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第5章 企業財務信息概述(1)(2 / 3)

一般性的觀察者(認識主體);觀察者具有感覺能力而缺乏理解能力;觀察者具有感覺能力和理解能力而缺乏目的性;觀察者具有感覺能力和理解能力,同時具有明確的目的性;觀察者具有感覺能力,所觀察的事物具有明晰的狀態並按隨機運動方式運動;觀察者條件同,所觀察的事物具有明晰狀態但按半隨機方式運動;觀察者條件同,所觀察的事物具有模糊運動狀態和確定的運動方式,觀察者具有記憶能力,其他條件分別同,觀察者具有學習能力,其他條件分別同。

1.1.2信息的功能定義

信息的科學定義回答了信息是什麼的問題,但信息為什麼如此重要?這需要考察信息的功能。功能,作為有特定結構的事物或係統在內部和外部的聯係和關係中表現出來特性和能力,是事物本質屬性的體現,從而對事物功能的描述亦可以作為對其的定義。在此,本書將重點考察信息在企業經營管理中的功能。

1.1.2.1信息是決策的基礎

在企業經營管理中,管理者麵臨著不斷發現問題、分析問題並解決問題的過程,其中涉及大量的決策行為。由於對經濟組織內決策程序的創造性成果而獲得1978年度諾貝爾經濟學獎的西蒙有一句名言:管理就是決策。

決策是人們為實現某一目標,從若幹可以相互替代的可行性方案中,選擇一個合理方案並采取行動的過程;正如1972年諾貝爾經濟學獎獲得者阿羅所指出,大多數經濟決策都是在具有相當的不確定性的條件下作出的,選擇意味著不確定性的消除,這恰恰是信息的量的規定性。西蒙關於決策還提出了“有限理性”的概念,其思想在於,決策者必須以現有知識為基礎,以現實可獲取的信息為條件,在可能的計算條件下進行決策;也就是說,決策由信息來支持。

一個相對完整的科學決策過程可分為五個步驟,每個步驟都要求投入充分且必要的信息,從而對應著一定的信息活動。

步驟一:問題定義、確立目標。弄清實際問題、確立決策目標是科學決策的前提。對應的信息活動是以“任務是什麼?”、“所涉問題主要在哪裏?”、“要作哪方麵的決策?”這類主題為據,就實際問題作信息的搜尋和篩選,刪除不相關和不重要的事實。

步驟二:模型構造。定量描述與決策目標相關的因素及其相互關係,同時進行敏感性分析以確定其中的關鍵因素,以及進行不確定性分析以評估風險。對應的信息活動包括針對每個敏感因素進一步收集信息,並表達為一定的變量和數量關係,如多元的線性回歸模型。

步驟三:分析並產生建議方案。擬製所有可能實現決策目標的備擇方案。對應的信息活動是具體地考察將決策付諸行動的環境和條件,模擬可行的方案。

步驟四:分析評估、選擇方案。通過比較和分析,從所有備擇方案中選出最優方案,這是科學決策的關鍵。對應的信息活動是圍繞決策目標,進行方案的有效性、可行性比較和利弊分析。

步驟五:實施方案、完善決策。在PDCA循環中,管理者不斷地向管理對象發出信息,並通過及時收集反饋信息,調整管理措施,修正管理目標,以消除其中產生的偏差,保證管理目標的合理性和順利實現。這實質上是一個信息反饋過程,信息反饋是控製論中一個核心概念,就是施控主體輸出的信息(指令)作用於受控對象之後,其產生的效果(實際結果)再輸送回來,並對信息的再輸出發生影響的過程。

另一方麵,從企業管理的管理職能來看,計劃、組織、指揮、協調、控製等管理職能的發揮都需要大量的信息輸入,並對大量輸入的信息,根據職能的要求進行轉化,其結果又形成一定量的信息輸出,來影響企業經營管理活動。所以說,信息是管理的核心。

1.1.3信息成為信息資源

20世紀70年代以來,國內外學者紛紛從資源的高度來定義信息。信息,為何要叫信息資源?至少有一點可以肯定,這不是一個“文字遊戲”,認識並揭示信息的資源性,對人類信息活動的深化和拓展具有重要意義。

1.1.3.1信息資源概念的提出和發展

信息資源概念首先興起於美國,我國學者盧泰宏和孟廣均在1992年編譯的《信息資源管理專集》中,將國外學者對信息資源的理解概述如下:

信息資源=文獻資源;信息資源=數據;信息資源=多種媒介和形式的信息(包括文字、圖像、聲音、印刷品、電子信息、數據等);信息資源=信息活動中各種要素的總稱(包括信息、設備、技術和人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