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全球動畫產業振興的時代語境下,許多國家動畫產業已經或趨於成為戰略支柱產業,其多年以來的產業發展經驗和國家調控手段,較好地解決了產業新興時期動畫產業麵臨的諸多問題,同時,在進入高速發展的產業成熟期後,相關市場流通、行業監管和財稅支持等政策,也對其可持續發展起到了重要作用。因此,解析國外動畫產業發展的政策,可以對中國動畫市場的宏觀調控、行業引導和產業發展起到借鑒作用。本節將主要著力於熒屏配額政策、內容生產政策、市場流通政策、行業監管和自律政策以及國際政策比較性研究等關鍵性的幾個維度,在此維度基礎上的政策研究,將各有側重,從而對未來動畫產業政策的研究有所啟迪。
這些政策研究的維度,其一是熒屏配額政策。熒屏配額政策是保證民族動畫作品獲得市場認同的有效方式,通過借鑒國外許多國家的相關政策以及梳理目前已經製定的境外動畫播放限製政策,提出進一步合理規範黃金時段國產動畫和境外動畫的播放比例,鼓勵原創國產動畫的生產和播出的相關建議。其二是內容生產政策。內容生產是動畫產業發展的核心和關鍵,通過內容創作的解析和相關政策的分析,提出進一步構建產業自我良性發展的內生機製建議;並對現行對優秀原創動畫作品進行獎勵,對優秀漫畫、童話故事進行動畫改編的政策作出評估,提出推進原創動畫在內容上進行全方位創新的具體建議。其三是市場流通政策。麵向國內國外兩個市場,構建動畫產業的市場體係和流通平台是中國動畫市場建設的重要環節。通過梳理現有市場流通政策,提出進一步提高原創動畫產品質量,增強動漫藝術、技術創新能力和市場營銷能力的政策建議,尤其是針對網絡動畫、手機動畫等新興業態,以及發展麵向國際市場的動畫服務外包等《文化產業振興規劃》提出的若幹要求進行重點政策研究。其四是行業監管及自律政策。以國家《著作權法》為依據,跟蹤研究動漫產業知識產權保護的管理性文件的實施效果,並針對如何強化市場監管,加大力度協同國家相關部門查處和打擊在動畫的播出平台、音像圖書出版市場、動畫形象的使用開發等方麵的侵權、盜版行為提出相關法律、行政手段上的政策建議。其五是國際動畫產業政策比較。美國、日本和韓國動畫產業的發展為中國動畫產業政策製定提供了良好參照,通過與美國、日本和韓國等動畫產業發達國家在動畫產業扶持政策、文化產業整體發展政策等方麵進行對比,並對其實施相關政策後的效果進行評價反饋,從而提出政策建議,推動國產動畫更好地發展。
一、支柱產業的政府推動
在金融危機背景下,文化產業的生命力和創造力得到了極大的彰顯和激發。文化產業的存量釋放和增量開發在國家的推動下快速發展,文化產業的戰略地位進一步得以確認。對於我國來說,全球性金融危機環境下《文化產業振興規劃》的出台,進一步確立了文化產業作為國家戰略性產業的重要地位,這與文化產業對GDP的貢獻以及創造新的經濟增長點等方麵的作用密不可分。
“對一項重要的新興產業進行產業定位是發展該項產業的首要步驟,這不但表明該項產業已經取得了合法身份,更表明政府對該項產業已經有了比較全麵的了解和重視,為業界指明了投資、發展的方向。”文化經濟政策是黨和國家為指導和調節文化、藝術事業活動和經濟利益所製定的規則和措施。文化經濟政策是黨和國家文化方針政策的一個重要組成部分,是國家宏觀經濟政策在文化領域的具體體現,美國、日本、韓國、新加坡動畫產業的崛起,正是政府對其充分重視、運用政策杠杆調控布局的結果。其做法首先就是根據國情、產業經濟的整體定位和區域功能的具體定位對動畫產業發展進行定位,從國家政策的高度確立了動畫產業在國民經濟和社會發展中的特殊地位。新加坡政府近年來對相關的法律和法規進行了修訂,出台了一係列措施,比如建立動漫產業風險投資基金,與風險投資商共同投資技術起步公司,按比例支付中小企業用於技術更新的技術谘詢費用等,為了推動動畫產業的發展,新加坡政府在本世紀初就計劃了2003-2008年五年期間投入2億新元資金的專項扶持。除此之外,在許多國家的文化產業宏觀調控政策中,我們也可以得到許多有益的啟示,它們對於動畫文化經濟政策的製定和實施均有所幫助。尤其是在法律法規體係的製定,文化政策的管理以及對待文化產業的國家態度等方麵。
在德國,文化產業是國家文化生活中一個“獨立自主的支柱產業”。德國非常重視文化在社會進步和經濟發展中所起的作用,把文化當做綜合國力的重要體現。為了樹立“文化國家”的國際形象,德國非常重視國際文化交流與合作,為此還建立了一些法律上獨立的經濟組織,如歌德學院、德國學術交流中心、洪堡基金會、對外關係學會和國際交流中心等,它們作為對外文化政策的一部分,從外交部的預算中得到資助。德國文化領域可以被細分為三種部門:私人文化企業、州或市級公共文化機構,包括劇院、文物、古跡、圖書館和博物館等;非營利性協調組織、基金會、協會等。在德國,公私部門之間越來越形成一種戰略夥伴關係,以資助文化項目和機構。預計這種戰略夥伴關係將來會有所加深,即使在經濟活動低迷時期,文化產業也仍然被當做是經濟增長的因素。文化政策措施為文化產業提供了越來越多的支持,比如間接性的減免稅收,直接支持音樂出口等方式。德國文化政策管理的基本原則是使盡可能多的公民能夠參與國家的文化生活。所有的文化政策工作以及文化支出都是服務於創造自由的、不受限製參與文化生活的環境這一目的。因此,在德國的城市裏,到處坐落著保護良好的文化設施和文物古跡,大街上隨處可見形態各異的雕塑,為數眾多的博物館藏品豐富,參觀者絡繹不絕,濃厚的文化氛圍使人深刻感受到文化的價值和力量,文化已經成為提高國民素質的重要手段。法國政府非常重視文化產業,製定了一係列優惠政策,使文化產業得以順利發展。近年來,法國的經濟增長緩慢,失業率較高,在這種形勢下,法國政府增加了文化投資,積極發展文化產業,以便通過文化產業來增加就業,帶動經濟發展。另外,特別值得我們注意的是,作為一個經濟發達國家,法國在文化事業和文化教育方麵的前進步伐,始終能保持與經濟發展的同步和協調,進而保證了全民對文化事業的熱情以及對文化產業的可持續發展。在法國政府的文化政策中,文化被賦予了遠遠超出字麵嚴格意義的涵義,並且帶有精英主義的排他傾向。與之相反,法國的文化政策建立在麵向大眾和普適性的文化現象之上。在這一點上法國文化部有著明確的論述:“文化部應當努力實現使最多的人能夠接觸到人類的主要文化作品,特別是法國的作品。”因此文化部又一項政策的宗旨是“保護和發展文化遺產的所有方麵,鼓勵藝術和其他作品的創作,促進藝術培訓和活動的發展”。法國文化政策模式的特點是公共機關進行大量的工作。除了國家政府在文化從業者、產品、活動領域進行法律和監督方麵的管理之外,中央和地方政府還向廣泛的文化領域提供大量的資金。這也已經成為公共文化政策的總體目標之一,並且主要由專門的公共服務部門進行管理。芬蘭本來是一個以森林資源加工業為主的國家,在20世紀70年代放棄了原來的資源密集型發展戰略而轉向了知識型經濟發展,其中以通信產業為突破點。芬蘭政府在極力主張發展信息工業之餘,也期望在創意產業上有所發展並占有一席之地,希望能夠借發展文化產業提升競爭力。上世紀90年代初芬蘭發生嚴重的經濟衰退,GDP下降,失業率大增,政府希望憑借文化產業的發展重新獲得經濟增長,因此采取了一係列措施大力推動芬蘭文化產業的發展。芬蘭政府於1997年,集合學術界、藝術界、產業界以及政府的教育、文化、經貿等部門的相關人員,共同組建了“文化產業委員會”,為發展文化產業提供政策支持。委員會被賦予的主要任務為:第一,檢視全球文化產業的發展狀況;第二,研究歐盟現今文化產業的目標與計劃;第三,勾勒出現階段芬蘭文化產業的發展狀況與前景;第四,與其他各部門合作提出促進芬蘭文化產業發展的行動方案;第五,以文化產業的觀點對芬蘭文化政策的新指導方針提出建言。與此相似的例子還有斯洛文尼亞。斯洛文尼亞平均國民收入為13,000美元,是巴爾幹半島最富有的國家。因為前南斯拉夫聯邦各個共和國中,除了斯洛文尼亞外,各共和國的國民平均收入不高,生活條件不佳,因此競相湧入經濟狀況較好的斯洛文尼亞謀生,也為斯洛文尼亞的基礎建設提供了充足的廉價勞力。由於當地薪資高,賦稅重,導致斯洛文尼亞工廠紛紛外遷,當局因而轉向鼓勵服務業的發展,斯洛文尼亞的旅遊業就是在這一契機下逐漸發展壯大的,而斯洛文尼亞本身旅遊文化資源的豐厚,也為其轉型提供了基礎和便利條件。
