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九章 君誠論(二)(1 / 3)

《隆中對》之文曰:

亮躬耕隴畝,好為《梁父吟》。身長八尺,每自比於管仲、樂毅,時人莫之許也。惟博陵崔州平、潁川徐庶元直與亮友善,謂為信然。

時先主屯新野。徐庶見先主,先主器之,謂先主曰:“諸葛孔明者,臥龍也,將軍豈願見之乎?”先主曰:“君與俱來。”庶曰:“此人可就見,不可屈致也。將軍宜枉駕顧之。”

由是先主遂詣亮,凡三往,乃見。因屏人曰:“漢室傾頹,奸臣竊命,主上蒙塵。孤不度德量力,欲信大義於天下;而智術淺短,遂用猖蹶,至於今日。然誌猶未已,君謂計將安出?”

亮答曰:“自董卓已來,豪傑並起,跨州連郡者不可勝數。曹操比於袁紹,則名微而眾寡。然操遂能克紹,以弱為強者,非惟天時,抑亦人謀也。今操已擁百萬之眾,挾天子而令諸侯,此誠不可與爭鋒。孫權據有江東,已曆三世,國險而民附,賢能為之用,此可以為援而不可圖也。荊州北據漢、沔,利盡南海,東連吳會,西通巴蜀,此用武之國,而其主不能守,此殆天所以資將軍,將軍豈有意乎?益州險塞,沃野千裏,天府之土,高祖因之以成帝業。劉璋暗弱,張魯在北,民殷國富而不知存恤,智能之士思得明君。將軍既帝室之胄,信義著於四海,總攬英雄,思賢如渴,若跨有荊、益,保其岩阻,西和諸戎,南撫夷越,外結好孫權,內修政理;天下有變,則命一*將荊州之軍以向宛、洛,將軍身率益州之眾出於秦川,百姓孰敢不簞食壺漿,以迎將軍者乎?誠如是,則霸業可成,漢室可興矣。”

《隆中對》,指的就是中國東漢末年建安時期諸葛先生先生與他主公劉皇叔初次會麵之時,聊的那一番大道理的具體內容,也就是上麵最後的那一番諸葛先生所言。

在《隆中對》中,政治家兼軍事家的諸葛先生大師,憑借其超出常人的智慧與獨到精辟的見解,懷這那一顆飽含深情的感恩的心,為劉備劉縣令劉寄居精心策劃出一套應對天下形勢去發展自家勢力的方案。提出了先取荊州為家,再取益州成鼎足之勢,繼而圖取中原的偉大戰略構想。

而三顧茅廬之後,二十六歲的諸葛先生沒有任何的官職或任何封賞,就僅僅是以一介山野村夫的身份,開始跟隨劉備這個名義上的劉皇叔一起混三國。直到劉縣令取得荊州四郡時,諸葛先生才被拜為軍師中郎將。真心為諸葛先生感到不值,劉皇叔窮的叮鐺響,有了你諸葛先生才開始正式的掙大錢,才能夠坐擁四郡,劉備劉大耳就給個離譜的軍師中郎將這算怎麼回事,而你還為他買了老命。這算是“士為知己者”死嗎,奇怪的時代,奇怪的論斷。

不過想來也是,劉備劉玄德太窮了,可是豁的出去,豁的出去手下,豁的出去老婆,豁的出去權利,豁的出去自尊,他這股豁的出去的勁讓人佩服,諸葛先生絕對是賺了一個明主,隻不過時間晚了點,失去了先機,最終功虧一潰。

又離題了,四海無家的劉縣令現在手握四郡,心中燃起了夢想的火焰,激起了他心中那股飛騰的怒火,可惜,高興的太早了。但是不管結果怎樣,諸葛先生的“對策”後來還是成為了指導劉備集團若幹年行動的基本綱領。

在天下形勢,軍事戰略上,諸葛先生分兩步走:首先利用荊州牧劉表、益州牧劉璋的弱點,不失時機地奪取荊、益二州;然後再以荊州、益州為根據地,等待時機成熟,兩路出兵,對曹魏實施兩麵夾擊,以達到逐鹿中原,興複漢室的目的。在以後的一段時間,形勢也正是按照諸葛先生提出戰略決策發展的,劉備集團先後奪取了荊、益二州。此時真可謂萬事俱備,隻欠“天下有變”的東風了。

諸葛先生在《隆中對》中的形勢分析和提出的戰略決策基本上是正確的和可行的,但同時也存在著它的困難和局限。

“荊州北據漢、沔,利盡南海,東聯吳會,西通巴、蜀,此用武之國,”曆來是兵家必爭之地。占有荊州,向南可威懾江南,進而掃蕩割據江東之地的孫吳;向北可出兵宛、洛,北定中原。因此爭奪荊州,無論是對曹丞相、劉皇叔、孫家郎來說,這都是至關重要的一步。

建安十三年,諸葛先生出使江東,發現孫權意在荊州,便不再堅持“橫跨荊、益”的主張。蘇洵稱:“棄荊州而取西蜀,吾知其無能為也。”其實我想說,“這不過是退而求其次,迫於大勢而已。”

赤壁之戰前,麵對來勢洶洶的曹操大軍,唇亡齒寒,共同的利害關係,使劉備、孫權結成抗曹聯盟。赤壁之戰曹丞相戰敗,退出了對荊州的爭奪。

赤壁之戰後,劉備向孫權借荊州之地,諸葛先生表示反對。孫權借地給劉備後,就一直想索回荊州。

建安十九年,孫權“以備已得益州,令諸葛瑾從求荊州諸郡。備不許……孫權遂置南三郡長吏,關羽盡逐之。”為爭奪荊州地區,吳、蜀不惜兵戎相見。

建安二十四年,劉備集團留駐荊州的大將關羽率軍攻打曹魏占領下的樊城,水淹曹操派來援助曹仁的於禁所督七軍,“羽威震華夏”,曹丞相甚至“議徙許都以避其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