五、曆代高僧(3 / 3)

宗仰急忙將他扶起,邊說:“有話好商量。”同行的幾位法師都認為隻有宗仰才能擔此重任,並都表示全力支持。宗仰回到了金山不久,法意又備了禮品,親赴金山,稱宗仰為中興棲霞的祖師。

宗仰遂來到棲霞,親自主持寺廟的複建工程。棲霞寺年久失修,且原有山地寺產,也淪為江寧縣學產,多賴各方人士相助,宗仰起而力爭。孫中山也首捐銀元10000,作為歸還宗仰義助革命之款。交通廳行會京滬鐵路局,將南京郊區的鬆樹村小站移到棲霞。

宗仰開座的那一天,四眾雲集,荒郊山野中搭起了20餘座蘆棚。棲霞寺因宗仰的到來而日趨繁榮。寺廟的修建工程進展很快,毗盧寶殿平地而起。這個時候,整個寺廟的規模略定,而宗仰竟積勞成疾,於1921年7月圓寂,年僅57歲。

茗山法師俗家姓錢,名延齡,江蘇省鹽城縣人,西元1914年出生。他自幼隨母信佛,十九歲在家鄉寺廟剃度出家,二十歲到鎮江焦山定慧寺受具足戒,正遇上定慧寺開辦焦山佛學院,茗山於當年秋天考入佛學院第一屆肄業,時為一九三三年。在佛學院三年畢業,一九三六年負笈武昌,考入太虛大師所設立的武昌世界佛學苑研究班深造。一九三七年日本侵華戰爭開始,一九三八年佛學苑受戰事影響而停辦。

八年抗戰期間,茗山法師在湖南南嶽、衡陽、來陽、祁陽、寧鄉以及長沙等地,辦理佛教會會務,創辦佛學講習所,及出任過衡陽、來陽、寧鄉一帶的寺院的住持。一九四五年抗戰勝利,四六年初夏茗山法師返回焦山定慧寺,擔任焦山定慧寺監院,兼佛學院教務主任,主編院刊《中流》月刊。《中流》月刊發行及於日本及東南亞一帶,影響頗大。一九四七年春,茗山法師出席中國佛教會代表大會,當選為中國佛教會理事。

新中國成立以後,茗山法師仍駐錫焦山,一九五一年出任定慧寺第九十八代方丈。是時政府的政策,寺廟田地收歸國有,出家人都要勞動生產。茗山法師為配合政策,率領常住在保留地上耕田種樹,名之曰‘農禪合一’,事實上是以做工換取口糧。一九六六年文化大革命開始,全國寺廟關閉,僧尼都要離開寺院,遣回原籍,下放農村勞動改造。茗山法師已年近六十,照樣也要下鄉工作。

十一屆三中全會之後,落實宗教政策,開放重點寺院。茗山法師被宗教部門召回焦山,要他在定慧寺繼續擔任方丈,至此老法師才重予恢複了出家人的身分,負起了修繕定慧寺、建設焦山的責任。茗山老法師是一位傑出的僧教育家,他有多年主持佛學院的經驗,一九八二年六月,受中國佛教協會會長趙樸初居士的委派,到南京棲霞寺籌辦‘中國佛教協會棲霞山僧伽培訓班’。老法師組織教學人員,製定教學計劃,同年十月底招生開課。培訓班由趙樸初居士兼任主任,年近古稀的茗山法師為第一副主任,並主持日常教學工作。

茗山法師以焦山定慧寺方丈的身分,兼任南京棲霞山寺方丈,晉山典禮與僧伽培訓班開學典禮同時舉行,中國佛教協會趙樸初會長,及副會長正果法師等,都由北京趕來參加此一盛典。培訓班第一期招生一八五人,他們來自全國各地寺院。學僧們經過一年的培訓,學到了佛教基本知識、及寺廟的管理能力。

一九八三年,老法師奉到中國佛教協會指示,在培訓班的基礎上,開始籌辦‘中國佛學院棲霞山分院’,佛學分院翌年正式招生,學製二年,仍由趙樸初居士兼任院長,茗山法師出任第一副院長,主持學院日常工作。以後十餘年間,棲霞山分院共畢業學僧數百人,在各地寺院中擔任住持、監院、或知客等職務。有的擔任省級和市級佛教協會的負責人;有的進入北京中國佛學院繼續深造,也有應邀赴海外寺院擔任要職者。

