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名勝古跡(3 / 3)

這座塔體量雖不大,但造工十分精致,由各種不同形狀的石灰岩與大理石相結合壘砌而成。其結構采取先製就所需石料配件,然後接榫安裝,精密穩固,雖曆經千年風雨兵燹而依然完好。

千佛崖

千佛岩位於棲霞寺東北紗帽峰的山崖上,是南京唯一的一處6朝佛教石刻遺跡。千佛崖石窟始鑿於南北朝時期,佛像造型生動異常,雕刻圓潤細致,風格典雅秀麗,與北朝的雲岡、龍門石 窟遙遙相對,是我國古代佛教藝術珍品。1956年,被列為江蘇省文物保護單位。2001年,被列為國家級文物保護單位。

南齊永明七年,明僧紹之子與智度禪師合作開鑿三聖像以紀念明僧紹。梁大同六年三聖像佛龕上出現佛光,驚動齊梁貴族,於是紛紛前來鑿石造像,從南朝齊永明二年至梁天監十年逐漸開鑿而成。

又據傳,棲霞寺創建人僧紹曾夢見西岩壁上有如來佛光,於是立誌在此鑿造佛像。他病故後,其子在南齊永明二年開始與僧智度禪師在西壁上鑿佛龕,鐫刻了3尊佛像,這3佛合稱“西方三聖”,該殿也稱“三聖殿”。

千佛崖石窟自齊永明七年棲霞寺創立,至梁天監十年規模初具,曆時凡22年,其建造年代早於河南洛陽龍門石窟而晚於山西大同雲岡石窟。因此可以看作是同時代的作品。

千佛崖石窟自齊粱以後至隋唐年間,其間是否增飾,史無記載。然而,從宋朝開始至明清時期,代代有增修雕飾,並且遺留下了大量的題刻。其中以南唐徐鉉、徐鍇的篆文題名年代最早,以宋人遊九言“千佛岩”、“棲霞山”6個長寬約0.5米的巨楷大字最為引人注目。

千佛崖石窟經過1500餘年的陸續修飾增築,石窟佛龕大小錯落,點綴在石壁上,形若蜂房鴿舍,景象蔚為壯觀。

1925年12月,著名考古學家向達先生通過對棲霞山千佛崖石窟的實地調查,共計石窟佛龕294個,造像515尊。

1994年l0月至12月間,南京市博物館又派人對千佛崖石窟進行了重新調查研究,共發現大小石窟佛龕250個,造像520餘尊。這些石窟佛龕平麵多呈馬蹄形,題材以阿彌陀佛、彌勒佛、千佛為主,以及釋迦多寶、七佛等。每一個窟龕內造像數目不等,或立或坐,神態各異。

在千佛崖石窟中,以“三聖殿”內的無量壽佛、觀音菩薩、勢至菩薩最負盛名。大佛的造像設計人為齊粱時期建康著名的高僧僧祜,史書上稱他不僅精通律宗。而且“為性巧思,能自準心計,及匠人依標,尺寸無爽,故光宅、攝山大像,剡縣石佛等,並請枯經始,準畫儀則”。

在“三聖殿”門口,還有兩尊接引佛,是隋代的遺物,原來是放置在舍利塔前麵的,造型生動,神氣十足,表現了江南藝術秀美典雅的作風。

千佛崖石窟開鑿在侏羅紀的砂岩上,經千百年來風吹雨淋,損壞嚴重。室內造型屢經後世裝點。麵目漸非。特別是1925年,棲霞寺住持若舜花了將近兩年的時間,用水泥塗繕造像,致使石刻幾乎完全喪失了原有的風采神韻。此後,迭經戰亂,石刻殘破不堪。

盡管目前準確判斷每一個石窟佛龕的開鑿年代仍相當困難,但多數造像的姿態、服飾仍可循舊跡,個別造像水泥剝落,石質部分衣紋猶清晰可辨,千佛崖石窟不失為現存最優美的南朝造像藝術品之一。

此外,棲霞山還有一些題刻,主要有中峰暢觀亭下的“白鹿泉”題刻、試茶亭東側的“白乳泉”題刻和中峰“玲峰池”崖刻等。

白鹿泉題刻,在棲霞山中峰暢觀亭下。相傳,村民逐白鹿至此而得名。現泉眼上方有3個佛龕,佛像無存。旁有題刻:“白鹿泉供觀音大(士)像記”,長0.38米,高0.85米。陰刻豎書約400字。為明萬曆時鐫。

