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名勝古跡(2 / 3)

千年古刹棲霞寺曆盡滄桑,傳承至今,成為金陵古都佛教文化的典型代表。如今的棲霞寺梵音不絕,香煙繚繞,遊人如織。

品外泉

在棲霞寺內有一泉,明代文士盛時泰周密調查了金陵的泉井後,選取其中的24泉,序而讚之,名之為“金陵泉品”,棲霞山品外泉、白乳泉和珍珠泉名列其中。

品外泉在三聖殿的右邊,距離舍利塔不遠,來源於中峰的洞水,流至千佛岩附近時,改由地下暗槽流到無量壽佛前,彙聚成池。池為六棱形,以石砌築。一注滿滿的泉水,從池中石蓮花的孔中不停噴湧而出,這就是品外泉,又稱白雲泉。

古時候,品外泉是棲霞寺的生活用水來源,泉水繞過舍利塔前,從暗槽中引人供僧眾使用。盛時泰十分欣賞品外泉,曾經給予很高的評價:“水之德普矣!泉之味佳哉!世有鴻漸,當必有以定之”,也就是說,如果茶聖再生,此泉必會人品。

盛時泰同為明代的文士張冶隱居棲霞山40多年,他也曾作《品外泉銘》:“夫唯傑士,不受品題。匹夫有誌,物論難齊。豈唯士然,泉亦有之。唯茲一概,以石為池。其源甚長,所濟甚眾。截資引流,佛廚僧甕。夏水冬湯,朝餐夕甕。品外之品,大哉時用!”

品外泉之名的來曆與茶聖陸羽有關,所謂品外泉,指這眼泉是陸羽所未品嚐之泉。陸羽,唐代宗曾詔拜陸羽為太子文學,又徙太常寺大祝,但他不喜俗務,均未就職。

陸羽常年寄居佛寺,以寺院為家,與僧侶為友,雖然信仰佛教,卻並不願削發為僧,世人認為他是一位不穿袈裟的和尚。陸羽一生嗜茶,精於茶道,以在棲霞寺撰寫世界上第一部茶葉專著《茶經》聞名於世。

陸羽對我國和世界的茶業發展作出了卓越貢獻,創立了我國完整的茶學體係,被譽為茶仙,尊為茶聖、茶神。

唐肅宗乾元元年,陸羽輾轉各地後前往異州,避居陽羨的著名詩人皇甫冉聞訊,盛情邀請他住對飲,並趁興作《送陸鴻漸棲霞寺采茶》,以壯行色。詩中表達了祝福噓慰、關心備至的情景。皇甫冉吟罷,尚覺意猶未盡,又作《送陸鴻漸采茶相過》詩,清高飄逸,超然物外。

陸羽告別皇甫冉,通通獨往並州,寄居棲霞寺,采綠芽、焙新茗、汲清泉、試香茶,鑽研茶事,樂此不疲。天下茶、泉曆來融為一體,密不可分,好茶需有佳泉做伴。作為茶聖的陸羽自然喜歡賞評天下佳泉,定其名次。鎮江金山第一泉,無錫惠山第二泉,蘇州虎丘第二泉,都是陸羽所評定。

棲霞寺的品外泉泉水甚佳,又在棲霞寺內,不知何故,陸羽並未為此泉定個名分。後世文人墨客品茶之餘,也覺得十分遺憾,遂名之為品外泉。

棲霞山古時也稱攝山,攝與激音近,顧況的”秋山棲霞寺”,很可能是“攝山棲霞寺”之誤。汪士鋒等人編纂的同治《上元江寧兩縣合誌》記載,棲霞奪中有品外泉,釋文說:“曰品外者,為陸羽解嘲也。”這也是陸羽到過今南京棲霞寺采茶的明確證據。

但為何陸羽身居棲霞寺多年,在寺中撰寫《茶經》,卻不為寺中的清泉定個名次,隻能是個千古之謎。

珍珠泉

珍珠泉又叫真珠泉,坐落於棲霞寺北的桃花澗旁,開鑿於明代。當年在般若庵中修行的僧人苦於汲水不便,在“庵外鑿地得泉,其吐如珍珠,號珍珠泉”。

自從明代之後,桃花澗逐漸成為著名旅遊景點,四方遊客紛至遝來。不管是居住在棲霞山的高僧大德,還是遠道而來的香客遊人,路過此地,“人多微之”。後僧人在珍珠泉之上建亭,供行者休想駐足。

