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強信息交流
【原文欣賞】
溝通與交流的核心方法是語言——口頭語言或書麵語言。最簡單的方法是我們所觀察到的、具有明顯意義的動作或行動(雖然這不是有意識的)。在許多合作活動中,以各種方式發出信號也是一種重要方法。另外,不論是在原始文明,還是在高度複雜的文明中,以心傳心也是一種重要的溝通交流方法。我認為,溝通與交流並沒有普遍地為人們所認識。溝通與交流之所以很必要,是由於語言固有的局限性和人們使用語言的能力差異。在專門的培訓和經驗以及個人聯係的持續方麵,一個極為重要的要素是:不通過語言就可以了解對方的能力。而且,不僅僅是了解環境和條件,還要了解對方的意圖。
溝通與交流技術是任何組織的一個重要組成部分,是許多組織麵臨的一個極為重要的問題。如果沒有恰當的溝通與交流技術,就不可能把某些目的作為組織的基礎。
【讀後感】
有一隻青蛙生活在井裏,這裏有充足的水源。它對自己的生活很滿意,每天都在歡快地歌唱。
有一天,一隻鳥兒飛到這裏,便停下來在井邊歇歇腳。
青蛙主動打招呼說:“喂,你好,你從哪裏來啊?”
鳥兒回答說:“我從很遠很遠的地方來,要到很遠很遠的地方去。”
青蛙很吃驚地問:“天空不就是那麼大點嗎?你怎麼說是很遠呢?”
鳥兒說:“你一生都在井裏,看到的隻是井口大的一片天空,怎麼能夠知道外麵的世界呢!”
青蛙聽完這番話後,不以為然,它想:“世界就是這麼大呀!”
後來,井水幹涸,青蛙渴死了。
坐井觀天是一個人們早已熟悉的寓言故事,故事中的青蛙由於不了解外麵的信息,便以為世界隻有“井口那麼大”,從而不願跳出井口,尋找另外的生活,最終落得被渴死的下場。在現實生活中,仍然有許許多多的“井底之蛙”,他們陶醉在自我的狹小領域中揚揚自得。信息實際上也是知識,擁有某方麵信息就是擁有某方麵知識。
加強信息交流,交流彼此之間的想法、認識和經驗,既能減少摸索的時間,也能碰撞出思想的火花。能使複雜的問題變得簡單起來,個人的力量變得強大起來。
《第五項修煉:學習型組織的藝術與實務》:不斷學習,自我升級
作者彼得·聖吉出生於芝加哥。1978年獲得博士學位後,至今十餘年來,他和戴明、阿吉瑞斯、雪恩與熊恩等大師級的前輩,以及一些有崇高理想的企業家,致力於將係統動力學與組織學習、創造原理、認知科學、群體深度對話與模擬演練遊戲融合,發展出一種學習型組織的藍圖。彼得·聖吉在麻省理工大學史隆管理學院創立了“組織學習中心”,對一些國際知名企業,如微軟、福特、杜邦等,進行創建學習型組織的輔導、谘詢和策劃。
1990年《第五項修煉》出版後,連續三年榮登全美最暢銷書榜榜首,並於1992年榮獲世界企業學會最高榮譽的開拓者獎。在短短幾年中,它被譯成二三十種文字風行全世界,不僅帶動了美國經濟近十年的高速發展,還在全世界範圍內引發了一場創建學習型組織的管理浪潮。美國《商業周刊》也因此而推崇聖吉為當代最傑出的新管理大師之一。
《第五項修煉》被西方企業界譽為“21世紀的企業管理《聖經》”。主要內容有“自我超越”、“改善心智模式”、“建立共同願景”、“團隊學習”、“係統思考”等五項管理技巧,試圖通過這些具體的修煉辦法來提升人類組織整體運作的“群體智力”。《第五項修煉》的核心是強調以係統思考代替機械思考和靜止思考,並通過了解動態複雜性等問題,找出解決問題的高“杠杆解”。
舍本逐末,神奇公司不神氣
【原文欣賞】
二十世紀六十年代中期,美國一家電子公司——神奇科技公司以獨特的高科技產品(新型電腦)創業。由於科技創新,剛開始銷售業績實在太好了,以至於積欠交貨的訂單到了第二年便開始愈積愈多,甚至在持續擴大產能(更多的工廠、更多的輪班作業、更多先進的技術)的情形下,仍不能滿足快速成長的市場需求,原先允諾顧客的交貨期因此較原定(八 周)延遲了許久。
最高管理當局知道必須擴大產能。但經過六個月的研究,他們才決定將製造作業由一班製改為二班製,並借錢來建造一座新的工廠。在沒有努力擴大產能,做好按時交貨的同時他們卻把大把的錢直接投入行銷。由於該公司隻采取自己人員直銷產品的方式,因此勢必要雇用和訓練更多的銷售人員。到了第三年,該公司銷售人力增加了一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