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章 雄才大略的千古一帝——康熙(1)(1 / 3)

前言

康熙王朝是我國封建王朝中極有特殊曆史地位的王朝。為此。這個王朝的締造者,愛新覺羅·玄燁也躋身於中國古代帝王屈指可數的佼佼者的行列。顧名思義,康,安寧;熙,興盛,取萬民康寧、天下熙盛的意思。

康熙皇帝命運非常坎坷,八歲時父皇順治帝去世,即位第二年生母又離他而去。以八歲稚齡登基的康熙處境十分艱險:內有專權跋扈的權臣亂政,外有日益坐大的藩王覬覦。誰也沒有想到親政之後的這位少年天子竟然臨危不亂,連出奇招,十六歲幹脆利落地除了鼇拜集團,二十歲開始向吳三桂開戰,花八年時間的征戰取得徹底勝利。康熙接著收複台灣,三次平定西北噶爾丹叛亂,年輕的皇帝把到手的江山重新打理了一遍,使自己從一個繼承者變成了創業者。曆史上有名的康乾盛世由此發端。

康熙帝在位61年,可謂殫精竭慮,勤於政事;他用兵臨敵,無所畏懼,平日力戒驕奢,節用愛民,不尚虛文,力行實政。在一係列與頑敵的鬥爭中,康熙愈戰愈勇和毫不妥協的帝王個性充分施展出來,少年天子在戰鬥中逐漸成長為雄才大略的千古一帝。這位滿族出身的君主,與曆代著名的漢族帝王相比毫無遜色,是中國曆史上極少數符合儒家“內聖外王”標準的明君。

康熙皇帝的興趣非常廣泛。他除了是軍事家、政治家之外,又精通詩詞歌賦,琴棋書畫。康熙不僅會幾種民族語言,還學會外語;他是最早懂得向西方資本主義先進知識學習的開明君主。他喜歡研究自然科學,對數學、天文、地理、醫學、生物學、解剖學、農藝學和工程學有濃厚興趣,還親自主持編科技書籍。康熙皇帝身上散發著感性與理性相結合的奇異的帝王光彩。可是,康熙卻評價自己[並無異靈」,很平常,不過生在帝王之家,做了皇帝的兒子,就登上了皇帝的寶座。也許這正是他與別的自以為是的帝王不同的地方。

康熙中期以後,出現了太子結黨營私,密謀“脅帝讓位於太子”。康熙遂廢掉太子。未料此舉開啟諸皇子覬覦之心,不得已僅半年之隔即複立太子。數年後太子再廢,並廢儲君之製,但黨爭之亂愈演愈烈。康熙因此而心力交瘁,無力顧及政務,致使晚年朝綱敗壞,權臣結黨營私,民間多有疾苦,出現數起武裝起義,聚眾達數萬人之多。

康熙六十一年(1722)十一月十三日駕崩於北京京郊暢春園,享年69歲,廟號聖祖,是清朝惟一有聖字廟號的皇帝。

對康熙的曆史評價,盡管由於他晚年的失誤而褒貶不一,但總起來說還是褒多於貶,肯定大於否定,毛澤東甚至認為:清朝開始的幾位皇帝都很有本事的,尤其是康熙皇帝。康熙皇帝的頭一個偉大貢獻是打下了今天我們國家所擁有的這塊領土;第二個偉大貢獻是他的統一戰線政策;第三個了不起的地方是他有獎懲分明的用人製度。然而,就是這樣一位卓有建樹的帝王,不僅心中有著許多難以訴說的疼痛,身上更有數不清的難解之謎:康熙是正常死亡還是被人害死?為什麼不惜冒著“亂倫”的非議納姑母為妃?傾心相愛的佟皇後難產而亡後,康熙為什麼至死不立新的皇後?康熙為什麼對寄予特殊情感的太子兩立兩廢……等等,相信本書在給世人解疑釋惑的同時,能夠幫助人們更好地走進康熙皇帝無法言表的內心世界,去探索深藏在這位千古一帝背後的隱秘。

一 康熙智擒鼇拜

1 天降大任——康熙即位始末

順治皇帝的突然卸任,把一個小皇帝康熙推上金鑾殿的寶座。這次雖然避免了立新皇的無詔可依,但卻給小康熙皇帝埋下其他隱患。

順治十八年的這天與往日沒有什麼不同。黎明前的皇宮仍然被一片昏暗籠罩著,世界寂靜得讓人膽怯。宮角飛簷上風鈴輕聲響動,深幽的宮道中不見人影的夜巡人敲擊著竹板,沙啞地吆喝著:燭火當心,風高物燥!暗紅色高牆巷道中,忽然出現一架皇家肩輿,急匆匆朝前奔跑。肩輿由兩個太監抬著,前頭有個太監頭兒提燈引路。肩輿上,小玄燁仍在困倦地打著瞌睡。

小玄燁兩眼半睜半閉,低聲說道:我餓。

掌燈太監小心地勸道:阿哥,咱們得先讀書後進膳,這才能把學問消化了。阿哥是皇子,不是普通孩子。那百姓孩子才惦著吃。皇子要惦著讀書。玄燁煩躁地打斷他的話:百姓孩子能睡懶覺,我不能。掌燈太監邊走邊道:百姓孩子要種地,也睡不成。玄燁問:種地苦還是讀書苦?掌燈太監道:種地人說種地苦,讀書人說讀書苦。玄燁生氣道:哼!我要當了皇上,就讓他們換一換,叫種地的統統給我讀書去,叫讀書的統統給我種地去,看他們誰還叫苦。掌燈太監驚得瞪圓了眼睛道:那就天下大亂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