清代乾隆皇帝曾就珍珠泉寫過一首《題珍珠泉詩》:“一肥無滓印空澄,山腳泉噴珠顆都。憑檻不殊昔年況,剔疏猶憶尹家曾。”民國陳邦賢《棲霞新誌》記載:“相傳遊人拍手呼笑,有白珠點點上浮,瑩潔可玩,所以叫做珍珠泉。”今人朱潔軒《棲霞山誌》認為:“山多礦產,泉中或含有天然之碳酸微粒,對之拍手呼笑,即感壓力增加,化而上升,一若今之汽水者然,不可以神話附之。”

實際上珍珠泉是因為泉水出自佛羅紀砂岩的裂隙,泉水外湧時,常常帶有串珠狀的氣泡,從而形成了奇特景觀。1979年修築盤山公路時,泉眼被埋沒。近年隨著桃花澗的修複,珍珠泉與桃花湖一起新建。桃花湖畔的水謝內有圍欄古井,外麵“珍珠泉”三個篆字鑲嵌在一邊的碑石中,與近前的桃花湖相映成趣。

白鹿泉

白鹿泉座落在中峰紫盆峰暢觀亭下岩壁,過春雨橋上行不遠,沿左側小路前行數十步即可到達。《金陵梵刹誌》卷四記載:“山中缺水,居民逐一白鹿,至此發現一汛清泉。”遂以“白鹿”名泉。

古代有很多關於泉水的傳說,大都是說以某種動物為向導而發現,或以某種神靈啟示而出現,這是因為水是生命之泉,沒有水,人也就無法在山野環境中活下去。神話傳說和曆史故事中所隱含的生存意義是現代人不易理解的。

岩壁上原有“白鹿泉”三個隸書大字,係明代阿胎人李言恭的手筆,今已不存。但李環衛在千佛岩題寫的兩首《棲霞寺》詩,至今猶存。

《白鹿泉供觀音大士石像記》至今還在,字跡清晰可辨,對於研究明代佛教和民間書法具有一定的參考價值,十分珍貴。

明代白鹿泉泉水自石隙中流出,在此回流,方圓數尺,清澈照人。小魚在泉水中回遊,泉邊富蒲、海棠盛開。古人曾在白鹿泉旁築有白鹿泉庵,庵前有池,名為“現水池”。小庵四周遍植梅花、茶樹,高僧雅士相聚於此,摘茶煮茗,吟詠唱和,成一時之觀。

清代白鹿泉旁建有太古堂,係乾隆皇帝遊山休想之所。乾隆帝曾作《太古堂對泉有作》一詩。後乾隆命人清淤疏導白鹿泉,以利觀賞,惠及山民。乾隆觀賞之餘寫下《題白鹿泉詩》。此後文人雅士流連吟詠,白鹿泉名聲日著。

泉眼上方現存三個佛龕,但已無佛像。佛龕旁邊有題刻“白鹿泉供觀音大像記”,長約0.38米,高約0.85米。還有陰刻堅書題記,約400字。據考證,題記為明代萬曆時期棲霞寺僧定撰寫的。

棲霞行宮

乾隆行宮又叫棲霞行宮,位於棲霞寺東北,棲霞山東峰之左的龍山和中峰之間,依山體遞次而建,長大約300米,寬約80米,建築麵積達2萬多平方米。棲霞行宮為清兩江總督從公元1751年到1757年,前後花了6年時間建成的,是乾隆南巡諸行宮中最大的一座。

兩江總督對乾隆帝多有奉迎之舉,為接駕南巡,將江南名勝搜訪殆盡。乾隆二十一年九月,總督又奏請乾隆帝南巡:“棲霞勝景頗多,臣於原奏之外,續又搜得數處,已經酌量增修,其餘各項工程亦略有添改,現在逐一繪圖,容臣到京時恭呈禦覽。”如幽居庵、紫峰閣諸奇峰異景,“皆從地底搜出,刷沙去土至三四文之深”。

乾隆行宮的這些奇異景觀,並予以加工,需要動用大量人力、物力,耗時耗力,僅為博乾隆一笑。但總督還覺得攝山景色以山為主,水景太少,特地開鑿兩湖,名曰“彩虹”、“明鏡”,以改善景觀。如此大興土木,耗費民脂民膏不知凡幾。對此袁枚曾經作詩戲言:“尚書抱負何曾展?展盡經綸在此山”。

