劉備集團勢力的發展,不僅對曹魏集團是一種威脅,對孫吳集團也是嚴重的威脅。在這種情況下,曹操和孫權又暫時結成同盟。孫權趁關羽出兵樊城,後方空虛的時機,命大將呂蒙襲取荊州,斬殺了關羽。
蜀漢章武元年為了奪回荊州,劉皇叔不惜傾巢出動,沿長江而下伐吳。夷陵之戰,蜀軍大敗,劉備的蜀漢再也不能對孫吳構成威脅,這時倒是曹魏對孫吳的威脅更加顯現。於是,孫吳向蜀漢“遣使請和”,蜀漢與孫吳又結成了抗曹聯盟。
由此可見,“跨有荊、益”和“外結好孫權”之間是存在著極大的矛盾,是需要一定條件的。
荊州的失去,使得北伐的基礎發生了極大的變化,使得後來諸葛先生北伐時的條件,已異於《隆中對》中提出的北伐戰略條件。失去荊州,使得蜀漢政權處於偏安一隅的窘境,經濟實力大大削弱,軍事上喪失了“命一*將荊州之軍以向宛、洛,”與“將軍身率益州之眾出於秦川”遙相呼應,兩麵夾擊曹魏的可能,已注定蜀漢滅亡了。
盡管諸葛先生後來與孫吳重修盟好,解除了可能來自孫吳方麵的威脅。同時諸葛先生對蜀漢政權在政治上加強治理,整頓吏治,舉賢任能,調整了蜀漢集團內部,主要是隨劉備入川的荊州集團和原屬劉璋的益州集團的關係;經濟上則大力獎勵耕戰,務農植穀;軍事上治戎講武,為北伐作準備。經過幾年的勵精圖治,蜀漢出現了“田疇辟,倉廩實,器械利,蓄積饒"的局麵,訓練出了一支十餘萬人的精兵。為了安定蜀漢的後方,解除北伐的後顧之憂。
蜀漢建興三年,諸葛先生經過兩年的準備,親率大軍南征,“五月渡瀘,深入不毛”,迅速平定了南中四郡南夷首領的叛亂。同時,又得以征收南中地區出產的金、銀、丹漆、耕牛、戰馬等物資以給軍國之用;並挑選勁卒萬人編入蜀軍,號曰“飛軍”,加強了蜀漢的軍事實力。但僅管如此,蜀漢與曹魏、孫吳相比,在經濟上和軍事上都還是最弱的。
為了完成“興複漢室,還於舊都”統一天下的大業,諸葛先生從蜀漢建興六年春開始,到蜀漢建興十二年八月病死北伐軍中,七年中先後五次興兵北伐曹魏。以諸葛先生之才,嘔心瀝血,鞠躬盡瘁,死而後已,然而卻功敗垂成,收效甚微。客觀地講,北伐的失敗,與其北伐時的條件已異於《隆中對》時提出的北伐戰略有關,蜀漢和曹魏兩國力量過於懸殊,蜀漢以一州之力難以蹈覆雄據九州之地的曹魏;諸葛先生本人也在《後出師表》中提到:“(先帝)知臣伐賊,才弱敵強也。”北伐成功的可能性不大;然而其“知其不可而為之”的精神和對主上的忠心頗為後人所稱道。
所以,荊州是個好地方,四方寶地,風水那是相當不錯的。隻不過當時曹丞相一人獨霸北方,現在可是天下未分之前。那我就先占了揚州,趁孫堅不在,統一揚州,然後割據荊揚,加上劉璋他爹劉焉天府之國的益州,這下三國兩國就到手了,之後,…
隻聽一聲厲喝從遠處傳來直至耳邊,沉浸在諸葛先生所織成的一張巨大漁網裏的尹誠也就從睡夢中驚醒了過來,不,是從思想的海洋回歸到現實的懷抱。
現在,尹誠離議事廳隻有四米以內的距離,而當時那聲爆喝就來自於議事廳的門口一位素衣男子。現在那位男子正在向聚在議事廳的南華副閣主一群人宣以大義,南華他們的會議就這樣被光榮地犧牲了,轉而成為了一場“忠孝節義”文化普及課。
尹誠看向近在眼前的議事廳上演的這一幕,冷冷地笑了出來。尹誠這是怎麼回事?難道嚇壞了不成?需要看一看醫生了。
其實,這件事得從昨天晚上說起。曾經提到過,昨夜少主尹感到腹中饑餓,不得安寢。於是乎,他就開始躺在床榻之上胡思亂想,想了一大堆令人無語的問題和答案。之後,覺得這樣發泄感慨不是太好,肚子是停止不了它的憤怒的,也就起身走出門說了一句,“少主我有事。”緊接著,四個身穿黑色衣衫的部下出來接受少主尹他的聆訊。
這四個黑衣男子,就是跟隨並效忠君家代家主君肅涯的四十個君家子弟的一份子,如今是被君肅涯派來保護他們先家主的嫡孫少主尹的。
待到四人出現,少主尹開始了他東漢第一次對君家子弟的命令或說是吩咐,他隨意一指其中的一位,“你,去給少主我整點能吃的東西?聽不懂,就是我,你們少主,要進食。餓呀!”最後兩字是對他自己說的。
“沒想到,辦事效率挺高。這麼快就聽我的話了。不錯不錯。”尹誠在心中暗暗地高興。
但又抑鬱了,“怎麼跑了三個,這三速度,還是有點慢,不過不錯了,看來是餓不死我的。”
那四個君家子弟,一個去了君家的廚房,一個去了君肅涯的房間,一個去找不知在哪裏的左慈,最後一個留在了尹誠身邊保護他現在的少主。
尹誠本想再說些什麼,可是看自己這情況,確實不能再把這最後這一個部下給放走,否則自己生命安全受到危脅那就遭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