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第5章 企業財務信息概述(1)(1 / 3)

1.1信息和信息資源

1.1.1信息的科學定義

在日常生活中,人們對信息的界定是比較寬泛和模糊的:

信息是音訊、消息(《辭海》);是數據、新聞和知識(英《牛津字典》);是關於生活主體同外部客體之間有關情況的通知(日《現代用語基礎知識》);是新聞的一個概念,是報紙進行報道的一種特殊體裁,可以借助於它們而使讀者了解國內或國際間的事件和新聞(前蘇聯《大百科全書》)。到了20世紀尤其是中期以後,由於現代信息技術的飛速發展及其對人類社會的深刻影響,相關領域的研究人員開始探討信息的科學定義。

1.1.1.1信息是事件不確定性的減少

1948年,申農在《貝爾係統電話雜誌》上發表了《通信的數學理論》一文,把信息定義為事件不確定性的減少,從而推導出信息量的測算公式,使信息論建立在科學和量化的基礎之上。

以上是從信息發出方——信源的角度考慮的,代表著信源整體的平均不確定性程度。某一信源,不管它是否輸出符號,隻要這些符號具有某些概率特性,就必有其整體平均意義上的信息量,即事物客觀上所包含的全部不確定性。

從信息接收方——信宿的角度考慮,當主體獲得了隨機事件X的信息,就消除了部分或者全部的不確定性。

申農的定義雖然具有劃時代的意義,但它沒有包含信息的價值和內容,以及揭示信息的功能和範圍,因而不能從根本上回答信息是什麼的問題。

1.1.1.2信息既不是物質也不是能量

1948年,就在申農創建信息論的同時,維納出版了專著《控製論——動物和機器中的通信與控製問題》,從控製過程的角度認為信息是人們在適應外部世界,並使這種適應反作用於外部世界的過程中,同外部世界進行相互交換的內容的名稱,從而也創建了控製論。後來,人們常把信息論、控製論,以及同時代創建的係統論,統稱為“三論”、“信息科學”或“係統科學”。

維納的定義包含了信息的價值和內容,揭示了信息的功能和範圍,但也有不確切之處:一是把信息僅僅定義在人同外部世界之間,範圍過於狹窄,似乎人同人之間或與人類無關的方麵就沒有信息;二是把人同外部世界進行相互交換的內容全部都定義成信息,範圍又明顯過寬,因為在這個過程中,同時也進行著物質、能量等的交換,若不加區別地將信息和物質、能量等混同起來,是有局限性的。

所以,維納的另一句名言也常被引用:信息就是信息,既不是物質也不是能量。1961年,克勞斯將物質、能量、信息和意識的主要特征進行了列表比較,以證實維納的命題。

這個命題容易造成誤解,引導一些人去探索信息究竟是物質的還是精神的。其實,維納此舉在於強調信息是一類獨立的研究對象,以上用來和信息比較的“物質”、“意識”,和馬克思二元論中的“物質”、“意識”不是同一概念,而是具體和抽象的關係。按照馬克思“物質第一性、意識第二性”的觀點,本書認為信息既是物質的又是意識的,但歸根結底是物質的:

信息是一種客觀存在的現象,一切人、事、物的存在和運動狀態都反映出信息;信息又是一種主觀認識,同一信息在不同主體的感知和表述下,也會呈現出不同的麵貌。

1.1.1.3信息概念的層次體係

以上分析說明信息概念是有層次的,對此,我國學者作出了有益的探索。

1988年,鍾義信教授出版了《信息科學原理》一書,認為信息是事物運動的狀態與方式,具體地講,是事物內部結構和外部聯係運動的狀態與方式。由於一切事物都在運動,都有一定的運動狀態與方式,因而一切事物都在產生信息,這是信息的絕對性和普遍性。這就是本體論層次的信息概念,它不受任何條件約束,它所表征的事物運動的實際狀態與方式也不受主體意誌的影響,不以主體的條件為轉移,因而具有最廣泛的適應性。

鍾義信教授還以本體論層次的信息概念為基點,逐級引入認識主體、主體的認識能力和認識深度、認識對象的運動方式(隨機型、半隨機型、模糊型、確定型等)等約束條件,推導出一個層次嚴密、邏輯清晰的信息概念體係。本書對企業財務信息層次的討論在一定程度上應用了這一體係,在此特別引述。

箭頭表示定義之間的轉化關係,箭頭旁的數字符號表示轉化所需的約束條件,具體如下: