對於2010年的影像市場來說,《阿凡達》如同一顆炫目的星星,發出極為耀眼的光芒並引起了許多人的幻想、感歎和期待。以“阿凡達”為關鍵詞在百度進行搜索,用時0.002秒便可以找到相關網頁約29,700,000篇。可以說,《阿凡達》開啟了3D電影時代的到來,這一讓藝術更加富有激情、富有想象力和創造力、富有情節張力和情緒感染力的表現形式,為成長中的中國動畫上了生動的一課。此前,中國動畫已經開始在3D技術上進行廣泛嚐試,例如《麋鹿王》標誌著國產3D動畫製作水準的一次飛躍,《齊天大聖外傳》也在3D立體電影方麵展開了有益探索。盡管與《阿凡達》的鴻篇巨製尚有較大的差距,但是,一個秉承著新技術翅膀和創新靈魂的動畫時代,已經昭示著未來努力的方向。《時代》雜誌這樣評論《阿凡達》:“《阿凡達》事實上是我們以前看過的影片,但大膽的製作手法又像我們從未所見,它是我們這個時代的《星球大戰》。”《太陽報》則稱:“這是近十年來最耀眼的電影,最後一場大戰足有20分鍾長,讓人血脈賁張。”與此同時,還有許多境外媒體均對《阿凡達》的技術運用予以肯定和讚歎,如《帝國》稱,“巨大驚喜的體驗,新技術讓導演可以像沙盤推演一樣拍電影。”《好萊塢記者報》認為,“詹姆斯·卡梅隆證明了他的確是‘世界之王’,作為視覺特效技術大軍、生物設計大軍、動作捕捉大軍、替身演員大軍、舞蹈演員大軍、演員大軍、音樂和音響大軍的總統帥,他用讓人目瞪口呆的方式把科幻片帶進了21世紀,這就是《阿凡達》。”仔細分析《阿凡達》票房的成功,雖然技術起到了重大的作用,為電影的市場營銷推波助瀾,但是,“技術”並非電影成功的全部,甚至可以說,《阿凡達》用鮮明生動的例子證實了文化和藝術如何進行技術化的詮釋。
一、涵育文化和科技積澱
《阿凡達》的成功得益於長時間的文化與科技積澱,更得益於創作者多年來的嚐試與探索。回溯《阿凡達》的成長曆程,1995年,導演詹姆斯·卡梅隆完成《阿凡達》劇本初稿,並拿著劇本找到了當時的Digital Domain(業界著名特效製作公司,簡稱D2)。但以當時的技術水平,想把《阿凡達》中的虛擬世界製作出來,基本上是不可能完成的任務。即使被製作出來,也沒有幾個影院和銀幕可以放映,而且3D電影在當時還並不是能被廣泛拍攝並放映的。基於這樣的一個現實考量,卡梅隆最終暫緩了《阿凡達》的拍攝,而轉去先製作《泰坦尼克號》。不過這並不表示卡梅隆就此永久擱置《阿凡達》的拍攝計劃,事實上,拍攝《泰坦尼克號》和之後將近十年的沉默都是在為《阿凡達》作準備。
二、高投入打造精湛細節
《阿凡達》的成功還在於大手筆的製片投入,讓電影因為精良的製作、動人的細節和令人驚歎的特技效果贏得了市場。1997年,《泰坦尼克號》使詹姆斯·卡梅隆躍上了“世界之王”的寶座,與此同時,他告訴喬治·蘭道(《阿凡達》的製片人)自己的潘多拉星球夢想,但那時科技的發展跟不上他寫的劇本。2000年,卡梅隆策劃並製作了未來科幻劇集《末世黑天使》的序章。2002年,卡梅隆在看到《指環王2:雙塔奇兵》中的3D動畫人物咕嚕(Gollum)後,確信當今的技術已經可以實現《阿凡達》的設想,再配合已經相對成熟的3D攝影係統,於是打算開始啟動這個“降世計劃”。隨後,他連續拍攝了三部深海紀錄片,一方麵完善3D攝影技術,另一方麵為影院安裝3D放映設備。“深海”(IMAX 3D電影紀錄片)三部曲(《重返俾斯麥戰艦》Expedition: Bismarck;《深淵幽靈》Ghosts of the Abyss;《深海異形》Aliens of the Deep)是卡梅隆打造特效、搗鼓新攝影係統的試驗田。2005年,隨著史上首部IMAX-3D電影《極地特快》上映,一個嶄新的時代悄然蒞臨,同年卡梅隆高調宣布將開拍一部新片,即今日的《阿凡達》。《阿凡達》的初始預算為2.3億美元,最終成本接近4億或5億美元。在電影中,潘多拉星球的神秘、美麗,納美人令人驚歎的皮膚和外觀,都充滿了烏托邦式的美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