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人都看得懂的財報書12(1 / 3)

第11章 財報分析,換個思路更清晰

學完了財務報表,該卷起袖子幹點什麼了。雖然由於具體情況的限製,我們隻能進行大致估價。不過,隻要做到估價盡量保守,安全邊際盡量做得遠一點,大致的估價也會產生某種指導意義的。

機會成本:天下沒有免費的午餐

俗話說:天下沒有免費的午餐。這句話到底是什麼意思呢?根據不同語境可以給出不同的解釋,但在經濟學裏它特指機會成本。成本很好理解,可加上“機會”二字理解起來就有一些難度了。

為了更好地理解,我們還是用例子來說明。比如,你大學剛剛畢業,有兩份工作擺在麵前:A工作薪酬每月3000元,B工作薪酬每月3500元。你會選哪一份呢?如果單從利益最大化的角度來考慮,肯定選B工作,因為選B比選A可以多賺500元。那選擇做B工作能賺多少錢呢?

如果回答賺3500元就錯了,你隻賺了500元。這是因為做A工作也可以得到3000元的薪酬,而你選擇了B。也就是說,你放棄了A工作這個機會,而這部分成本就叫作機會成本。做任何一件事都會放棄做其他事的機會,也就是增加了做其他的機會成本。這就是“天下沒有免費的午餐”的道理。

如果這樣解釋,理解起來還有一定的難度,那麼我們再來看下麵這個例子。比如,一個朋友找你合夥做生意,他告訴你投入100元一年可以賺1元錢。這個生意你做不做呢?現在長期國債的利率為5.32%。把這100元存進銀行,每年的收益是5.32元,比投資企業還要多,肯定這個投資是不合適的。

如果這個朋友說,你投100元一年可以賺10元錢,你會不會投呢?在經過反複考查後,你發現風險很少,願意投資。那麼你賺了多少錢呢?通過上麵的一番學習,你已經知道了,賺到的錢肯定不是10元,而是4.68元。還是那句話,我什麼也不幹,就讓錢在銀行裏躺著,也能賺5.32元。我幹了這個隻不過是多賺了4.68元而已。

既然如此,那我們是買國債,還是買股票呢?如果企業不能給我們每年高於5.32%的增長率,就還不如買國債呢?為什麼我們還要堅持買股票呢?不就是因為預期買股票可以得到比買國債更多的收益嗎?如果這個大前提都不存在了,那麼買股票還有什麼意義呢?也正因為如此,我們在購買股票之前先要了解企業的收益率。它到底到底能不能超過長期國債收益率?如果不能,就可以先暫時把它放到一邊。這樣,一批暫時不適合投資的企業就篩選出來了。

溢價:你給的比我要的還多嗎

投資企業比購買長期國債每年多出來的那部分收益就是風險收益。我們買股票就是冒著風險來的。風險收益越多,說明投資越正確。找人合夥做生意,當然是賺得越多越好,越高於長期國債收益越好。

我們繼續沿用上一節朋友做生意的例子。朋友做生意,讓你投資100元,至於賺多少他也不確定,但是你覺得前景確實不錯,所以決定試一試。這時,你所要求的收益隻要達到長期國債的收益就可以。也就是說,投資100元,每年能賺5.32元,你就很滿足了。

事實上,企業一年中賺了10元錢,比同期長期國債收益多了4.68元。這4.68元是你真正賺到的錢。這是從收益的角度來看,現在我們需要從另一個角度來分析這件事。

按照最初的設想,企業的總資產是100元,如果一年之後變成了105.32元,那麼總資產增加了沒有?賬麵上是增加了,實際上是沒有,因為即使你什麼也不幹它也會變成105.32元。而一年後賺了10元後,實際增加了4.68元,這是企業的價值所在。它的價值就是可以創造比我們要的還要多的價值。如此說來,這項生意值得一做。

如果你想出售的話,這家企業值多少錢呢?我們必須有一個計算的公式。

【公式說】

價格=賬麵價值+溢價

在這個公式中,決定價格的變量有兩個:賬麵價值和溢價。什麼是賬麵價值呢?所謂賬麵價值就是企業的淨資產。因為企業有它的價值,能創造出來比我們最低要求還多的價值,所以它是一個煉金的機器,隻要把一塊金子放進去,它早晚會變成兩塊金子。如果出售的話,肯定不能以一塊金子的價格賣出去,還得算上以後能出產的金子。所以預期增加的部分就叫作溢價。