白乳泉題刻,在試茶亭東側。石岩上有陰刻篆書“白乳泉試茶亭”6字,剛勁有力,分為兩豎行,每字長0.6米,寬0.7米。題刻南側有乾隆禦題橫碑一方嵌入山石內。碑石長l.4米,寬1.03米,厚0.15米,楷體豎書,滿行8字,8行,共67字,另有印章。現碑掉落在岩石旁,保存完整。

玲峰池崖刻,在中峰暢觀亭之上。池水麵積約24平方米。旁岩壁上原有乾隆年、甲辰年禦題碑3通和崖刻一處。現僅存崖刻,為陰刻草書,有30餘字。內容時代不清。長l米,寬0.5米。

天開崖碑刻、崖刻,在鳳翔峰西。這裏怪石淩雲,有兩岩陡立,有1065年4月、1754年8月、1889年10月、1930年12月等刻的近10處。

據史料考查,棲霞山千佛岩的石窟造像,較大同雲崗遲31年,但比洛陽龍門早17年。故千佛岩被譽為“江南雲岡”名聞中外。

而名人石刻始於南朝,其分布相對集中於鳳翔峰,中峰、東峰的諸景點。有關棲霞山石刻留下一連串不解之謎。

1.行宮石材之謎 棲霞行宮初竣工時占地50000餘平方米。至乾隆第六次南巡已擴山地400畝。據《南巡盛典》,行宮構築在山巒溝壑之上,所有地下涵道、宮門、宮牆地基全用塊石壘砌,耗石逾20萬立方米。

但考察行宮方圓1000米以內,山體毫無缺損。史料也沒交待這龐大的工程用石究竟取之哪裏?全部費用是多少?由誰承擔?耗用了多少工日?這始終是個謎。

2.千佛岩佛龕之謎 相關專家對千佛岩佛龕作過編號統計,得出有佛龕349個、佛像共為515尊的結論。但近年考察又在龍山、中峰、棲霞行宮等處岩壁發現大小不等的佛龕近30餘處。

新近又有反映,鳳翔峰東坡“褲子襠”也有古佛龕,俗稱“懲罰佛”。經查閱《攝山誌》,有“畫石山在攝山東岩下,有石穴,日花洞”的記載。那麼這裏的“石穴、花洞”是否就是傳說中的“懲罰佛龕”呢?棲霞山除千佛岩,其它地方究竟還有多少佛龕?此乃第二謎。

3.石刻失蹤之謎 很早就傳說乾隆第一次南巡至棲霞山賜刻的第一通禦碑在千佛岩紗帽峰佛龕被盜失蹤。但在2002年,棲霞寺在裝修鏟去牆土時驚現了這通禦碑。

但曆史上乾隆在棲霞山留禦碑達8通之多,現發現的僅有4通。那麼是何人、何時、什麼目的?將禦碑砌入寺牆。餘下的禦碑又在哪裏?

另外,現在千佛岩、龍池、白鹿泉等景區岩壁的名人碑刻,現在除摩崖碑刻,幾乎已蕩然無存。這些失蹤的碑刻,包括未被發現的禦碑,是被寺院收藏了?還是被不法之徒撬竊了?以上係列問題為第三謎。

4.雙碑內容之謎 棲霞寺佛學院外牆有兩通3米高的石碑,被假磚紋塵封。它就是史料中記載的中日文雙碑,俗稱“佛頭記”。

史料稱,一尊棲霞寺南朝阿彌陀佛佛頭,經輾轉被日本人帶回國。後又曆經艱辛被送回棲霞寺複厚,為紀念中日友好、禮佛者盡財力刻中日文雙碑,詳細記載了這一事實經曆。

遺憾的是碑文被水泥塵封,寺院也請過專家試圖剝離水泥,但幾次以失敗而告終。那麼,誰人、何時、封塗了中日文雙碑?碑文的確切內容到底是什麼?由於史誌、史料查無實據,故為第四謎。

5.舍利塔與地宮之謎 棲霞寺與千佛岩之間有被專家稱之為“絕出人工的”舍利塔,由於該塔雕刻細致華麗,是研究我國古代建築史和美術史的重要實物資料,故被列為全國重點保護文物。