大學士傅恒也叫自己的幕僚寫了一首詩給總督,其中有兩句是“名勝前香也絕倫,聞公搜訪更爭新。”這是一句半開玩笑的諷刺,傅恒可能覺得話說得有點過了,於是提筆改了一個字,把“公”改成了“今”名勝前番也絕倫,聞今搜訪更爭新,這樣顯得委婉含蓄些。後來有人直接明言,總督“於上之南巡,有意迎合,傷耗三吳元氣”;甚至譏之曰:“非此,尹不得四督江南。”也就是說,總督靠著迎合乾隆的喜好。耗費相當可觀的兩江老百姓的錢糧,興建棲霞行宮而得以連任四次兩江總督。

乾隆第一次南巡,遊覽了棲霞山。當時棲霞行宮正在趕建中,乾隆未能駐踝行宮。乾隆二十二年,乾隆第二次南巡,行宮主體工程已大體完備,乾隆從龍潭行宮來到棲霞山。麵對大好河山,乾隆感慨萬千,於是寫下了第一首詩《遊棲霞山》,稱讚棲霞山為“第一金陵明秀山”,棲霞山因乾隆的這句讚語名氣更盛。

乾隆第一天駕臨會聚寺、棲霞奪拈香,當晚首次駐群棲霞行宮。次日乾隆赴萬鬆庵、般若台、德雲庵、幽居庵拈香,遊覽紫峰閣、萬鬆山房、王聖殿、千佛岩、品外泉、白鹿泉、三茅宮、幽居庵、太虛亭,再次駐眼柄霞行宮,隨後去寶華山隆昌寺。

南巡返程中乾隆又下榻棲霞行宮,觀賞玲峰池、石梁精舍、疊浪岩、德雲亭、九株鬆、玉冠峰等景觀,共留下詩詞25篇、佛讚互篇、匾聯17處。當時棲霞行宮已經建成殿堂館舍2000餘間,包括春雨山房、太古堂、武夷一曲、精廬、請山亭、有淩雲意、白下卷阿、夕佳樓、石梁精舍、醉石等勝跡。

自乾隆第二次南巡至乾隆四十九年的.第六次南巡前,棲霞行宮又四次擴建,其範圍東起小營盤,南至龍山地藏殿,西鄰桃花澗,北止天開岩一帶的禦花園幽居庵叢林。增建的建築有萬鬆山房、春雨山房、話山亭等十餘處,宮牆內有禹王碑、天開岩、玲峰池、德雲庵、禦花園、雲片、臥雲、受翠樓等著名景觀。

令人驚歎的是,在占地麵積達1500餘畝的皇家園林內,在多達2000多間的樓堂館舍之下,埋藏著總長達十幾公裏的地下通道。這些由石塊、磚塊混砌的地下通道用途很多,首先是用於泄洪,其次是用於汙水排放,再次是危急時還可以用來避險逃生。令人有些惋惜的是,氣勢恢宏的皇家建築群乾隆行宮於清鹹豐年間被太平軍放火燒毀,淪為一片廢墟,現在隻能看到一些遺址。目前行宮遺址中仍有部分地下通道殘留,其斷壁殘垣錯落有致。現今行宮遺址的牆體、橋梁、排水係統、建築走勢,仍清晰可辨。據悉,乾隆行宮將在遺址挖掘整理後,結合《南巡盛典》的記載和圖畫原樣,同時廣泛收集乾隆南巡中實物史料,按照“修舊如舊”的原則複建,使之重現昔日的輝煌與壯觀。

乾隆帝六次南巡,除第一次外,後五次均駐曄棲霞山行宮。在此期間,乾隆共題詩119首,書寫描聯、匾額50餘幅,禦碑3塊。 3塊禦碑中,《皇甫冉陸鴻漸棲霞寺采茶詩韻》和《金陵返跌棲霞》兩碑遺失多年。

1999年,失蹤約200年的2塊乾隆禦碑,在一個偶然機會被世人發現,原來它們竟被砌築在中國佛學院棲霞山分院院內的牆體上。這兩塊碑是乾隆皇帝第二次南巡臨幸棲霞山時留下的題詩,行書體。大的一塊禦碑上麵6首五言詩,落款為“乾隆了醜首夏遊攝山棲霞寺用總督偕沈德潛倡和韻即書以賜之”。碑文計50行,每行12字,涉及到棲霞山的白鹿泉、白乳泉、紫峰閣等諸多景點。小的一塊禦碑上題有《棲霞山》七律一首。

曾經有許多人認為乾隆當年稱讚棲霞山是“金陵第一明秀山”,但根據這塊禦碑的內容,乾隆的原句應是“第一金陵明秀山”。據說這塊禦碑原鑲嵌在棲霞山紗帽峰佛窟,後來窟中的禦碑莫名失蹤,一直傳聞是被竊,但流落於何方始終是一個不解之謎。

