宗仰法師圓寂後,若舜法師住持棲霞寺,並多方募費,進一步修繕廟宇,重塑佛身,使千年古刹重獲生機。
棲霞寺曆經千年風雨滄桑,屢毀屢建。除受曆代君主興法、滅佛的影響外,還由於棲霞寺所在棲霞山臨江屏立,地勢奇險,成為金陵防衛要衝,曆來為兵家必爭之地,自建寺以來,屢遭兵燹。
梁南朝太平元年,陳齊之戰,寺宇小受損傷。南宋建炎四年,完顏南侵,與宋軍大戰於棲霞山,棲霞寺全部毀廢。清鹹豐五年,清軍與太平軍大戰於棲霞山,得失數次,形同拉鋸,棲霞寺再次毀廢。1927年8月,國民革命軍與孫傳芳軍血戰於龍潭、棲霞山一帶,棲霞寺又遭兵火損壞。
新中國成立後,黨和政府對棲霞寺非常重視,自1980年起,對這一千年古刹進行了大規模重新修繕,使棲霞寺規模空前,名播遐邇,成為南京現存的最大的一座寺廟。
從古至今,南京地區的中藥材就享有盛譽,秦漢時期在《淮南子》、《神農本草經》等書中,對句曲山、鍾山等處的多種藥材都作了詳細的記載。
漢元帝初元四年,周公後裔茅盈弟兄三人隱居句曲山,采藥煉丹,施醫濟民,受惠民眾成改稱句曲山為茅山,至今山上仍有三茅宮,紀念茅盈三兄弟。
六朝時期,除葛洪、陶弘景兩位著名的醫藥學家從事采藥煉丹、著書立說外,一般的醫藥學家包括士大夫也非常熱衷於采藥以用來養生。
南朝劉宋大詩人鮑照,曾經親自到江寧橫山一帶采過藥草,並寫下了《過銅山掘黃精》詩,其中寫道:“土肪問中經,水芝產內策。賢餌緩童年,命藥駐衰曆。蚓蓄終古情,重拾煙霧跡。羊角棲斷雲,核口流隘石。銅畫晝沉森,乳竇夜涓滴。”這首詩生動的描寫了詩人上山采藥的全部經過、采藥的情景和感受等。
南朝蕭梁時的目錄學家阮孝緒,也曾因為母親生病,獨自一人到鍾山挖掘太子參,供其母服用。可見當時百姓采藥自用的現象已經非常普遍了。
隋唐以後,南京地區的中藥材有了較大的發掘,出現了許多新的品種,對此《輿地誌》、《景定建康誌》、《至正金陵新誌》、《正德江寧縣誌》、《重刊江寧府誌》等,均有明確的記載。
明代,南京藥材史上出現兩件大事:一是鄭和從海外帶回的異國草藥,如丁香、乳香、沒藥、胡椒等,在獅子山、牛首山等地栽種;二是李時珍在南京刊刻《本草綱目》時,在其於李建元和徒弟龐憲的伴隨下,遠涉郊野,到棲霞山、茅山等處采集藥材標本,以補充《本草綱目》的內容。
一些較為珍貴的藥材主要產區就在棲霞山一帶,其中,茅蒼術為棲霞山的特產,其質量是全國之首。早在明弘治年間,茅蒼術就被列為上貢之品,年貢二百擔,是南京藥材史上記載最早的貢品。
從古至今的醫學臨床應用證明,棲霞山茅蒼術有三個特點:首先,斷麵呈黃白色或白色,有許多橙黃色或棕紅色的油腺散在點,暴露稍久,逐漸變成紫橙色,俗稱“陳砂點”。其次,質堅硬、體緊、少纖維,外皮棕灰色,有皺紋,橫曲紋明顯,易折,新斷麵平坦,可析出白色毛狀結晶,俗稱“起霜”,在炮製、加工過程中,散發特異的濃鬱香氣,是區別其他地區茅蒼術的一個突出特點。
茅蒼術的根莖人藥,具有健脾、燥濕、明目之功效,主治寒濕吐瀉、胃腹脹痛、風寒濕痹,痰濕留飲,雀目夜盲等症。
根據《本草綱目》記載:“茅蒼術煎法,取生術,去土,水浸再三,煎如治糖,酒調飲之,更善。”此種做法一直沿用至今,此外,茅蒼術還有消毒殺菌的作用。農曆端午之前,棲霞山一帶的農戶往往都燒蒼術以辟邪氣,求得全家人四季安康,此風俗至今仍在蘇南大部分農村延續。
茅蒼術野生於棲霞山一帶的丘陵崗地、樹林草叢之中,因集散於南京,故又稱南蒼術、茅術、京蒼術,現已聞名海內外,銷往港澳藥材市場。
棲霞山盛產茅蒼術的丘陵地帶,近年來由於受到開墾、采礦、濫挖濫采的影響,野生茅蒼術的生長範圍逐年縮小,產量大幅度減少。為保護日趨枯竭的茅蒼術資源,國家醫藥管理局將茅蒼術列為重點發展保護品種。
國家有關方麵專門組織人力、物力、財力,經過多年研究試種,成功地完成了由野生茅蒼術轉變成人工種植的科研任務。經現代醫藥生物化學分析鑒定,人工種植的茅蒼術在形態、性狀、藥用成份等方麵與野生茅蒼術毫無差異。
棲霞山的整個山體主要都是由石灰岩和砂岩組成,北部分布帶狀花崗岩,在地質學上是我國二疊係下統標準地層“棲霞組”的命名地,這一名稱由德國地理學家李希霍芬於1882年首創,1932年我國著名地質學家李四光將這一地層重新厘定為“棲霞灰岩”,它以淺海相含隧石結構的灰岩為主。