關於舍利塔的鑿造年代有4種說法。一說建於隋仁壽元年;二說原建是木塔、始於隋代、毀於唐武宗會昌年間,重建於唐宣宗大中五年,重建為石塔;三說今之塔基址是隋文帝葬舍利處,至南唐時鑿造成石塔,並由徐鉉書額“妙因寺”;四說見《攝山誌》記載:“南唐高越,林紅肇並為國主大臣,勳貴無二、尊禮三寶,飲隆佛法、隋文帝所造、舍利塔歲久剝蝕,二公同去興修,複加裝飾。”至於舍利塔究竟鑿造於哪一年代?還是個謎。

另據棲霞寺高僧已故法師慧堅講:古代名塔下都有地宮,本寺舍利塔也不會例外,它自建成千餘年來,雖曆經戰火和修繕,但塔基以下無一寸被人動過,那地宮裏除傳說埋有隋文帝從神尼手中得到的五彩舍利子,還有哪些稀世珍寶?始終是個謎。

6.千佛岩壁畫之謎 2000年,千佛岩驚現雙飛天壁畫。經南京師範大學敦煌學黃征教授考證後認定為“棲霞飛天”。

黃教授認為,位於千佛岩“中102”號佛龕內的雙飛天的發現,對敦煌學的研究意義重大。據飛天姿態、線條的飛動感,是具莫高窟隋唐最成熟時期風格的作品。但也有專家認為,棲霞飛天是唐代或唐代以後的壁畫。至於棲霞飛天壁畫的繪製技法,有專家認為是模印壁畫,即在岩壁貼上飛天模型,而後繪彩,再揭去模型,最後輕鑿修飾出飛天的圖形。而黃征教授考證認為是先畫了壁畫像,然後才在圖像之外補塗“底色”,因而使圖像直接附著岩石上。

經中、日、英三國專家共同考證認定,千佛岩“中102”號佛龕內發現的飛天壁畫是棲霞山所有佛龕迄今僅存的一處。根據飛天壁畫東行路線以及敦煌莫高窟存有飛天4000餘身的推斷,棲霞山千佛岩原先至少應有幾百身飛天。

有專家說,飛天最早源於印度,後經新疆傳入內地。但日本奈良法隆寺也有類似莫高窟、雲岡、龍門、棲霞的飛天壁畫,那它的源頭又在哪裏?黃征教授認為,唐天寶年間,鑒真和尚東渡日本,曾在棲霞寺逗留了3天,很有可能是鑒真將棲霞飛天帶往日本。

至此,棲霞飛天到底是哪一年代的作品,是屬哪一種繪製技法,千佛岩原有多少飛天壁畫,日本法隆寺飛天壁畫是否由棲霞山東渡而去,千佛岩102號佛龕飛天壁畫曆經千年緣何能單獨保存到今天?這係列問題均是待解之謎等專家去破解。

7.臥雲景區石刻之謎 2005年初,棲霞山在山林整治中發現達萬餘平方米的岩溶景觀。由於岩表遍布雲團狀燧石和呈現宋代詩人侯恪題刻的“臥雲”以及詩人和好友留下的“是日,程德、孟武、趙竽、桓覺同遊”等石刻,故被園林、地質、考古專家考證後認定,這處在史籍上全無記載,但在曆史上一度輝煌過的罕見岩溶景觀,極有可能是被曆史上一次泥石流和山體塌方所掩埋。

但令人費解的是,這處位於棲霞行宮範圍內的“臥雲景區”,即是宋代就已著名,但為什麼在曆代史誌和《南巡盛典》中卻隻字不提?這不能不說是個謎。

8.《禹王碑》之謎 禹王碑,因最先發現於衡山岣嶁峰,又稱岣嶁碑,位於嶽麓山頂禹碑峰東,與黃帝陵、炎帝陵被文物保護界譽為中華民族的三大瑰寶。

禹王碑鐫石崖壁,寬1.4米,高1.84米,碑文9行,每行9字,有楷書“右帝禹製”。字體蒼古難辨,郭沫若花3年,僅識3字,係宋嘉定年間摹刻於此。

相傳,大禹來南方治水,以嶽麓山為營地,帶領長沙先民,斬惡龍、鬥洪水,終於將洪水治好。長沙先民歡欣鼓舞,感激萬分,紛紛要求在嶽麓山頂上,立碑為大禹治水記功。

大禹十分謙虛,不肯答應,但長沙先民執意要立,否則就不放他回北方。大禹隻得答應,卻提出了條件:碑文要刻得奇古,如天文一般,百姓不能相識。於是,長沙先民派來最好的石匠,將大禹提供的77個字樣,全部鐫刻在嶽麓山頂的石壁上。