千禧鍾樓

千禧鍾樓,位於\"彩虹明鏡\"的東南側,由楊德安教授設計。鍾樓高十六米,兩層飛簷鬥拱仿古式,由36根鋼筋混凝土立柱撐托,二樓懸掛一隻由晨光集團鑄造的青銅大鍾,此鍾直徑2.2米、高3.2米、重6噸。一樓安放一尊來自台灣的釋迦牟尼佛像。該樓為迎接二十一世紀的到來,於一九九九年十二月竣工。

天開岩

沿千佛岩北側大路上行,過桃花澗往上不遠,便到棲霞山西峰之側的天開岩。天開岩俗名汙西凹,一名唐公岩,峭壁如刀劈斧削,勢若天開。

古書上記載:“峰之迄西,矗石淩空,為天開岩。兩岩削立,其直如截。闊可二尺,為雕數十,澄盡為台,所謂唐公岩也。”

傳說在一個雷電交加的風雨之夜,隨雷聲巨響,電光閃處,岩石忽然自開,故名天開岩。這是一組巨石矗立、峭壁淩空的天然石壁,山雖不太高,卻很險峻,中間僅有一條小道。四處都是茂林修竹,但卻看不見周邊的景物。再環顧四周,隻見石壁上刻有古代的許多題詞,但因風化,很多都已漫思不清,現在還能辨認的有南唐徐銀、徐揩,北宋張稚圭及明清兩代的題刻,“天開岩”三個大字赫然在目,還有“醒石”、“迎賢石”、“碧惠亭”等石刻。

天開岩上下留有唐宋以來名人詩句題刻20餘處,保存較好的有:北宋治平二年、清乾隆十九年、光緒十五年、民國十九年題刻等。

明代金陵名士盛時泰與摯友沈君聘偕同山僧法通、同能,上亂石縱橫的西嶺探奇覓古。在峭壁中發現一塊石壁上鐫“天開岩”三字,又見旁邊一塊石壁上刻有“醒石”二字,均不知何人所題。隨後繼續尋覓,發現是南唐徐鋁、徐揩,北宋張稚圭等人題刻。四人喜出望外,逐字摹拓,滿載而歸。後來棲霞寺僧大覺在天開岩旁結茅以居,稱之為“石壁軒”。

棲霞山石刻主要包括“明征君碑”、“舍利塔”和“千佛崖”三處,現為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

明征君碑

“攝山棲霞寺明征君之碑”位於棲霞寺門前廣場的西北角。該碑高2.74米,寬1.31米,厚0.36米,碑文係由唐高宗李治於676年親自撰就,著名書法家、衛尉少卿高正臣書寫,碑額篆書則出自著名書法家、唐太子家令、朝散大夫王知敬之手,碑陰“棲霞”兩字為唐高宗禦筆。

石碑筆法俊逸清秀,剛柔有致,字體結構與《聖教序》仿佛,可見當時書體風格特點,石碑的碑麵除碑額王知敬篆書“明徵君碑”4字外,均為行書,共2376字,現尚存2363字,僅缺13字,字跡清晰可辨。

石碑的碑陰有“棲霞”兩個大字,據傳為高宗親筆,筆力遒勁、雄渾。這通碑曆經1000多年的風雨侵蝕;尚能不失其當年光彩,堪稱奇跡。在全國現存唐碑中,是極罕見的珍品。

明征君,即棲霞寺創建人明僧紹。他是南朝劉宋至蕭齊時的著名隱士,皇帝曾多次下詔書征他任官,但他始終堅辭不就,於是遂有“征君”之譽。南齊永明七年,明僧紹捐出了自己在攝山的住宅,建成寺廟,稱“棲霞精舍”,亦即後來的棲霞寺。

明僧紹去世200年後,至唐高宗李治當政時期,明僧紹的五代孫明崇儼以擅長“方外之術”而受到李治和皇後武則天的重用,他為光宗耀祖,抬高門戶,特意向李治提出要為五世祖明僧紹樹碑立傳,唐高宗慨然應允,親自撰寫了一篇碑文。

“明征君碑”,通篇是四六韻文,後用10首銘詞結束。碑文追述了明僧紹當年信奉佛教,隱居棲霞,婉謝皇帝征召的過程,同時也講到齊、梁二代攝山營造佛像等史事,褒揚了明征君的高行潔操。

該碑不僅碑文具有一定的曆史價值,而且由於書寫出自高正臣、王知敬及唐高宗本人之手,更有極高的書法價值。相傳為高宗李治手筆,氣勢開闊,確有大家風範。此碑曆1300多年而完善保存至今,實屬難得。

