七、靈隱情結(1 / 3)

《古今詩話》reference_book_ids\":[7332302808525311038,7298954086223711266,7316378912374656050]}],\"39\":[{\"annotation_type\":\"0pos_info_v2\":{\"end_container_index\":39,\"end_element_index\":0,\"end_element_offset\":52,\"start_container_index\":39,\"start_element_index\":0,\"start_element_offset\":47},\"quote_content\":\"《靈隱寺》reference_book_ids\":[7077748994528545800]}]},\"author_speak\":\"code\":0,\"compress_status\":1,\"content\":\"  從古至今,很多文人騷客都在靈隱寺留下了膾炙人口的詩篇,有的甚至為靈隱寺所吸引隱居於此。像著名的詩人駱賓王、白居易等,都有很深的靈隱寺情節。這使得這座古寺,除了本身珍貴的曆史價值之外,更具有深厚的文化底蘊。也正是因為如此,這座深山古寺才曆經劫難而屹立不倒,香火綿延。

駱賓王,字觀光,唐朝初期的詩人,與王勃、楊炯、盧照鄰合稱初唐四傑,又與富嘉謨並稱“富駱”。在四傑中他的詩作最多,尤擅七言歌行。名作《帝京篇》為初唐罕有的長篇,當時以為絕唱。他的駢文在才華豔發、詞采贍富之中,寓有一種清新俊逸的氣息。無論抒情、說理或敘事,都能運筆如舌,揮灑自如。駱賓王的《代李敬業傳檄天下文》,便是最能代表這種時代新風、流傳廣泛的名作之一。它以封建時代忠義大節作為理論依據,號召人們起來反對正在籌建中的武周王朝,氣勢充沛,筆端帶有情感。其中“一抔之土未幹,六尺之孤何托”二句,頗能激發唐朝舊臣對故君的懷念。

684年,唐高宗剛剛去世不久,武則天廢掉了自己的兒子中宗,另立溫順的兒子李旦為帝,同時大開殺戒,清除李唐宗室元老,打算廢唐自立。這年九月,開國元勳徐績的孫子徐敬業在揚州起兵反叛,駱賓王加入隊伍。後徐敬業的部下王那相帶頭反叛,將徐敬業等二十五人殺掉,把人頭獻給了朝廷,起義失敗。而對於駱賓王揚州兵敗後的行蹤,史學界眾說紛紜,這也成為千古未解之謎。但是民間卻流傳著駱賓王遁跡靈隱的故事。

宋朝的李頎在所著的《古今詩話》中告訴我們,駱賓王兵敗後曾在靈隱寺出家為僧,碰巧宋之問那年被貶路過杭州去遊覽靈隱寺,秋夜月色迷蒙,他信口吟出“嶺邊樹色含風冷”,卻苦苦對不出下句。這時有個坐在蒲團上的老僧:“石上泉聲帶雨秋”對句工整高雅,宋之問頗為驚訝。他又說:“靈隱寺泉石秀美,欲賦一詩,隻做得頭兩句:‘鷲嶺鬱岧嶢,龍宮鎖寂寥’,不知能否為我續聯。”老僧略一思索,隨口便吟出“樓觀滄海日,門對浙江潮”這兩句對仗工整、形象壯觀的詩。宋之問斷定此老僧決非等閑之輩,認定便是駱賓王。

宋之問離開靈隱寺後不久,老僧便悄然不知去向。駱賓王是何等聰明的人,他知道這個宋之問的為人,雖說詩才尚可、文辭華靡,但人品不佳傳聞已久:他曾諂事武則天男寵張易之和太平公主;他還剽竊外甥劉希夷的詩句,甚至為了滅口還將外甥置於死地。這種人即使有那麼一點文采,但其惡劣的品行實在令人側目。經曆過無數風雨的駱賓王豈能輕易相信他不會再去密報獻媚?

唐《本事詩·征異》中也載,駱賓王反武則天,兵敗逃亡,落發靈隱,詩人宋之問曾與之在靈隱寺相逢——宋考功(即宋之問)以事累貶黜。後放還,至江南,遊靈隱寺。夜月極明,長廊吟行,且為詩曰:“鷲嶺鬱岧嶢,龍宮鎖寂寥。”第二聯搜奇覃思,終不如意。有老僧,點長眠燈,坐大禪床,問曰:“少年夜久不寐,而吟諷甚苦何耶?”之問答曰:“弟子業詩,偶欲題此寺,而興思不屬。”僧曰:“試吟上聯。”即吟與之,再三吟諷。因曰:“何不雲樓觀滄海日,門對浙江潮?”之問愕然,訝其道麗。又續終篇曰:“桂子月中落,天香雲外飄。捫蘿登塔遠,刳木取泉遙。霜薄花更發,冰輕葉未凋。夙齡尚遐異,搜對滌煩囂。待入天穀路,看餘度石橋。”僧所贈句,乃為一篇之警策。遲明,更訪之,則不複見矣。寺僧有知者曰:“此駱賓王也。”

駱賓王離開靈隱寺後,便來到東陽縣六十八都(今上盧鎮附近)繼續隱居,到58歲時在鬱憤中離世。駱賓王的家族子女大部分躲在東陽孝德鄉十一鎮(今歌山鎮),靠做泥瓦和陶瓷手藝謀生,現在歌山的古瓷窯已成為浙江省的重點文物保護單位。如今到駱賓王墓旅遊的人大多是崇拜他的人,他那敢與封建專製者作對的精神怎能不讓人們敬仰,盡管肉身可以被消滅或隱蔽,但英魂及其留下的作品是屠刀和利劍砍削不掉的。

唐朝詩人宋之問有一首專門讚美靈隱寺的詩,影響頗大,可謂詩中典範。

鷲嶺鬱岧嶢,龍宮鎖寂寥。

樓觀滄海日,門對浙江潮。

桂子月中落,天香雲外飄。

捫蘿登塔遠,刳木取泉遙。

霜薄花更發,冰輕葉未凋。

夙齡尚遐異,搜對滌煩囂。

待入天台路,看餘度石橋。

宋之問(656—712年),一名少連,字延清,汾州西河(今山西汾陽)人。唐代詩人。武後時任尚方監丞,後因諂附張易之被貶瀧州參軍,不久逃歸。中宗時入選修文館學士,後又被貶越州、欽州,最終被賜死。宋之問的詩與沈佺期齊名,世稱“沈宋體”。

這首詩寫靈隱寺周圍的山水景色,大約是宋之問貶越州時所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