過了幾百年之後,有天早晨,一位雲遊四海的老道士路經嶽麓山頭,他在石壁下好奇地停下腳步,麵對著碑文,一個字一個字地考證辨認起來。從早晨一直至傍晚,認出了76個字。

老道士興奮不已,正要考證辨認最後一個字,忽然他感到腳下冰涼,好像被水浸了一般。他低頭一看,隻見自己正站在水中;他再回身一望,洪水就要齊天了。他嚇得麵無人色,一下把所有考證辨認的碑文全忘記了。

此時,就見那洪水也隨著他的忘記,一下子全退了。老道士望著退去的洪水,想著那剛才的景象,心涼膽顫。他想,這一定是天書,百姓不得相認。於是,下山通告全城:禹王碑文是天書,百姓不得相認,否則洪水淹天!

傳說是美好而又離奇的,然而傳說畢竟是傳說,它並沒有動搖文人學士考釋碑文的信心,多少人為其花費了畢生的心血。

早在東漢羅含的《湘中記》、趙曄的《吳越春秋》中已經有峋峻碑的記載了,後來北魏哪道元的《水經注》、徐靈期的《南嶽記》、王象之的《輿地記勝》都有記述。

峋峻碑是我國最古老的石刻,也被稱為南嶽衡山的鎮山之寶。但在其後的悠遠年代中,峋嶺碑的身影曾經消逝多年。唐代文學家韓愈曾為此碑賦詩,並為不知此碑蹤跡深表惋惜,但韓愈詩集並未收錄此詩。宋代著名金石家歐陽修和趙明誠曾通搜天下著名碑刻,彙編成冊,其中也未見峋峻碑的記錄。

清代王挺在《金石草編》中提出:“此碑自南來始出,故歐、趙皆不錄,後來考證家如楊慎諸人深信不疑。餘皆斥為偽物,今亦究無確證”。認為此碑文為夏禹時的文字沒有證據。從漢字發展曆史進程看,夏代出現此文字是不可能的,偽造的可能性極大。

宋代張襄從嶽麓山拓印峋峻碑,刻於金陵新泉精舍。明神宗萬曆三十二年二月,吏部左侍郎楊時喬翻刻峋峻碑於南京棲霞山天開岩側,為摩崖石刻。中峰山道施工時發現的是殘碑,現被棲霞奪與棲霞山風景名勝區管理處分別收藏。

1998年,棲霞山園林處按原碑複建了禹王碑。原碑麵刻有77字岣嶁文,故稱《岣嶁碑》,因字形似蝌蚪又稱蝌蚪文。對於這77字的含義一直被史學界視為“天書”,至於譯文,自宋至今,除楊時喬以外,還有楊慎、沈鎰、郎瑛、王朝輔等20餘位名家,其釋義各不相同。那麼棲霞山天開岩的《禹王碑》碑文含義到底是什麼?也成了一個千古之謎,期待著有人能將其破解。

千佛岩位於棲霞山紗帽峰到紫盆峰西的岩壁上,相傳,棲霞寺創建人僧紹曾夢見西岩壁上有如來佛光,於是立誌在此鑿造佛像。

僧紹曾病故後,他的兒子在南齊永明二年開始與僧智度禪師在西壁上鑿佛龕,鐫刻了3尊佛像,這三佛合稱“西方三聖”,該殿也稱“三聖殿”。其正中無量壽佛連座高11米,是千佛岩中最大的佛,所以此窟名“無量佛”,又稱“大佛閣”。