更令人稱奇的是,該碑碑麵上有許多豆粒狀白色斑紋,恰如朵朵含苞欲放的梅花,故有“梅花石”之稱。經地質學家研究確認,這種斑紋是2.8億年前淺海中的動物海百合莖化石和我國孔珊瑚化石,全碑約有海百合莖化石22000多個。碑下龜趺頭部又有球斯瓦格蜒化石,證明它是用2.8億年前的目石炭統船山組灰岩雕刻而成,這些內含物更加提高了全碑的研究觀賞價值。

舍利塔

舍利塔在棲霞寺千佛崖前,據說它原係木構,於601年建成,到了南唐時代才改建成石塔。該塔現高18.04米,八麵五級密簷式,最下是須彌座式台座,平麵八角,每邊長5.40米,直徑13米。台座中部砌塔,塔基仍為八角形須彌座,束腰部浮雕護法力士像,座頂施仰蓮兩層,以承塔身。

塔基有上下兩層:第一層雕刻纏技蓮紋,第二層鐫刻飛鳳、蓮花等圖案。塔基之八麵刻有海水紋,並雕有龍、鳳、鳥、獸、魚、蝦、蟹、鱉等圖案;或騰雲駕霧;或出沒山林;或沉浮波濤。形象姿態、十分逼真。須彌座為仰蓮花座,上為束腰基壇,角柱上各雕金剛、力士、立龍、怪獸,以承塔身。基壇八麵浮雕刻有釋迦牟尼八相成道圖,依次為托生母胎、樹下誕生、逾城出家、雪山苦行、降伏魔軍、樹下成道、鹿苑說法、鶴林入滅等。這些雕刻用藝術手法展現釋迦牟尼佛富有傳奇的一生,每幅畫麵的構思都富有想象力,人物情態、刻畫逼真、服飾器具、山川樹木等背景安排得巧奪天工,十分得體。這一組浮雕能體現舍利塔的宗教功能。須彌座與塔身之間,雕以蓮花露盤三疊,花瓣上陰刻寶相花紋,體現出我國傳統圖案藝術特色。

舍利塔塔身第一級八麵上,刻有釋迦牟尼“八相成道”圖,即:一、下天。釋尊在經曆了輪回轉生“無量囊劫”以後,在兜率天乘白象降下人間;二、入胎。乘白象從摩耶夫人右肋入胎;三、誕生。於藍毗尼花園從摩耶夫人右肋出胎,九龍為之灑水沐浴,號稱九龍吐香水;四、出家。悉達多王子遊四門,見到種種苦難,決定出家以追求最高真理,求得徹底的大悟。於是乘白馬逾城出走;五、降魔。悉達多在尼連禪河西岸的一株畢缽羅樹即菩提樹下打坐,魔王率魔女、魔軍前來誘惑擾亂;六、成道。悉達多降魔得道,獲得成佛正果;七、轉法輪。佛成道後50年間說法講經,普渡眾生脫離苦海;八、入滅。釋尊80歲時於拘屍那迦兩株莎羅樹下大般涅檠。

舍利塔的這些雕刻用藝術的手法,展現了釋迦牟尼佛富有傳奇的一生,畫麵生動,刻工精致,具有很高的觀賞價值。這一層也最能體現舍利塔的宗教功能。塔在印度最初用於埋葬人的屍骨,與佛教並無關係。

屍骨,即舍利,但佛祖逝世後,佛教徒們根據佛祖的譬喻,賦予塔以特殊的含義:埋葬佛骨,即佛舍利的塔成了佛的象征,也成了佛弟子頂禮膜拜的對象。

傳說隋文帝楊堅曾獲得尼智仙送給他的數百顆佛舍利,他深信自己能當上皇帝是靠佛的保佑,於是下令將舍利分授各州,在全國營造了83座舍利塔,棲霞寺舍利塔就是其中之一。南唐改製石塔時,在塔身上雕刻“佛八相圖”,正是體現了塔即佛之象征的深刻含義。

舍利塔的第二級八麵也刻有佛教造像,內容有文殊、普賢騎象、四大天王和兩扇版門,門做緊閉狀,門上有鋪首及門釘,天王則披甲執兵,形象威嚴。

第二級以上的四層八麵,均雕兩石龕,龕內刻小佛像一尊,總計64尊,象征著千佛世界。塔頂疊石,飾以蓮瓣、柬纓、雲紋等,意為覆缽、相輪和火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