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孩子玩球類遊戲
如果你給情緒不好,正在哭鬧的孩子一個乒乓球,讓他扔出去,扔到牆上再彈回來,再讓他扔出去。或者你用拍子顛球表演給他看,他一定會被你的遊戲所吸引。很多孩子都喜歡玩球,小一些的孩子可以玩乒乓球、小皮球,大一點的孩子可以玩小籃球、小足球。
孩子為什麼那麼喜歡玩球呢?球在孩子眼中是個有趣的“家夥”。你瞧,圓圓的皮球隻要輕輕給它一點外力,它就會向前滾動,滾動的方向依力量的方向不同而變化,碰到東西又會反彈回來。可以讓花皮球在原地旋轉,像個陀螺,球上的花紋變化多端,色彩斑斕。可以學著用手拍球,你拍的力氣大,它就反跳得高,再用些力,皮球會跳得比孩子還要高。還可以在家裏空地上立幾個空的塑料瓶,讓孩子對準方向,用力把球推出去,看看打倒了幾個,誰打得準。
球類遊戲還有很多,是其中的變化讓孩子入迷,孩子可以參與到這個遊戲中去,可以用自己的力量對球施加影響,產生作用,並且球也會因此而作出各種各樣的反應。玩熟練了,孩子就會知道自己怎樣做,球會產生什麼樣的反應,比如:要想讓球彈回來該用多大勁,要想讓球跳多高得用多大勁,要想讓球拐彎該如何用力,要想擊中前方目標該怎樣瞄準等,這個過程中既鍛煉了孩子的操作動手能力、手眼配合能力,也要求孩子動動腦筋,這些遊戲對孩子來說的確很有趣也很有益。
各種球中,乒乓球是最適合1歲以前孩子的玩具。乒乓球體積小,份量輕,適合於孩子的小手抓握,乒乓球在接觸地麵或硬物時會發出清脆而有規律的聲音,“乒乒乓乓”的響聲會讓孩子很快樂,他會一次又一次地把球扔到地上,故意製造出這種聲音效果,且樂此不疲。而且即使孩子把球隨意亂扔,也不會砸壞東西,聲音不會太大,不會影響鄰居,也比較安全。還可以鍛煉孩子手臂的力量。
等孩子會走路後,可選擇一個稍大些的小皮球,讓孩子踢著玩,球滾遠後讓孩子走過去自己撿起來,既可以提高孩子練走路的興趣和下蹲動作,又可鍛煉孩子的腿部力量。
等寶寶2~3歲時,就可以給孩子更大一些的小足球、小籃球玩,可以與孩子麵對麵拋接球,也可以和他們一起玩玩拍球遊戲,訓練孩子的手眼協調能力,一邊拍一邊數數,孩子很快可以數到幾十甚至上百位數。
四五歲以後的孩子動作能力發展有了較大進步,可以開始學學打乒乓球或者羽毛球了,可以先讓孩子用球拍顛球玩,慢慢再教他把球打出去和接住別人打來的球。即使打得不太像樣也沒關係,這種運動可以鍛煉孩子敏捷的反應和靈活的身手,促進大腦平衡能力的發展。
用遊戲治療兒童攻擊行為
兒童的攻擊行為僅靠說教、懲罰去矯正,往往難收成效,因為具有攻擊行為的孩子逆反心理很強,他們不愛受約束,如果采用適合他們年齡特點的遊戲方法對他們進行矯正和治療,則具有神奇的效果。
(1)角色扮演遊戲。5歲左右的兒童缺乏用語言表達內心感受的能力,如果我們像和成人進行谘詢談話那樣與他交談,很難詢問出他的內心深處的東西。可采用角色扮演遊戲,讓他扮演母親、父親、老師及挨打的兒童,讓他在角色扮演中來體驗角色,渲泄情緒,表達願望。我們也從中了解他原有的與社會化過程中的個性。“你一點都不聽話,不讓你動杯子,你非動,打碎了吧,這個杯子媽媽花5元錢買的,媽媽要工作半天才掙到5元錢,你這孩子!”孩子在扮演父母角色,體會父母的心情、價值觀,還結合了理財教育。