二、特殊環境的戰略選擇
在許多人看來,金融海嘯讓實體經濟不斷衰退,而文化產業卻仍然有著巨大的發展空間,尤其是當其他消費市場嚴重萎縮時,文化消費將可能逆流而上,充當起支撐經濟穩健“勻速跑”的主力軍。
每年的1月17日,大力水手生日之時,在這部漫畫最初創作者西格的家鄉切斯特小城,都會舉辦一年一度的“大力水手野餐會”,大力水手迷從世界各地趕來,吃著新鮮的菠菜宴,分享對這部漫畫的喜愛。在“大力水手”誕生後的每一個重要日子裏,都有不少的慶祝活動,譬如2004年,為慶祝其75歲生日,紐約帝國大廈在1月16日晚上特別點燈慶祝,通過光的投射,紐約帝國大廈呈現出像菠菜一樣的青綠色。這是帝國大廈第一次為慶祝一個人的生日而變換燈的顏色。2009年,大力水手迎來80歲生日,美國藝術家傑夫·昆斯在倫敦著名的蛇形藝術館(Serpentine)畫廊揭幕了他在英國的首個個展:以“大力水手”的名義。而在俄亥俄州小鎮揚斯敦,漫畫家、作家克瑞斯·亞姆巴爾也創作了一本黑白紀念漫畫書《大力水手野餐會》,以助興歡慶。事實上,“大力水手”並非人們眼中典型的“無敵英雄”形象,他光頭、個子不高、獨眼、身上有文身、胳膊上有疙瘩肉。他總是吸雪茄,沒什麼文化,說話老犯語法錯誤,然而“大力水手”卻以其獨特的性格魅力影響著一代一代的人。或許,“大力水手”的風靡發軔於1929年開始橫掃美國的經濟大蕭條。美國人原本自小就相信,誰賣力氣,誰就有出息。但是大蕭條時期,很多勤奮的人一樣沒有了工作。失業的人自覺羞愧,而尚未失業的人也岌岌自危。他們發現自己所信任的經濟體係、國家乃至個人的力量突然都顯得那樣綿弱無力,因此分外需要一些強有力的偶像來幫助他們重建信心——雖然虛幻,卻不可或缺。大力水手這個卑微的小人物雖然自以為是,卻又總是自得其樂,而且這個水手生活在一個沒有經濟危機的環境中,他周遊世界,不用操心金錢和養家糊口,一吃菠菜就能解決一切難題。這樣單純的故事情節,滿足了人們逃離現實生活的需求。到了20世紀30年代中期,雖然經濟狀況有所好轉,從經濟危機中走過的人們卻仍然喜愛這個陪伴他們渡過困難時光的老友——大力水手搖身一變,又成為人們心目中“美國精神”的代言人。正如大力水手博物館負責人蘭道所言,“大力水手是美國人的偶像,代表了做你自己,並為市井小民挺身而出的精神。”大蕭條時期,人們才知道錢多重要:五分錢可以買到一塊三色冰磚,一個“霍爾頓”牌的紙杯冰淇淋,一根棍兒糖,或者一長條麵包。節約的人們開始選擇便宜的娛樂活動,因此漫畫和小說成為娛樂替代品,於是這段時期成為漫畫人物的鼎盛期。據統計,1929年盡管遭遇大蕭條,全美電影總票房竟比前一年增加58.2%。在經濟大蕭條前後誕生的動畫角色還有許多,例如1934年以“米老鼠”好朋友身份誕生的唐老鴨。這一為了生活而勞苦奔波的倒黴鬼,與大力水手一樣脾氣火暴,同時,唐老鴨還喜歡與人爭執、誇大事實,經常抱怨生活中的小事和不如意的地方,唐老鴨追求愛慕虛榮的異性,但仿佛從來都沒有成功過。這個角色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大蕭條年代男人們的心態。這些虛擬的角色“在沮喪、絕望的美國人麵前唱歌跳舞,歡樂的表演,給人們帶來希望、勇氣和樂觀精神”,也使人們忘卻了蕭條時光中的陰霾、恐慌和無助。
與經濟大蕭條相伴的,還有文化產業組織結構的調整。1929年之前,小規模的電影公司經過整合與兼並,向集團化發展,最終形成了派拉蒙、米高梅、21世紀福克斯、華納兄弟、雷電華、環球、哥倫比亞、聯美等八大公司一統美國市場的局麵。華爾街兩大金融集團——摩根財團和洛克菲勒財團,掌握了這八大公司的大部分控製權。大財團被電影的現實收益所吸引,競相投資,並通過收購企業和控製渠道,逐漸建成有效的全球製片發行體係。從這一案例可以看出,脫胎於好萊塢電影工業的美國動畫產業,其發展依托好萊塢成熟的全球影像發行體係和市場行銷體製,較為成熟的好萊塢影像製作技術及其電影工業又與廣播電視工業的關係密切,也為動畫市場的全球化拓展開辟了綠色通道。當上世紀50年代迪士尼、華納兄弟、派拉蒙等大製片廠將龐大的觸角滲入電視廣播網,從而確保自己的節目有廣泛的發行渠道時,“通過銷售渠道的擴展、跨媒介促銷以及貫穿各種不同發行方式的內容品牌化,以強化協同整合”已經率先開始了市場化、產業化的嚐試與探索。
