六、傳說故事(2 / 2)

髡殘是清初4僧之一,俗姓劉,幼年喪母,出家為僧,擅長書畫。髡殘在金陵棲霞寺當和尚時,曾留下過一段“一字驚金陵”的佳話。

金陵棲霞寺是一座古刹,它的匾額為唐代顏真卿所書,由於歲月的磨蝕,匾額上的“寺”字,隻剩下上麵的“土”字,大家平常看在眼裏,也並未在意。

誰知這時京裏來了詔書,康熙皇帝要來江南巡幸,住在金陵。康熙喜愛名勝古跡,若來此,必來棲霞寺。若來此寺,看到匾額如此這般,怎麼是好。寺廟的住持和金陵的地方官研究的結果是,請當地的文人墨客到寺中來,每人寫一個“寺”字,最後選其中最好的補在匾額上。

寫字的日期到了,四方的文人墨客趕來,從上午寫到了下午,沒有一個中選的。

正在無奈之時,人群中走出一個年輕的和尚,向主事的官員說,能不能讓我來試試。此人正是髡殘。主事官員看此人有些氣度不凡,便同意了。

誰知這位和尚偏偏選了一把用禿了的掃帚,不緊不慢,蘸足墨汁,在3張大紙上寫下了“棲霞寺”3個大字,這3個字簡直就跟匾上的字一樣,大家看得直發呆。和尚收了“筆”,請主事的大人派人把字蒙在匾額上,看對也不對。字蒙了上去,果然和匾額上的真跡分毫不差。

原來,髡殘出家前就喜愛書法,出家後,更有了練習的時間。他每天到山門前掃地,掃完地,總要看看“棲霞寺”3個大字,用樹枝在地上寫練,天天如此,月月如一,一練就是7年。功夫不負有心人,所以才有了上麵的效果。

孫中山是偉大的革命先驅,在進行民主革命期間,非常注意團結宗教信徒。他深切地體會到:在救國救民的長期革命實踐中,宗教與政治有著密切的關係。

他說:“國家政治所不能及者,倘得宗教以挾之,則民德自臻上理,人民愈相親睦”。孫中山認為:“除了宗教上的意義外,還與民族、外交、國防等許多方麵的工作有關,又是研究、整理曆史文化遺產所不能繞行的隘口”。因此,他無論是在進行民主革命期間,還是辛亥革命以後,對佛教都非常重視、關懷和積極支持。

孫中山在從事革命活動期間,認識與結交了許多佛教界的知名人士和朋友。如虛雲、宗仰、蘇曼殊、太虛等,彼此之間,互相幫助,從而使孫中山國民革命工作得以順利開展,使佛事活動也能正常進行。

1911年,武昌起義勝利後,孫中山歸國任臨時大總統。請宗仰出世,輔助國事,為國民革命建設事業繼續服務。宗仰因為要潛心從事佛教事業,乃婉言謝絕孫中山的請求。

1918年宗仰至南京棲霞山參觀,見寺廟在洪楊戰亂期間,被破壞傾圮,心中備感淒涼,遂應邀任棲霞寺主持,對棲霞寺做大規模的修複,麵貌有很大改觀,被尊為棲霞中興始祖。

宗仰在修複棲霞寺時,孫中山得知此事,立即捐銀萬元,以作為修複棲霞寺的資助。孫中山說:

佛學之理,使上智精研而無窮,佛之戒律,使下愚警覺而易入。

世間世出,澈上澈下,義極圓滿。

這不僅隻是孫中山對宗仰情誼的珍惜,更是對佛教事業無微不至的關懷。

雲岡石窟 是我國最大的石窟之一,與敦煌莫高窟、洛陽龍門石窟和麥積山石窟並稱為我國四大石窟藝術寶庫,位於山西大同以西16千米處的武周山南麓,是我國佛教藝術第一個巔峰時期的經典傑作。

顏真卿 字清臣,唐京兆萬年人,祖籍唐琅琊臨沂,我國唐代書法家,他創立的“顏體”楷書與趙孟頫、柳公權、歐陽詢並稱“楷書四大家”。

蔡元培 漢族,浙江紹興山陰縣人,革命家、教育家、政治家,中華民國首任教育總長,曾任北京大學校長,後同時兼任中法大學校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