(2)模仿遊戲。這種遊戲方法主要矯正目標是通過模仿活動,發展孩子的自我意識,培養他的自我約束能力。具體方法是:讓孩子站在落地鏡前跟著做動作。“將雙臂伸展,前方,上方,下方,左方,右方,旋轉”等。在一般情況下,富有攻擊性的孩子在活動時反應很快,動作也能準確地模仿,但當他的情緒被活動激起時,他就會過分地興奮和激動,他總是難以控製自己的動作和約束自己的行為,生活中一激動就愛打人。所以,做模仿角色遊戲時,一旦孩子行為失控,立刻進行幹預,並對他進行指導,直到他能夠控製自己。為了增加孩子模仿的興趣,我們還配以音樂,讓他模仿舞蹈動作。
(3)畫畫遊戲。這一遊戲的目的是幫助孩子利用實物控製自己的動作和行為,具體做法是,首先指導孩子手指畫畫,幫助他學會控製自己的動作。孩子起初毫不猶豫地伸手就畫,亂塗亂抹,動作一發不可收拾,以至失去控製,將顏色塗得到處都是,紙上、桌子上,甚至牆壁上、衣服上。因此,畫畫時,要隨時提醒他不要過於興奮,必要時我們和他手把手地畫,約束他的動作,或者抓住他的雙臂,使他平靜下來。經過一段時間訓練,他能夠有意識地控製動作,規範畫畫。接下來讓他練習用手掌塗色,先用鉛筆畫好輪廓,然後用手指,最後用手掌塗上顏色畫。當他能較好控製自己的動作時,讓他練習在畫板上畫,這比起用手指、手掌塗抹起來是一個更需要控製自己運作的活動。為了避免最初的困難,開始時讓孩子把畫板放在桌子上麵,循序漸進地增加畫畫的難度。具體做法是:①在畫紙上畫好框框,指導孩子用畫筆沾上顏色在框內畫,不得畫出界外。②將畫板豎起來放在架子上,讓孩子站在畫架前麵畫。③讓孩子超越框框的限製在整個畫板上隨意畫畫。這種遊戲活動重點不是激發和鼓勵孩子如何去進行想象和創造,而是幫助他通過畫畫活動學會控製自己。
(4)象征性遊戲。用小型玩具做一些短小而帶有情節的象征性遊戲,讓孩子在遊戲中約束自己的行為。具體做法是:讓孩子戴上麵具,講一個自己編的故事。孩子在眾多麵具中,挑了一個獅子,孩子講獅子吃小動物還吃人,講著講著便開始扔東西,砸玩具,我們開始幹預,提醒他約束自己的行為,並向他提示故事情節,獅子很凶,但你有辦法管住獅子,如何管呢?孩子開始編訓練獅子的想象故事,訓練獅子規範的活動,也就等於訓練了他自己。
(5)規則遊戲。打彈子、玩撲克牌、下棋、投球等遊戲,具有競賽的性質和固定的規則,讓孩子做這樣的遊戲,提高他遵守規則的自覺性。以往他在班裏和其他小朋友做規則遊戲時,時常破壞規則,誰要求他遵守規則,他就打誰。有意識地讓他做規則遊戲,如他遵守規則,獎他多玩一次,並讓他看他愛看的動畫片10分鍾。孩子喜歡做規則遊戲,但興奮時,時常犯規,受罰時又著急,經過一段訓練後,他能夠自覺遵守規則,減少犯規次數,直到完全自覺地遵守規則。
遊戲治療需要家長密切配合,許多遊戲活動家長應先學會,然後回家指導孩子做,同時也請一些小朋友合作,和孩子一起做遊戲,增加孩子的遊戲興趣,並且讓他在與小朋友的合作中,接受小朋友的監督,學會約束控製自己的行為。
