六、曆史傳說故事(3 / 3)

羅漢堂內瘋僧是一位很有傳奇性的高僧,人稱“十全和尚”——他有癩痢頭、歪嘴、蹺腳、駝背等十樣毛病。

相傳瘋僧為杭州靈隱寺做燒飯的和尚。嶽飛遭誣蔑遇害後,秦檜內心很害怕。一日秦檜到寺裏燒香,瘋僧當眾揭發其罪行,羞辱之,冷笑道:“我外形醜陋,內心皎潔。有人雖頭戴烏紗,卻在暗中害人。”秦檜惱羞成怒,令左右動手,瘋僧高舉掃帚說:“昔日天下掃狼,今日寺中掃塵(諧音秦)。”秦檜問:“你的吹火筒怎麼沒有洞呢?”瘋僧挖苦道:“不能有洞,有洞就會私通番邦。”秦檜惱羞成怒,嗬斥道:“你這個瘋僧,拿的掃帚還是新的,沒有用過,分明是個懶和尚。”瘋僧聽完揮動掃帚說:“我這把掃帚確實沒用過,它是用來掃盡天下奸臣的。”秦檜與瘋僧見麵碰了一鼻子灰,回去後便準備對瘋僧下毒手,而瘋僧早已遠走他鄉了。

民間又有人傳說,奸相秦檜與妻王氏密謀,在風波亭殺害了抗金名將嶽飛父子,事後心悸,神思不寧。一日到靈隱寺進香,看見方丈壁間有詩一首雲:“縛虎容易縱虎難,東窗毒計勝連環。哀哉彼婦施長舌,使我傷心肝膽寒。”秦檜著實吃了一驚,心中想道,這第一句是我和夫人在窗下灰中所寫,並無一人知曉,如何卻寫在此處?甚是奇怪!盤問住持,原是香積廚下瘋僧所題,急將瘋僧找來。隻見他垢麵蓬頭,鶉衣百結,口嘴歪斜,手瘸足跛,渾身汙穢。秦檜笑道:“你這模樣,如何能誦經,如何能為僧?”瘋僧答道:“我麵貌雖醜,卻心地善良,不似你佛口蛇心。”秦檜問:“這壁上的詩句是你寫的麼?”瘋僧道:“難道你做得,我寫不得麼?”秦檜問:“你手中掃帚何用?”瘋僧道:“用它掃滅奸邪。”秦檜道:“火筒該放廚下,拿在手中做甚?”瘋僧道:“這火筒節節生枝,能吹狼煙四起,實是放它不得。”秦檜問:“你有法名麼?”瘋僧道:“名葉守一,終日藏香積。不怕泄天機,是非多說出。”秦檜、王氏驚疑不定,再想試他一試。過了幾日,秦檜命人捉拿瘋僧。瘋僧不慌不忙,在房中留下一匣,轉眼不知去向。秦檜打開小匣,內有一柬,上麵寫道:“偶來塵世作瘋癲,說破奸邪返故園。若要問我家何處,卻在東南第一山。”秦檜命家人去東南第一山追捕瘋僧。那家人經高人指點,方才明白:“哪裏是什麼‘葉守一’,乃是‘也十一’。‘也’字加了‘十一’,不是個‘地’字?此乃地藏王菩薩的化身寶號。”不久,奸賊秦檜便因發背(即癰疽)病重,嚼舌而死。人們對這位伸張正義的瘋僧非常敬佩,就在大雄寶殿的群塑中加一個席位,讓他享受人間香火。懲惡揚善本是佛家的本色,佛家不可能無視人間的是非,他們雖把自己隔在圍牆內,沉浸在晨鍾暮鼓聲中,但還是正視著人間的善惡,有著人們共有的愛憎。

三生石是一塊狀貌奇欽磊落的巨石,在與飛來峰相連接的蓮花峰東麓,是“西湖十六遺跡”之一。該石高約10米,寬2米多,峭拔玲瓏。石上刻有“三生石”三個碗口大小的篆書及《唐·圓澤和尚·三生石跡》的碑文,記述“三生石”的由來。石上多唐、宋時的題詞石刻,大多已不可辨認,隻有元至正元年(1341年)秋九月太史楊瑀、翰林張翥等人的題詞仍清晰可見。

中國古代最著名的愛情——寶黛的愛情就是從三生石畔的前生開始的。傳說三生石能照出人前世的模樣。前世的因,今生的果,宿命輪回,緣起緣滅,都重重地刻在了三生石上。不但許多朋友以三生石作為肝膽相照的依據,更多的情侶則在三生石上寫下他們的誓言,“緣定三生”的俗話就是這樣來的。

蘇東坡曾經寫過一個非常動人的故事《僧圓澤傳》,故事裏提到了“三生石”的由來。故事發生在唐朝,洛陽文人李源因父親死於安史之亂,滿腔悲憤,發誓終身不當官、不娶妻。李源深居下天竺一寺院修身養性三十年,與僧人圓澤和尚朝夕相處,結下了深厚的友情。有一年,兩人相約攜手同遊四川峨眉,李源提議走水路,而圓澤卻希望走長安至蜀中的陸路,李源堅持己見,對圓澤說:“我已經不問世事,豈能再回到長安那個是非之地!”得李源所願,兩人從水路出發了。船至南浦,見一婦人在江邊取水,圓澤突然告知李源:“這就是我來世托生之處。這位婦人已有孕在身三年,我一天不到,她就無法分娩,如今既然見麵,也就無須逃避。三天後,希望你登門來訪,我會以一笑為信。十三年後的中秋夜,我會與你重逢於杭州。”說罷,圓寂。李源又悲又疑,三日之後,往婦人家探視,新生小兒果然見他微笑。十三年後,李源踏遍西湖山水,期待著與圓澤重逢。行至蓮花峰下巨石旁,神思恍惚時忽見一牧童唱著竹枝詞緩緩而至:

三生石上舊精魂,賞月吟風莫要論。

慚愧情人遠相訪,此身雖異性常存。

李源知是圓澤,就想上前和他親近,可牧童又唱到:

身前身後事茫茫,

欲話因緣恐斷腸。

吳越山川尋已遍,

卻回煙棹上瞿塘。

唱完竟不知所終……

楊岐派 也稱楊岐宗,是我國佛教禪宗的臨濟宗一派,由方會禪師所創,祖庭為江西萍鄉市楊岐山普通寺。

南懷瑾 1918年出生於浙江樂清柳市區長岐鄉南宅,國學大師,詩人,我國傳統文化的積極傳播者。

伏羲 是我國古籍中記載的最早的王,中華民族人文始祖,他發明創造了八卦和瑟,創作了《駕辨》曲子,並教會了人們漁獵的方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