同歐子直、劉庶仙登小雲山
青天下鏡倒晴空,戰壘仙壇碧萬叢。
終遣屈平疑邃古,誰從阮籍哭英雄。
大荒落日懸疏檻,五嶺孤煙帶遠虹。
獨坐上方鍾磬裏,消沈無淚灑羊公。
和聲案:此詩見《薑齋詩剩稿》,未載年分。子直是年與先生唱酬甚密,當即以是年同登小雲。其記中隻敘庶仙一人,則以有藏書之故,非於子直有遺也。詩末雲:“消沈無淚灑羊公。”故國已亡,名心淨盡,此意亦可補記中所未備。清康熙四年乙巳,先生四十七歲。居觀生居及敗葉廬。夏秋居小雲山。有和上湘洪業嘉、龍孔蒸、歐陽淑梅花百詠,又有追和王百穀梅花絕句十首。詩多不錄,錄其山居單篇及和梅花絕句小序。
人日新晴
昨宵弦上晴天月,人日青開媚景煙。
柳帶小吹搖露顆,紅芽纖出破苔錢。
勝常難問求凰意,懷舊空吟落雁篇。
為惱新鶯驚午睡,不容夢蝶駐華年。
秋雨同子直
秋陰何來飛雨淙,杜陵歎之後堯江。
井桐已落不知數,水鳥無愁聊自雙。
遊屐幾曾過柳岸,青尊隻少對蘭缸。
猶傳錦字開幽獨,濕月穿雲上小窗。
又雨
昨日餘暄黃稻天,輕雷斜過晚霞邊。
林光留日猶多碧,暝色侵雲不耐煙。
淩藉晚紅欺菡萏,風光苔色長連錢。
棲遲藋徑經過少,幾厭溪聲柳外喧。
夜
始夜楓林初下葉,清秋弦月欲生華。
涼凝露草流螢緩,雲斷西峰大火斜。
藏壑餘生驚逝水,迷津天上惘星槎。
興亡聚散經心地,高柳蕭森隱荻花。
和聲案:以上四詩見《五十自定稿》,列於乙巳,下同。此四詩,詩題詩侶既多與上年相同,詩體詩數尤全適合。《夜》詩末雲:“興亡聚散經心地,高柳蕭森隱荻花。”與上年末題“挑燈無事話滄桑”同一感慨。山中寂寞,精神貫注,非僅偶合已也。
夏日端居
岫雲無本始,飄風善因依。
暑坐一以望,空明兩不違。
白日舒中陸,綠草澹鮮輝。
遊蝶池陰飛,雙鳥雲際歸。
自治欣有合,炎情中已微。
雲山妙峰庵雲是申泰芝煉丹處
鬆陰合綠霧,木末飛空光。
幽矚既雲密,遙情歘已長。
首夏積翠鮮,亭午條風涼。
煙容澄嶽壑,水氣辨蒸湘。
圓宇目所鏡,孤立心未央。
寓形俄邂逅,仙遊昔回翔。
惻彼鸞鶴情,引茲丘海望。
羽蛻固有待,仁樂詎無方。
懷炎登天庭,悲憂陟首陽。
繕性良有藉,終生胡弭忘。
和聲案:此二詩,前首是夏日觀生居看雲,兼及遊蝶歸鳥。次首是夏初登小雲山所見目前風景。其曰:“煙容澄嶽壑,水氣辨蒸湘。”蓋嶽在四圍,衍為丘壑,煙水澄明,一望可辨也。妙峰庵,即《小雲山記》所謂僧廬。
追和王百穀《梅花絕句》小序
乙巳中秋,坐彭城君小軒,弈倦茶闌,索書以讀,得《王百穀集》。百穀近體,頗侵許丁卯之壘。惟七字小詩,排宕有生趣。就中梅花十絕,尤為清健。明代詠梅者,人傳高太史雪滿月明之句,固作家畫也。如百穀者,乃有士氣。寒香雪色,正須用格外取之。因次其韻,亦得十首,出入於冬秋花月之間,自謂如嶽鵬舉論兵,存乎心耳。回視曩者百梅詠,十九夾應付,愈增大慚,勿亦藉此灑之。
和聲案:彭城劉氏,望族也。先生《小雲山記》言劉近魯居小雲山下,多藏書,因數遊雲山。據上詩,是年遊雲山,可知此序所雲“坐彭城君小軒”,“索書以讀”,即近魯家小軒。又,上詩雲“首夏”,此序雲“中秋”,知是年夏秋間住雲山及近魯家頗久。
清康熙五年丙午,先生四十八歲。居觀生居及敗葉廬。是年居山全未出。詩多流連光景,借以自遣。錄其二詩如次。
秋陰
徂夏氣未澄,滌暑期久誤。
西爽歘浮雲,落暉難再駐。
輕霄泊霏微,星影見回互。