孩子經過一段時間的遊戲治療後,改變了打人的不良行為,小朋友們不再躲避他,反而喜歡他,樂意和他一起玩。
孩子愛看動畫片的宜與忌
就像我們成人愛看故事片、體育比賽一樣,兒童愛看動畫片,這是很自然、很正常的事情。作為家長,我們應該理解孩子們的喜好。那麼,孩子們為什麼愛看動畫片呢?這主要是因為,在動畫世界裏,孩子們實現了在現實生活中不能實現的夢想,彌補了現實生活的缺憾。在現實生活中,兒童是最弱小的,在家裏,他們要聽命於父母,在幼兒園,他們要聽命於老師。可以說,他們麵前的所有人都比他們強大,都比他們有經驗、有權力。於是,他們渴望像“超人”那樣強大,像“宇宙英雄奧特曼”那樣受到別人的擁戴和崇敬,以此來體驗成功的快樂。
任何事情都有正反兩個方麵,兒童觀看動畫片也一樣,既可能產生積極的效果,也可能產生消極的效果。從積極的效果看,兒童觀看動畫片至少具有以下幾方麵的作用:第一,動畫片可以滿足兒童娛樂的願望。大量具有美學、享樂、刺激、輕鬆等特性的動畫片對兒童具有極大的吸引力,可以使兒童的情緒刺激需要得到滿足。第二,動畫片可以充當兒童暫時的夥伴。當兒童從幼兒園回到家裏後,父母們往往不能長時間陪伴孩子遊戲、交流,於是,動畫片可以滿足孩子們的交往需要。第三,動畫片可以為兒童提供有關社會和自我等方麵的知識。優秀的動畫片總是把知識性和趣味性融為一體,兒童可以從中認識到什麼樣的人是好人,什麼樣的人是壞人,我應該做什麼樣的人等。第四,動畫片可以幫助兒童培養自控能力和勇敢精神,養成良好的合作、共享和助人等行為習慣。許多優秀的國產動畫片,如《舒克和貝塔》、《黑貓警長》、《金剛葫蘆娃》、《大頭兒子小頭爸爸》等,都給兒童提供了學習和模仿的榜樣。
當然,也有一些動畫片中含有暴力和色情等內容,兒童觀看這類動畫片後可能會產生不良後果,如產生攻擊行為。並非所有含有暴力內容的動畫片都會導致兒童產生攻擊行為,隻有那些在動畫片裏,暴力行為很少受到懲罰,反倒是男子漢的英雄表現,或者暴力行為作為解決衝突和達到個人目標的有效方法時,兒童才容易模仿攻擊行為。並非含有暴力內容的動畫片對所有兒童都具有提高攻擊行為的效果。對不同的兒童來說,暴力內容的影響是不同的,同一個含有暴力內容的動畫片在促進一個兒童的攻擊行為的同時,可能會抑製另一個兒童的攻擊行為。例如,有的兒童不喜歡看含有暴力內容的動畫片,有的兒童隻將暴力看作是一種單純的娛樂,並不相信它會在現實生活中發生,這些兒童一般不會模仿攻擊行為。隻有那些盲目崇尚暴力“英雄”,把觀看暴力看作是一種精神寄托的兒童才會模仿攻擊行為。
盡管如此,家長們還是應該采取措施幫助孩子免受或少受含有暴力內容的動畫片的影響:①盡量限製孩子觀看含有暴力內容的動畫片。比如,含有殘酷場麵、驚險動作、戰爭、結夥凶殺、拳擊等內容的動畫片,應盡量限製兒童觀看。②與孩子一起觀看動畫片。通過與孩子一起觀看動畫片並對內容進行適當的解釋,父母可以調節或減緩暴力內容對孩子產生的不利影響,如告訴孩子,現實生活中的暴力並不像動畫片中表現得那樣普遍,而且,現實生活中的暴力行為通常要受到相應的懲罰,暴力並不是解決衝突的有效方法等。總之,家長們對待孩子觀看動畫片,既不能放任不管,也不能嚴厲壓製,而應該耐心引導。
