,素意無孤騫。

吹瓢忘疑心,行歌有獨弦。

知子岣嶁陰,遙遙接清玄。

和聲案:須竹為篤誌好學之士,嚐迎先生住閣岩講學,又為園於蒸武二水之湄以讀書,名曰“躬園”,請先生為之說。此居南嶽岣嶁之陰,亦必暫寓讀書,而先生懷之也。玩詩首數句,知為春夜月坐所懷。

極丸老人書所示劉安禮詩垂寄,情見乎詞,愚

一往呐吃,無以奉答,聊次其韻述懷洪爐滴水試烹煎,窮措生涯有火傳。

哀雁頻分弦上怨,凍蜂長惜紙中天。

知恩不淺難忘此,別調相看更囅然。

舊識五湖霜月好,寒梅春在野塘邊。

和聲案:此詩見《六十自定稿》,列於辛亥,下同。極丸老人為方密之以智,已見前。劉安禮,名仲,吉水舉人,與兄伯欽以清節聞。《南窗漫記》雲:“方密之閣學逃禪潔己,授覺浪記莂,主青原,屢招餘將有所授,誦‘人各有心’之詩以答之。意乃愈迫,書示吉水劉安禮詩,以寓從臾之至。餘終不能從,而不忍忘其繾綣,因錄於此:‘藥鐺茶灶一爐煎,霜雪堆頭紙信傳。鬆葉到春原墮地,竹花再種更參天。縱遊泉石知同好,踏遍刀槍亦偶然。何不翻身行別路,瓠落出沒五湖邊。’”即此詩原韻,先生次韻述懷雲:“窮措生涯有火傳”,蓋武夷先生素不佞佛,先生嚴守庭訓,故青原寄詩勸以“行別路”,而先生答詩直曰“別調相看更囅然”也。於此亦可見前輩於守身大節,各行其是,不苟從同。

宿雪竹山同茹蘖大師夜話

不知情在與無情,丈室挑燈魄自驚。

海濺雲飛千嶂斷,煙籠雪壓一枝輕。

破船載月浮寒水,別路尋芳駐晚晴。

自護楊墳莖草綠,春歸閑唱踏莎行。

自注:師嗣法嘉興楊墳山。

和聲案:茹蘖大師號智霈,昆明人。本姓張,以鄉舉任衡山令,國變後祝發為浮屠。見《廣哀詩·注》及《搔首問》。“蘖”亦作“檗”。其所居有雪竹山、楊墳山兩處。先生去年懷入山來棲伏林穀,有《雪竹山》一題,已專為茹蘖而作,此又同師夜話,可知其往來甚密。雪竹山在衡陽縣西小雲山北約十裏。王闓運《衡陽誌·山水門》雲:“演陂水屆株樹山,得油溪,溪出橫嶺,徑雪竹山北,山上有寺。明末有滇人為令,避兵披剃,釋名巨澤。”所載爵裏與此全同,澤霈二字相應,當是名巨澤,號智霈也。又《衡山縣誌·職官門》,明啟禎間無張姓知衡山縣事者,亦可據以補入。清康熙十一年壬子,先生五十四歲。居觀生居及敗葉廬。有哭方郭二遺老及李雨蒼各詩。伯兄石崖先生袖詩來敗葉廬,有詩奉酬。

聞極丸翁凶問,不禁狂哭,痛定輒吟

二章自注:傳聞薨於泰和蕭氏春浮園。長夜悠悠二十年,流螢死熖燭高天。

春浮夢裏迷歸鶴,敗葉雲中哭杜鵑。

一線不留夕照影,孤鴻應繞點蒼煙。

何人抱器歸張楚,餘有南華內七篇。

三年懷袖尺書深,文水東流隔楚潯。

半嶺斜陽雙雪鬢,五湖煙水一霜林。

遠遊留作他生賦,土室聊安後死心。

恰恐相逢難下口,靈旗不杳寄空音。

和聲案:此詩見《六十自定稿》,列於壬子,下同。極丸翁即極丸老人方以智。《寶慶府誌·遷客方以智傳》雲:“以智寓居新寧,複移居武岡之洞口。其居武岡時,與衡陽王夫之善,既為僧青原,以書招夫之甚勤,最後有‘時乎不再來’之語。夫之複書雲:不能披緇以行,寓意赫蹄,意難即白。而以智下世矣。見夫之《龍源夜話》。”考永曆六年即清順治九年壬辰,孫可望劫遷桂王於安隆所,李定國由衡州退屯武岡。以智在武岡,當即其時。壬癸之間,有招先生出者,先生作《章靈賦》以示決絕。以智為僧,當亦在其時。至是已二十年,故詩首有“長夜悠悠二十年”之句。以智卒於蕭氏春浮園,先生此詩作於敗葉廬,故有“春浮夢裏迷歸鶴,敗葉雲中哭杜鵑”之句。先生複書不欲即往,而以智已先下世。耿耿此心,死生不渝,故有“遠遊留作他生賦,土室聊安後死心”之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