曾經在古老的幾億年以前,棲霞山地區為一片汪洋大海,屬亞熱帶氣候,溫暖濕潤,此後,經過中生代印支、燕山等期漫長的地殼運動,曆經海陸交替變化,前期沉積的
整套地層逐漸格皺隆起,由於強烈的地殼運動形成的斷裂作用,在火山噴發引起的岩漿活動中,又經曆幾千萬年的侵蝕、搬運、堆積等自然外力作用,使得原先生活在溫暖海洋中的生物如珊瑚、各種煙類、介形蟲、海百合莖等,演變成化石繼續殘留在地層裏。
棲霞寺中最享有盛名的唐代明征君碑的碑材,就是距今2.05億年前的二疊紀“棲霞灰岩”,此碑的碑材表麵帶有密布豆粒狀的白色斑點,圖同的梅花一般,這梅花為棘皮動物海百合莖和腔腸動物中國孔珊瑚的化石。經過專家們的初步測定,整個碑石大約有化石兩萬多個,數量之多,實屬罕見。
棲霞山山坡覆蓋的黃砂土和石灰岩土,均由砂岩和石灰岩發育而成。在通往鳳翔峰的公路一側,可見一段長約100到200米的岩石,非常破碎,表麵呈現乳白、灰青、紫紅、淺黃、嫩綠等各種顏色的“五色土”,即陶瓷工業的重要原料高嶺土,那裏就是首次發現棲霞山鉛鋅礦的所在地。
1950年,著名地質學家謝家榮教授率隊來到棲霞山考察礦山地質,認定這些“五色土”是鉛鋅礦的礦苗露頭,其下必定埋藏豐富的礦體,經過長時間的試鑽探礦,果然在離地百餘米深處鑽到厚度可觀的鉛鋅礦,從此,揭開加強勘探棲霞山地下礦床的序幕。
棲霞山的鉛鋅銀礦,是以鉛、鋅、銀為主的大型多金屬礦床,主要產在地下深處,礦體形態主要呈層狀、似層狀或透明狀,層位十分穩定。
根據明代《素園石譜·棲霞石》記載:“至正間,錢惟善先生遊江東,獲奇石。峰巒秀潤,上有古篆文,曰:棲霞。心異之,作供幾上。每神遊其間,便有世外之想。因仿東坡雪浪齋故事,名其室日:棲霞山房。勒銘壁中,永標奇賞。”可見,早在元末明初,棲霞石已作觀賞的效用。
棲霞石,石質成分為泥質灰岩及白雲質灰岩,硬度4~5度,有粗有細,有造型石、紋理石、鍾乳石、生物化石等多個品種的棲霞石,形態千奇百怪,大多數為山形石或景觀石。
棲霞石的石色豐富多彩,以青灰、褐灰、黑灰為主,紅、黃、白、褐次之;石膚紋理錯落有致、古樸典雅、峻峨空靈,極具皺、漏、透、瘦之姿。
有的峰巒疊峰,鱗峋俏麗;有的淩空倒掛,峰回路轉;有的渾厚沉穩,扣之如磐;有的花團錦簇,雍容華貴,實乃天工造物,自然奇觀。俯仰一室,逍遙太清,具有高雅獨特的風采和神韻。
此外,棲霞山還盛產多種可供觀賞和製作盆景的石料,主要有:千層石,生成於山脊裸露的表層,經長期風化而成,色黛黑,質地堅硬;北石,生成在山坡土層石縫中,紋理多變,表麵有一層灰粉,色澤近似龜紋石;礬石,多產於山坡表層,屬大理石質,有黃、白二色,色澤自然純正,質地潤潔如玉,外形變化多端。
在棲霞石的家族中的新秀,兼有太湖石、靈壁石、淄博文石等觀賞石的諸多特點,清雅悅目,潤澤可人,一經問世就受到賞石界人士的推崇和珍藏。
茯苓 俗稱茯靈,為寄生在鬆樹根上的菌類植物,形狀像甘薯,外皮黑褐色,裏麵白色或粉紅色。古人稱茯苓為“四時神藥”,功效非常廣泛。
唐高宗李治 628年~683年,字為善,唐太宗第九子,母文德順聖皇後長孫氏,貞觀五年封晉王。太宗去世,李治即位,是為唐高宗,時年22歲。
乳香 中藥名,別名熏陸香,為橄欖科植物卡氏乳香樹的膠樹脂,主產索馬裏、埃塞俄比亞,性辛、苦、溫,治瘀阻氣滯的脘腹疼痛,風濕痹痛,跌打損傷,痛經,產後腹痛。
《淮南子》 又名《淮南鴻烈》、《劉安子》,是我國西漢時期創作的一部論文集,由西漢皇族淮南王劉安主持撰寫,故而得名,該書在繼承先秦道家思想的基礎上,綜合了諸子百家學說中的精華部分,對後世研究秦漢時期文化起到了不可替代的作用。
介形蟲在奧陶紀出現,一直延續到現代,是生長在水域中的無脊椎動物。大的像米粒,小的肉眼看不清,通常隻有0.5~1毫米大小,能夠用來勘測石油,是石油地質工作者的好幫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