說話時,肩輿的速度慢了下來,已經來到書院的門口。一縷晨輝映在天邊,院內,玄燁的師傅熊賜履傲然站立,目視肩輿抵近院門。這時,熊賜履冷冷地開口了:“玄燁,今兒晨課,你足足誤了半刻鍾,你自己背一下警句。”
小玄燁主動站到思過牆邊,背誦到:“業精於勤荒於嬉;行成於思毀於隨;書山有路勤為徑;學海無涯苦作舟;”熊賜履點點頭,說道:“光會背還不行,重要的是理解,並且身體力行。好了,今天我們開始講……”他的話還沒有說完,書院外,太監吳良輔驚惶失措地跑來,一路高喊道;“太皇太後口諭。詔三阿哥玄燁、太子少保熊賜履接旨。”玄燁與熊賜履連忙起身快步奔出院門,跪於地上。
吳良輔道;“今辰時三刻到承乾宮集合”吳良輔說完又匆匆走了。熊賜履與玄燁緊張地對看了一眼。等他們急忙趕到承乾宮的時候,這裏已經哭聲一片,原來這個晚上,順治皇帝駕崩了。
盡管順治皇帝的身後之事顯得撲朔迷離,事實證明他還是個明白人,他去世之前留下了一紙遺詔。遺詔的節錄如下:……大祖太宗創垂基業,所關至重。元良儲嗣,不可久虛。朕子玄燁,佟氏妃所生。茲立為皇太子。即遵典製,持服二十七日,釋服即皇帝位。特命內大臣索尼、蘇克薩哈、遏必隆、鼇拜為輔臣。伊等皆勳舊重臣。朕以腹心寄托,其勉矢忠藎,保翎衝主,佐理政務。布告中外,成使聞知。
這紙遺詔主要有兩點內容,一是明確宣布玄燁為自己的繼承人繼順治為清朝皇帝;二是因為玄燁年幼,不能親政,又指定了四個異性大臣輔佐政務。這也是‘聰明反被聰明誤,’‘智者千慮必有一失’。順治並不知道,四大輔臣的設立,給康熙皇帝權力的施展帶來多少壓製。
細細推究這紙遺詔,不得不佩服順治的用心良苦。即將走完生命旅程的順治皇帝在彌留之際該是怎樣留戀與牽掛身後的世界啊。眾所周知,古時的皇帝除了皇後以外,都有許多妃嬪,自然不隻生一個兒子,老皇帝死後,經常發生爭奪皇位的事情。玄燁是順治的皇三子,遺詔中如不寫得毫不含糊,興許在順治死後引起一場麻煩來。由於這紙遺詔說得清清楚楚,一場可能發生的混亂也就避免了。再者,新皇帝登基乃係幼主,必得要有大臣輔政。順治本人繼位時隻有六歲,就是由他的權叔多爾袞和濟爾哈朗兩親王輔政的。這兩位親王,尤其是多爾袞,在輔政期間大權獨攬,把個小皇帝視同傀儡,使順治嚐夠了苦頭。所以他這才在遺詔中指定異性的大臣為玄燁輔政,希望兒子即位之後避免出現自己當初那種任人擺布的局麵。順治的盤算不可謂不周,但以後的事實會照他所盼望的那樣發生麼?
順治遺詔在皇宮一片哭聲之中宣布以後,索尼、遏必隆、蘇克薩哈、鼇拜四輔政大臣也都痛哭流涕,熱血沸騰,當即在大行皇帝前宣誓:“先皇帝……遺詔寄托,保翎衝主。索尼等誓死忠誠幼主,輔佐政務不私親戚,不計怨仇,不聽旁人及兄弟子侄教唆之言,不求無義之富貴,不私往來諸王貝勒等府受其饋遺,不結黨羽,不受賄賂,惟以忠心仰報先皇帝大恩。若各為身謀,有違誓言,上天降罪,不得好死。宣誓完畢,四輔臣在太和殿牽了八歲的玄燁登上皇帝寶座,定年號康熙。第二年,就是1662年,改為康熙元年。
少年的康熙皇帝聰明好學,不同凡響。他對老師真誠尊重,從不擺皇帝架子。老師講課時,他恭恭敬故地聽講,遇有不明白的地方,必詳細垂詢。他學習非常認真,“日日讀書,必字字成誦,從不肯自欺。”這且不算,還一定要尋根究底反複探索,必達到領會書中要旨方才作罷。因為他的習文並非為了裝點自己,而是為了治理國家。用康熙的話說,就是從中理出“內聖外王修齊治平之道”,由他“躬行實踐,使古昔治化實現於今”。康熙盡管異於常人,畢竟不是鋼澆鐵鑄;經年累月的勤學苦學,未免勞累過度,有一天竟然咯血了。這自然引起太皇太後的疼愛之情,她們多次勸他休息一段時間,康熙總是答以學問之道:“貴不間斷”,謝絕了他們的好意,仍堅持一如既往地讀書。
2 皇權旁落——鼇拜專權結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