忌愛玩危險遊戲
孩子愛玩危險遊戲,究其原因有以下幾方麵:①影視影響,造成孩子對英雄人物的崇拜。影視中英雄人物上天入地無所不能的行為,是孩子模仿的榜樣,孩子通過玩危險遊戲,來體驗英雄的氣概。②孩子不知道什麼是危險。在他們的小腦袋瓜中,根本沒有危險這個概念。他們常把“危險”與“勇敢”混為一談。③逆反心理。家長越是反對的,孩子越想玩。針對以上原因,家長可對孩子進行以下幾方麵的教育:
(1)幫助孩子形成安全意識,教給他一些自我保護的知識,即“安全教育”。孩子有了安全意識,掌握了一些自我保護的知識與技能,原本“危險”的遊戲就會變得不那麼危險了。
(2)減少電視、電影的影響。徹底消除這方麵的影響是不可能的,所以家長要向孩子講明電視裏的事是不真實的,告訴他從三樓往下跳是不行的,人是不能飛的,讓孩子明白玩那種讓人心驚肉跳的遊戲會使自己的身體受到傷害。
(3)家長可選擇更加有趣的遊戲,轉移孩子對危險遊戲的興趣,把他從“危險”的身邊拉開。
(4)需要注意的是,家長對於不聽勸告的孩子,切不可采取強拉硬拽、打罵的辦法,這種做法的效果是很差的。
忌不愛護遊戲材料
有些孩子玩遊戲時,常亂扔、亂拆、亂放遊戲材料,家長不得不花費很大功夫為其整理、修複。對於孩子這種不愛護遊戲材料的現象,要視具體問題具體分析。①探究心理。有的孩子喜歡探索,凡事總想問個為什麼,總想拆開來看看裏麵藏著什麼秘密。②厭倦。有些玩具玩法單調,玩不了一會兒孩子就沒有了興趣。③不懂玩法,無意破壞。④發泄情緒。有些孩子由於受到老師、家長的批評,心有怨氣無處發泄,遊戲材料便成為他們攻擊的直接目標。
針對上述原因,成人應做以下幾方麵工作:
(1)認知教育。成人要經常對孩子進行艱苦樸素、勤儉節約方麵的教育。如不給孩子買很多玩具,要讓孩子懂得手中的玩具是大人辛勤勞動掙錢才買來的。
(2)勞動教育。讓孩子遊戲後自己收拾、打掃場地,保持玩具、用具和活動室的整潔。成人還可經常帶著孩子一起修理玩具。
(3)玩法指導。成人應指導孩子玩具的正確玩法,或與孩子共同探討,一同遊戲。
(4)收藏舊玩具。成人可把孩子現在不感興趣,並丟在一旁的玩具收藏一段時間。過些時候,這些玩具就會像老朋友那樣再次受到孩子歡迎。
(5)鼓勵探索。對孩子的探究心理,應加以鼓勵,成人可多購置一些啟迪思維、發展技能且不易壞損的玩具。
(6)疏導情緒。對孩子發泄情緒、破壞遊戲材料的行為,成人應及時製止,並找出其受挫原因,多加疏導。
忌隻愛玩一種遊戲
對於這種情況,家長應先對孩子作全麵細致的觀察,然後才能下結論並采取相應對策。一般說來,孩子隻愛玩一種遊戲,並不是一種不正常的行為。孩子做遊戲是為了從中找到樂趣,隻要這個目的達到了,做什麼遊戲、做多少遊戲,都沒關係。孩子抱著洋娃娃不放,趴在地上看兩小時的螞蟻,這都是常見的事。孩子的堅持性、自製力、獨立性都在這單一的遊戲中得到了鍛煉。然而有一種情況是不能忽視的,那就是孩子愛玩一種對身心有害的遊戲,如玩遊戲機等,對這種現象,家長應堅決製止。經過觀察,若是以下幾種原因造成孩子隻愛玩一種遊戲,就應引起注意:
(1)智力發展遲緩,甚至弱智。這種幼兒隻知道玩一種遊戲,而不會“想到”去玩別的遊戲。這種情況並不多見。但如果真的出現了這種情況,應立即找心理醫生治療。
(2)孩子受到過巨大的心理刺激,性格內向孤僻,除了一種遊戲外,不願玩別的。孩子專門玩某一種遊戲,也可能是出於報複心理,因為成人曾不允許他玩這一遊戲。這時,家長應與孩子建立親密的關係,消除隔閡。
(3)孩子遊戲技能不高,與同伴交往少,隻會玩一種遊戲,這種情況比較好處理。家長要從豐富孩子的生活經驗入手,幫助他參與其他遊戲。需要注意的是,切不可急著讓他學會更多的遊戲。應創造機會讓孩子慢慢地對周圍事物增加興趣,提高其主動性。
春季宜帶孩子外出遊玩
春暖花開季節,家長帶孩子去踏青,可以使孩子受益匪淺。大自然天地廣闊,陽光充足,空氣新鮮,孩子在大自然中遊玩,有利於孩子的身心發育。大自然是一座知識寶庫,孩子置身於大自然中可以學到大量的知識,包括樹木花卉,鳥蟲魚獸,太陽、月亮和星星等,孩子在學知識的過程中,會提出一個又一個的為什麼,有利於激發孩子的好奇心和探索的願望。春暖花開季節,大自然氣象更新,樹木披上了綠裝,地上長出了嫩草,各種花兒競相開放,爭奇鬥豔,各種景象美不勝收,此時帶孩子踏青,不僅可以使孩子身心愉悅,充分領略大自然的春景,而且還可以培養孩子的觀察力,讓孩子在觀察的過程中找出春季各種景物的變化。
出發前做好踏青的準備工作。踏青前應和孩子商量到什麼地方去,最好選擇春季景象特征比較明顯的地方。準備一些幹糧和水果,以便中途饑餓或口渴時用。也可準備好小魚網、小桶,以便到達目的地時到池塘中撈小魚。還可準備一些體育用具,如羽毛球、小足球,以便娛樂時用。踏青前一天晚上不能睡得太遲,要保證足夠的睡眠,這樣,第二天踏青時孩子才會感到精力充沛。
踏青過程中要對孩子進行啟發性地提問,讓孩子發現大自然的美,發現春季自然界的變化。如家長可提出這樣一些問題:“春天到了,樹上、地上有什麼變化?”“太陽照在身上怎樣?”“人們穿的服飾有什麼變化”等,這樣孩子在尋找春季變化的過程中,有助於培養其觀察能力。
踏青過程中要注意勞逸結合。孩子走累時,應讓其適當地休息,吃一點幹糧、水果,補充一點能量。如果和孩子一起進行體育活動,也應注意運動量,不能讓孩子過度疲勞。
踏青結束時,應和孩子進行一次談話,讓孩子講講踏青的所見所聞及自己的感受,這樣有助於發展口語表達能力。另外,還可以讓孩子用各種美工手段表現對春天的認識,如繪畫出春季的景色,用紙折出春天的房屋,用泥塑造春天的花草等,這將有助於培養孩子的動手能力和藝術素養。
遊戲中忌缺乏靈活性
父母都希望自己的孩子活潑健康、聰明伶俐,而有些孩子在遊戲中缺乏靈活性,表現得比較呆板,究其根源,一般是由以下幾個方麵的原因造成的:①孩子知識麵狹窄,生活經驗不豐富,直接影響到他在遊戲時的表現。這是缺乏靈活性的主要原因。②孩子的思維方式比較死板,缺少發散性思維的鍛煉,不能從多角度去思考問題。③孩子的性格內向,隻能或隻願意以某種固定的方式玩。
針對這些原因,做家長的應采取積極有效的方法幫助孩子走出封閉的小圈子。
(1)進行帶有競賽性質的和有時間限製的遊戲,比較容易培養思維的靈活敏捷,一些智力遊戲在培養孩子靈活性方麵是很有價值的。