同樣的例子還有1997年亞洲金融危機後,日本和韓國在動漫、遊戲等文化產業發展中出台的一係列富有成效的戰略性政策,它們應對金融危機的舉措,尤其是以文化產業作為國家戰略性產業的謀篇布局,對於在世界經濟不確定的情況下尋找新的發展契機提供了富有借鑒意義的思路。
泰國政府在1997年7月2日被迫宣布放棄固定彙率製度,當天泰銖兌美元彙率下跌20%,曆史上將這一天視為亞洲金融危機開始的標誌。10餘年之後,包括中國在內的東亞再次成為全世界發展最成功的地區之一,東亞大多數國家成功地將當年的金融危機轉化為各國發展的新契機。東亞國家之所以能如此迅速地從金融危機重創中反彈,主要歸功於一些主要國家如中國和韓國采取的一係列改革措施。世界銀行數據顯示,2006年,包括中國、印度尼西亞、馬來西亞、菲律賓、泰國、越南等在內的亞洲新興國家和地區平均經濟增長率達到8.1%,創近10年來最高點,其中中國增速達10.7%。而10年前,這些國家和地區大都受到金融危機的嚴重衝擊。金融危機之後的許多亞洲國家都積極尋求新的發展舉措,應對新的經濟形勢。
日本為了保持經濟的持續發展,積極尋求除汽車、電子產品之外的經濟增長點,而包括動漫產業在內的內容產業成為日本的首選。正是政府對其充分重視、運用政策杠杆調控布局,亞洲金融危機後的日本動漫,為日本創造了巨大的經濟收益。1997年日本國際貿易產業部發起組織了一個數字動畫研究團體,旨在研究如何推進動漫產業發展。中央政府的這一舉措得到了各地方政府的響應。自2002年以來,東京動畫中心每年都要舉辦“東京國際動畫節”,通過以動畫為核心的節展活動來拉動經濟的發展。在日本,成就突出的動漫創作者享有國家級大師的稱謂,既可以獲得日本的突出文化貢獻獎,還可以把作品陳設在國立美術館和博物館,有時官方甚至出資在海外進行展覽。
在促進文化產業發展的相關政策上,2004年6月4日,日本正式公布了《內容產業促進法》,同時內閣會議還決定將內容產業劃入《創造新產業戰略》,日本政府冀望通過文化的產業化,實現經濟結構向知識密集型轉化,使產業重心從GDP轉向GNC(意譯為“國民幸福總值”),從硬力量(經濟和軍事)轉向軟力量(文化價值觀和品牌)。日本經貿部於2003年專門成立了內容產業全球策略委員會。這些機構都致力於推行動漫政策,推廣產業項目,對動漫企業尤其是中小企業進行扶持。2001年,日本頒布了《振興文化藝術基本法》,並修訂了1970年頒布的《著作權法》,改名為《著作權管理法》。2004年頒布了《文化產品創造、保護及活用促進基本法》。另外,還製定了《知識產權基本法》,並於2005年設立知識產權高級法院,提高了審理知識產權侵權案件的權威和速度。這一係列法律的實施為日本文化產業的快速發展提供了良好的法律製度保障。在利用金融杠杆加速文化產業發展的政策措施中,2004年,日本成立第一家動漫基金,2005年還出現第一支投資基金。金融界開始在動畫產業鏈條裏扮演重要的角色,發揮舉足輕重的作用。另外,據相關資料顯示,日本外務省還利用“政府開發援助”中的24億日元“文化無償援助”資金,從製作商和發行商手中購買其產品的播放和出版權,並將這些購來的動畫、漫畫無償提供給那些無力花費巨資購買的發展中國家,讓他們的觀眾和讀者有機會去欣賞日本動畫和漫畫。總體來說,“日本在扶植文化產業發展方麵已經形成了以民間為主、中央和地方政府為輔的多元化投融資機製。目前企業投資已成為日本文化產業的主要資金來源,而且所占比例越來越大。由於企業讚助文化活動可根據數額免除相應稅款,幾乎所有的大型企業都以各種形式支持、參與文化活動,以進一步提高企業知名度、展示自身良好形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