疏雨潤晨光,餘靄亙日暮。
冷吹不更惜,昭融逝何遽。
驚茲四序改,遷此百年遇。
天物無宿留,吾生閱已屢。
藏舟壑誰在,流丸跡匪故。
大力非我知,甌臾亦何措。
但此欣蕭清,遲回愜幽素。
歐子直自南嶽返訊之
靈壑有冬榮,幽人時晏出。
天物無孤清,閑情自相匹。
徘徊度飛鳥,乘淩俯落日。
虛曠斷不窮,丹碧絢非一。
夕宿抱餘爽,各言紛欲悉。
豈無濠上情,言眺雙徑逸。
神晤遺形區,於焉記良暱。
和聲案:此二詩見《五十自定稿》,列於丙午。前詩,乃值秋陰,喜其蕭清,藉愜幽素。後詩,乃值冬榮,與子直問答。詩首“幽人”,即指子直。“晏出”,言子直入嶽已久,歲暮始行出山。“閑情”“相匹”,言子直在嶽修養,匹其清幽,與乍往乍來者不同。題曰“自南嶽返訊之”,亦是久別問訊之意。先生與子直本鄰居,常見南嶽清幽。又,先生舊遊,故子直返即以相問。“言眺雙徑逸”以下,乃述子直答詞,即言心契清幽,與先生平日所賞適合也。
清康熙六年丁未,先生四十九歲。居觀生居及敗葉廬。元日有詩。因避橫議,暫至湘鄉,同年劉象賢為之排解。仍即歸,有詩。又有懷方、郭二遺老及避暑放歌、山居雜詩。
元日過子直弈
今日何年複歲朝,曉窗新夢試逍遙。
韶光流轉誰消息,春賞殷勤久寂寥。
竹徑雲深通綠靄,蘭芽雨沁透紅苗。
高齋弈散前溪路,回望炊煙隔小橋。
和聲案:此詩見《五十自定稿》,列於丁未,下各詩同。子直去年冬歸,曾相問訊。今年元日即過子直弈,足征殷勤。詩雲“春賞殷勤久寂寥”,至是為不寂寥矣。末聯雲:“高齋弈散前溪路,回望炊煙隔小橋。”可知子直居與先生相近。
劉若啟為餘兄弟排難已,招泛虎塘,敘其家乘。
會當六秩帨辰,歡宴之下,遂允貺室子兒此生相聚太從容,海徙山移夢後逢。
急難情深矰繳緩,根株心許蔦蘿封。
百年初識團相,雙徑從看偃蓋鬆。
擬煮丹砂回白首,年年吹笛上嵩峰。
和聲案:若啟名象賢,號懿庵,湘鄉人。與先生同舉於鄉,所居虎塘頗勝。玩詩第三句,當時必有以先生兄弟為明室餘孽陷害者。若啟既為排解,申以姻好,其高誼亦不可及也。
湖外遙懷些翁
心心長不斷湖天,滿月孤星舊有緣。
野燒三叉餘幸草,湘流九麵惘膠船。
寒深鶴帶堯年雪,海闊龍分佛口涎。
聞說當機惟一指,皈心欲扣逆流舷。
和聲案:些翁,即益陽郭都賢,字天門,明末由進士仕至江西巡撫。國變後避隱浮屠。永曆元年二月,以兵部侍郎召,因已落發未赴。自作被命詩,所謂“已判破帽學黃冠,強起何堪貢禹彈”也。六年,李定國複衡陽、湘潭,遣石見五敦促,不得已與陶汝鼐、周堪賡同出見,至南嶽一謁廟而還。見陶密庵自訂年譜,此詩所謂“湘流九麵惘膠船”,當即指此。
寄懷青原藥翁
霜原寸草不留心,一線高秋入桂林。
哭笑雙遮伊字眼,宮商遙絕斷紋琴。
情知死地非長夜,屢卜遊魂得返吟。
惟有尋思歸計好,黃金裝額怕春深。
和聲案:藥翁即方以智,見前。以智位望高於先生,明室絕望,先生至是久隱不出,故因寄懷以示兩心相印也。
避暑王愷六山莊會夕雨放歌
楊梅塞前楊梅熟,草覆溪流繞南麓。
雷聲昨夜破疏星,片片餘雲留嶽足。
雲留雲去爭新晴,蕉葉回風綠倒傾。
吹燈相照兩含情,良宵不負新涼生。
我不能飲君不歌,華月出雲光奈何。
電漾金液雷顫牖,浮雲上頭懸北鬥。
放棹惟尋杜景賢,倚藤長愛支離叟。
就君銷夏借君閑,無歸之客身闌珊。
稻腳將圓子魚長,高枕無心謀往還。
和聲案:此詩題下原注“乙未”。考曾刻《船山遺書》本,上首管弓伯挽歌題下注“甲辰”,下首和些翁補山堂詩題下注“戊申”。明此“乙未”,非“乙巳”即“丁未”之誤。原稿既不可見,似可兩存。惟據詩意核之,先生以前憂國過甚,閑適趣少,是年元日過子直奕詩,首雲“今日何年複歲朝,曉窗新夢試逍遙”。始有蒙莊逍遙之意。而此詩末雲“就君銷夏借君閑,無歸之客身闌珊”,“高枕無心謀往還”亦逍遙之意。故就其詩旨韻味,定為丁未所作。王愷六有新齋在鐵牆坳,已見前。此山莊在楊梅塞前,不識即新齋否?惟詩雲“片片餘雲留嶽足”,可知其地在南嶽之麓,故先生前往避暑也。
雜詩
清夕始澄,孤月出林。
繁陰繹繹,今我乍歆。
昔者驅車,適彼四野。
求我友生,贈以瑤斚。
昔者乘舟,順彼中流。
解我衝牙,以贈同仇。
迢迢南山,崔崔峻巒。
暮雲群飛,穀風瀉湍。
陽雁差池,矧彼鷹鸇。
餘生不再,餘命不雙。
短襟自寒,朔風搖缸。
歲暮薇枯,饑誰與同。
和聲案:此山中歲暮時作。蕨薇亦枯,四顧寡儔,貞苦可想。“迢迢南山”,即指南嶽。
清康熙七年戊申,先生五十歲。居觀生居及敗葉廬。至湘鄉,同李國相泛湄水,又同劉象賢遊虎塘,均有詩,不錄,錄其在山所作二詩。
與唐須竹夜話
九春初歇雨,花屐不相期。
踏蘚亦何適,臨風久係思。
秋毫分九級,火電掣雙眉。
不與通消息,含情更待誰。
鼎鼎千秋意,勞勞夜語傳。
六經誰楚漢,一擊試鷹鸇。
偶覺空群馬,人疑泛月船。
名心消已盡,無望古今憐。
和聲案:此詩見《五十自定稿》,列於戊申,下同。須竹名端笏,別號躬園,衡陽人。父文學克峻,字欽文,從武夷先生及石崖遊。須竹亦明季諸生,弱冠受學船山,凡二十餘年。湘皋鄧氏謂船山受業弟子中倚為奔走先後者也。今考先生予須竹詩文凡二十餘題,為他門人所未有。除丙午逸詩百韻外,見於先生本集者以此詩為最早。詩雲:“不與通消息,含情更待誰。”又雲:“鼎鼎千秋意,勞勞夜語傳。”又雲:“名心消已盡,無望古今憐。”皆良夜談心之語,非僅奔走先後已也。《鼓棹初集》有《謁金門·待須竹》詞雲:“閑不得,閑得也應相即。除卻鏡中霜鬢識,更誰通消息。”即此“不與通消息,含情更待誰”之意。
得青原書
青原題書寄南嶽,經年霜雪中回還。
夕陽秋雨各津涘,鳥道別峰許躋攀。
西台江水流清泚,東林菡萏開斒斕。
春鴻社燕皆旦夕,不礙幽憂長閉關。
和聲案:先生隱居湘嶽之間,與當時遺老暗通聲氣,互相砥礪,即前詩所謂通消息也。寄懷青原詩係上年秋間,此得書亦係秋間,故曰“青原題書寄南嶽,經年霜雪中回還”也。“鳥道別峰許躋攀”:別峰,即南天峰別峰庵。先生住別峰庵久,當是青原題書許來遊別峰也。
清康熙八年己酉,先生五十一歲。居觀生居及敗葉廬。夏與唐須竹遊閣岩。秋複回遊昭陽庵,過朱翠濤聽月樓。九月,有和郭些翁《洞庭秋》七律三十首,詩多不錄,錄其小序及他單篇。是歲始,作觀生居詩。
過芋岩不值
隱幾非疇昔,天遊各徜徉。
古槐珠蕊熟,曲岸蓼紅香。
晴稻收雲白,秋瓜切粉黃。
呼炊忘主客,撰屨已斜陽。
和聲案:此詩見《六十自定稿》,列於己酉,下各詩同。芋岩為李國相字,一字敬公,衡陽人。與先生同舉於鄉。國變後自南嶽轉徙山穀,歲更其處。晚築小室,植桃數株,命曰桃塢,下觀生居詩所謂桃塢老人也。此過芋岩,即過其桃塢。不值呼炊,足征雅好;撰屨斜陽,足征居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