(2)進行故事接龍或表演性遊戲,對於激發孩子的潛能、增強靈活性很有效。
(3)即興說唱。讓孩子進入自我情境中,隨自己興致,想到、見到什麼就能說什麼。對他說的唱的,家長不必加以評價是否正確,可以借機訓練他表達自己思想的能力。
總之,要給孩子創造一片屬於孩子自己的天地,讓他能在其中自由發揮。
遊戲中忌缺乏耐心和不遵守遊戲規則
孩子遊戲時缺乏耐心,有這樣幾個原因:①孩子由於年齡小,神經活動的興奮性強,抑製性弱,活動不能持久,興趣多變,注意力容易轉移。一般孩子的注意力穩定時間為5~10分鍾,超過這個時間,他們就會煩躁,缺乏耐心。另外,孩子年齡過小,還不知道遵守遊戲規則。②遊戲項目偏難,不適合孩子的年齡特點,也會使孩子無法很快掌握而產生倦怠。③如果遊戲內容簡單、單調,孩子很快便學會,或多次玩過,也會對玩此遊戲缺乏耐心。④孩子對遊戲沒有興趣。⑤遊戲時,一次給孩子的玩具過多,使孩子眼花繚亂,三心二意,遊戲時沒有持久性。⑥孩子的好勝心強,在競賽性遊戲中,也往往不遵守規則。
針對上述原因,家長或老師可做下述工作:
(1)選擇適合孩子年齡特點、難易適中的遊戲項目,並適當控製遊戲時間。如果孩子顯出倦意,則要及時變換遊戲內容。
(2)注意遊戲內容的動靜結合,讓孩子交替玩比較安靜和比較熱鬧的遊戲,以此激發孩子遊戲的興奮點。
(3)注意教孩子遊戲的正確方法和規則,使孩子增加成功的體驗。
(4)平時注意培養孩子的堅持性。在遊戲中成人可提出一些要求,一旦孩子完成了任務就及時表揚,提高其對活動的熱情,並鍛煉孩子認真、耐心的態度。
(5)不要一次給孩子太多的玩具,每次給孩子1~2件,引導孩子積極開動腦筋,變著法兒去玩。
孩子看電視家長宜正確引導
孩子到了2歲以後,對電視的興趣越來越大。電視對2~7歲兒童在品德、心理和認知等方麵的影響超過了書本、老師和同伴,僅次於父母。家長對此應給予重視,幫助孩子調整與電視的關係。
(1)當孩子一個人看電視時,電視的作用發揮得最少。如果孩子與別的小朋友或大人一起觀看,他就會與小朋友或大人對電視節目發表意見和看法,活躍思想,增長見識。在有好的電視節目時,家長應陪著孩子看,其作用就如給孩子上課一樣。
(2)有些孩子讓電視幹擾了吃和睡的規律生活,導致孩子消化不良和疲倦,嚴重的會引起神經紊亂。家長要有決心限製孩子看電視的欲望。
(3)看電視剝奪了孩子其餘的活動,尤其是戶外活動以及和別的孩子玩的時間,這樣會影響孩子的創造性思維和訓練。
(4)電視節目常常播放一些比畫書上和老師講的更直觀、更生動和更有刺激性的節目,這樣孩子會逐漸失去對書本和課堂的興趣。家長應控製孩子看電視的時間,並同時為孩子提供豐富的書籍。
(5)每次看電視的時間以不造成視力疲勞為宜,2歲幼兒每次看電視以5分鍾為宜。3歲兒童不超過15分鍾。4歲以上兒童控製在20~30分鍾,而且收視距離要在2米以上,以平視或下視方式收看。
(6)電視節目能減少家庭裏的對話和感情交流,這應引起家長的警惕。
(7)電視節目裏的人物常常是誇張了的人物的典型,這樣易使孩子認為所接觸的人群有著和電視裏的人物相同的個性,容易影響他們對人們的態度。家長應經常的把他們從電視的情景中拉出來。
