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人性化詮釋普世價值
《阿凡達》的成功在於對“世界性”主題的人性化詮釋,導演卡梅隆運用電影的語言講述了一個符合人類普世價值的動人故事。湯一介先生對普世價值曾經有過這樣的描述:“普世價值”是說,在不同民族文化之中可以有某些相同或相近的價值觀念,而這些相同或相近的價值觀念應具有“普世價值”的意義,在一定情況下可以為不同民族所接受,而且這些具有“普世價值”意義的觀念又往往寓於特殊的不同文化的“價值觀念”之中。對於電影《阿凡達》而言,正是試圖在影片中尋求一個多元文化博弈中的平衡點,而這一關鍵點的設定,就是使其符合一定的“普世價值”。正如導演卡梅隆對《阿凡達》主題的描述,“我認為最重要的是,首先我們拍的是一個冒險故事,電影視覺效果要好。其次故事是有感情因素的,要在觀眾中激發出強烈的情感。第三,在這個過程中能夠激發大家的一些想法。從我編劇和導演的角度出發,我希望傳達的信息是:要保護環境、重新思考人類和人類創造的技術文明與環境之間的關係,人與人之間的關係。人類文明有這樣一個傾向:希望更多地索取,更少地給予回報。我們要正視這些問題,否則我們在本世紀末將難以生存。”《阿凡達》講述的就是這樣一個具有普世性的故事,而導演卡梅隆想傳達的主題是人類技術文明與大自然的衝突,土著與現代文明的衝突,“現代人索取得多,回報得少,無論對自然還是對土著。經常的做法是占了土著的土地,並把他們的人同化。”在這一主題的詮釋和表現中,技術成為電影主題和情節駕馭的工具,“電影作為一種媒介本身要用技術來製作。電影人在使用技術的過程中,能夠激發人們來思考技術和環境之間的關係,這就是有益的、有價值的。在我還是個孩子時,就經常在森林裏遊玩,作為成人,我經常在海洋裏潛水,這些都讓我感受到自然的壯美。藝術作為一個媒介,並不一定要反映技術的主題,它也可以反映環保的主題,反映我想要告訴大家的思考就可以了。”對於今天倡導“低碳經濟”的人類來說,或許,“環境保護”是一個時代性和永恒性並存的普世觀念。
四、充分駕馭技術工具
《阿凡達》的成功在於充分駕馭了數字技術,並使之成為為電影服務的工具。在麵對3D技術為電影的成功增添了多少籌碼此類的問題時,卡梅隆坦言技術是藝術創意的工具,“即便100年以後,真人實拍這種方式依然會很有活力。再過5年,《阿凡達》所利用的技術將成為非常普遍的技術,每一個電影製作人都可以選擇使用。他們會首先思考故事,然後按照這個故事選擇使用哪種工具。可能完全實拍,也可能是純粹的動畫製作,也有可能像《阿凡達》一樣應用部分表演捕捉技術,也有可能完全使用表演捕捉技術。”或許正是因為豐富的想象力成就了技術的能動性,正是因為敏銳的創造力推動了技術的可能性,從而讓技術為藝術凸顯了工具的支撐性,正如同“科學家如果不是以人性的詩意情懷去擁抱宇宙之道,是難以在他探索的世界有所創新,也難以看到他人無法看到的詩意世界而突破別人的成就進入存在的詩意深境;藝術家如果沒有按照宇宙之道去探索和表達人性的浪漫情懷,是很難在他的創作生涯和情感世界有所創新的,他的作品必然是沒有生命力的,也難以看到激動人心的詩意世界,並突破千人的意境進入至高至遠的、新的詩意的深境”一樣,“美”是兩者共同的追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