梁大同元年又傳佛龕頂上出現佛光,因而齊梁兩朝封建貴族如齊文惠太子、豫章文獻王及臣民以為佛祖顯靈,競相捐資鑿石造像,號稱千佛而得名千佛岩。

佛像有坐有立,大有數丈,小僅盈寸,造型精美,與大同、雲岡石窟南北齊名。千佛岩在宋明兩代,曾有修葺和增刻。岩壁上還有宋遊九言所書的“古千佛岩棲霞寺”7個楷書大字。

1.佛像形態 千佛岩是從南朝齊永明二年至梁天監十年,逐漸開鑿而成,所有佛像或五六尊一龕,或七八尊一室。佛像始有515尊,分鑿於294個佛龕中,號稱千佛岩。

後來,唐、宋、元、明各代相繼在紗帽峰都有開鑿,連南朝在內,共有700尊。

據古文獻記載,這裏曾有過一尊很精致的佛像,堪與雲岡和龍門石窟媲美。但由於這裏的石質屬石英砂岩,易於風化,又經明代太監爭修,致使這裏佛像的藝術價值大打折扣。

2.受損情況 清鹹豐年間,千佛崖遭嚴重破壞。1925年,住持僧若舜用水泥粉飾全山石像,使之失去原貌,除少數完好外,大部分已殘缺。

自南朝詩人開始,曆代都有許多文人墨客遊曆棲霞山,留下很多長短不一的詩篇。更有一些人將詩文或題名鐫刻在山岩上、佛龕上、石碑上,為後人留下寶貴的文化遺產。

根據統計分析可見,宋代的題刻最多,說明來人喜歡千佛岩,喜歡到這裏旅遊,自然也附帶著喜歡題刻。當時題刻應該是得到住持等人的同意,並請工匠專門雕刻的,與現代某些人在旅遊景點任意刻畫的“某某到此一遊”式的塗鴉不同。

2000年,有關專家費時一個月,作了詳細的調查、拓片和拍照等多項工作。調查統計結果顯示,千佛岩景區原有石窟佛龕265個,3個大佛龕內的37個小佛龕並未統計在內,現存254個;原有石像704尊,現存532尊,75年間,石窟佛龕損失不少。

韋馱尊者 又稱韋馱菩薩,驅邪魔護佛法,是印度婆羅門教神話的天神,後來被佛教吸收為護法諸天神之一,被譽為佛教中的神形太保。

毗盧遮那佛 大日如來依梵音可譯成毗盧遮那佛,“如來”即是佛的意思。大日如來名稱出現在7世紀善無畏三藏翻譯的《大日經》裏。

《貝葉經》 是寫在貝樹葉子上的經文,源於古印度。在造紙技術還沒有傳到印度之前,印度人就用貝樹葉子書寫東西,佛教徒們也用貝葉書寫佛教經典和畫佛像,貝葉經的名字由此而來。

篆書 是大篆、小篆的統稱,大篆指甲骨文、金文、籀文、六國文字,有古代象形文字的特點。大篆的簡化字體,其特點是形體勻逼齊整、字體容易書寫。

文殊 全稱文殊師利,意為妙德、吉祥。在大乘佛教中,文殊菩薩有很高的地位。他是眾菩薩之首,被認為是如來“法王”之子,因此常稱他為法王子。

勢至:具名大勢至菩薩,得大勢,阿彌陀三尊之一,侍於阿彌陀之右脅,主佛之智門者,菩薩之大智至一切處,故名大勢至。

侏羅紀 是一個地質時代,界於三疊紀和白堊紀之間,侏羅紀是中生代的第二個紀。

舍利子 利子原指佛教祖師釋迦牟尼佛,圓寂火化後留下的遺骨和珠狀寶石樣生成物,舍利子印度語叫作馱都,也叫設利羅,譯成中文叫靈骨、身骨、遺身。

夏禹 夏代開國的君主,顓頊之孫,姓姒氏,號禹。因平治洪水有功,受舜禪讓為天子,世稱為大禹。在位8年而卒,傳位於子啟,而開君主世襲之製。

造像 又稱作造象,古時為生人、亡人或己身祈福,多有於僧寺或崖壁間鐫石成佛像,造像亦有以金屬鑄造佛像者,稱之為造像。

太平軍 即太平天國軍隊的簡稱,該稱呼特指從1850洪秀全永安建製到1864年天津陷落期間太平天國領導下的農民軍隊。太平軍是貫徹太平天國理想的武器,自始至終與清政府武裝及外國勢力進行殊死鬥爭。

摩耶夫人 佛陀釋迦牟尼的生母,音譯:摩訶摩耶,意譯是大幻化、大術,印度教教義認為,當世界大難臨頭時,總有一位神祗要投胎來拯救世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