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五章 棲霞寺(2 / 3)

棲霞寺自創建後,經過了漫長的曆史發展,並在其發展過程中幾易其名。

1979年,棲霞寺修複一新,成為南京地區最大的寺廟,並作為佛教活動場所對外開放。

棲霞寺所處的棲霞山位於南京城東郊,《金陵梵刹誌》中記載說“在都城東北,南去所統靈穀寺三十裏,太平門四十裏。”

棲霞山原名攝山,棲霞寺碑銘《陳侍中尚書江總持》中說:“山多草藥,可以攝養,故以攝為名焉。”其它的史料中也說到,棲霞山盛產諸如甘草、野參、當歸、茯苓之類的中草藥,有滋養攝生的效用,所以得名攝山。

從棲霞山的主峰,三茅宮峰、鳳翔峰以下,全山地勢如張傘,所以棲霞山又名傘山。史誌中說“形同如蓋,又名傘山。”

傘山是棲霞山最早的名稱,後來因為山中多產資生藥物,所以改名為攝山。明按察副使馮時可的《遊攝山棲霞寺記略》中說:“攝山舊名傘山,以其形團如蓋也,或以地宜藥物,可資攝生,易今名焉。”

南朝以前,山中常有猛虎出入,棲霞山又名虎窟山。所以棲霞寺在宋元祐八年改為崇報禪院,又名為虎穴寺。而棲霞山山脈主峰的西南山坡狀若伏虎,因此這條山脈稱為虎山。在棲霞山所有的名稱中,攝山一名較普遍,它的北麓至今仍有攝山湖、攝山營等,都是以此命名的。

棲霞寺與南朝齊代的明僧紹有著很深的淵源。明僧紹字徵君,出生在南齊的名門望族。齊建元年間,他在攝山伐木結廬,絕塵避世。

鄰近有一沙門法度禪師講《無量壽經》,明徵君與他交往很深,待以”師友之敬”。後來他就在483年把自己的住宅第捐給佛門,“因即鄰崖構宇,別起梵居,聳嶠飛柯,含風吐霧,西霞之寺由此。”

當時建成的寺宇稱為“棲霞精舍”,“棲霞”之名就是從這裏開始的。

關於這段曆史,《高僧傳》法度禪師傳略中亦有記載:“齊郡明僧紹,抗跡人外,隱於瑯琊之攝山,挹度清真,待以師友之敬,及亡舍所居,為棲霞精舍,請度居之。”在明兵部侍郎汪道昆的《棲霞般若堂記》中亦有記載:“齊徵君明僧紹供法度禪寺,居攝山。太始中,徽君以其舍為棲霞寺。”

關於明徽君,唐高宗的《禦製攝山霞寺明徵君碑》中說“:南齊徵君明僧紹者,平原人也……徵君早植淨因,宿苞種智,悟真空於倚歲,體法華於素襟,照與神通,心將道合。遺榮軒冕,少無塵染之情,托誌村岩。”

唐高宗的《禦製攝山霞寺明徵君碑》現在仍棲霞寺,它是唐高宗李治在上元三年建的,碑正南麵為李治的碑文,由當時蓍名書法家高臣用行書寫的,碑背麵是李治手書的“棲霞”兩個大字。李治的碑文中也提到明徵君無意仕途的思想,碑文中說:“建元六年,又下紹徵為散騎侍郎,又不就。”

由於明僧紹不戀功名富貴,又舍宅第以建棲霞精舍,因此後來的文人墨客來到棲霞寺,就有不少人寫詩懷念他,唐代詩人劉長卿和顧況分別寫了下麵的兩首詩。

霞寺東峰尋明徵君故居

山人今不見,山鳥自相從。

長嘯辭明主,終身臥此峰。

泉流通石徑,閉戶掩塵客。

古墓依零草,前朝寄老鬆。

片雲生斷壁,萬壑遍踈鍾。

惆悵空歸去,猶疑林下逢。

攝山

明徵君舊宅,陳後主留詩。

跡在人亡處,山空月滿時。

寶瓶天破響,道樹有低枝。

已是傷離客,乃逢靳尚祠。

在《攝山》這首詩中,顧況提到“靳尚祠”,這裏麵還有關於棲霞寺建寺時的一個典故。

法度是宋末黃龍人,從小就出家,修苦行。當時明僧紹隱居在攝山,就把自己的家宅改成棲霞精舍,請法度住在裏麵。這塊地方,原先是有道士想在此蓋道觀的,但住進去後,人就死去了。後來蓋了寺廟,還是經常有不祥的事發生,但法度住在這裏後,“群妖皆息”。