如果沒有意外的話,一般的假設是企業可以長期生存下去,那麼如何計算溢價就成了我們比較棘手的問題了。按照現行長期國債的標準,我們要求最低的回報率是5.32%,接著可能要求第一年回報10%,第二年回報13%,第三年回報15%……可是,離現在越遠的事我們越難估計,同時它還會受到收益遞減規律的製約,不可能一直漲到天上去。

盡管如此,我們總歸能明白一件事,就是價格等於賬麵價值加上溢價,而溢價並不是單單一年的溢價,而是理論上永久的溢價。那麼價格公式就變成了,賬麵價值+第一年溢價+第二年溢價+第三年溢價+……+第N年溢價。這樣就可以解釋為什麼有的企業每股賬麵價值是1元,預期溢價是0.2元,它卻能賣到幾十塊錢。因為後麵還有第N年溢價的問題。

如果企業能創造的溢價越高,說明它創造價值的能力就越大,市淨率就越大。

【公式說】市淨率=市場價格/賬麵價值

對於市淨率而言,比值越大就說溢價越多,比值越小就說明溢價越少。還有一種情況,如果比值小於1,那就說明市場價格要低於賬麵價值,也就是說溢價是負的。當溢價為負值時,企業不能不能創造出比我們最低要求還多的價值,還要不停地吞噬原有價值。這樣一來,該企業的投資情況就不容樂觀了。所以,對於身為投資者的我們來講,排除市淨率小於1的企業就是下一步要做的。

折現:這一秒的錢值錢,還是下一秒的錢值錢

人們常說現在的錢越來越不值錢了,這說的是通貨膨脹的問題,和我們所要講的有那麼一點關係。隨著經濟不斷發展,流通速度越來越快,需要用於流通的錢就會顯得越來越少。所以,當年明月在《明朝那些事兒》裏麵說,有人說明朝滅亡的原因,有一個就是因為沒有錢,其實不是真的沒有錢,而是缺少流通。大明王朝使用的是銀本位貨幣製度,那麼適度的通貨膨脹是必然的,錢越來越多,購買力也會越來越低,錢越來越不值錢了。所以,這一秒的錢永遠比下一秒的錢值錢。

這裏還有一個問題,那就是如果你今年欠我100元,明年就還100元,這樣做是非常不科學的。因為如果我不把錢借給你,就讓它在銀行裏“睡大覺”,一年之後還能得到105.32元。所以,明年你至少要還我105.32元。要是隻還100元,借款的價值就至少減少了5%。

為什麼要討論錢越來越不值錢的問題呢?因為我們需要了解折現的問題。打個比方。如果我現在有100元,存在銀行明年變成105.32元,取出來連本帶息再存一年,變成110.92元。那我反過來問,明年我想得到105.32元,我現在應該付出多少錢?反推著計算回來就是現在得拿出100元。如果我再問,每年年利率為5.32%,我兩年後想得到110.92元,我現在得付多少錢?結果還是現在拿出100元。這種將未來的現金按照一定利率折成現在的錢的方式,就叫作折現。

【公式說】 excel裏的折現公式為:

pv(rate,nper,pmt,fv)

這裏的pv就是折現值,rate是折現率,nper為投資期,pmt為每期所支付的現金,fv為終值,也就是未來要實現的現金數值。

我們設定年利率為5.32%,時限為1年,期間並不向外取錢,一年後想要得到的現金為100元。輸入的公式為“=pv(5.32%,1,0,100)”,計算出來的結果為“-94.95”元。為什麼是負值?因為要從我們錢包裏拿出來,相對我們而言就是負值了。從公式可以得出,一年時間年利率為5.32%,最後拿到100元,我們現在需要支付94.95元。這就是折現。

此外,劉順仁先生在《財報就像一本故事書》中舉了一個更有意思、也更貼近生活的例子。比如你目前的工資是每年10萬元。現在有個機會可以去讀一個學位,學費20萬元。有了這個學位,年薪將增加到15萬元。如果你現在35歲,60歲退休,還可以在工作25年。那麼這個學位到底是讀還是不讀好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