(8)如果孩子看太多的電視節目,裏麵的犯罪、色情以及殘暴等情景都會使孩子受到潛移默化的影響,會滋養孩子好鬥情緒和犯罪意識。
(9)孩子是天生的模仿者,電視節目裏的罪犯常常比英雄更有迷惑力,這樣孩子就會傾向於模仿反麵角色。
正確對待兒童的性遊戲
具有性色彩的遊戲活動稱為性遊戲活動。
兒童入學前的主要活動是遊戲活動,其特點之一是模仿成人的一些活動內容。比如玩“過家家”,男孩扮演父親角色,女孩做媽媽,將布娃娃當孩子,並給孩子喂奶、換尿布等。這都很正常,對培養兒童的性別角色是十分有益的。
但有的成人不注意性教育,平時的性活動和夫妻親昵情景沒有回避孩子,於是兒童在玩“過家家”中就加入了性活動的內容,稱為性遊戲。
性遊戲可使兒童過早地有了性體驗,這不利於兒童心理發育,往往使他們日後性草率,缺乏自尊自愛,甚至走上犯罪的道路。
因此,成人要關注孩子的遊戲內容,一經發現有與其年齡不符的遊戲內容,要正確引導,用有意義的遊戲內容去替代和轉移他們的注意力。切忌批評、訓斥,以免導致兒童的好奇心和逆反心理的產生。
同時平日要注意阻止一些有性色彩的影視、圖片、照片對孩子心理上的刺激,使他們保持純真的稚氣。
從出生開始,嬰兒就喜歡觀察自己的身體,而兒童愛互相探究對方的身體,這種渴望很難抑止。人體構造的不同,使孩子迷惑,也讓他們一次又一次地探究,查看自己的“裝備”是否有誤。因此,他們喜歡互相探查,激起欲望。這種秘密的性遊戲錯誤在哪兒呢?如果隻是責備會加深兒童的犯罪感,卻無法滿足他們的需要。當一個二三歲的小女孩看見男孩小便時,會感到很奇怪,認為自己的身體構造也應該和他一樣才對。在幼兒園,孩子們共用一個廁所,因此直接地滿足了好奇心。進入小學一年級後,孩子可能看夠了,對那些普遍的差異已經不感興趣,他們的好奇心更進一步,想實地探查、試驗。這種需求迫切而且持久,他們需要的是幫助。
那麼家長應該怎樣幫助孩子呢?
即使很開通的父母,也很難泰然地處理這種事情。他們可能忍耐著不責罰也不羞辱孩子,但是對這種行為卻不知如何限製才對。有些父母甚至遲疑不決,擔心幹預這種親密行為後,是否會影響孩子未來的性生活。這種擔心是很有必要的,因為小時候的一件事有可能影響孩子一生的人生觀,許多孩子長大成人後,內心深處也一直難以排遣童年時期的陰影。因此,家長的態度必須溫柔、和藹,但立場要堅定不移。絕不要問他們:“你們在幹什麼?”(如果孩子照實說出來,反而讓大人們很尷尬),但也不可對孩子羞辱或申斥。同時父母也不應該找其他的托詞或借口,就如:“光著身子在冷風裏走,不會太冷嗎?”我們應該告訴孩子:“穿上衣服,找點別的東西玩。”等小客人離去後,立刻就這件事公開坦白地討論一下,不必恐嚇,也不必說教。應該用簡單明白的語言對她說:“你和××這樣做是不好的,如果你對男孩子的身體有疑問,我可以告訴你,但是不可以再做。”父母這種“堅定不加責難”的態度,可以阻止孩子性試驗的欲望。另外,家長平時應注意檢查一下自己的行為,是否給孩子造成不好的影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