原來這座山有一個山神,名叫靳尚,統治這座山有700多年了。一天,靳尚化為人來拜訪法度,說:“神道有法,物不得幹。前諸棲或非真正,故死病繼之,亦其命也。法師道德所歸,謹舍以奉給。”

從此靳尚也就成了棲霞山的守護神,人們給他建了祠堂,並以素食供奉他。這是一個小故事,然而人們也可從這裏看出,棲霞寺的開山祖師法度的道德,是神和人都欽服的。

在明徵君舍宅第為“棲霞精舍”後,至南朝時期,王公貴族大多崇佛。對棲霞寺大加營構。並開鑿了千佛崖石窟。棲霞寺成為“南朝四百八十寺”中的著名寺廟。

粱元帝蕭繹為湘東王時,撰《攝山棲曩寺碑銘》,文辭典雅,對仗工整,將棲霞寺描摹得仿佛化外仙境。梁時,遼東名僧僧朗善“三論”和《華嚴經》,前來師事法度,盛弘“三論”,後被尊稱為三論宗初祖。

僧朗深受粱武帝器重。他死後,其弟子僧詮、僧詮的弟子慧布繼續住持棲霞寺,弘揚“三論”,棲霞寺因而被視作“三論宗”祖庭。

隋朝建立後,隋文帝楊堅於601年6月頒布《立舍利詔》。將得自婆羅門沙門的佛舍利分送天下83州,命各州分別建塔保存。史料記載:“分道送舍利,先往蔣州棲霞寺,及30州次53州等寺起塔”,棲霞寺為當時全國立舍利塔之首,足見其聲望之隆。

唐代時,唐高祖李淵改棲霞寺為功德寺,增建刹宇梵宮49所。唐高宗李治為表彰明僧紹舍宅建寺之功,於676年,在棲霞寺門前立禦製“明征君碑”,同時改功德寺為“隱君棲霞寺”。

845年,隱君棲霞寺毀於唐武宗“毀法滅佛”事件。至851年,又在原址重興棲霞寺。

南唐時,棲霞寺又改名為“妙因寺”,重修舍利塔。北宋太平興國五年,更名“普雲寺”。宋真宗景德年間,改稱“棲霞禪寺”。後來又曾更名為“嚴因崇報禪院”、“景德棲霞寺”、“虎穴寺”等。

1392年,明太祖朱元璋敕賜“棲霞寺”之名,一直沿用至今。

明代時的棲霞寺為靈穀寺統轄下的第二大刹,有山門一座,天王殿等7殿堂共36楹,僧院31房,僧眾百餘,寺基120畝。據葛寅亮《金陵梵刹誌》記載:“東至葛家巷,南至金石岡,西至本寺官街,北至攝山官路”,規模甚為龐大。

1392年,明太祖朱元璋敕賜“棲霞寺”之名。並詔賜贍僧田山1300畝,統轄小刹衡陽寺。明成化、嘉靖年間,棲霞寺荒敗淒涼,香火幾至斷絕。

1600年至1606年,住持明通對棲霞寺進行曆時7年的大規模修複,山門、天王殿、大雄寶殿、祖師殿、伽藍殿、藏經樓、韋馱殿、接引殿、三聖殿、地藏殿、鹿野堂、碧霞元君殿等建築鱗次櫛比,金碧輝煌。

明朝葛寅亮《金陵梵刹誌》有詳細記載,說當時進入山門,天王殿列四天王;再進為大雄殿,正麵為釋迦3身像,其背後為觀音3身像,兩側回廊為16尊佛像,皆莊嚴壯麗。

寺廟庭院中兩棵高大古老的銀杏樹,濃蔭蔽日。寺內還有居士吳彬繪的五百阿羅漢畫像。當時著名文士董其昌、顧起元等對畫像均有極高評價。

1648年,又對棲霞寺進行了修葺。清乾隆皇帝6次南巡,5次駐蹕棲霞行宮,留下了眾多的人文掌故。至清鹹豐年間,太平軍與清軍在棲霞一帶血戰經年,棲霞寺慘遭戰火破壞,從此衰敗不堪。

1919年,在鎮江金山寺出家為僧的宗仰法師朝禮九華山。途經棲霞寺,見其凋敝,於是應寺僧之請住持棲霞,致力振興。

宗仰法師在流亡日本時,結識了孫中山,並傾囊資助孫中山進行革命,而當他主持棲霞寺,發願重建這座千年古刹時,孫中山得知後率先捐獻銀萬兩,由於孫中山的支持,各方恭賀讚助的人很多,這對重建棲霞寺的重建起了很重要的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