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國文化學者尼爾·波茲曼將童年視為一種社會結構和心理條件,在觀察大眾媒介的社會影響時,於上世紀80年代初提出了“電子媒介正在讓童年消逝”的著名論斷。波茲曼認為電視的符號形式和它的外在形式一樣,無法保障童年世界存在的社會和知識的等級製度,看電視既不需要任何訓練,也對頭腦和行為沒有什麼複雜的要求,而且,電視傳播無需分辨使用權的形式,所有節目無論成人或兒童都可以觀看。從這個意義上看,電視這個被波茲曼稱作“一覽無餘的媒體”,不僅為兒童過早進入成人世界提供了新的可能,甚至連兒童本身不同的年齡階段也逐漸消逝,盡管與此同時,電視確實為兒童開啟了新的學習和娛樂窗口。《天線寶寶》等兒童電視節目以及《企鵝俱樂部》等兒童虛擬網絡社區就是其中的代表,更為重要的是,它們的創意初衷、設計思路和營銷方式都為文化產業開辟了“兒童經濟”的新消費模式。
《天線寶寶》(英文名:Teletubbies)是1996年Ragdool公司與英國BBC簽約製作的260集、每集30分鍾的低幼節目,它呈現孩子們在遊戲中學習、發展的有趣經驗。天線寶寶家族由4個可愛的天線寶寶和一個太陽娃娃組成。四個可愛的天線寶寶生活在寶寶樂園裏,每天都發生著許多有趣的故事。《天線寶寶》已經在113個國家和地區播放,是繼美國《芝麻街》之後,又一個成功的全球性兒童電視節目品牌,被譽為“迄今為止對兒童最有影響力的節目”。此後,BBC公司又推出了類似的電視節目《花園寶寶》(英文名:In the night garden),並於2007年3月在英國BBC少兒頻道首播,短短兩年時間就風靡全球,在歐洲、澳大利亞、香港、台灣等國家和地區,成為世界兒童最喜愛的動畫節目之一。截至2008年12月份,《花園寶寶》已覆蓋全球近三十個國家,其熱播帶來的一係列經濟收益已高達3310億英鎊。據BBC環球公司統計,“花園寶寶”品牌在世界兒童品牌授權領域創造了新奇跡,尤其是在玩具和遊戲產品市場處於前列,超越經典卡通品牌“火車頭托馬斯”和“小熊維尼”,位列第一。可以說,《花園寶寶》開辟出了一片美麗的花園,園中是精心設計的人偶及高技術的動畫呈現。幼兒觀眾很容易就會被色彩鮮豔的花園、逼真的動畫和逗趣的人物所吸引。與一般低幼兒童節目不同,《花園寶寶》的特色是完全看不出要教幼兒什麼東西,而是給1至4歲的小孩一段好奇探索的歡樂時光。
兒童虛擬網絡社區的鼻祖是美國的“企鵝俱樂部”(Club Penguin),這是一個由三位加拿大父親在2005年創建的兒童虛擬社區,采用傳統的付費會員模式,隻用了兩年時間,以2500人的初始用戶,發展出了70萬付費用戶和超過1200萬的活躍用戶,流量甚至超過了當時最火的“第二人生”和“魔獸世界”兩大虛擬社區的總和。到了2008年年初,美國最大的成人社交網站My Space和Face Book先後與聯邦檢察官簽署協議,為兒童提供獨立於成人世界的通道,也為兒童虛擬社區提供了充足的發展空間。隨後,迪士尼推出了定位於在線虛擬主題公園的“卡通DE”和針對少女的“迪士尼小仙女”,尼克頻道推出了“尼奧寵物”和三維社區“Nicktropolis”,華納兄弟推出了麵向青少年的虛擬社區“蓋亞在線”和“T-Works”,美國兒童SNS(Social Networking Services,即社會性網絡服務)在2008年呈現出井噴局麵,這隻企鵝引發的全球“淘金熱”至今絲毫沒有消退的跡象。數據顯示,近兩年美國獲得超過3億美元投資的兒童虛擬社區項目超過了10個之多。在我國,上海淘米網絡科技有限公司作為“企鵝俱樂部”首位追隨者和國內首個勇於涉足兒童SNS領域的運營商,也獲得了廣泛的關注,在一直被認為處於飽和狀態、競爭廝殺異常激烈的互聯網行業引起了軒然大波。而對於國內幾個虛擬成人社區龍頭老大,如開心網、人人網等來說,更是帶來了不少震動。一直被認為是“小兒科”的兒童虛擬網絡社區的爆發力如此巨大,甚至在某種程度上超越了成人SNS,這自然給互聯網行業帶來了更多的思考和探索。據相關數據顯示,淘米網絡科技有限公司運營的“摩爾莊園”於2008年5月上線,用了一年的時間成功地複製了企鵝俱樂部高速擴張的模式,用戶數在2008年底突破了800萬,現時用戶約為4000萬,活躍用戶900萬。由廣州百田信息科技有限公司運營的“奧比島”也於同年8月正式上線,至今擁有注冊用戶4000萬,活躍用戶800萬。日前,騰訊也透露將在今年上半年推出一款針對兒童的網絡遊戲娛樂產品,互聯網巨頭的加入宣布了兒童SNS的戰役正式打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