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25年12月24日,小熊維尼的故事第一次登上報紙《倫敦晚報》,1926年10月14日,小說《小熊維尼》(Winnie the Pooh)第一次出版,立即大受歡迎,銷量以百萬計。小說後還被翻譯為22種語言,當中包括拉丁文和波蘭語。1966年,小熊維尼第一部迪士尼影片《小熊維尼與蜂蜜樹》發行。此後的幾十年裏,還誕生了“小熊維尼”係列的許多動畫電影,如《小熊維尼與大風吹》、《小熊維尼與跳跳虎》、《小熊維尼發現季節》、《小熊維尼新樂園》、《小熊維尼之長鼻怪大冒險》以及《小熊維尼尋找羅賓》等等,甚至還有《小熊維尼故事書》3D動畫電視劇等其他影像產品推出。在2003年公布的“福布斯最有價值虛擬人物排行榜”中,小熊維尼和它的夥伴們以每年創造財富59億美元而名列第一(第二名是米老鼠和它的夥伴們,其創造財富為每年47億美元)。1969年,《哆啦A夢》首次被小學館作為長篇連載漫畫出版,自此,這個可愛的機器貓就越來越受到廣大觀眾的喜愛。當首部《哆啦A夢》動畫片於1979年在日本播出時,全日本隨即掀起了哆啦A夢的熱潮,第一部《哆啦A夢》電影亦在1980年推出,之後幾乎每年都有一部電影在日本發行。從1980年第一部劇場版哆啦A夢《大雄的恐龍》到2010年的《大雄的人魚大海戰》,“哆啦A夢”作為一個形象、一個符號和一個品牌,已經推出了30部動畫電影。從2002年開始,《哆啦A夢》動畫不再用膠片製作,改用電腦上色。1961年1月25日《101忠狗》上映,這部動畫電影改編自英國著名女作家都德·史密斯的同名小說,三十年之後,其續集《101忠狗續集:倫敦冒險》推出,為了拍出與《101忠狗》類似的感覺,續集在製作時采取傳統的動畫技術,以維持與原作一貫的風貌,除了舍棄3D技術之外,在畫風上也采用了20世紀60年代的粗獷風格。2002年,福克斯公司推出了策劃許久的喜劇動畫電影《冰河世紀》,全片以3D電腦特效呈現了史前冰河時期的壯麗奇景,被譽為是2002年最優秀的動畫片之一。該片當年在北美電影市場上創下了不俗的票房業績。借著《冰河世紀》的全球火爆,福克斯緊隨商機,於2006年推出了《冰河世紀2》。在該係列前兩集的全球票房加起來高達12億美元的背景下,2009年《冰河世紀3:恐龍的黎明》上映,在《冰河世紀3:恐龍的黎明》中,不僅包含了前兩集裏所有受到觀眾喜愛的故事元素,並且在內容設計上更具有趣味性和驚險性,在視覺衝擊方麵也更加的壯觀和直接。此外,1940年11月13日迪士尼動畫電影《幻想曲》首映,在新千年臨近時的1999年12月,《幻想曲2000》公映;1989年迪士尼推出動畫電影《小美人魚》,2000年推出《小美人魚2:回到大海》,2008年《小美人魚3:愛麗兒的起源》誕生;相似的例子還有《怪物史萊克》、《小鹿斑比》、《玩具總動員》、《獅子王》、《花木蘭》……
在動畫誕生百餘年的曆程中,全球商業動畫電影一直不斷推出新作品以占領票房市場,並且有些動畫的主人公伴隨著世界動畫工業一起成長了近百年,盡管如此,這些動畫形象仍舊以年輕而富有朝氣的麵貌展現在我們麵前,這無疑道出了動畫電影的本質。早在1907年,有位經營娛樂業的美國老板就洞悉了顧客的需求:“他們不是帶著嚴肅的心情,也不想麵對嚴肅。他們在日常生活中已經擁有足夠的嚴肅,因此他們所要求的基調有所變化。任何事情都要和日常體驗不一樣,展現給他們的東西必須包含生命、動作、情感、轟動、驚訝、衝突、速度或者喜劇。”在美國,經營電影意味著將影片變成人人樂意購買的商品,從愉悅觀眾中獲取商業利潤。邵牧君先生近來力排眾議,將電影定位為一門“消費藝術”,強調電影必須以龐大的觀眾群為銷售對象,“一切娛樂電影都首先要求抓住觀眾,誘發他們‘非看下去不可’的觀賞興趣,並始終保持高度愉悅的心情”。在內容上,好萊塢影人恪守“3S”原則,即驚奇感(Surprise)、懸念感(Suspense)和滿足感(Satisfaction),一部影片有這三樣東西墊底,何愁觀眾不叫好?如同電影的本質是“刺中幻想的神經”一樣,動畫作品不斷推陳出新並在商業道路上愈戰愈勇的事實表明,以“經典”文本為切入點,以“塑造經典”為市場標杆,以“維持經典”為營銷手段,以“升級經典”為可持續營銷作積極儲備,便駕馭了市場的核心要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