茗山法師於一九八〇年冬,當選為中國佛協常務理事。一九九三年秋,當選為中國佛教協會副會長。一九九四年六月,當選為江蘇省佛教協會會長。老法師晚年,除了擔任定慧寺、棲霞寺兩大名刹方丈外,還兼任著律宗第一名山、寶華山隆昌寺的方丈。一九九二年,老法師不顧年邁體弱,九月十二日至十月五日,在隆昌寺恢複中斷了三十五年的傳戒大典,戒子近千人,老法師擔任得戒和尚。

茗山法師晚年駐錫焦山定慧寺,他佛學造詣高深,精詩文、擅書法,著有《茗山文集》行世。此外尚有《華嚴經普賢行願品講義》、《彌勒上生經講義》等流通。

茗山法師於2001年6月1日下午5時50分示寂。世壽八十八歲,僧臘六十八年,戒臘六十七年。

真慈法師,1928年10月8日出生於江蘇儀征一個世代務農、虔誠信佛之家。1944年16歲時在當地法華庵剃度。1948年在寶華山受具足戒。

1957年來到南京毗廬寺研修佛法。1957年至1959年,到中國佛學院深造。1959年至1964年住靈穀寺任副寺,1964年至1966年住毗廬寺任知客。1966年至1979年,先後在南京紅衛林場、自力加工社勞動。1979年落實宗教政策,回到靈穀寺任住持至今。

真慈法師並先後兼任棲霞寺、玄奘寺、瓦官寺、無想寺住持。曆任中國佛教協會理事,江蘇省佛教協會常務理事、副會長,南京市佛教協會副會長兼秘書長、會長等職,同時任南京市第八至第十三屆人大代表。還在市紅十字會、市海外聯誼會、市慈善總會兼重要職務。

真慈法師獻身佛門六十餘年來,信仰堅定、僧儀整肅、勤修三學,嚴淨毗尼。十一屆三中全會以來,他抱著對佛教虔誠的信念,懷著對中國共產黨、對社會主義祖國熱愛感戴之情,全身心地投入佛教事業,擔當起協助政府落實宗教政策的擔子,為南京佛教的建設與發展籌劃操勞。

真慈法師對靈穀寺、棲霞寺、以及其他寺院各項自身建設和管理,特別是信仰建設和道風建設,時刻牽掛在心。為了培養下一代青年僧才更是嘔心瀝血。同時,他十分重視團結教育廣大佛教徒,共同與時懼進,提高愛國愛教綜合素質。

真慈法師一貫關心國家大事,在一些重大問題上,在對外友好交往上,總是顧全大局、堅持愛國愛教立場,他堅決批判邪教。他積極參政議政,為落實宗教政策、宗教與社會主義社會相適應提出許多好建議。

真慈法師忠厚善良、生性慈悲,樂於助人,熱心社會公益慈善事業,為救困助學、抗災扶貧做了大量善事。真慈法師的道心和行持,有口皆碑。他早晚殿堂,隨眾夥食,不蓄私款,點涓入常住,他以自己高尚端正的僧德人品,得到佛教界和廣大信眾的敬重。

真慈法師為國為教,奉獻身心,積勞成疾,功行悉滿,於2005年7月5日20時36分安詳示寂。享世壽78歲,僧臘61載,戒臘57夏。

真慈法師堅持愛國愛教立場、堅持“人間佛教”思想、堅持守戒辦道、堅持弘法利生,努力實踐佛教與社會主義社會相適應。即使病重期間,仍然在思考佛教如何為構建和諧社會發揮應有作用,做出更大貢獻,堪稱“僧界楷模”。

龔自珍 清代思想家、文學家及改良主義的先驅者,曾任內閣中書、宗人府主事和禮部主事等官職,主張革除弊政,抵製外國侵略,著名詩作《己亥雜詩》共350首。

戊戌變法 1898年以康有為為首的改良主義者通過光緒皇帝所進行的資產階級政治改革,是我國清朝光緒年間的一項政治改革運動,戊戌變法也叫百日維新。

秋瑾 1875年~1907年。光緒三十三年正月接任大通學堂督辦,與徐錫麟舉事,聯絡軍隊和會黨,組織光複軍,七月十三日在大通學堂被捕,就義於浙江紹興軒亭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